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寫在結婚三周年——合一、謙卑

 

作者:驚悅      有聲播讀:郁青

 

人們總是本能地想要證明自己有多聰明多強大,但是在婚姻中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缺乏智慧才是更重要的;

人們也總是喜歡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婚姻有多幸福,教育孩子多麼有方法,

似乎自己在經營婚姻和育兒的事上很有智慧,但其實無論婚姻還是育兒一路上都會磕磕絆絆,時常是喜憂參半。

我們都很想努力去見證上帝的榮耀,讓世人看到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恩典,但是祂告訴我,不必強調你多有智慧多麼剛強,你只需坦然承認自己的軟弱就好。

是啊,我們都很容易去自我證明和自我彰顯,無疑都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是個更好的人,然而本來的我們並不是這樣,比起彰顯自己的優秀,承認自己的軟弱和有限其實更難。

 

 

和先生就這樣度過了婚姻中的第三年。第一年的我們更多沉浸在新婚的喜悅和對新生命的期待中;

第二年我們開始獨立生活、養娃,時而分工時而合作;

第三年的我們開始接受一些挑戰,孩子兩次生病住院、懷二胎、搬家,讓我們走出舒適區不斷去突破。

也在這一年的經歷中,我們不斷學習謙卑,更常屈膝在上帝面前,也在彼此面前更謙卑。

《婚姻的意義》中有這樣一句話,「婚姻沒有製造弱點,只是把弱點暴露出來」。

我們時常忘記自己有多軟弱,在這個世界的欺哄下,我們也假裝「剛強」來遮掩自己的軟弱,許多時候連自己都信以為真。

所以在婚姻中,比起「示弱」,我們更善於向對方展示自己的「剛強」,而婚姻也因此多了許多衝突與磨合。

 

 

進入婚姻,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丈夫的幫助者,我也一直致力於幫助我的另一半,但是最初這樣的幫助卻讓對方感到被冒犯被轄制。

許多時候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好心幫助你,你為什麼那麼不知好歹,有時候甚至揚言,我以後閉口不言,省得費力不討好。

但是安靜下來心中卻滿是責備。幫助者是上帝給我的責任,即便是一時氣話,說出來仍然是對上帝的冒犯。

最初在這樣的衝突中,我常常感受到委屈和無力,試圖證明自己是對的,甚至在上帝面前抱怨,想作一個好妻子怎麼就這麼難?

這樣的無力和委屈感將我帶到上帝的面前,祂沒有指責我的埋怨,也沒有用對錯在我和張先生中間評判,上帝讓我想起那句刻在我們訂婚戒指上的話語;「愛是永不止息。」

我恍然大悟,在婚姻中,在夫妻之間,許多事情無關對錯,關乎的是愛。

倘若我愛我的丈夫,為著他的益處而幫助他,我的關注點就不在於我的建議是否被採納,當對方感到不愉快或者被冒犯,我應當反思自己的態度和方式而不是盛氣凌人地壓制對方。

我幫助他沒有錯,他的回應也是真實的,但是我們需要在愛中磨合,謙卑地彼此相愛。

 

 

結婚的三年里,我們也有了第二個孩子,我們絕大部分的紛爭都與孩子有關。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我有我的見解,他有他的方法。

大兒子才剛兩歲,正值第一個叛逆期,又是粘膩媽媽的階段,即便爸爸也日夜陪伴,但是爸爸還是難以安撫孩子的各樣情緒。所以爸爸在陪伴和教導孩子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都會伴隨著孩子的哭泣。

孕期和產後情緒本就不穩定,加上對大兒子的虧欠,我就特別聽不得孩子的哭聲,這樣的一種情緒我會全部轉移到先生的身上, 以至於對他對待孩子的態度與方式上都大為不滿,這也使他感到沮喪甚至感到生氣。

次數多了後,我明顯感到我們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影響。這樣的張力再次將我帶到上帝的面前。不覺間我又擺錯了生命的優先次序,丈夫又成了我最為忽視的對象。

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丈夫造成了傷害,其實他已經在盡他所能了,只是每個人方式不同,我的方式未必適合他的性格,並且我的方法並不是唯一正確的,作為父親他也需要成長。

