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要反思應該如何對待LGBTQI群體

作者: Con Campbell,澳大利亞

翻譯:Celina,加拿大

 

幾年前, 我接到一位正在給《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寫稿的記者的來電, 他想就基督徒對同性婚姻的看法對我進行採訪。這位記者對基督教的理念十分熟悉,大概覺得我會嚴厲抨擊同性婚姻。

基督徒經常對同性婚姻有很多的論斷, 所以我想首先澄清一些最重要的真理。我說:「我首先想說的是主耶穌愛所有的人,不管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不管我接下來對這個問題的立場是什麼, 這一點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耶穌愛所有的同性戀群體。」他對我說的話感到很驚訝。

這位記者沉默了很長時間, 當他重新開始講話時, 像是剛剛哭過一樣。我頓時明白他自己就是一位同性戀。後來我才知道他與一位男士結了婚。我想他以前從未從其他基督徒那裡聽到過這樣的信息,所以我所說的話深深感動了他。後來, 我很高興看到他在大西洋雜誌上的文章提出也許一些基督徒並不支持同性婚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恐同。

這次的採訪提醒我下面這幾點:

1.有時基督徒被困在一種「種族主義」的情結裡面, 以致於我們很想護衛基督教信仰的立場。 這個觀念讓我們注重事情本身過於人。 但是基督徒不應該把LGBTQI群體當作事件來對待。

基督徒應該把他們看做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和上帝所愛的人。當我們與這個群體交流和互動的時候,不能使他們覺得他們是被上帝和基督徒群體所排斥的。

2.我們要記住的是LGBTQI群體已經覺得被基督徒定罪了。他們覺得基督徒會嚴厲地評判他們。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效法主耶穌的榜樣的話,我們會按照他們的本相來愛和接納他們。不管他們的性取向是什麼及他們如何生活, 我們都應該向他們展現上帝的愛和憐憫。這不就是上帝為我們所做的嗎?當然,認識主耶穌帶來生命的轉變,但接納本身就是一個救贖的行為,這可能感動人來更認真地思考上帝的救恩。

3.這也提醒我LGBTQI群體跟其他人一樣, 都渴望被愛。LGBTQI群體與基督徒除了性取向和性別取向不一樣之外(當然有人持不同觀點), 我們在需要被愛這一點上是一樣的。沒有愛, 我們的生命會枯萎甚至死亡。我們不應因著別人尋求愛而譴責他們——儘管他們最終尋求到的讓他人感到不自在。

基督徒能做的最有幫助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因為他們尋求愛去論斷他們,而是帶領他們認識愛的源頭——上帝。在上帝裡面, 我們最深的渴望會被滿足。

我相信大多數的人, 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需要明白關於上帝的兩個最重要真理。第一是我們對上帝的認識。許多人對上帝有錯誤的認識, 覺得上帝就像一個交通警察隨時等待著來逮捕我們。或者是上帝就像一個嚴厲的法官隨時等著來審判我們。抑或上帝就像一個嚴厲的父親或母親在等待著懲罰我們。但是上帝已經透過耶穌彰顯了祂自己, 祂首先是一位愛我們的天父。上帝就是愛, 祂愛我們, 希望我們的生命可以成長且可以更豐盛。祂是來拯救我們的, 不是來審判我們的。上帝對人類的愛彰顯在祂的獨生愛子——主耶穌的生命里。「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馬書8章32節)所有明白這個真理的人都可以坦然無懼的地按照他們自己的本相來到上帝面前。他們不再因為恐懼而遠離上帝,而是慢慢地享受與上帝的關係。

我們需要知道的第二件事是上帝會滿足我們內心最深的需要和渴望。我們最大的需要是被愛, 而世上任何人的愛都是不完全的,經常會讓我們失望。但是上帝是愛的源頭, 主耶穌的道成肉身向人類彰顯了上帝的愛,上帝的愛從不讓人失望。如果我們繼續只從人際關係里尋求被愛, 不管是從同性還是異性身上,我們都不會找到我們想要的愛。

除了需要明白關於上帝的這兩個真理之外, 我們還需要知道關於人性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實。我們很難通過辯論來說服別人——就算我們的觀點是正確的,尤其是涉及一些很私人的和經歷上的事情時。

儘管上帝造我們是有理智的生物, 但是歸根到底我們是有情感的人類。人們通常不喜歡聽大道理。 儘管大家不願意承認,但我們通常是根據內心的情感而不是根據理智來做決定的。所以,當我們與LGBTQI社群接觸時, 我們要記住理智和辯論並不能改變他們。相反, 我們要帶領他們認識慈愛的天父, 而且我們要注意自己的方式,好使他們願意更親近上帝。

