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英國都要脫歐了,我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作者:Chris Wale,英國

翻譯:Nancy,中國

*封面圖片出自《Trend》

 

12月12日,英國大選,保守黨獲議會650席中的365席,穩穩地給了鮑里斯•約翰遜及他的政團決定「脫歐」的權利。

你可能不太了解英國脫歐的情況。它實際上就像大多數離婚一樣:混亂、複雜。沒有人能確定脫歐之後的日子會怎麼樣。

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可怕的說法,預言我們離開歐盟後的生活:我們將沒有藥品可用;所有東西都會變得更貴;超市裡唯一的食品是罐頭;將會出現大量的失業……雖然這些極端情況都成為現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活會發生巨大變化。一位專家的觀點簡單明了:「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這讓我們很多英國人感到焦慮和恐懼。

所以我在想的問題是:當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確定也不穩定時(無論是國家環境還是我們自己圈子的環境或生活環境),我們作為基督徒,如何避免變得和其他人一樣不知所措?

 

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掌權者

 

作為靈命日糧事工的編輯(Our Daily Bread Ministries),我經常收到讀者的電子郵件和信件。其中一位最近及時發來了這樣的提醒:「我想給你寫封信鼓勵你。作為一名牧師,我知道這一點……作為一個半身不遂的病人,我知道這一點:儘管生活充滿了挑戰,但請記住並握緊這個真理:上帝是信實的。祂正掌管著這個世界!」

即使在不確定的時期,聖經也肯定地說「耶和華的籌算永遠立定」(詩篇33篇11節)。全能的上帝「立了大地的根基」(約伯記38章4節)可以「解開參星的腰帶」(約伯記38章31節)和「發出閃電」(約伯記38章35節)。這些都是上帝在約伯絕望的時候提醒他的真理。

我們不知道英國脫歐後會如何。上帝並不總是會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或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是祂向我們保證,這個世界仍然在祂的掌管下,由祂不可動搖的話語維繫著。

祂在我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步都與我們同在。任何事都不能打亂祂的計劃。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祂的統治。沒有什麼不在祂的預料內。沒有什麼能讓我們與祂和祂對我們的應許隔絕(約翰福音10章27-29節,羅馬書8章38-39節)。

對於上帝的偉大,約伯的回應很簡單:「我知道你萬事都能作」(約伯記42章2節)。這也是對我們的保證。讓我們不再說「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性」,而是可以說:「唯一確定的是上帝永存的改變生命的道」(彼得前書1章25節)。即使在我們焦慮的時候,上帝仍然做王,所以我們仍然可以信靠祂。

 

知道我們真正的身份

 

保羅在腓立比書3章20節所教導的關鍵信息是:「我們是天上的國民」,在英國這段動蕩不安的時期里,這一真理深深地打動了我。

這其中蘊含著巨大而豐富的真理。但其中的一點告訴我即使我是英國公民,我也不必因為英國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而感到絕望。因為我最首要的身份是天國的公民。我屬於上帝的國,不是這個世界的國。無論我在地上的環境多麼混亂,我在天上的家從來沒有受到影響、破壞、或懷疑。

生活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國度里,知道天國,知道那是我真正的國度與家鄉,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那「是一個不能震動的國」(希伯來書12章28節)。

做一個好公民

這聽起來像是我對英國脫歐採取了逃避的態度:「不要擔心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只要繼續奔向天國。」然而這不是我的本意,也不是聖經的教導。事實上,當我們首先作為天堂的公民生活時,我們也會成為地上更好的公民。

知道我們屬於唯一的王,祂仍然在掌管著每一個國家和一切的環境,我們就可以為我們面臨的考驗和問題禱告。

當談到英國脫歐和最近的大選結果時,保羅提醒了我「掌權的都是上帝的僕人」,即使他們不是我所支持的(羅馬書13章4節)。即使我覺得選舉結果對我來說非常荒謬。我仍然可以信靠上帝並「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禱告(提摩太前書2章2節),因為我知道上帝把他們放在那裡有祂的目的。