想到當我面對孩子沒有控制好情緒的時候,先生並不會使我感到難堪,他會溫柔地詢問我是否需要幫助,或者在事後我們溝通時他會讓我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合適,但也會表示對我的理解。

 

 

我開始意識到,我更多時候像個法官,隨時準備著審判他不合我心意的行為。

意識到不對,就要悔改。在一次我又想要向他表達我的不滿時,我開始沉默,向上帝開口。我不再在上帝面前埋怨,而是求上帝賜他作父親的智慧,也使孩子可以有一顆順服的心。

祈禱過後,我發現我不再總是站在先生的對立面去批判他的方法,而是開始與他認同,與此同時我也可以安靜我自己的心,去盡一個幫助者最該做的本分,就是為他守望。當我們不再各執己見,我們就可以在關係中尋求合一。

世人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實在是把婚姻妖魔化了。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自我的墳墓,埋葬的是那個驕傲的、自私的、自愛的、自憐的自己。

當我們甘心在婚姻中讓自己死去,就會發現我們會在婚姻中蛻變,也會成就對方,愛情就會在婚姻中開出馨香美艷的花。

我們都是軟弱的、驕傲的、自我的,但是因著上帝的介入,因祂是我們婚姻的權柄和遮蓋,我們可以得力量,我們可以悔改、謙卑,在愛里尋求合一。

前幾天翻看我們婚禮上的照片,翻到一張照片,是牧者在禱告時,將我和弟兄的手遮蓋在下面,而托住我們的手的是聖經。三年前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只是覺得這照片拍得很美,而三年後再看,看到了婚姻的意義。

托著我們的手的聖經,正是我們婚姻的根基,而牧者那隻手的遮蓋正是基督權柄的遮蓋。我們的婚姻是安全的、穩固的,因為有主在我們中間,我們在上帝的話語的根基上建造婚姻,在基督的遮蓋下享受美好的愛情,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婚姻更美好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八種方法,幫助我們更愛自己

 

作者Adiemus Seah      翻譯:悅

 

Adiemus (BBSC, BACC, MGPC, MAPP) 熱衷於幫助人們實現目標和增強幸福感。他是Strengths Optimizer的創始人和董事,同時還是註冊諮詢師,認證心理教練,和具有二十年從業經驗的心理健康急救講師。他主持和製作了YouTube系列節目《Science UP Your Wellbeing(用科學升級你的身心健康)》。

我們常常是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我們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負面想法、自我批評和殘酷的內心對話影響,比如,「我做什麼都是錯的」,「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我們會發現相對於自己,我們更容易對他人說好話。

但是因著基督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上帝希望我們不再輕看自己。

與此相反,祂告訴我們,「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羅馬書8章1節)。當我們悔改並接受祂給予我們的寬恕時(約翰一書1章9節,哥林多後書7章10節),祂就會把我們變得更像耶穌(哥林多後書3章18節)。

當我們完全理解上帝對我們的愛和我們在基督里的全新身份時,我們就看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被寬恕的和得救的,我們就會懂得如何對自己更好一點。

善待自己並不意味著放縱自己。而是變得溫柔和理解自己,從而鼓勵自己成長和活出豐盛的生命。在此我們列出幾種練習方法,每種方法的首字母可以拼成「KINDNESS(恩慈)」這個英文單詞。

 

 

K——踢一腳球,吃口獼猴桃(Kick A Ball and Kiss a Kiwi)

 

你上一次在電腦前工作一小時後舒展身體是什麼時候?或者說飯後散步,或者跟小夥伴踢球呢?你最近一次吃飯或細細品嘗一個獼猴桃(或其他任何一種水果)來給身體增添營養是什麼時候呢?

