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冰雪奇緣2》為何令我感到不自在

作者:Rebecca Lim,馬來西亞

翻譯:奇奇,中國

評分4.5/5

編輯聲明:此文章包含少量劇透

我需要承認:我對《冰雪奇緣2》的期待可能比一般的孩子都要高。

不僅是因為在電影上映前幾周迪斯尼公司就開始聯手一系列零售商大力宣傳,並且我還愛上了許多我不需要但非常可愛的電影周邊———從你吹一下就點亮的電影人物玩具(很棒的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朋友剛好在這個時候過生日,所以我可以給她買一個,然後藉機自己玩一玩)到那些我的書架沒空放下的華麗精裝故事書(感恩的是,這個過生日的小朋友的書架可以)。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在前幾個星期被工作和生活壓得不堪重負之後,迫不及待地需要這兩個小時逃離現實進入魔法世界——那些動聽的歌曲,精彩的動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迪斯尼一向的溫馨結局都會治癒我的疲憊。

不出所料,《冰雪奇緣2》比我想像的還要棒。讓觀眾們(尤其是成人觀眾)興奮的是,電影給Kristoff和Ola拍了一個音樂視頻,用80年代男生樂團的音樂風格表演了第一部的一些情節,並新推出了一首魔性原聲歌曲,我已經開始單曲循環了。

但是我沒想到的是,這部電影竟然會有那麼深入的內涵,正如電影標語所言:「探尋魔力起源,回應命運召喚」,而不是逃避。

《冰雪奇緣2》講了什麼

 

眾人企盼的《冰雪奇緣2》接著第一部的結尾講起,從Elsa 和Anna 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下去」切入到她們的現在。情況有所改變,姐妹倆迎來了新的冒險。

Elsa女王一直聽到有一個聲音在呼喚她,引她「走進未知的世界」。起初,她試圖不去理會這聲音,告訴自己這只是不過是自己耳鳴罷了。但是隨著聲音越來越大,Elsa開始好奇這聲音從何而來,並開始跟隨這個聲音去找尋。最終,聲音帶領她和她的朋友們進入到一個神秘的魔法森林中。

他們進入魔法森林後發現了使森林中的居民深陷黑暗34年4個月零23天的秘密,還找到了父母在沉船中喪生的真正原因。

Elsa決心拯救在黑暗咒詛中的村民們,卻又得知自己的力量可能是導致父母喪命的原因,因此她拒絕了Anna和 Olaf的幫助,計劃著要靠自己來補救。一路走來,她踏遍了深海和險灘,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在那裡她發現了她力量背後的秘密和她的真實身份。

不再獨自面對

如果你看過第一部電影, Elsa在這裡的表現一定讓你感到失望。難道在第一部電影中她沒有學到自己不能獨自一人面對嗎?——即使她擔心自己的力量可能會傷害他人,也不應該將人們拒在心門之外不是嗎?

然而,當Elsa的故事和她發現自我的旅程逐漸鋪展開來時,我就越著迷了。尤其在我意識到這也是我的生活寫照時。

雖然我沒有Elsa那樣的超能力,但和她一樣,我一直對自己最深、最黑暗的秘密會對周圍的家人朋友產生怎樣的影響而恐懼。

這使我理解並深深同理Elsa,我明白她為何再次回到自己的世界裡,並拒絕妹妹和朋友們的幫助,儘管上一部電影中她通過戲劇化的情形了解到自己需要的與此完全相反。

對於接受別人幫助這件事,我也同樣掙扎。當需要面對衝突或承擔錯誤的後果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放棄掙扎」,任憑自己被帶離理性,將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靠自己解決所有問題。

像Elsa一樣,我也有自己的「城堡」——是一個我稱之為「我的洞穴」的地方。每當我因生活的痛苦和複雜而感到不知所措時,那裡就是我的藏身之處。我天真地相信這個地方可以保護我自己和周圍的人免受我給他們帶來的「負擔」。

像其他洞穴一樣,它是一個黑暗,潮濕且壓抑的地方。在那裡,我經常被自己的身份和關於我是誰的謊言所困擾。在那裡,我的過去和犯過的錯誤會籠罩我的生活,並開始使我相信我甚至不配得我親人和朋友的幫助。

