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致敬我們這代人的驕傲與榜樣——李宗偉

作者:淑環,馬來西亞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在餐廳的電視屏幕前,人人屏息靜氣,專注地盯著那決勝的一球,心情緊張無比。隨著羽球過網落下,全場爆出了如雷的掌聲和歡呼聲,臉上難抑激動和興奮之情!

那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一晚,也是李宗偉和林丹的第37次交手。在苦戰了三局之後,李宗偉分别以21-15、11-21、20-22的成績,先敗後勝,成功晉級2016年奧運羽毛球男單決賽。這次的勝利,震動了整個馬來西亞。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大馬團隊離史上第一枚奧運金牌只有一步之遙,李宗偉永不言棄的精神更是感染了全國人民,使每個人看見堅持夢想的力量。

過去的兩屆奧運會,李宗偉同樣晉級至羽毛球男單的決賽圈,可惜與金牌無緣,連續兩次都輸給林丹。在獲取參與2016年奧運會羽毛球男單比賽資格的前兩年,他捲入了藥檢風波,因遭禁賽而使世界排名一度跌至第180位。儘管不被看好,但禁賽期滿後,李宗偉毅然奮起直追,成功重回世界第一,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畢竟當時的他已33歲,而羽毛球運動員因為體能的問題,多在30歲前選擇退役,即使沒有退役,表現也會逐漸走下坡。那年的奧運會,雖然李宗偉依舊和金牌插肩而過,但他與林丹那場世紀性的對決,深深烙印在每個馬來西亞人的心中,不分年齡和族群,更為此深感驕傲。

我並不是個標準的羽毛球迷,對李宗偉的了解也不多,但他屢敗屢戰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從報章的報導中得知,李宗偉自17歲加入國家隊後,迄今參與了超過800場的國內外賽事。他透過參加不同大大小小的比賽,不斷提升打球技巧和實力,逐步登上羽壇世界第一的寶座,甚至曾高居榜首長達350週。

在外人眼中看似風光的成就,是李宗偉以不懈的努力、無盡的血汗、艱苦的訓練所換取而來的。就算發現自己患上鼻癌,他也勇敢地接受治療,並期許出戰2020年的奧運會。無奈身體狀況不允許,他只能沉重地宣布掛拍引退,光榮結束19年的羽球生涯。

「對運動員來說,不放棄是最重要的,因為若不放棄終有成功的一天。」這是李宗偉在宣布退役的記者會上,給予後輩的諫言。

我相信這句話不單適用於運動員,也是對所有為生活奮鬥努力的人很好的提醒。在聖經裡,上帝同樣藉著保羅鼓勵我們:「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章13-14節)

人在世上生活,必然會遇見許多的困難、挫折、苦痛,甚或失敗,然而這些都不應當是我們前行的阻力,而是動力。當我們定睛在目標之上,跨越了一個個的障礙,最終將會得到極大的榮耀和獎賞,生命也得以塑造和改變。但相較起世界所給的榮譽與好處,作為基督徒,我們更需專注在上帝預備的獎賞,因為那是極其寶貴且具永恆價值的。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都背負著重要的使命及目標,上帝給予我們不同的特色和才能來造福社會,還有服事祂。除了成為運動員,立志向最高榮譽邁進,為國家帶來榮耀,我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強項,在各自的崗位上忠心以赴,貢獻己力,讓所處的家庭、教會、社區和國家因此蒙福。同時,我們應當隨時做好準備,遵行耶穌所吩咐的大誡命(馬太福音22章37-40節)與大使命(馬太福音28章18-20節),堅持不懈攻克己身,順服真理,領人到上帝的面前。耶穌基督就是我們人生的標杆,我們都需要靠著聖靈的引導,帶著永不言棄的信念,不斷努力面前,完成上帝託付我們的使命。

感謝拿督李宗偉,成為我們這代馬來西亞人引以為傲的榜樣。願我們都能學習他那不輕言放棄的精神,為教會、社群與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榮耀上帝的名。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從砂拉越少女IG投票決定生死事件看生命的珍貴

作者:淑環,馬來西亞

 

