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聞有你——用音樂榮耀上帝!
口述:Bernice,Ken
整理:Jessie
背景:
風聞有你(Heard of You)是由馬來西亞夫婦 Ken 和 Bernice 一起創辦的音樂佈道事工。其異像是通過音樂榮耀上帝,向人們傳遞信仰的力量。事工通過定期舉辦音樂佈道會、演奏會製作和多媒體外展等形式,積極向社會傳播福音與生命的故事。作為這項事工的核心團隊,Ken 是一位熱愛演奏薩克斯的音樂人,而 Bernice 是一位活動主持人,同時負責事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全職事奉前是一名合格的藥劑師。夫妻倆育有一對可愛的孩子,他們的家庭生活與事工使命相輔相成,秉持著通過音樂和行動見證信仰。
異象–音樂榮耀上帝
Ken從中學時期就已經有一個清晰的異象——要用音樂榮耀上帝、用音樂佈道。兩人在大學時就“敢敢去做”,辦了一場售票的音樂會。“我們才20歲,那場演出是在Syuen Hotel,有薩克斯、鋼琴、合唱團、古箏、還有主持人,甚至連記者、國會議員都來了!”Bernice一邊笑一邊回憶。“我們是看別人的音樂會,模仿來做的。現在想回去,那時候其實很多東西都不懂,比如版權之類的,也沒顧得太多。”
2014年7月24日,《The Grace》音樂會的舉辦,成了Heard of You的起點。那不是一次普通的表演,而是他們第一次踏上“用音樂服事上帝”的路。從那之後,他們開始籌辦更多音樂會——雖然有些是流行曲為主的演出,但他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不管是什麼風格的音樂,都要回到福音的核心。他們會花時間查考歌詞的背景、意思、能不能帶出真理。
不過,事工並不是一開始就叫“事工”的。真正的轉變發生在2020年。
那一年,是他們人生最混亂的一年:疫情來了,Ken的演奏工作一夜間停擺,收入驟減;兩人準備結婚、買房,經濟上處處都需要錢。Bernice那時候還是藥劑師,但她心裡已經掙扎很久:“我已經是註冊藥劑師,但我知道我不想做了,我覺得我的靈魂不在那邊。”她甚至想辭職,但又卡在合約和現實之間——她是拿高教部獎學金讀大學的,理論上必須服務滿期,否則就得賠償。那年剛好有新條例,她也不確定是不是已經符合條件。
“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怕,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那麼不穩定的時期。”她輕輕歎了一口氣,“但最後我還是辭職了。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哭了兩個星期。”
她直到半年後,才鼓起勇氣告訴父母自己已經辭職。
然而正是那段“空白期”,他們才開始認真整理自己過去做的東西。“我們以前沒有‘事工’的概念,都是比較被動地做。但那年因為疫情,很多事情停下來,我們才開始一步步去想清楚我們在做什麼、要做什麼。”
開始“風聞有你”事工
事工的名字——風聞有你(Heard of You),也是在那個時候定下的。Bernice說其實中文名是先出來的。“Ken是吹薩克斯風,我是麥克風的主持人嘛,兩個都是‘風’。而‘風聞有你’這句話,是出自約伯記,也表達我們渴望人不只是‘風聞’,更要遇見上帝。”
他們認真邁出的第一步,是一起開始讀神學,主要修事工發展方向的課程,預計今年完成。
“Ken是從15、16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呼召的,那時候他經歷信仰復興,之後又在大學接觸到學園傳道會,對佈道、講道有更深的體會。他那種佈道的恩賜,是我一開始不太明白的——他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把很深的真理講出來。而且我發現他不是只是要‘吹歌’,他是想用音樂傳福音。”
“我自己一開始其實並沒有成為‘師母’的感動,所以我也掙扎過——如果我一直都沒有這個呼召,那我和Ken還要繼續走下去嗎?”Bernice笑著說,“當時真的有找過一些牧者聊這件事。”
但他們最終還是在2020年5月結婚——在疫情剛開放婚禮的那個星期,應該是霹靂州第一場婚禮。“還上了報紙。”她笑了笑,“婚禮對我們來說不只是儀式,而是一個宣告,一種對婚姻意義的理解。後來我也寫了一篇文章,把這個意義整理出來,也在我自己主持婚禮的時候跟新人分享。”
經歷生活的翻轉
開始事奉之後帶來的,除了心路歷程的掙扎,還有現實的經濟壓力。“從有固定薪水的藥劑師,到沒有收入保障的freelancer(自由業者),我的理財觀完全被翻轉了。”Bernice說。
“但是上帝就會仿佛在問我:你相信我嗎?”她開始思考一切的源頭——她的金錢,她的才幹,她的未來,其實都是屬上帝的。
“後來我們重新調整我們的金錢觀:everything is from God,一切都是屬上帝的。所以我也要earn for God,save for God(為上帝掙錢,為上帝存錢)。這樣我不再怕沒錢,因為我知道我不是為自己在活。”
他們的事工逐漸擴展,包括音樂佈道、音樂會、多媒體外展、生命課題講座等內容,也開始接觸到 “牧養音樂人”的門訓工作。“我們發現音樂人也需要牧養,他們有自己的世界和掙扎,而我們正好能理解。”Ken 補充道。他們希望未來能在中文教會中成為連接音樂和信仰的橋樑。
服事的掙扎
儘管服事路上遇過一些誤解與質疑,比如有人說Ken“不夠聖潔”,或是一些教會對於音樂服事缺乏支持,但他們都選擇帶著柔和與堅定繼續走下去。“我們堅持一個服事原則——要甘願吃虧,以耶穌為榜樣。”Ken說,“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當然,臺上的光芒也曾帶來迷惑。“你會很快感受到那種被聚焦的榮耀感,就像坐跑車和坐普通車,那種體驗感是加倍的。”Ken坦誠道,“所以我們每次上臺前都需要預備心,要禱告,把榮耀歸給上帝。”
而說到他們如何平衡家庭、服事、神學和工作,Bernice的回答也很特別:“我們不會把這些拆開來看。我帶孩子、辦音樂會、分享Life Talk,這些不是不同的角色,而是一個生命的延伸。全部,都是在事奉上帝。”
她說,“現在很多人有‘聖俗之分’,但我們覺得,其實沒有。每天都屬上帝。不是只有在事工裡才是服事,帶孩子、煮飯也是。只不過服事的場地不一樣而已。”
談到要給年輕人一句勸勉和鼓勵的話,Ken說在他們家有一個原則,他轉身看著他們年幼的兒子,笑著問他:“最好的要給誰?”
小男孩毫不遲疑地回答:“最好的要給耶穌!”
這家人,把他們的熱情、音樂、才華,甚至不確定的未來,都毫無保留地擺在上帝的面前。
最好的,要獻給耶穌。
他們的生命,是這句話最真實的注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