我以為躲在那裡是對別人好。但事實是,這常常導致了嚴重的後果,需要別人來救我。就像Elsa所做的一樣。

直面恐懼

 

當我思考Elsa與我自己的相似之處時,我開始更加清楚地看到不去感恩上帝揀選了我成為基督徒而堅持倚靠自己是多麼的愚蠢。

正如Elsa知道她的妹妹Anna,Olaf、Sven和Kristoff永遠都會支持她一樣,我也意識到我不必獨自面對自己的軟弱、恐懼和錯誤。上帝賜給了我那位永遠不會離棄我,不會撇下我的終極朋友,那位正坐在上帝右邊「為我祈求」的人(羅馬書8章34節)。祂就是耶穌。然後還有聖靈「在我們的軟弱中幫助我們」(羅馬書8章26節)。更重要的是,作為基督的身體,教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被給予了不同的恩賜,來彼此相顧,使得「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章26節)。

如果我們允許其他人與我們同行,那個未知之地或許就不會那麼恐怖了。

沒有誰是要獨自走過自己最害怕的深淵的,但這需要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面對令自己的不安和恐懼,向他人敞開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被提醒(就像Anna提醒Elsa一樣),我的恐懼不能定義我是誰,而且我不必獨自面對這一切。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起了過去幾周上帝放在我生命中的那些親人和朋友們。他們沒有因為我的自責想法和我的自私而遠離我,而是耐心地敲我的心門,聆聽我的感受,給我擁抱。他們隨時準備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拉我脫離黑暗,進入上帝奇妙的光明中。

與這樣的朋友一起,即使我的恐懼使我陷入未知之地,我迷失在想像的叢林中,我仍然可以肯定地倚靠一個事實:上帝賜予了我願意陪伴我走過困難並幫助我擔負重擔的朋友。

像Elsa一樣,我需要學習的是縱使這會令我不那麼自在,但解決方案從來都不是「放棄」,而是讓這些朋友和家人介入。

只有這時,我們才會找到力量面對最深、最可怕的恐懼。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愛而生

《小丑》(JOKER)電影觀後感-這個小丑不可笑

作者:Caleb Young,澳大利亞
翻譯:Cindy,澳大利亞

評分:5/5星

注意劇透:這篇文章有輕微的劇透。

由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ips)執導,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小丑》(JOKER)在觀影者和影評人中掀起激烈的爭議。一些人稱讚菲尼克斯的精湛演出對蝙蝠俠盜獵車手,最大的對手對手進行了豐滿的詮釋,而另一些人則突破擊這部電影美化了暴力,縱容了這個心理變態的殺人犯。

本週觀看了《小丑》(JOKER)後,我認為這部電影比評論家們所表達的要深刻和復雜得多。這個版本的小丑故事暴露了我們社會的分裂,審視了抑鬱症帶給人的黑暗陰影,也揭示出許多人所意識到的生活空虛和無意義。這是一個警世的故事,暗示的是當愛,對他人的同情和真理被拋到一邊時,我們的社會可能會製造出一些壞人。

《小丑》的來由

簡而言之,《小丑》是DC漫畫系列中最著名的反派,亞瑟·弗萊克(亞瑟·弗萊克)變成小丑所經歷的蛻變和扭曲。小丑這個標誌性的反派角色在銀幕上有很多版本,其中其中《蝙蝠俠:黑闇騎士》(The Dark Knight)中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表演最為矚目。

然而,這是小丑首次沒有和蝙蝠俠同台登場,作家托德·菲利普斯(托德·飛利浦)和斯科特·西爾弗(ScottSilver)欲通過電影對他的生命進行研究,來向我們展示一個像亞瑟這樣的精神病患者如何變成小丑,一個殺人不眨眼的犯罪頭目。

我認為亞瑟瘋狂墮落落成小丑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浮現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

1.我們在製造壞人嗎?