我教會的一位年長的信徒最近說:「我們以前就見過這種不確定性。我們還會再看到。」她的觀點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令人不安的世界。但是作為屬於永恆王國的人,我們可以給我們周圍那些害怕和焦慮的人分享我們對耶穌的信靠、以及祂給予我們的天國公民身份。

我們可以讓那些被世界的不確定性吞噬的人們看到我們屬於一個「更美的家鄉」(希伯來書11章16節)。

我要禱告的是,英國的基督徒們在這場正在進行的脫歐之旅中站出來。不是為了表達他們的政治觀點或意見,而是讓人們看到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對他們唯一的王依然有著不可動搖的希望和信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愛而生

《冰雪奇緣2》為何令我感到不自在

作者:Rebecca Lim,馬來西亞

翻譯:奇奇,中國

評分4.5/5

編輯聲明:此文章包含少量劇透

我需要承認:我對《冰雪奇緣2》的期待可能比一般的孩子都要高。

不僅是因為在電影上映前幾周迪斯尼公司就開始聯手一系列零售商大力宣傳,並且我還愛上了許多我不需要但非常可愛的電影周邊———從你吹一下就點亮的電影人物玩具(很棒的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朋友剛好在這個時候過生日,所以我可以給她買一個,然後藉機自己玩一玩)到那些我的書架沒空放下的華麗精裝故事書(感恩的是,這個過生日的小朋友的書架可以)。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在前幾個星期被工作和生活壓得不堪重負之後,迫不及待地需要這兩個小時逃離現實進入魔法世界——那些動聽的歌曲,精彩的動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迪斯尼一向的溫馨結局都會治癒我的疲憊。

不出所料,《冰雪奇緣2》比我想像的還要棒。讓觀眾們(尤其是成人觀眾)興奮的是,電影給Kristoff和Ola拍了一個音樂視頻,用80年代男生樂團的音樂風格表演了第一部的一些情節,並新推出了一首魔性原聲歌曲,我已經開始單曲循環了。

但是我沒想到的是,這部電影竟然會有那麼深入的內涵,正如電影標語所言:「探尋魔力起源,回應命運召喚」,而不是逃避。

《冰雪奇緣2》講了什麼

 

眾人企盼的《冰雪奇緣2》接著第一部的結尾講起,從Elsa 和Anna 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下去」切入到她們的現在。情況有所改變,姐妹倆迎來了新的冒險。

Elsa女王一直聽到有一個聲音在呼喚她,引她「走進未知的世界」。起初,她試圖不去理會這聲音,告訴自己這只是不過是自己耳鳴罷了。但是隨著聲音越來越大,Elsa開始好奇這聲音從何而來,並開始跟隨這個聲音去找尋。最終,聲音帶領她和她的朋友們進入到一個神秘的魔法森林中。

他們進入魔法森林後發現了使森林中的居民深陷黑暗34年4個月零23天的秘密,還找到了父母在沉船中喪生的真正原因。

Elsa決心拯救在黑暗咒詛中的村民們,卻又得知自己的力量可能是導致父母喪命的原因,因此她拒絕了Anna和 Olaf的幫助,計劃著要靠自己來補救。一路走來,她踏遍了深海和險灘,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在那裡她發現了她力量背後的秘密和她的真實身份。

不再獨自面對

如果你看過第一部電影, Elsa在這裡的表現一定讓你感到失望。難道在第一部電影中她沒有學到自己不能獨自一人面對嗎?——即使她擔心自己的力量可能會傷害他人,也不應該將人們拒在心門之外不是嗎?