「這非常重要,幫我選擇生或死。」

2019年5月13號在砂拉越,一個16歲的女孩,正值花樣年華,卻在臉書發帖表達對生活感到厭煩與疲累,甚至透過在Instagram發帖要求網友投票決定她該繼續活下去,還是選擇死亡。結果,69%的網友投向了「死」的一方,而她也毫不猶豫從3樓店屋往下跳,結束了短暫也令人惋惜的一生。

看到這則新聞,我的心都揪緊了。除了感嘆這位少女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在思索那些參與投票的網友,知道這少女真的選擇自殺後,有何反應。他們或許只是抱著開玩笑的心態,以為少女不過是眾多尋求關注的青少年之一,所謂的「選擇生或死」也是炒作而已。豈知,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逝去。

「舌頭在百體里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雅各書3章5節)

的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簡單的點擊,似乎也決定了在世界某個角落,另一個人的生死。在聖經中,使徒雅各提醒信徒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畢竟一句話即可建立或摧毀一個人的生命。若那些網民們選擇以一句「有什麼我可以幫助妳」,「我願意陪妳聊聊」或者「妳不孤單」等安慰的話來鼓勵少女,我想,或許就會有那麼一線機會改寫這少女的一生。

當然,毋庸置疑,少女是最該為自己的舉動負上責任的人。生活的煩悶和疲累緊緊地捆綁她的生活,以致她對未來毫無盼望,產生想要結束生命的念頭。曾幾何時,我也有過這樣的困擾。當時的我也和少女一樣年輕,認為生活充滿苦悶與壓力,不滿家人總是給不了我所嚮往的富裕和幸福,因此常常生出輕生的念頭。可感恩的是,每次想要輕生時,我都提不起勇氣,只好作罷。如今回首一看,才明白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如果當初我選擇了放棄生命,不僅讓愛我的家人朋友傷心難過,我自己也會後悔莫及。生活雖有令人失望沮喪的時刻,卻也充滿了讓人興奮、感動和快樂的事,值得我們去探索及珍惜。

結婚多年,我和先生一直希望有小孩,卻屢屢經歷失望。儘管做了身體檢查,確定我們都很健康,但偏偏沒好消息傳出,令我們大惑不解。而我身邊也有好幾個朋友,面臨同樣的問題,有的甚至決定接受人工受孕,即便要忍受痛楚,也希望有個孩子。

然而因為這事,我也開始明白,每個生命都是珍貴,且得來不易。若不是有上帝的允許,將生命賜下,看顧保守我們的健康與平安,恐怕我們都無法在這世上多待一秒。

「我的肺腑是禰所造的,我在母腹中,禰已覆庇我。我要稱謝禰,因我受造奇妙可畏;禰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篇139篇13-14節)

願我們都珍惜在世的年日,畢竟上帝帶我們來到世界上並非徒然,祂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計劃。我們都是上帝所愛的孩子,我們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若選擇遵行上帝的話語,必然能體驗和經歷到生命的福樂。希望我們享受這世界的快樂與美好的同時,也學習勇敢面對生命的困難與挑戰,懂得愛自己和身邊的人,成為世界的祝福之一。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基督裡的「淪落人」

作者:主的小花,中國

(註:本文含劇透,請謹慎閱讀。)

自從獲得多個獎項的電影《淪落人》(Still Human)在香港公映以來,一批又一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講他加祿語(Wikang Tagalog)的菲律賓人和像我一樣在香港生活的異鄉客,都在電影院的大銀幕前哭成淚人。

 

童話裡的淪落人

男主角昌榮是一名因工業意外而半身不遂的中年失婚男人,生活無法自理。自從摯愛的兒子出國讀書之後,他的身體和心靈都被困於一間狹小的公屋(註:香港政府為低收入人士提供的住所)內。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廢人」,不值得擁有夢想或任何其他美好的事物。

女主角Evelyn是一名為了生計、也為了擺脫不幸婚姻而被迫放下攝影之夢、離鄉別井到香港打工的年輕菲傭。當被問到為何放棄夢想時,她眼泛淚光,一字一句地說:「現實很殘酷」(Reality is harsh),「生活不可以等,但夢想可以」(Living cannot wait, but dreams can)。