這部電影的一個關鍵主題是暴露現實世界中的分裂,和人們容易對自已無法理解的人詆毀的潛在。影片中的亞瑟·弗萊克一邊為實現成為單口相聲演員的夢想而努力,而同時試圖通過裝扮成小丑來維持生計。可能是因為他小時候違反的虐待,他飽受精神疾病的煎熬,而他的幽默也得不到喜劇俱樂部里人們的賞識。

在整部影片中,他屢遭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在語言和身體上的無情欺凌,包括一群野孩子,三個年輕的專業人士,再到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扮演的深夜採訪節目主持人。一次次的欺欺慢慢將他逼向崩潰的邊緣。

類似的故事在今天充斥於社交媒體新聞裡的大量槍支暴力和大規模槍擊事件中屢見不鮮。這部電影將挑戰拋給了觀眾,讓我們思考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缺乏同情和理解,這是否導致了霸凌和暴力的惡性循環?或者,我們就像哥譚市(哥譚市)的市民一樣對身邊發生的欺凌事件視若無前述,擦身而過?

作為耶穌的信徒,我有沒有嘗試去愛我不了解的人,讓他們知道他們是被愛和被視為的?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在亞瑟的生命中,他將會墮落為小丑嗎?

2.我們在隱藏自己的掙扎時,會假裝快樂嗎?

作為一個小丑和有抱負的喜劇演員,亞瑟的願望一直是讓人們快樂,但他承認他一生中從未快樂過一天。而是帶上“一副笑臉的面具”來掩飾他的悲傷。

他的精神疾病症狀之一是即使在他不想笑的情況下,也會失控地狂笑。影片中最讓人心碎的場景之一是,亞瑟晚上穿著內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歇斯底里地笑著,傷心的淚水溢出眼眶,抑鬱的黑影完全吞噬了他。

這副抑鬱症的場景深深地刺痛了我。雖然我個人沒有經歷過,但在我周圍又有多少人在私下掙扎時,卻帶上“一副笑臉的面具”。

有沒有人像亞瑟一樣,想要重新發笑,卻在獨自一人時貫通抑鬱?我能做些或說些什麼來讓他們知道有人願意與他們同行?或者我只是太自私了,沒有時間和收益向抑鬱症患者糖尿病援手?

3.生活是悲劇,喜劇還是……?

電影中最令人難忘忘的台詞之一發生在亞瑟扭曲成小丑反派角色時。他向精神疾病的母親坦白道:“我曾經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我才代替,似乎是場喜劇”。這似乎標誌著小丑已將亞瑟完全吞噬,完成了蛻變。

這句話折射出現實世界文化和社會的基調。對於未來,有太多的壞消息和反射情緒,自然而然,人們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像小丑曾經認為的那樣,覺得我們的存在是一場悲劇劇本,或者也像小丑一樣,把自己的存在看成是一部喜劇,嘲笑著包括死亡,毀滅和混亂內部的一切。

要是亞瑟能從另一種角度看到我們的存在就好了。不是悲劇或喜劇,而是一段羅曼史,一個我們和天父之間的愛情故事。在《小丑》中,很明顯,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正在努力被人理解,認識,喜愛。

電影的一個主要情事是亞瑟發現了他的生父,並試圖理解他被拋棄的原因。當亞瑟遇到可能是他生父的人時,他不想要錢,只想要一個擁抱。要是亞瑟知道他的天父就好了,他的天父一直在那裡張開上面等著他。這樣,亞瑟的故事會改變嗎?

雖然《小丑》的故事沒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但我們不必重重複覆轍。《小丑》的挑戰我們信徒來請求聖靈的引導,讓這個世界上的亞瑟知道,生活不是悲劇或喜劇,而不是一個愛情故事,邀請他們參與。

*封面截圖來自官方預告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基督裡的「淪落人」

作者:主的小花,中國

(註:本文含劇透,請謹慎閱讀。)

自從獲得多個獎項的電影《淪落人》(Still Human)在香港公映以來,一批又一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講他加祿語(Wikang Tagalog)的菲律賓人和像我一樣在香港生活的異鄉客,都在電影院的大銀幕前哭成淚人。

 

童話裡的淪落人

男主角昌榮是一名因工業意外而半身不遂的中年失婚男人,生活無法自理。自從摯愛的兒子出國讀書之後,他的身體和心靈都被困於一間狹小的公屋(註:香港政府為低收入人士提供的住所)內。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廢人」,不值得擁有夢想或任何其他美好的事物。

女主角Evelyn是一名為了生計、也為了擺脫不幸婚姻而被迫放下攝影之夢、離鄉別井到香港打工的年輕菲傭。當被問到為何放棄夢想時,她眼泛淚光,一字一句地說:「現實很殘酷」(Reality is harsh),「生活不可以等,但夢想可以」(Living cannot wait, but dreams can)。