有時候,我們把自我照顧理解為給自己提供任何可以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東西,但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意味著通過鍛煉,富有營養的飲食,喝水和正念呼吸來照料我們的身體。

 

 

I——點燃你的不完美(Ignite Your Imperfections)

 

自助運動與積極文化的毒雞湯教導我們要遮掩我們的不足,「假裝自己可以做到」直到「真正做到」,這使我們無法容忍不完美和失敗,並傾向於對自己苛刻。

因此,一種應對方法是,深入了解自己的不足。實際上,是有「國際失敗者日」的(每年的10月13日),旨在幫助人們度過對失敗的恐懼,並且從失誤中學習和成長。

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進行某項運動或者學習一門語言),但不期待自己能做得多好,來慶祝這一節日。

對於我們所有的不完美,都有上帝幫助我們,祂會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隨時給我們憐憫和恩典(希伯來書4章15-16節)。

當我們將我們的失敗、軟弱和不完美交給上帝時,祂會攙扶我們(詩篇37章24節),並會在我們的軟弱處彰顯祂的大能和恩典(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N——滿足自己的需求(Nurture Your Needs)

 

你對自己的需求有多了解?當你感覺疲憊,壓力大,憤怒,恐懼或孤獨的時候,你需要什麼呢?

在你滿足自己的需求之前,首先要知道它們是什麼。所以從問自己這個問題開始,「我現在需要什麼呢?」

如果你不確定如何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模型可以幫助到你,PERMA幸福模型(積極情緒,參與感,關係,價值感和成就感)列出了我們心理需要的五個方面。下面的幾個問題可以幫助你了解其中的每個方面:

 

積極情緒:

  • 我上一次感受到這種感覺是什麼時候?(比如充滿希望或者感恩)
  • 我當時在做什麼,我怎樣讓自己做更多類似的事?

參與感:

  • 是什麼讓我感到好奇、富有創造力或充滿活力?
  • 什麼活動可以幫助我「進入狀態」?

 

關係:

  • 我可以向誰尋求安慰和鼓勵呢?
  • 我可以更多地對誰說「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和「讓我幫你」?

 

價值感和成就感:

  • 是什麼給我每一天起床的動力?
  • 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 我能做些什麼來使我和我愛的人生活發生積極的改變呢?

 

 

D——跟親密的朋友聊天(Dialogue with a Dear Friend)

 

當跟你很親密的朋友陷入困境、失敗、痛苦或經歷風暴時,你會對他們說什麼呢?下面這些嗎?「朋友,沒關係,我們會解決的」,或者「你這個白痴,你活該」 (希望不是後者!)

參考一下朋友們遇到困難時你是如何安慰和鼓勵他們的,給予自己同樣的理解和同理吧。

 

 

N——適當地說「不」(Negotiate Your No  )

 

仔細看看你的待辦事項列表,你注意到了哪些模式?其中有多少屬於「必須做的事」、「想做的事」和「我應該說不(但卻沒有)的」?

說「不」並不是不像耶穌的行為。甚至耶穌有時也會對祂周圍應接不暇的需求說「不」,因為祂的人性(祂需要吃飯、睡覺和休息)和優先事項(祂來佈道,釘死在十字架上,而不是顯神跡)(馬可福音1章34-38節)。

再看看你的列表,這些活動中有多少是與你作為配偶、父母、子女、僱主/員工和社區領袖/成員的核心價值觀和關鍵角色一致的?

今天有需要你說「不」的事情是什麼?拒絕這些事,然後你就可以對自己好一點,並且去做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事。

 

 

E——參加令自己愉快的活動(Engage in Enjoyable Activities  )

 

通過參加健康的、令人愉快的活動來「呼吸」和「恢復」。

「呼吸」是一種微活動,可以幫助你從工作中稍事休息,並在減少壓力的同時產生積極情緒。例如,你可以去散步,喝一杯飲品,深呼吸,坐在大自然中,抱抱你的寵物,或者聽音樂。

「恢復」則通過調節你的身心狀態,幫助你從長期壓力中恢復,如小睡、鍛煉、從事愛好活動、與朋友和家人社交、參與你關心的事業/任務或去度假(理想情況下,途中限制使用電子設備)。

 

 

S——慢下來,感受當下,停下來(Slow Down, Savour, and Stop)

 

你經常很忙,但是覺得沒有效率和意義嗎?是時候放慢腳步,感受當下,停下來休息一下了。

因為祂的憐憫,上帝給了我們安息日這個禮物。為安息日而寫的歌——詩篇92篇就給我們描繪了安息日圖畫,告訴我們安息日的意義就是遠離自我驅動的野心和從各種活動而來的驕傲,轉向上帝,讓我們的靈得到安息和更新。