人們通常會通過上帝的代表——基督徒的行為來判斷上帝。如果我們不是慈愛, 良善,溫柔,有同理心的人, 就會使人遠離上帝。我們為上帝「辯論」的最好方式是讓自己成為上帝愛的管道。當基督徒的生命里流露出愛,尊重和同理心等生命的美善時,人們就會看見上帝的愛。讓我們去愛LGBTQI群體吧, 然後上帝就會動工,帶來他們生命的改變。

 

Con Campbell 是靈命日糧事工負責全球出版內容和聖經教導的副總裁。他是一位澳大利亞籍的新約學者,作家,演講家和紀錄片主持人。Con興趣廣泛,喜歡吹薩克斯爵士樂,舉重和下象棋等。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門徒訓練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誰的故事才重要?

作者:Rebecca Lim,馬來西亞
翻譯:曉晴,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網飛

 

編者註:本篇評論包含劇透。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開始看網飛的最新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只是想看看闊別韓劇已久的金秀賢回歸。

但是當開場故事一亮相,我便完全沉浸在這個光怪陸離、蒂姆·伯頓式風格的故事裡:一位美麗的女孩被獨自困在一座塔里,因為全世界都認為她是一個「帶著死亡陰影的怪物」。在這短短的三分鐘里,我們得以一瞥女主角高文英(徐睿知飾演)的生活,黑暗又孤獨。

她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孤獨感,以及她破壞性行為背後渴望被愛的痛苦吸引了我,我想了解更多關於她的故事。

雖然被稱為「治癒」劇(角色通過與他人互動來感受某種形式的心理治療或宣洩),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並不是那種最具安慰或治療作用的劇。整部片子沒有帶給觀眾疫情下人人都渴望的對現實的逃避,而是通過對劇中角色的生活和治癒過程進行堅定而強烈的描繪,挑戰我們去直面那些告訴我們自己真正是誰以及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故事。

 

 

你緊緊抓著什麼故事?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圍繞幾個有著各自問題的人物展開。他們每一個人都緊緊抓著一個關於自己故事的消極版本,無法享受真正的生活。

第一個角色高文英是一位暢銷兒童讀物作家,她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這種性格障礙使她很難與周遭相處。她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住在一座哥特式廢棄的城堡里,被悲慘童年的鬼影籠罩,她一再被告知長大後會成為一個怪物,永遠無法逃脫自己的命運。

接著男主角文康泰(金秀賢飾演),是「沒關係精神病院」中的一位護工,他很善良但永遠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都深藏於心。康泰從小就認為,母親生下他唯一的原因就是為了照顧他那患有自閉症的哥哥。他被苦苦拉扯,一邊是要照顧哥哥,另一邊卻是由此而對哥哥產生的恨。

三人組中的最後一位是康泰的哥哥,熱愛恐龍的尚泰(吳政世飾演)。尚泰患有自閉症,只有通過藝術才能最完整地表達自己。他在絕大多數時候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在目睹了母親被謀殺後,他便患上了創傷後遺症,恐懼蝴蝶。

 

隨著三個角色的生活有了更多交集,兄弟倆搬進了文英的城堡,在那裡他們學會了放下戒備,互相信任,並在一起面對恐懼時學會寬恕、最終找到友誼並組建了家庭。

這個小家庭看起來似乎過得不錯,但當劇情到達高潮時,我們以及三個主角發現了劇中一大謎團背後毀滅性的真相——殺死文康泰兄弟母親兇手的身份——這極大地威脅到了三人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三位主角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應對真相,並在通往治癒的旅程中學到了以下讓人寬慰的三點。

 

1.面對恐懼…..也沒關係

尚泰是唯一目睹母親被殺的人,但找到兇手身份的唯一線索是這起殺人案與尚泰對蝴蝶的恐懼有關。通過一系列的事件,他發現自己痊癒的關鍵不是抹去記憶的創傷或逃避,而是去克服,「用更美好的東西覆蓋它」。

正如尚泰學到的一樣,通往治癒之路需要我們自己邁出第一步,找到脫離過去的那扇門,否則我們就會把自己鎖在內心痛苦的地牢里,一遍又一遍地重演過去。

但是,如果實在無法獨自面對並克服恐懼時,我們可以記住……

 

 