起初,昌榮對Evelyn有偏見,嚴厲地警告她別像某些菲傭那樣偷懶、耍滑,不但沒收她的護照,而且仔細檢查每一張購物收據。與此同時, Evelyn也抱有戒心,用同鄉教導的「招數」來保護自己:裝蠢,不學廣東話,拖地板故意不拖角落處。

但日子一天天過去,個性單純的Evelyn漸漸放下心靈的武裝。有一天,萬念俱灰的昌榮回憶起昔日遭遇意外的情景,痛苦地喊道:「為何是我?!」感同身受的Evelyn動情地安慰昌榮,說:「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能選擇不坐在輪椅上,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坐在輪椅上。」

後來,自認為沒有夢想的昌榮得知Evelyn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攝影師,就從僅有的儲蓄中拿出一大筆錢來買單反相機送給Evelyn,鼓勵她參加攝影比賽,更在她獲獎後,悄悄地為她寫大學申請書、爭取攝影助理的工作機會。

Evelyn也不再裝蠢,主動學習廣東話,認真地打掃,盡心盡力地照顧昌榮。她得知昌榮深藏於心的夢想其實是與即將大學畢業的兒子一起去旅行,就趁幫昌榮訂花送給兒子的機會,將昌榮的心願傳達出去。這個善意的舉動,直接促成了後來昌榮的兒子畢業之後特意返港,陪伴行動不便的父親「在家旅行」這件美事。

編劇兼導演陳小娟表示,昌榮和Evelyn都處於人生的谷底,原本互為陌生人,但有緣相遇,就把對方當作一個「人」來尊重和愛護。因此,她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的「淪落人」來描述這兩個人的共通點。

她說,雖然昌榮和Evelyn有著不同的外表、性別、年齡、國籍、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但他們都是「人」,「都可以追求一些大家共同覺得可以追求的東西,可以享受其他人都可以享受的東西」。她希望觀眾能放下有關身體或其他物質的固有看法,明白昌榮和Evelyn彼此尊重與愛護,並非基於憐憫或同情,而是基於對彼此美好靈魂的認識。她強調,這是兩個「人」之間的故事。

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覺得它的童話色彩很濃重。的確,如此美好的僱傭關係,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或許,獨立記者蘇美智在《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一書中描述的僱主與外傭的種種掙扎,才與真實狀況更為接近。

不過,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說,在當下瀰漫著無力感的香港,人們正好需要像《淪落人》這樣的童話,才會感到未來有希望,繼而勇敢地活下去。

 

我們都需要童話

其實,不光香港人需要童話,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童話,就連基督徒也不例外。

很多時候,我們的頭腦明白「愛」的道理,我們的心卻不為所動。正如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所說,童話的「意義之深遠,更甚人生教導的真理」。我們需要童話來觸動我們的心弦,幫助我們克服自我的局限,嘗試站在他者的角度來感受不一樣的人生,才能理解別人的愛恨情仇。我們更需要童話所傳達的希望,才能在這個常常令人灰心的世界中,勇敢地跟隨耶穌基督,遵行祂的誡命。

多少次,當我們問「誰是我的鄰舍」(路加福音10章29節)時,我們或許早已在心中將人分成三六九等,把自己不喜歡的群體排除在「鄰舍」的範圍之外。他們也許是來自某些國家或地區的人,也許是擁有某種膚色的人,也許是來自某種文化背景的人,也許是生活習慣不好的人,也許是面臨情緒問題的人,也許是道德修養較低的人……於是,我們一邊高唱「我們愛,因神先愛我們,雖你我不一樣」,一邊將一個又一個醜陋的「標籤」,貼在一個又一個「人」身上,然後就心安理得,對他們的故事充耳不聞,對他們的需要視而不見。

我們對某個群體或某類人的偏見,可能源於不愉快的親身經歷,也可能源於人云亦云的道聽途說。另一些偏見則與社會因素有關,反映了人心的不安與恐懼:我們害怕自己在競逐有限資源的過程中處於劣勢,就把某種負面的刻板印象強加於競爭者(尤其是外來者或遲來者)身上。但無論原因如何,我們心中的偏見一旦產生,就很難消除。縱使我們信了主,這些偏見也可能繼續伴隨著我們,干擾我們對真理的理解。