起初,昌榮對Evelyn有偏見,嚴厲地警告她別像某些菲傭那樣偷懶、耍滑,不但沒收她的護照,而且仔細檢查每一張購物收據。與此同時, Evelyn也抱有戒心,用同鄉教導的「招數」來保護自己:裝蠢,不學廣東話,拖地板故意不拖角落處。

但日子一天天過去,個性單純的Evelyn漸漸放下心靈的武裝。有一天,萬念俱灰的昌榮回憶起昔日遭遇意外的情景,痛苦地喊道:「為何是我?!」感同身受的Evelyn動情地安慰昌榮,說:「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能選擇不坐在輪椅上,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坐在輪椅上。」

後來,自認為沒有夢想的昌榮得知Evelyn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攝影師,就從僅有的儲蓄中拿出一大筆錢來買單反相機送給Evelyn,鼓勵她參加攝影比賽,更在她獲獎後,悄悄地為她寫大學申請書、爭取攝影助理的工作機會。

Evelyn也不再裝蠢,主動學習廣東話,認真地打掃,盡心盡力地照顧昌榮。她得知昌榮深藏於心的夢想其實是與即將大學畢業的兒子一起去旅行,就趁幫昌榮訂花送給兒子的機會,將昌榮的心願傳達出去。這個善意的舉動,直接促成了後來昌榮的兒子畢業之後特意返港,陪伴行動不便的父親「在家旅行」這件美事。

編劇兼導演陳小娟表示,昌榮和Evelyn都處於人生的谷底,原本互為陌生人,但有緣相遇,就把對方當作一個「人」來尊重和愛護。因此,她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的「淪落人」來描述這兩個人的共通點。

她說,雖然昌榮和Evelyn有著不同的外表、性別、年齡、國籍、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但他們都是「人」,「都可以追求一些大家共同覺得可以追求的東西,可以享受其他人都可以享受的東西」。她希望觀眾能放下有關身體或其他物質的固有看法,明白昌榮和Evelyn彼此尊重與愛護,並非基於憐憫或同情,而是基於對彼此美好靈魂的認識。她強調,這是兩個「人」之間的故事。

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覺得它的童話色彩很濃重。的確,如此美好的僱傭關係,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或許,獨立記者蘇美智在《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一書中描述的僱主與外傭的種種掙扎,才與真實狀況更為接近。

不過,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說,在當下瀰漫著無力感的香港,人們正好需要像《淪落人》這樣的童話,才會感到未來有希望,繼而勇敢地活下去。

 

我們都需要童話

其實,不光香港人需要童話,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童話,就連基督徒也不例外。

很多時候,我們的頭腦明白「愛」的道理,我們的心卻不為所動。正如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所說,童話的「意義之深遠,更甚人生教導的真理」。我們需要童話來觸動我們的心弦,幫助我們克服自我的局限,嘗試站在他者的角度來感受不一樣的人生,才能理解別人的愛恨情仇。我們更需要童話所傳達的希望,才能在這個常常令人灰心的世界中,勇敢地跟隨耶穌基督,遵行祂的誡命。

多少次,當我們問「誰是我的鄰舍」(路加福音10章29節)時,我們或許早已在心中將人分成三六九等,把自己不喜歡的群體排除在「鄰舍」的範圍之外。他們也許是來自某些國家或地區的人,也許是擁有某種膚色的人,也許是來自某種文化背景的人,也許是生活習慣不好的人,也許是面臨情緒問題的人,也許是道德修養較低的人……於是,我們一邊高唱「我們愛,因神先愛我們,雖你我不一樣」,一邊將一個又一個醜陋的「標籤」,貼在一個又一個「人」身上,然後就心安理得,對他們的故事充耳不聞,對他們的需要視而不見。

我們對某個群體或某類人的偏見,可能源於不愉快的親身經歷,也可能源於人云亦云的道聽途說。另一些偏見則與社會因素有關,反映了人心的不安與恐懼:我們害怕自己在競逐有限資源的過程中處於劣勢,就把某種負面的刻板印象強加於競爭者(尤其是外來者或遲來者)身上。但無論原因如何,我們心中的偏見一旦產生,就很難消除。縱使我們信了主,這些偏見也可能繼續伴隨著我們,干擾我們對真理的理解。

那個跑去試探耶穌的律法師和當時許多猶太人一樣,認為上帝所說的「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章27節)中的「鄰舍」,只包括「自己人」而已。但是,耶穌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向他表明,「鄰舍」不限於「自己人」,還包括「外人」。[1]這些「外人」很可能來自截然不同的文化圈,和我們擁有不一樣的生活習慣、成長經歷和價值觀。愛這些「外人」,不但要付出實際的代價,而且要承擔受傷的風險。

問題是,我們只是軟弱的人,怎會願意、敢於且能夠回應這樣具有挑戰性的呼召呢?