2.倚靠別人…..也沒關係

對文英來說,發現真相讓她精疲力盡,感覺自己無法寫出或講述故事了,但尚泰的堅持推動她完成了需要她寫的最後一個故事(至少是劇情時間內的最後一個)——《找尋最真實的臉孔》。這個故事正反映了三個主角探索「最真實的自我」的旅程。

在這個故事中,三個主角——空罐頭公主、面具男孩以及箱子叔叔——為了找回被邪惡的陰影女巫偷走的「真實臉孔」而踏上旅程。他們在旅途中遇到了不同的角色(與他們在全劇16集里遇到的角色有一些相似之處),每個人都會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或獲得勇氣擺脫自己故事版本的枷鎖,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真實面孔」。

這是文英寫的唯一一個沒有以殘酷和悲劇結尾的故事(之前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被拋棄,只能自己捍衛自己)。在這個故事中,她不僅找到了新面孔和新身份,還找到了新的希望以及一個願意接納她原本模樣的新家庭,她不用再當任何人的影子,也不用承擔父母的過失,更不用再背負那些相加於她的惡言惡語。

單憑主角們自己無法積蓄力量戰勝陰影女巫的陰謀,只有當三人聯合起來——相互取長補短時——才成功打敗了陰影女巫,找到通往「從此幸福快樂」的道路。

如果三位主角能通過彼此倚靠而獲取力量,那麼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不僅倚靠彼此,還倚靠基督里的力量,會發生什麼?

正如傳道書4章12節所說,「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當我們單靠自己與敵人的計謀鬥爭時,我們很快就會灰心喪氣,寡不敵眾,但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中提醒我們的,上帝創造我們作為基督的肢體彼此倚靠,作為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我們需要彼此方能看到、聽到、行走和移動。或許到那時,我們也會有足夠的理解與明白去告訴彼此……

 

 

3.慢慢治癒…..也沒關係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最美好最打動人的一幕就是當有人在自己爭戰、設法尋找出路時,其他人會為其留出空間。

這部劇讓我們深入了解到到治癒的過程有多麼艱難、不舒服和耗時,並展示了主角們是如何在相互連結中成長的——學習表達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4-7節中談到的那種愛,一種 「不求自己的益處」或「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而是在恆久忍耐和恩慈中與他人相處的愛。

當看到文英和尚泰從爭奪康泰的感情,到學會說對方的「語言」,並建立起牢固的友誼,是多麼令人欣慰。

當看著這些角色邁向「從此幸福快樂」的方向時,這讓我想到我們聽到他人的故事或最黑暗秘密時是如何反應的呢。我們向周圍的人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充滿希望還是挫敗的故事?

當我們無路可走時,我們又會去聽誰的故事版本?

 

 

 

 

你聽誰的故事版本?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展示了毀滅性的語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雅各書3章5-6節),以及當我們允讓這些故事版本來定義自己的生活時帶來的危險。作為基督徒,我們聽到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故事——福音的故事。這個故事比精心編寫的童話更真實、更奇妙、更令人敬畏。

福音告訴我們,自己或周圍的人用什麼故事版本來定義我們的生活並不重要。也許像文英一樣,別人說我們是個「失敗者」,註定被遺棄;或像康泰一樣,相信自己生命的價值是與他人牢牢綁在一起的;或像尚泰一樣,覺得自己的弱點是另一個人一生的負擔。

我禱告,當我們聆聽別人有深深破碎的故事時,要「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4章2節)。我們要幫助彼此,把過去拋諸腦後,聽聽那位已經知道故事開頭和結尾的作者的聲音。祂將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痛苦、每一次傷害、每一次虐待都贖回。祂看到我們身上的傷疤,用更美好的東西覆蓋它。

 

 

耶穌邀請我們放下自己的故事,進入那個祂進入死亡深處才為我們贏得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決定選擇光明的國度而非黑暗的國度(歌羅西書1章13-14節)——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希望,覆蓋了我們內心最深處、最黑暗、最悲慘的故事。這個故事幫助我們在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是唯一真實且值得相信的故事。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門徒訓練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喪屍小孩也需要愛

作者:葉玲君,台灣

 