那個跑去試探耶穌的律法師和當時許多猶太人一樣,認為上帝所說的「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章27節)中的「鄰舍」,只包括「自己人」而已。但是,耶穌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向他表明,「鄰舍」不限於「自己人」,還包括「外人」。[1]這些「外人」很可能來自截然不同的文化圈,和我們擁有不一樣的生活習慣、成長經歷和價值觀。愛這些「外人」,不但要付出實際的代價,而且要承擔受傷的風險。

問題是,我們只是軟弱的人,怎會願意、敢於且能夠回應這樣具有挑戰性的呼召呢?

 

比童話更美的事實

我想,其中一個答案或許可以在《淪落人》中找到。

我們可以想像,假如昌榮沒有受傷,假如他的妻子沒有跟他離婚,假如他的兒子沒有離開他,假如他和妹妹相親相愛,假如他擁有足夠的金錢……或許他一輩子都不會消除對菲傭的偏見。

他可能會憐憫Evelyn,因而也會給她買相機、成為她的「予夢者」(Mr. Dream Giver),但他看Evelyn的視線,極有可能是從上往下,而不是水平的。而且,在Evelyn偷偷地將他送的第一部相機賣掉,更謊稱「不小心弄丟了」之後,恐怕他很難再相信Evelyn,更不可能給她買第二部相機,還假裝不知情地製造機會讓Evelyn「找到」那部「弄丟了」的相機。這樣一份超乎尋常、超越人性的善意,唯有在嚐過落難滋味的「淪落人」身上,才可能會流露出來。

另一方面,假如Evelyn沒有經歷過母親長年外出打工的童年,假如她沒有經歷過完全沒有愛的婚姻,假如她在菲律賓當護士的收入就足以維持生計,假如她當年順利入讀加拿大名校學攝影……她也未必能夠理解昌榮的痛苦,未必有勇氣卸下自我保護的武裝,未必有愛心幫助昌榮達成與兒子團聚的夢想。

正因為昌榮和Evelyn都覺得自己是「淪落人」,他們才願意溫柔地為對方摘去各式各樣的「標籤」,把對方當作「人」來尊重和愛護。

我們也一樣。保羅曾明確地指出:「世人都犯了罪」,「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3章23節,6章23節)。在罪面前,我們都是無能為力的「淪落人」,無法靠自己擺脫罪的捆鎖。要是沒有主耶穌基督為世人捨命,又將救恩白白地賜給一切相信祂的人,我們都會死在罪中。

我們之所以能夠重獲新生,是因為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羅馬書8章1-2節;另參見哥林多後書5章17節)。這個充滿恩典的事實,比世上最動人的童話還要美好。

因此,我們越認識到自己是基督裡的「淪落人」,就越能夠尊重其他萍水相逢的「淪落人」——無論對方是基督徒,還是非信徒。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我們才不會因為他們的外表、性別、年齡、國籍、文化背景、人生經歷與我們不一樣而對他們有偏見。不帶偏見的我們,才會願意聆聽他們的故事,把他們當作「人」來愛護。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保羅所形容的不同信徒之間的「合一」:「你們藉著信,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凡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不再分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拉太書 3章26-28節,和合本修訂版)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上帝對「世人」的愛(約翰福音3章16節),明白基督要「拯救世人」(約翰福音12章47節,和合本修訂版)的心意。如此一來,我們才會願意接納那些看起來和我們很不一樣的非信徒,發自內心地關愛他們,與他們分享基督的救贖大愛。

 

[1] 參見盧錦華:〈誰是我們的鄰舍?〉(一至四),載《基督教週報》第1950-1953期(2002 年 1 月6、13、 20 、27日)。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正義與最大的誡命的界限

作者:葉玲君,台灣

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他們就聚集。 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章34-40節)

前一陣子在台灣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2019年發表的社會寫實電視劇。劇情的時間點設定在一場無差別殺人案發之後兩年,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在正義、愧疚與社會輿論壓力之間、內心與現實世界中的拉扯。這場無差別殺人案發之後,受害者家屬因為喪失親人而無法走出來。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滿愛的媽媽。在案發當時,這位媽媽從電影院跑出去接了一通工作的電話,而自己的兒子則在戲院被槍殺。因為埋怨自己沒有及時發現殺手的出現,她靠著酒精、工作等藉口躲在自己所建築的堡壘裡舔舐傷口。兩年之後,女兒和老公因為主角帶刺、一點就著火的狀態無法與她正常溝通。一個在兩年前原本看似幸福的家庭,因為失去兒子的事件,在兩年后幾乎面臨崩潰。