 

比童話更美的事實

我想,其中一個答案或許可以在《淪落人》中找到。

我們可以想像,假如昌榮沒有受傷,假如他的妻子沒有跟他離婚,假如他的兒子沒有離開他,假如他和妹妹相親相愛,假如他擁有足夠的金錢……或許他一輩子都不會消除對菲傭的偏見。

他可能會憐憫Evelyn,因而也會給她買相機、成為她的「予夢者」(Mr. Dream Giver),但他看Evelyn的視線,極有可能是從上往下,而不是水平的。而且,在Evelyn偷偷地將他送的第一部相機賣掉,更謊稱「不小心弄丟了」之後,恐怕他很難再相信Evelyn,更不可能給她買第二部相機,還假裝不知情地製造機會讓Evelyn「找到」那部「弄丟了」的相機。這樣一份超乎尋常、超越人性的善意,唯有在嚐過落難滋味的「淪落人」身上,才可能會流露出來。

另一方面,假如Evelyn沒有經歷過母親長年外出打工的童年,假如她沒有經歷過完全沒有愛的婚姻,假如她在菲律賓當護士的收入就足以維持生計,假如她當年順利入讀加拿大名校學攝影……她也未必能夠理解昌榮的痛苦,未必有勇氣卸下自我保護的武裝,未必有愛心幫助昌榮達成與兒子團聚的夢想。

正因為昌榮和Evelyn都覺得自己是「淪落人」,他們才願意溫柔地為對方摘去各式各樣的「標籤」,把對方當作「人」來尊重和愛護。

我們也一樣。保羅曾明確地指出:「世人都犯了罪」,「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3章23節,6章23節)。在罪面前,我們都是無能為力的「淪落人」,無法靠自己擺脫罪的捆鎖。要是沒有主耶穌基督為世人捨命,又將救恩白白地賜給一切相信祂的人,我們都會死在罪中。

我們之所以能夠重獲新生,是因為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羅馬書8章1-2節;另參見哥林多後書5章17節)。這個充滿恩典的事實,比世上最動人的童話還要美好。

因此,我們越認識到自己是基督裡的「淪落人」,就越能夠尊重其他萍水相逢的「淪落人」——無論對方是基督徒,還是非信徒。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我們才不會因為他們的外表、性別、年齡、國籍、文化背景、人生經歷與我們不一樣而對他們有偏見。不帶偏見的我們,才會願意聆聽他們的故事,把他們當作「人」來愛護。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保羅所形容的不同信徒之間的「合一」:「你們藉著信,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凡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不再分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拉太書 3章26-28節,和合本修訂版)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上帝對「世人」的愛(約翰福音3章16節),明白基督要「拯救世人」(約翰福音12章47節,和合本修訂版)的心意。如此一來,我們才會願意接納那些看起來和我們很不一樣的非信徒,發自內心地關愛他們,與他們分享基督的救贖大愛。

 

[1] 參見盧錦華:〈誰是我們的鄰舍?〉(一至四),載《基督教週報》第1950-1953期(2002 年 1 月6、13、 20 、27日)。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正義與最大的誡命的界限

作者:葉玲君,台灣

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他們就聚集。 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章34-40節)

前一陣子在台灣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2019年發表的社會寫實電視劇。劇情的時間點設定在一場無差別殺人案發之後兩年,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在正義、愧疚與社會輿論壓力之間、內心與現實世界中的拉扯。這場無差別殺人案發之後,受害者家屬因為喪失親人而無法走出來。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滿愛的媽媽。在案發當時,這位媽媽從電影院跑出去接了一通工作的電話,而自己的兒子則在戲院被槍殺。因為埋怨自己沒有及時發現殺手的出現,她靠著酒精、工作等藉口躲在自己所建築的堡壘裡舔舐傷口。兩年之後,女兒和老公因為主角帶刺、一點就著火的狀態無法與她正常溝通。一個在兩年前原本看似幸福的家庭,因為失去兒子的事件,在兩年后幾乎面臨崩潰。