你可以找一個專屬於你和上帝的時間和空間,這個過程里放慢腳步,感受當下。呼吸練習對這一點很有幫助,在你每次呼吸的時候,禱告,把你的壓力交給上帝,請祂告訴你應該對什麼事感恩。

詩篇34篇8節說:「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經歷祂的美善:

思想祂的話語(耶利米哀歌3章21-23節;詩篇63篇5-7節;詩篇77篇11節),與他人分享祂的美善(詩篇71篇15-24節;詩篇145篇1-7節),以及享受祂的創造和給你的恩賜,每當你做一項令人愉快的活動時,用你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其中的細節(你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感覺到的),並感謝上帝給你的這段經歷。

 

 

S——降伏在上帝的主權下(Surrender to the Sovereignty of God)

 

研究表明,我們對控制的感知(perceived control)對我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因此,當我們拚命地試圖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時,我們會被失望、沮喪、痛苦或者是恐懼、擔憂和焦慮所困住。

學會識別哪些是在你的控制範圍內的,哪些不是。例如,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就像你能決定你的思想和感情,你能選擇對他人說什麼或做什麼。

但你幾乎無法或根本無法控制的是他人的言行,他們如何看待你的意圖和事情的結果(比如你知道你做了自己的部分,但事情沒有成功的時候,沒關係)。

我們需要將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帝(馬太福音16章24節)。祂有能力和智慧去做祂喜悅的一切,祂做的一切都是好的,也都在祂的控制之中。

當你因為固執地認為「我能控制一切」而感到疲倦時,接受耶穌的邀請,去祂那裡,把你的重擔子換成祂的輕擔子,這樣你的靈就能得到休息(馬太福音11章28-30節)。

善待自己就是學會像上帝看待你那樣去看待你自己,去做和享受上帝賜給我們的美好事物。除了去理解上帝如何創造了我們,並讓自己沉浸在祂使人得生命的話語中,沒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真正的愛和恩慈。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我為何遠離了社交媒體?

 

作者:Karen Tangel       翻譯:奇奇

 

在我剛開始在 Facebook 上註冊賬號時,我只是一個 11 歲想要融入網路世界的孩子。我會與任何人交朋友,無論他們是誰,來自哪裡。

當時,我感到在 Facebook 上擁有兩千好友是一個巨大的勝利——這讓我感到被認可和接納。看到他們回應和評論我發的動態我感到很開心。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感到有壓力,因為我需要時刻保持關注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趨勢,因為我害怕如果我不知道大家都在討論的時髦話題,就會失去我的「朋友們」。

所以我加入了關於流行趨勢的在線對話,並開始關注網紅們。我會關注他們發的每一個動態,希望通過模仿他們,自己也能夠得到更多關注者。

試圖效仿網紅的生活方式導致我開始衝動消費,購買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比如皮膚類型與我不同的女演員推薦的護膚品。

我還嘗試像我在 Instagram 上看到的人那樣穿衣打扮,併到訪了一些網紅推薦的打卡地。

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滿足,而是發現自己因此精疲力竭。因著模仿這些網紅,最後我已經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並且開始覺得不再認識自己了。

 

 

相信演算法還是相信祂的話語?

 

一段時間後,一位好友注意到我與現實生活中的人變得疏遠了。我們聊了一下,她建議我減少在社交媒體上的活躍度。

最終,我決定向我的好朋友們敞開心扉談論我的掙扎,並且他們為我做了禱告。上帝就是使用那一刻借著他們的禱告將我帶回到祂身邊。

放慢腳步並通過禱告將我的擔憂交給上帝的那一刻,讓我意識到我的自我形象是怎樣被演算法影響的。因為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社交媒體上,所以我讓演算法而不是上帝的話語來定義了我是誰。

我開始讀詩篇並且用其中的經文來禱告,因為當時的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開始禱告。詩篇 25、詩篇 62、詩篇 63、詩篇 90 和詩篇 139 是幾篇很能表達我內心渴望的詩篇。

通過禱告,我祈求上帝填補我心中的空虛,以至我不再那麼需要社交媒體。

 

 

作為基督的追隨者

 