而加害者淳樸善良的父母和妹妹,因為長子自製手槍在戲院裡無差別殺害毫無防備的一般民眾之後,被全台灣所唾棄。加害者的爸爸因為自責,每天早上一起床就開始酗酒直到睡著,著實地爛醉了兩年。媽媽成天戴著口罩躲在老家港口附近賣粽子來維持全家的開銷。她臉上的皮膚因為長期戴口罩而導致過敏紅腫潰爛,但因為太過害怕別人會認出她來,而始終無法將口罩摘掉。加害者的妹妹因此次事故的輿論壓力無法從大學畢業,與爸媽逃回南部的奶奶家。因為自責沒有發現案發前一天哥哥說要去幹一件大事原來是殺人,妹妹無法振作地把自己關在了奶奶家兩年。她的媽媽因為無法繼續看著唯一的女兒變成米蟲,於是便強迫妹妹改名,重新找工作,更要求她不再承認原來的自己,要她謊稱爸爸媽媽在車禍中去世,媽媽也發狠不再和女兒聯繫。妹妹這才開始重新出發,經由之前大學很器重她的老師介紹進入電視台工作,卻發現她的上司就是那位因哥哥開槍的緣故而喪失孩子的媽媽……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成功地將幾位重要角色在此次無差別殺人案之後的內心層面表達了出來——每一個人對活著的無奈和無所適從。每個角色對於內心所定義的正義與惡的距離,很多時候只有一線之隔,一個沒注意,自己就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劇中當加害者的妹妹被人發現自己是殺人犯的妹妹之後有個很扎心的台詞:『你們每個人都殺了人,而且殺的人不比我哥少。』

在看這部電視劇之時,我的內心是糾結的,因為太過寫實,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按暫停鍵,停下來哭一會,去院子走走,再回來接著看下去。的確,我過去帶著法利賽人的正義也『殺了人』,而且殺的人也不少。回想過去我其實對待非基督徒都算有愛心的,也不會輕易批評他們,但對於過去和我在教會的肢體同工,我却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很多時候我会用犀利的眼光看待教會事宜,一旦發現和我同工的某人有點自己的小心思,個性較衝的我通常會忍不住直接在公開場合下大力批評此人,有好幾次搞得人家都不想再和我說話。因為過去的我認為在教會所有一切都應該一絲不苟,同工们应该努力为主摆上,若是任何人有自己私心,應該都要當下公開的戳破。我過去所認定的正義,其實是自認為的用聖經的標準來看待一切的人事物,我自以為拆穿人家的小心思的行為是愛上帝,但当我在指出對方的不恰當之處時,其實是没有出于任何爱心的。因著此劇,我對於自己過去所堅持的正義有著很大的改觀。這使我想到馬太福音 22章34-40 節,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誡命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過去如法利賽人一般的正義,真的沒有做到像耶穌那樣的愛與同情。而我過去亦有好幾次,利用了“私心”判別人“死”罪,這使我感到後悔與羞愧,也求上帝和他人的赦免。

老實說雖然我這輩子不太可能像耶穌一樣因為愛而為他人犧牲生命,但是起碼我對於正義的看法開始慢慢改變,現在的我不再是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人,而是更具有包容性。我更加能意識到,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们壓在心頭的重擔。而上帝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雖然有些時候来教会服侍的人的確会帶著私心,但祂卻容許我们这些罪人一起來為神的國度效命。來自屬天的奧秘的是我自己沒有辦法用我平凡的腦袋完全理解的。我真的需要求上帝給我來自屬天的智慧,用祂的眼光和愛來判斷每個發生在我周遭的事件,而不是以我的私心來評斷對錯。希望每個基督徒都可以學習用耶穌那愛人如己的心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畢竟,審判的權利不在我們手中,而在上帝那裡。

最後用一句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英文來勉勵大家: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你所不知道的戰役。请善待他们。)阿們!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