最近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在Netflix熱播完結,此劇引發廣泛討論。劇中女主角高文英是一個才貌雙全的暢銷童話書作家,卻因小時候母親對她的情感虐待產生性格偏差。之後又因母親的意外離開,導致從小到大反覆夢見變成鬼魂的媽媽在夢中繼續對她進行感情勒索,導致她日常生活中無法與正常人好好溝通,常常情緒失控,惹出一連串的麻煩,甚至重創自己的事業。男主角文鋼太,因小時候母親過早離世,一肩扛起照顧自閉症哥哥的重責大任。多年來的委曲求全,導致男主角性格極其忍耐,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任何破事都自己背黑鍋,一直不停地被解僱,再換工作;一邊照顧被蝴蝶噩夢纏身的哥哥,一邊想盡辦法維持家計,又一邊製造假象替哥哥罩一個安全網。就在最新一次的換新工作的契機,他和小時候的朋友——女主角相遇,還被女主角取了一個叫「安全插銷」的可笑又貼切的外號。

 

劇情的主要取景點是在一家男主角新工作的精神病院里。那裡的醫護人員和患者 基本上都有著自己的故事,而男女主角也在那所精神病院激發了各式各樣奇葩事件,之後竟然發現對方就是小時候相互喜歡的人。其中一個關鍵劇情是女主角新出爐的童話書「喪屍小孩」。書中所描繪的是一個自出生起就不帶情感,只會吃的孩子,由媽媽一直偷鄰居村民養的動物來給他吃把他養大。直到有一天因為天災,村裡的人被迫遷離,並且把動物也一起帶離。然而媽媽無法光明正大地帶著喪屍孩子逃離,於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竟然一點一點砍下自己的四肢來餵給自己的喪屍小孩吃。最終媽媽失去所有的四肢,只能讓孩子撲到自己懷裡把自己吃了。媽媽即將死亡的那刻,在媽媽懷裡的喪屍小孩突然開口叫了她媽媽,並說「好溫暖」。書中所探討的「食物與親情哪一個比較重要」的寓意沒有被文學界所採納,反而反饋集中在書中內容太過血腥,不適合給孩童閱讀。然而這一本書卻意外地讓男、女主角相互了解對方從幼年時期就開始背負的傷痛,從而激發出對對方的愛憐與情感。就在一連串的事件下,男女主角最後確定彼此的心意,開著一台醫院院長所贈送的旅行車重新出發。此劇可以算是王子和公主開始新的幸福的黑暗童話故事。

 

我想此劇能如此受歡迎必然有很多成功元素的結合。除了俊男美女的強強組合外,加上劇情編排有趣、不單板,最主要能深深吸引觀眾的眼球的一點就在於編劇深刻掌握了「不管是誰都需要被愛」這一個普世大願望。說實在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卑劣謊言的世代,大部分的人都背負著一連串的傷痛,渴望著自己也能像劇中主角們一樣苦盡甘來,最後獲得真愛,能被照顧、被疼惜、被接受、被尊重……但現實是,很多時候就算是生養我們的父母也未必能做到。故此我們感覺被忽略、被傷害、被誤會、被轄制……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像男主角一樣戴著微笑的面具,來掩蓋面具下自己那個滿是創傷愁苦的內心,努力掙扎地背負著責任來活下去。又有很多的人,像女主角一樣因為某些原因被傷透心,失去對人的一切信任,靠著闖禍來體會自己依然活在世界上的「價值」。其實在某些程度上我們都是男女主角,帶著過去的傷痛,努力地活著,希望有一天有個英雄般的人物會來拯救我們,解除已久的束縛,從此能開心、了無痛苦地活著。但事實上,這樣苛求的想法是不能夠在世人身上完全得著體現的。台灣有句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唯有我們那永不改變的慈愛上帝,才能做到幫助我們重新站立,使我們能夠忘記背後所發生的一切傷心事,努力朝著面前祂所喜悅的標杆直跑。就如約翰一書4章18-19節所說:「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里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里未得完全。」

 

希望每一位讀者,能認識並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愛、救恩和恩典,把自己的過去攜帶已久的懼怕除去,得到來自上帝完全且無瑕疵的愛,進而有著勇氣奔向祂為我們譜寫的全新篇章。阿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妙的創造

管制令下,修復和上帝的關係變成我的首要任務(有聲中文)

作者:Nico,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我望向鏡中的自己。不懂何時,歲月悄悄帶走了我粉嫩無暇的臉蛋,只留下一雙厚重眼袋,粗大的毛孔與眼角的細紋。目光再往下,肚子和大腿的贅肉仍然不離不棄地跟隨著我,縱然我已經嘗試做不同的運動去消滅它。好不容易從鏡子前離開,腦袋驟然想起,隨著大馬行動管制令的開始,我的存款已經從原本的四位數退到三位數。我看向日曆,數算著日子,想著政府何時才會通知我去新的學校報到,開始我的教學生涯。