讓我們來看看耶穌呼召我們跟隨祂與我們在社交媒體上「關注」(跟隨)某人的方式多麼截然不同。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參與的越多,就會吸引越多的關注者。而跟隨耶穌意味著「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翰福音 3章30 節)。

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跟隨祂可能意味著失去社交媒體上的關注者。

在痴迷於追隨網紅的過程中,我忽略了唯一值得我追隨的人——耶穌。

然而,當我像迷途的羊一樣在外面遊走時,我良善又寬容的牧者找到了我。

當我試圖用最終毫無意義的點贊和瀏覽數來填補自己的空洞時,祂救我脫離了那種狀態,並重申了我在祂裡面的真實身份。

我的身份並不取決於我在社交媒體上關注的人或我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歸結為我成為祂的孩子,並給祂我的全部關注。祂才是我要看齊的那個人。

這樣的認識最終使我取消關注了那些為了吸引追隨者而提升自我形象(穿這件衣服或用那件化妝品)的網紅們。

我不再囤積商品,而是把衝動購買的衣服和物品捐了出去。我意識到我不需要總是知道當下的潮流,並且我已經不再想要增加關注者人數了。

最近,我用社交媒體互動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我關閉了社交媒體通知,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這些時間來充實自己的靈魂,閱讀上帝的話語和好書,與朋友們進行面對面的有益交談。

我很感謝上帝幫助我儘早認識到這個掙扎。最近,一位朋友問我是否願意在教會中分享我的經歷。

我從沒想過我在社交媒體上的掙扎會使我能夠與一群也有同樣掙扎的青少年們進行一場深入而真誠的對話。我們最終決定要一起團契並互相鼓勵。

就像上帝在我朋友的心中做工,使她向我伸出援手一樣,我相信這樣的團契會成為上帝用來幫助我們成長和服侍他人的另一個工具,以至我們都能變得更像基督。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當我陷入焦慮時, 3個真理讓我安心

 作者:JT Chen       翻譯:Nancy

 

2019年12月的一個早上,一次很普通的上廁所,變成了我的一場真實的血腥噩夢。

我一周前剛生完孩子。產後出血是正常的,但當時我出了太多血,所以我丈夫趕緊把我送到醫院。

當時躺在被血浸透了床單的病床上等待著醫生到來的我,感覺時間無比漫長。在接受了治療後,醫生告訴我,我的子宮裡得了一種罕見的感染,導致了產後出血。100名分娩的女性中有1到5人患有這種疾病。

我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才從大量失血中恢復過來,但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恢復卻花了更長的時間。每次我上廁所的時候,都會想起那天血是如何從我身體里湧出,流得滿地都是的。如果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怎麼辦?如果我會因流血而死怎麼辦呢?

然而在我恐懼的時候,上帝總會有適當的話語來安慰、糾正或挑戰我。我們中許多人認為信仰和恐懼不能共存,似乎一個有信心的基督徒不應該感到任何恐懼一樣。然而,恐懼往往是信心成長的沃土。

每當我感到害怕的時候,恐懼就會激勵我去相信上帝的話。每當我決定在信心中順服祂時,我就感到焦慮的枷鎖一點一點地鬆開了。

因此,在與恐懼的鬥爭中,我學會了三條來之不易卻讓我感恩的真理。

 

 

我自己辦不到,但我可以靠祂的力量前行

 

「你可以的」,是人們喜歡常常對自己和別人說的一句話,這樣他們就可以有一種自己還可以控制的假象。我也不例外。但當我發現自己束手無策時,我的樂觀精神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面臨著許多挑戰——下面的疼痛,失眠的夜晚,母乳餵養的問題,以及對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傷害我的孩子一生的持續焦慮。最重要的是,還有新冠肺炎。

壓力和對未知的恐懼使我不安。我根本就搞不定。

我因自己力量和智慧的有限而謙卑下來,學會倚靠上帝,祂在我們軟弱的時候給我力量(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在我們毫無頭緒時賜給我們的智慧(雅各書1章5-8節)。

有了祂給的智慧,我找到了管理時間、完成工作和學習的方法。在祂的引導下,我能夠理解我在谷歌上找到或從別人那裡聽到的建議。通過反覆試驗,我盡最大努力為我的孩子做出每一個有益的決定。