然而,當Elsa的故事和她發現自我的旅程逐漸鋪展開來時,我就越著迷了。尤其在我意識到這也是我的生活寫照時。

雖然我沒有Elsa那樣的超能力,但和她一樣,我一直對自己最深、最黑暗的秘密會對周圍的家人朋友產生怎樣的影響而恐懼。

這使我理解並深深同理Elsa,我明白她為何再次回到自己的世界裡,並拒絕妹妹和朋友們的幫助,儘管上一部電影中她通過戲劇化的情形了解到自己需要的與此完全相反。

對於接受別人幫助這件事,我也同樣掙扎。當需要面對衝突或承擔錯誤的後果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放棄掙扎」,任憑自己被帶離理性,將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靠自己解決所有問題。

像Elsa一樣,我也有自己的「城堡」——是一個我稱之為「我的洞穴」的地方。每當我因生活的痛苦和複雜而感到不知所措時,那裡就是我的藏身之處。我天真地相信這個地方可以保護我自己和周圍的人免受我給他們帶來的「負擔」。

像其他洞穴一樣,它是一個黑暗,潮濕且壓抑的地方。在那裡,我經常被自己的身份和關於我是誰的謊言所困擾。在那裡,我的過去和犯過的錯誤會籠罩我的生活,並開始使我相信我甚至不配得我親人和朋友的幫助。

我以為躲在那裡是對別人好。但事實是,這常常導致了嚴重的後果,需要別人來救我。就像Elsa所做的一樣。

直面恐懼

 

當我思考Elsa與我自己的相似之處時,我開始更加清楚地看到不去感恩上帝揀選了我成為基督徒而堅持倚靠自己是多麼的愚蠢。

正如Elsa知道她的妹妹Anna,Olaf、Sven和Kristoff永遠都會支持她一樣,我也意識到我不必獨自面對自己的軟弱、恐懼和錯誤。上帝賜給了我那位永遠不會離棄我,不會撇下我的終極朋友,那位正坐在上帝右邊「為我祈求」的人(羅馬書8章34節)。祂就是耶穌。然後還有聖靈「在我們的軟弱中幫助我們」(羅馬書8章26節)。更重要的是,作為基督的身體,教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被給予了不同的恩賜,來彼此相顧,使得「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章26節)。

如果我們允許其他人與我們同行,那個未知之地或許就不會那麼恐怖了。

沒有誰是要獨自走過自己最害怕的深淵的,但這需要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面對令自己的不安和恐懼,向他人敞開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被提醒(就像Anna提醒Elsa一樣),我的恐懼不能定義我是誰,而且我不必獨自面對這一切。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起了過去幾周上帝放在我生命中的那些親人和朋友們。他們沒有因為我的自責想法和我的自私而遠離我,而是耐心地敲我的心門,聆聽我的感受,給我擁抱。他們隨時準備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拉我脫離黑暗,進入上帝奇妙的光明中。

與這樣的朋友一起,即使我的恐懼使我陷入未知之地,我迷失在想像的叢林中,我仍然可以肯定地倚靠一個事實:上帝賜予了我願意陪伴我走過困難並幫助我擔負重擔的朋友。

像Elsa一樣,我需要學習的是縱使這會令我不那麼自在,但解決方案從來都不是「放棄」,而是讓這些朋友和家人介入。

只有這時,我們才會找到力量面對最深、最可怕的恐懼。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愛而生

我如何看待侃爺(Kanye West)信主一事?

作者:Vidia Liu,印度尼西亞

翻譯:Nancy,中國

 

如果你一直在關注卡戴珊一家或流行娛樂新聞,你可能聽說了侃爺(Kanye West )最近確認信主了。你沒有看錯,就是Kanye West。那個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引起了很多爭議的,經常因他歧視女性的歌詞和挑釁性言論而被批評的那個Kanye West。一如他過去的不可預測,他最近在美國各地帶領了一系列快閃教會和一場名為「禮拜(Sunday Service)」的大型巡迴敬拜會,還發行了一張名為《耶穌是王》的專輯。在他宣稱信主之後,公眾、基督徒和基督教流行音樂圈對他褒貶不一。我對他的信主也有很多想法。我們該如何回應?他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嗎?他過去的生活如此混亂,他真的經歷了屬靈的轉變嗎?這只是一個宣傳噱頭或是一個形象重塑的計劃嗎?

