學習帶著「不舒服」的感受和上帝同行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洋瀾
2024年下半年我有機會通過一個課堂翻譯的兼職接觸到一群留學生,或許是因為他們和我起初剛到國外時的年齡相仿,又加上我是在國外求學的時候,在一個學姐的帶領下去的教會信的主,所以我也很想為這些留學生做些什麼,想把福音傳給他們。可是當我實際去接觸他們的時候,我發現情況和我想像不一樣。我也發現其實我對我自己,對他們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我期待自己是一個溫柔,有包容心,好相處,樂於助人的知心大姐姐;對他們的期待是,他們是聽話的,不麻煩人的,願意聽我講見證的,我一說福音他們就願意相信主耶穌,願意和我去教會的。
然而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問我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時候,比如我能遲到多少次?上課能缺席幾次?作業在哪交?為什麼作業上傳不了,考試怎麼考,發表主題是什麼,什麼時候,能幫我們修改ppt嗎?能幫我們打印文件嗎?什麼時候放假?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買機票回家?去那裡怎麼坐車?車票在哪買?電費怎麼交?能不能幫我們交?保險費不交可以嗎,如果要交的話,要在哪裡交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有的時候我分不清我是課堂翻譯老師,還是生活保姆。很多時候我看著手機屏幕上顯示的這些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滿腦滿臉地嫌棄,心裡想這些都是什麼問題,這些問題為什麼要來問我。然後自己抱怨一通,等到自己稍稍平復心情之後再回復他們。其實這個時候我的心裡已經有了很多的想法和情緒,但是我都沒有把自己心裡的這些不滿,委屈,失望帶到上帝的面前,向祂吐露。而是選擇了用處理事情一樣的方式去處理了自己的情緒,這時候的我還只是單純地以為我只要把事情處理好,我裡面的這些情緒也會消失。但聖經說:「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耶利米哀歌3章40節) 然而我並沒有考察自己的行為,也沒有歸向上帝。
這樣的境況持續了差不多3個月,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是出於甘心樂意,而且是越來越不願意去做,心裡的壓力逐漸被積累。甚至有兩次我在課堂上因為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對他們發了脾氣。這也讓我對自己產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覺得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讓我看到原來自己根本達不到自己裡面的期待,我也對自己有很大的失望。而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一時之間無法接受,我只覺得自己裡面有一種巨大的不舒服感。後來我和牧者說,我太累了,想要回國休息一段時間。牧者先是很驚訝,表示可以回國但是為什麼會這麼突然,並詢問我是發生了什麼嗎?後來在牧者的幫助提醒下,我才發現不是因為我太累想回國休息,而是我想要回避這個不舒服感,因為處理不了這個不舒服的感受,讓我產生了很大的無力感讓我覺得自己很累,需要休息。
然後牧者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你覺得新的朋友期待教會有什麼樣的人,或者對於教會比較早信主的人,他們希望看到一群什麼樣的人?」我說:「應該是有責任心,願意接納人,不指責人,言行一致的人。」當我說完之後,我大概猜出牧者她的擔心。聖經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 4章12節)。但反觀我自己呢,我有沒有做到一個榜樣呢?我是在絆倒人,還是在幫助人呢?因為現在教會裡有幾個新朋友是我翻譯課上的學生,他們不光在教會接觸我,也在生活工作中接觸我,他們比起認識主,更先認識我。換句話說他們在通過我來認識基督徒,通過基督徒在觀望主耶穌。牧者也告訴我說,我不是要你作假,好像假裝是一個頂好的人。
我也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自己對情緒是回避的,面對情緒時自己的第一反應是要處理解決這些情緒,因為它讓我感到不舒服。很多時候我是通過多做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情緒,要不就是通過發脾氣向他人發洩情緒。而這次的經歷讓我學習到要把自己的情緒帶到上帝的面前,坦白自己感到壓力。求主幫助自己可以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解決自己的情緒。有時甚至是要帶著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不舒服來和上帝同行。因為上帝創造我們的時候給我們感知事物的能力,讓我們可以體會到讓自己感到愉悅的情緒,也會讓我們體會感到負擔的情緒,讓我們在不同的情緒中感受生命的豐富。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面對接納不逃跑,依靠上帝往前走。因為上帝是我們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46篇1節)。後來我也意識到這種不舒服感其實一種成長,因為成長本身就是由很多個不舒服組成,而成熟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接納這些不舒服,甚至是帶著這些不舒服走下去,而感恩的是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有上帝同行,有主的幫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