倚靠上帝是需要我每時每刻去做出的努力。以賽亞書40章30-31節尤其讓我得安慰。大多數人傾向於關注「如鷹展翅上騰」的部分,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太高的目標。

我只是很高興再次聽到祂的應許——那些相信上帝的人會找到力量奔跑而不睏倦、行走而不疲乏。

在每天的掙扎中,我只能看到自己不停前行,希望自己不要倒下。我祈求有力量換下一片尿布和喂下一頓奶。

無論是從大出血中慢慢恢復,還是在封鎖期間一邊工作一邊照顧我的孩子,每一天我都需要上帝賜我力量來前行,雖然有時走得很艱難。

上帝每次都會拯救我。祂每天賜下源源不斷的恩典,使我即使是在軟弱和能力不夠的時候也能遵行祂的旨意。

 

 

我的未來可能會更艱難,但我可以在祂的愛中得安息

 

有一段時間,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被「萬一…..」的恐懼所影響。我一度考慮過不去聚會,因為我想,「如果我的孩子因為去教會而感染了新冠病毒怎麼辦?」

出於愛的關心,我丈夫反問我:「你到底是不是基督徒?」這聽起來可能很刺耳,但卻是我需要的一記警鐘。我的丈夫知道我與上帝同行的旅程,他意識到有必要責備我內心的恐懼。

如果我不能信靠上帝會在不確定的環境之中為我安排對我最有益處的計劃,我還能自稱是信徒嗎?

我意識到,我不想活得好像我總是在等待最壞的結果。我總是災難化一切的傾向必須屈服於對上帝至高無上的愛之信任。我或許仍然會感到恐懼,但我不必讓它支配我的生活。

當我禱告時,我更加堅信,是上帝、而非病毒,在掌管一切。若沒有上帝的許可,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並且無論發生什麼,我仍將在上帝仁慈的手中。

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是挺好的,因為聖經也告訴我們要為試煉和磨難(彼得前書4章12節)做好準備。

但是,如果我們全神貫注地準備迎接壞事情的到來,就不能遵行祂的旨意了,因為我們只顧著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了。

就像開車一樣。我們為事故做好準備:繫上安全帶、確保剎車正常工作。安全措施到位後,我們開車前往我們想去的目的地。但如果我們總是用雙手保護自己、並準備好應對衝擊,我們就不能很好地駕駛。

屬靈意義上,我們每天順服上帝,信靠祂,為最壞的情況作準備(馬太福音7章24-27節)。這樣,我們就是在活出信心,以至於能有堅定的信念來抵擋生活的風暴。

無論我們將會遇見怎樣的挑戰,上帝會看顧我們(馬太福音6章25-30節)的應許都可以使我們從憂慮中解脫出來,給我們安息。住在祂裡面,我們就有力量追求祂的國和義(馬太福音6章33節)。

經歷過與恐懼的鬥爭,我能夠確定苦難是一份禮物,它在我不斷發現並完成上帝給我作為母親這一身份的使命之中打開我的心讓我能以深刻的方式體驗祂的恩典。

 

 

我可能真的會死,但我會見到祂的榮面

 

我對身體疾病的恐懼變成了對我屬靈健康的檢查,因為它迫使我檢視自己是否真的相信上帝的話語。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21節中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在我最害怕的時候,這節經文既安慰我又挑戰我。

如果我真的相信聖經,那麼我就不需要害怕,因為無論我是死是活,我都會在上帝良善的計劃里。

如果我活著,我就可以通過我作為妻子、母親、女兒、姐妹和工人的角色來頌揚基督。如果我死了,我將與基督同在。我最終見到了為我犧牲了生命並按我本相愛我的主——這場團聚將比我能想像的更美好。

有人可能會問:「你不害怕你死了之後留下家人沒人照顧嗎」我想,當上帝把我帶到祂面前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可能會很難過,因為我知道我不能再照顧我的家人了。

然而,知道上帝比我更愛他們並可以把他們照顧得更好時,我倍感欣慰。

無論我是生是死,我都滿得上帝的恩典。因此,在我有限的在世的日子裡,「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