在馬來西亞行動管制令的日子裡,我就是如此開始我新的一天。明明應該是陽光燦爛的25歲,可卻硬把自己活成像一個整天埋怨的歐巴桑。用埋怨開啟無所事事 的每一天。埋怨自己不討好的臉蛋、身材,和遲遲未到的工作。我也頻繁刷著社交媒體,垂涎著吸引人的衣服、保養品和排毒產品的廣告。深信一白遮三丑,一胖毀所有。那時的我心裡想,如果我有錢,我就有能力買這些看起來可以讓我活得很精緻的物品。如果我有很多錢,我一定可以活得很幸福。如果我有錢……

可是我沒有!我按著計算機,算著如果我買下這些奢侈品,剩餘的存款可以幫助我度過多少無業的日子。耳邊似乎迴響著家人叮囑我不要再亂花錢了。我懊惱地抓了抓我的頭,心裡覺得非常氣餒。看著我的好朋友幸運地在行動管制令期間還能在家工作,薪水準時地進入戶口,而我卻在就業的前一個星期,政府公布我們這些剛畢業的准老師無限期延後報到。這瞬間打亂了我的計劃。想到連日常生活起居的消費都要家人的支持,我的心頓時涼了半截。

推開曾經陪著我度過無數日子的聖經和靈修筆記本,我一肚子的委屈不甘。可我不懂該向誰抱怨,唯有向上帝發脾氣。

「為什麼……」我抱著頭禱告。「上帝呀,你說過禰未曾留下一樣好東西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嗎?我是禰的女兒,禰萬王之王的女兒,可為什麼我的生活卻如此糟糕?我只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有薪水,給我自己和家人過上好點的日子。為什麼禰那麼疼愛禰其他的兒女,卻不重視我,甚至我沒有信主的朋友都比我好上千萬倍!」

在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我覺得上帝讓我的生活變得一團糟,祂不愛我,沒有滿足我心裡膨脹的物質慾望。我總覺得那時候沒有工作的我活得很失敗。我的計劃,我的夢想全被這行動管制令給打亂了。

上帝總是沉默。祂似乎已經不再對我說話。祂的沉默讓我更生氣,也讓我覺得聖經的話語顯得特別諷刺。上帝的賜福,憐憫和安慰我通通都感覺不到,感覺到的是祂的冷漠。

寫到這裡,我心裡突然湧出了一股憂傷。現在回想起來,我無數次地和上帝發脾氣,祂也無數次地陪在我的身邊。祂可能也難過地想著為什麼這個傻女兒總是以為祂不愛她,不疼她。為什麼她總是不信祂為她準備的禮物,是比她自己想要的好上千萬倍呢!

這個世界是多麼多姿多彩,人心的慾望也是無窮無盡。我以為,唯有工作和金錢才能堆砌我想要的日子。我以為只要我穿著美麗的衣服,有著苗條的身材,臉上化著精緻的妝,有足夠的存款,我就可以過上幸福的日子,不負25歲花樣年華的自己,卻不曾細想我已經不知不覺掉入危險的試探里。

這些「我以為」一步步地讓我覺得上帝不重要,祂幫不了實現我的幻想。

後來我終於得到了一份穩定的教職工作,生活也慢慢改善。可我知道我和上帝的關係出現了很大的裂縫。每天看似有禱告讀經靈修, 每天也有一堆的事情要交託給上帝。可靈修變成一個死板的例行公事。完成後我就點開手機里的購物網站,想著下次發薪水時要送自己什麼禮物,好讓我從中得到暫時的滿足。

可是心裡常有一股莫名的空虛,提醒我的缺乏,讓我不能真正的快樂。我常在想,上一次我真正滿足地笑是在幾時呢?是我收到一個個郵寄包裹的時候?是我運動瘦了一斤的時候?還是我用新的洗面乳洗臉後發現皮膚變好的時候?