 

我最初的反應

 

如果告訴你我剛看到他重生的消息時是樂觀的,那我就是在撒謊。我的第一反應是懷疑和審判,我並不為此感到驕傲。我記得我在想「呃,好吧…」,我這樣的反應很可悲,因為這說明了我不相信上帝能夠翻轉那些看起來不配得之人的生命。

我一直很難接受他的轉變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甚至可能是超棒的影響)以及它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我知道像Kanye這樣的名人,如果他的見證是真的,會多麼地積極地影響我們當今的文化。但如果見證並不屬實,我擔心人們會誤解基督信仰,認為你可以成為一個基督徒、但同時過著一種上帝不喜悅的生活(請參考The Gospel Coalition的細緻解釋)。這一直是我對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名人信主的最初看法,比如Kanye West,Justin Bieber,和Selena Gomez他們都曾宣稱自己信仰耶穌。

 

 

我的思想是如何轉變的

 

感恩的是,聖靈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缺點和論斷人的態度。我正在論斷他們,好像我比他們好似的。聖靈提醒我:在上帝眼中沒有大罪和小罪之分。任何的罪都使我們與祂隔絕(以賽亞書59章2節)。

我也想起了保羅是如何信主的。保羅以前是頭號基督徒迫害者,在教會早期,一定沒有人會想到他能成為傳教先驅。他後來卻成為了聖經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這一提醒讓我的視線轉迴向上帝。上帝不受任何環境的限制,可以在任何人的生命中動工,無論他們看起來多麼破碎和罪惡不堪。上帝是萬能的,祂要改變Kanye的生命是很容易的。

在認識到這些之後,我被聖靈責備:在聽說了Kanye信主後,我沒有禱告上帝在他生命中動工並使用他,而是滿心懷疑。我並不是在說我們不應該小心謹慎地對待新聞,或者說我們應該一味盲目地稱讚他是基督徒的新榜樣。我明白他「禮拜」敬拜會的設置有問題。但如果他的見證是真的,我們就可以從它所結出的果子看出來——他之後的生活方式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馬太福音12章33節)。然而,上帝並沒有讓我們去論斷和瞧不起任何人(無論是基督徒與否)(馬太福音7章1-6節)。

 

最後的思考

歸根結底,我們永遠不知道某個人是不是真的被上帝拯救了,我們沒有權利審判別人。我們也可能永遠不知道這是否只是一個營銷策略,還是他真的遇到了上帝並真正在跟隨耶穌。我們只知道《聖經》里滿是那些過去活在罪惡中或犯過錯誤的人(使徒保羅、大衛王、十字架上的強盜等等),但他們接受了上帝的豐盛恩典,完全被改變,並將上帝拯救的信息傳給世界。所以,讓我們以禱告和盼望代替懷疑和審判,並為人們正在通過Kanye的見證和專輯聽到福音而歡喜快樂吧(腓立比書1章18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愛而生

《小丑》(JOKER)電影觀後感-這個小丑不可笑

作者:Caleb Young,澳大利亞
翻譯:Cindy,澳大利亞

評分:5/5星

注意劇透:這篇文章有輕微的劇透。

由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ips)執導,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小丑》(JOKER)在觀影者和影評人中掀起激烈的爭議。一些人稱讚菲尼克斯的精湛演出對蝙蝠俠盜獵車手,最大的對手對手進行了豐滿的詮釋,而另一些人則突破擊這部電影美化了暴力,縱容了這個心理變態的殺人犯。

本週觀看了《小丑》(JOKER)後,我認為這部電影比評論家們所表達的要深刻和復雜得多。這個版本的小丑故事暴露了我們社會的分裂,審視了抑鬱症帶給人的黑暗陰影,也揭示出許多人所意識到的生活空虛和無意義。這是一個警世的故事,暗示的是當愛,對他人的同情和真理被拋到一邊時,我們的社會可能會製造出一些壞人。

《小丑》的來由

簡而言之,《小丑》是DC漫畫系列中最著名的反派,亞瑟·弗萊克(亞瑟·弗萊克)變成小丑所經歷的蛻變和扭曲。小丑這個標誌性的反派角色在銀幕上有很多版本,其中其中《蝙蝠俠:黑闇騎士》(The Dark Knight)中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表演最為矚目。

然而,這是小丑首次沒有和蝙蝠俠同台登場,作家托德·菲利普斯(托德·飛利浦)和斯科特·西爾弗(ScottSilver)欲通過電影對他的生命進行研究,來向我們展示一個像亞瑟這樣的精神病患者如何變成小丑,一個殺人不眨眼的犯罪頭目。

我認為亞瑟瘋狂墮落落成小丑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浮現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

1.我們在製造壞人嗎?

