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慷慨與信心

讀經:申命記24章17-22節 

幾年前,我們教會受邀接待一些難民。他們的國家因政權轉移而動盪不安,使他們不得不逃離祖國。這些難民家庭來的時候只帶了一個小包能裝得下的物品。我們教會有好幾個家庭都樂意接待他們,而有些家庭即使沒有多餘的空間,也願意收留一些人。

這些人對難民的熱心款待,反映了以色列民在進入應許之地時,上帝對他們的再三囑咐(申命記24章19-21節)。在農業社會裡,人們深知農作物的收成非常重要,因這關係到能否安然過冬,撐到明年開春。因此,上帝指示以色列民在收割莊稼時,那些剩下的,「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19節),這也是要他們學習信靠上帝。以色列百姓以實際行動慷慨待人,並不是知道自己夠用才給別人,而是相信上帝的供應。

這種慷慨待人也提醒以色列民,從前「在埃及作過奴僕」(18、22節) [....]

靈命日糧 : 得到醫治!

讀經:約翰福音5章1-9節 

因脊髓損傷而癱瘓的人有了新的希望。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刺激神經生長的方法,可以重新連接肌肉和大腦之間的神經通路。這種神經的再生使癱瘓的實驗鼠再度行走,研究人員將繼續進行測試,以判斷這種治療方法對人體是否安全有效。

科學致力為癱瘓者達成得痊癒的心願,而耶穌透過神蹟實現了。當耶穌來到畢士大池,那裡有許多病人躺著,在病痛中等候多時,希望得到醫治。耶穌看見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約翰福音5章5節)。在確認這個人真的希望得到醫治之後,耶穌吩咐他起來行走,「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9節)。

上帝並沒有應許我們一切的疾病都將可以治癒。如同那天在水池邊,還有其他人沒有得到耶穌的醫治。然而,信靠耶穌的人必能經歷祂帶來的醫治:絕望轉為盼望;怨懟轉為恩慈;以愛取代仇恨; [....]

靈命日糧 : 服事的心

讀經:加拉太書5章13-18節 

在默利叔叔去世的時候,各式各樣的悼詞紛至沓來。然而所有的悼詞都有同樣的一個主題:默利叔叔以服事他人來表達對上帝的愛。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他在二戰期間的服役經歷。當時他在軍中擔任醫護兵,是戰場上沒有武器裝備的醫護人員。雖然他英勇的表現使他獲得崇高的軍事榮譽,但最令人難忘的是他的愛心服事,無論是在戰時或戰後,他都帶著憐憫去服事別人。

默利叔叔的無私付出實踐了保羅對加拉太信徒的勉勵:「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拉太書5章13節)。但要如何才能做到呢?因為人類的敗壞,我們天生就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非他人。那麼,這種並非與生俱來的無私付出從何而來呢?

在腓立比書2章4-5節,保羅勸勉信徒:「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 [....]

靈命日糧 : 困境與信心

讀經:馬可福音5章21-34節 

在一個週六早上的查經班裡,一位當父親的傾訴了他的苦惱,他任性的寶貝女兒搬回家裡住了,但女兒在家裡的一些行為卻總是讓他感到無所適從。一位姐妹提到自己的健康狀況不佳,慢性疾病和衰老對她的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雖然看過許多醫師,但進展甚微,令她十分沮喪。出於上帝的安排,那天我們正好查考馬可福音第5章。在查考完這章經文之後,大家心中的盼望和喜樂顯而易見。

馬可福音5章記載,睚魯因女兒病危而來見耶穌,再三求祂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祢……使她痊愈」(23節)。在前往睚魯家途中,一名身患慢性疾病的婦女摸了耶穌的衣裳,結果病得醫治,耶穌對她說:「女兒,妳的信救了妳」(34節)。睚魯和那名婦女對耶穌的信心驅使他們來尋找耶穌,結果他們都沒有失望。但在這兩個例子中,在他們遇見耶穌得到幫助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