都不是。我突然發現那些曾經讓我覺得喜樂的時光往往和上帝脫不了關係。我和祂在湖邊散步的對話、靈修讀經的感動、和祂分享日常瑣事的晚上、又或者祂在某本書給我的話語……我發現能滿足我的是祂自己。我真正的喜樂竟是源自於我和祂的關係。當我和上帝的關係變質了,我的心自然就不再快樂了。

後來工作上遇到難處,作為新人的我把不平放在心中,沒有告訴任何人。可任性的我又脾氣暴躁地質問上帝,「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順心的日子總是這麼短暫。」 讀到以賽亞書的48章10節 「我熬煉你,卻不像熬煉銀子;你在苦難的爐中,我揀選你」時,我心裡立刻向上帝說,「那我寧願禰不揀選我,我已經受夠禰給我的苦難了。」上帝似乎也反問我:「你到底是要我改善你的生活,還是更新你的生命?」

我想到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時,魔鬼希望用世界的榮華富貴誘惑耶穌。我突然發現我一昧地希望上帝改善我的生活,挪開我的困難,滿足我心裡無限的慾望,那我信的還是上帝嗎?如果我單單要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魔鬼也幫到我,不需要上帝。

「那我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位上帝?」我想起自己那一年不顧家人的反對,堅定並開心地選擇耶穌為我一生的主。是因為祂曾經給我什麼「好處」嗎?不是的。吸引我的是祂對我的愛。「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利米書31章3節)從我信主以來,一路有風有雨,有陽光燦爛,也有陰雨連綿。可一路上,祂總是篤定地在我的身邊。最初吸引我的,是祂如父親的關愛,恩友的指教,和良人的陪伴。

那為什麼現在我不想再跟隨祂了呢?我想,是因為我把生命的焦點放在錯誤的地方了。上帝已經不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這個世界的繽紛。我不明白的是,世界琳琅滿目的商品只可以改善我外在的生活,可內在生命的改變唯有倚靠上帝的話語。

我知道我需要更迫切地尋求上帝,好趕走我心裡不斷膨脹的慾望。於是我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禁食禱告。從前以色列人犯罪後,會向上帝痛哭禁食禱告,好尋求上帝的面。而我在飢餓當中,學會了緊緊地抓住祂的同在。我彷彿回到剛認識上帝的時候,心裡對祂的渴慕和愛。禁食的那天晚上我終於重新感受到祂的同在了!這才發現上帝從來沒有放棄愛我。祂一直愛我,只是我心裡的慾望攔阻了我和祂的親密,讓我看不見祂。

靈修時,上帝帶我看一個故事。故事裡有一個男人,因饑荒舉家搬到一個地方。他向那邊的人謊稱她的妻子是她的妹妹。因為他心裡想:「恐怕這地方的人為利百加的緣故殺我,因為她容貌俊美。」(創世記 26章7節)男人名叫以撒。

「恐怕」讓這個男人做錯了一個決定,傷害了她妻子的心。「恐怕」是「我以為」會發生的事情,是自己的想法。其實我們很常被自己的想法轄制,就像以撒。

恐怕我太胖,恐怕我不夠好,恐怕我不夠錢。我以為上帝偏心,給我的祝福都是次等的。我以為我要足夠優秀,人和上帝才會愛我,我以為我太不好了,所以上帝把一個一個重擔壓在我的身上……

「恐怕」和「我以為」讓我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我害怕,我擔憂。於是當困難一波波來時,我對上帝失去最初的信心和愛,以為上帝會拋棄不好的我。這使我離開祂,轉向物質,讓物質滿足那顆如無底深洞的心。

唯有創造人心的才能滿足人心。和上帝美好的關係勝過物質帶來的短暫歡樂。祂明白祂兒女的所需。若我們活在祂的裡面,我們根本不會缺乏。

如今,我慢慢從物質的慾望里走出來。喜歡購物其實沒有錯,喜歡用小物品去裝點自己的生活也是好的。可當心裡對物質的渴望大過對上帝的愛時,這些不知不覺就會變成侵害我們生活的偶像了。

我覺得我和當年拜偶像的以色列人一樣,無數次地離開上帝。可上帝的愛從來不因人的失敗而停止。上帝對犯下無數錯的以色列人與我說:「因我看你為寶為尊,又因我愛你……」(以賽亞書43章4)

修復和上帝的關係變成我生活中的首要任務。靈修禱告不再是死板沉悶的每日必修課,而是我和上帝約會的時間。每次和上帝獨處時,祂總會給我新鮮活潑的話語。從前覺得聖經是本枯燥乏味的歷史書,可有上帝陪我一起讀時變得別有一番滋味。

工作的難處仍然在。日常也有一些煩心的事攪亂我的心情。可不同的是,在這些苦裡面,我總嘗到上帝為我預備的甜。苦裡面的甜比單純的甜更來得彌足珍貴。

上帝的同在是最寶貴的。25歲的生日剛過,我回顧我的願望清單。才發現生活永遠不會滿足,願望清單只會無止境地加增。我把願望清單清空,只留下一條「不忘初心,不負祂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妙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