這部電影的一個關鍵主題是暴露現實世界中的分裂,和人們容易對自已無法理解的人詆毀的潛在。影片中的亞瑟·弗萊克一邊為實現成為單口相聲演員的夢想而努力,而同時試圖通過裝扮成小丑來維持生計。可能是因為他小時候違反的虐待,他飽受精神疾病的煎熬,而他的幽默也得不到喜劇俱樂部里人們的賞識。

在整部影片中,他屢遭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在語言和身體上的無情欺凌,包括一群野孩子,三個年輕的專業人士,再到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扮演的深夜採訪節目主持人。一次次的欺欺慢慢將他逼向崩潰的邊緣。

類似的故事在今天充斥於社交媒體新聞裡的大量槍支暴力和大規模槍擊事件中屢見不鮮。這部電影將挑戰拋給了觀眾,讓我們思考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缺乏同情和理解,這是否導致了霸凌和暴力的惡性循環?或者,我們就像哥譚市(哥譚市)的市民一樣對身邊發生的欺凌事件視若無前述,擦身而過?

作為耶穌的信徒,我有沒有嘗試去愛我不了解的人,讓他們知道他們是被愛和被視為的?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在亞瑟的生命中,他將會墮落為小丑嗎?

2.我們在隱藏自己的掙扎時,會假裝快樂嗎?

作為一個小丑和有抱負的喜劇演員,亞瑟的願望一直是讓人們快樂,但他承認他一生中從未快樂過一天。而是帶上“一副笑臉的面具”來掩飾他的悲傷。

他的精神疾病症狀之一是即使在他不想笑的情況下,也會失控地狂笑。影片中最讓人心碎的場景之一是,亞瑟晚上穿著內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歇斯底里地笑著,傷心的淚水溢出眼眶,抑鬱的黑影完全吞噬了他。

這副抑鬱症的場景深深地刺痛了我。雖然我個人沒有經歷過,但在我周圍又有多少人在私下掙扎時,卻帶上“一副笑臉的面具”。

有沒有人像亞瑟一樣,想要重新發笑,卻在獨自一人時貫通抑鬱?我能做些或說些什麼來讓他們知道有人願意與他們同行?或者我只是太自私了,沒有時間和收益向抑鬱症患者糖尿病援手?

3.生活是悲劇,喜劇還是……?

電影中最令人難忘忘的台詞之一發生在亞瑟扭曲成小丑反派角色時。他向精神疾病的母親坦白道:“我曾經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我才代替,似乎是場喜劇”。這似乎標誌著小丑已將亞瑟完全吞噬,完成了蛻變。

這句話折射出現實世界文化和社會的基調。對於未來,有太多的壞消息和反射情緒,自然而然,人們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像小丑曾經認為的那樣,覺得我們的存在是一場悲劇劇本,或者也像小丑一樣,把自己的存在看成是一部喜劇,嘲笑著包括死亡,毀滅和混亂內部的一切。

要是亞瑟能從另一種角度看到我們的存在就好了。不是悲劇或喜劇,而是一段羅曼史,一個我們和天父之間的愛情故事。在《小丑》中,很明顯,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正在努力被人理解,認識,喜愛。

電影的一個主要情事是亞瑟發現了他的生父,並試圖理解他被拋棄的原因。當亞瑟遇到可能是他生父的人時,他不想要錢,只想要一個擁抱。要是亞瑟知道他的天父就好了,他的天父一直在那裡張開上面等著他。這樣,亞瑟的故事會改變嗎?

雖然《小丑》的故事沒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但我們不必重重複覆轍。《小丑》的挑戰我們信徒來請求聖靈的引導,讓這個世界上的亞瑟知道,生活不是悲劇或喜劇,而不是一個愛情故事,邀請他們參與。

*封面截圖來自官方預告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