而加害者淳樸善良的父母和妹妹,因為長子自製手槍在戲院裡無差別殺害毫無防備的一般民眾之後,被全台灣所唾棄。加害者的爸爸因為自責,每天早上一起床就開始酗酒直到睡著,著實地爛醉了兩年。媽媽成天戴著口罩躲在老家港口附近賣粽子來維持全家的開銷。她臉上的皮膚因為長期戴口罩而導致過敏紅腫潰爛,但因為太過害怕別人會認出她來,而始終無法將口罩摘掉。加害者的妹妹因此次事故的輿論壓力無法從大學畢業,與爸媽逃回南部的奶奶家。因為自責沒有發現案發前一天哥哥說要去幹一件大事原來是殺人,妹妹無法振作地把自己關在了奶奶家兩年。她的媽媽因為無法繼續看著唯一的女兒變成米蟲,於是便強迫妹妹改名,重新找工作,更要求她不再承認原來的自己,要她謊稱爸爸媽媽在車禍中去世,媽媽也發狠不再和女兒聯繫。妹妹這才開始重新出發,經由之前大學很器重她的老師介紹進入電視台工作,卻發現她的上司就是那位因哥哥開槍的緣故而喪失孩子的媽媽……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成功地將幾位重要角色在此次無差別殺人案之後的內心層面表達了出來——每一個人對活著的無奈和無所適從。每個角色對於內心所定義的正義與惡的距離,很多時候只有一線之隔,一個沒注意,自己就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劇中當加害者的妹妹被人發現自己是殺人犯的妹妹之後有個很扎心的台詞:『你們每個人都殺了人,而且殺的人不比我哥少。』

在看這部電視劇之時,我的內心是糾結的,因為太過寫實,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按暫停鍵,停下來哭一會,去院子走走,再回來接著看下去。的確,我過去帶著法利賽人的正義也『殺了人』,而且殺的人也不少。回想過去我其實對待非基督徒都算有愛心的,也不會輕易批評他們,但對於過去和我在教會的肢體同工,我却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很多時候我会用犀利的眼光看待教會事宜,一旦發現和我同工的某人有點自己的小心思,個性較衝的我通常會忍不住直接在公開場合下大力批評此人,有好幾次搞得人家都不想再和我說話。因為過去的我認為在教會所有一切都應該一絲不苟,同工们应该努力为主摆上,若是任何人有自己私心,應該都要當下公開的戳破。我過去所認定的正義,其實是自認為的用聖經的標準來看待一切的人事物,我自以為拆穿人家的小心思的行為是愛上帝,但当我在指出對方的不恰當之處時,其實是没有出于任何爱心的。因著此劇,我對於自己過去所堅持的正義有著很大的改觀。這使我想到馬太福音 22章34-40 節,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誡命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過去如法利賽人一般的正義,真的沒有做到像耶穌那樣的愛與同情。而我過去亦有好幾次,利用了“私心”判別人“死”罪,這使我感到後悔與羞愧,也求上帝和他人的赦免。

老實說雖然我這輩子不太可能像耶穌一樣因為愛而為他人犧牲生命,但是起碼我對於正義的看法開始慢慢改變,現在的我不再是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人,而是更具有包容性。我更加能意識到,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们壓在心頭的重擔。而上帝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雖然有些時候来教会服侍的人的確会帶著私心,但祂卻容許我们这些罪人一起來為神的國度效命。來自屬天的奧秘的是我自己沒有辦法用我平凡的腦袋完全理解的。我真的需要求上帝給我來自屬天的智慧,用祂的眼光和愛來判斷每個發生在我周遭的事件,而不是以我的私心來評斷對錯。希望每個基督徒都可以學習用耶穌那愛人如己的心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畢竟,審判的權利不在我們手中,而在上帝那裡。

最後用一句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英文來勉勵大家: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你所不知道的戰役。请善待他们。)阿們!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