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疫最前線:面對新冠疫情,上帝在哪裡?(有聲播讀)

作者:方友望,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馨寧,中國

 

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艷陽高照,晴空萬里。我駐守在急診室的初步分流站,位置就在入口處搭建的臨時棚內,由透明塑料薄膜四面環繞著。準備下班的時候,汗水浸透了衣服,我的肚子早已餓得咕咕直響了。輪班交替後,我四處張望的目光無意中停留在門口一個巫裔婦女的身上。她身材矮小略胖,臉上帶著靦腆的笑容,站在一輛破舊的客貨車旁邊。她的身後有個中年漢子,手裡拎著兩個裝滿飯盒的袋子,緩緩向我走來,與我擦身而過。

 

我微笑著問婦女:「這是哪家餐館送來的呀?」 她看著我身上的制服和名卡,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是自己在家裡煮的,只是些簡單的家常菜。」 說著她轉身往客貨車裡拿了一個飯盒來塞到我的手裡,熱情地說道:「你還沒吃午餐吧?這裡還有最後一盒。」 我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把飯盒緊握著,連聲向她道謝。那一天的午餐特別美味可口,那盒熱騰騰的薑黃雞飯和那位善良慷慨的婦女讓我心裡由衷地發出感恩。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行動管制令實施以來,醫院的前線醫務人員常常會收到各界善心人士和非政府組織捐贈的食物和手工製作的防護配件。國內新聞媒體除了歌頌醫護人員在抗疫的前線上付出之外,也報導了許多慈善機構、公司企業、家庭主婦、監獄囚犯、殘障人士、青年學子主動親手為我們縫製防護服和配件的事情。當全球面臨防護配備供不應求的危機,許多國家的醫務人員因為極度缺乏防護服、口罩、手套、護目鏡等防疫用品而感染病毒身亡的時候,這些愛心手工縫製的防護服如同陽光揮灑在黑暗的角落,穿在我們的身上,暖在我們的心裡。

 

面對瘟疫和災難,基督徒在這個社會該扮演什麼角色呢?許多教會和福音機構在疫情的當頭也籌募基金,鼓勵基督徒奉獻資助許多貧困的外勞、難民、土著家庭,讓他們的家庭在經濟困難的境況中仍有一餐溫飽。楊腓力 (Philip Yancey) 在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有話問蒼天》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中探討信仰與苦難的課題。他彙集了許多面對苦難的人所歷經的際遇,其中包括患上癌症或麻風病的病人、意外導致終身癱瘓的運動員、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遭受種族歧視的黑人領袖。在一次簽名會上,有讀者問他可否濃縮整本書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述。他想了又想,答道:「面對苦難的時候,教會在哪裡?」 人們在苦難中都會懷著不解、失落、哀痛、懷疑的心情質問上帝:「禰在哪裡?」 而楊腓力的答案是:「教會在哪裡?」

 

每位基督徒都可以在新冠病毒的抗疫陣線上扮演著各自的角色。也許你我不是國家領袖或衛生總監,也不是站在前線上的醫務和警衛人員,但我們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為這個世界點燃希望,祈求醫治,扶貧助弱,安慰鼓勵。彼得范宏將軍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世界。」 那盒熱騰騰的黃姜雞飯對於門口的那位婦女也許不足掛齒,對於我卻像是一杯涼水般帶來感動和溫情,提醒我主動將上帝的愛付諸行動,分享給那些有需要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400次咖啡提醒了我什麼?(有聲播讀)

 

作者:吳詩蕊,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Melody,加拿大

 

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四處肆虐,馬來西亞政府於3月18日開始實行了全國行動管制政策,就是下令全國人民居家隔離,避免外出,以遏制病毒繼續傳播。行動管制政策於今日已實行了50天,當中也有一些人在行動管制期間按奈不住待在家中,開始無視政府所發布的政策,自行外出,因此被警方逮捕或罰款。也有人選擇待在家中,在網路上發布分享自己在居家隔離期間所做的事情。

漸漸地,人們把焦點轉向了社交媒體平台,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的年輕人活躍於一些烹飪、烘培、翻唱流行曲、居家健身活動等。近期,在網路上爆紅的其中一個名詞是「400次咖啡」。對於這些突然爆紅的「流行」,我們應該已經屢見不鮮了。但這400次咖啡卻讓我聯想起了在舊約時期,以色列百姓在埃及400年、在曠野中漂流了40年……

 

 

疫情中面對各樣的挑戰

 

在曠野中,除了嗎哪,百姓沒有其他的食物可供選擇,因此他們常常抱怨。若他們活在現代里,我想他們也會想要求上帝可以賜給他們披薩、壽司、韓式部隊鍋、及400次咖啡等。

在行動管制期間,人們無法隨意地外出去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有人面對經濟的困境,在家中與家人的摩擦也逐漸增加,這些壓力使得他們開始抱怨。我承認,行動管制期間,許多的負面消息使我感到焦慮不安,與家人數次的摩擦也讓我失去了耐心,也有許多的抱怨,但是箴言17章22節提醒了我:「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當我們失去了喜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抱怨,然後會開始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忘記了上帝的供應,忘記了祂是我們的倚靠,我們不再倚靠上帝,而是依靠自己的聰明智慧時,漸漸地就會離上帝越來越遠。

你是否發覺自己也有類似的狀況呢?

當我在閱讀申命記1章33節:「祂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為你們找安營的地方;夜間在火柱里,日間在雲柱里,指示你們所當行的路。」。這一節經文提醒了我,即使我們還不曉得疫情過後會有什麼樣的事情和挑戰在等著我們,但是我已做好了準備,我要在這場長久的戰役中與上帝同行,祂必賜給我所需的力量,使我可以大聲宣告「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後書4章7節)。

在完成主託付給我的使命前,我決不能被疫情打敗。我要靠著上帝的話語,幫助我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

 

以色列百姓在埃及為奴400年,上帝聽見了他們的呼求,並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到美好、寬闊的流奶與蜜之地(參出埃及記3章8節)。

今天,我們也同樣在困境當中禱告祈求上帝的幫助,但我們是否禱告過後,又再次地抱怨,抱怨國家的制度或是領導,抱怨疫情的發生?我們天天掛在新聞中接收許許多多的負評,接著自己也受到影響開始在社交平台上給予評論。

就像以色列的百姓,他們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在曠野中行走40年,每日抱怨上帝為什麼要把他們帶出埃及,但是卻忘了當初他們向上帝祈求的。

基督徒在決定要跟隨上帝時應該都曉得,跟隨主的道路並不是平坦而寬敞的,上帝也告訴我們,我們會經歷各樣的挑戰,但是祂也應許祂會與我們同行。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章34節)

只要把一切憂慮交託給上帝,曉得我需要的是上帝的帶領。我需要上帝成為我生命的中的主宰。

 

 

 

400次咖啡的決心

 

泡400次咖啡,需要攪拌400次才能夠調製出咖啡那香濃的味道。

在泡製這400次咖啡的過程中,可能有許多的不確定,中途也會因攪拌很累而想要放棄。但是心中對想要品嘗這400次咖啡的渴望會使我們堅持到最後,直到泡製出一杯成功的400次咖啡。

換言之,如果今天我對上帝話語的渴慕,就像想要喝到這400次咖啡那樣,不論失敗與否都堅持到最後,那麼最終,我也會得到上帝所賜的那永恆的獎賞(參腓立比書3章14節)。這無可置疑的是比那400次咖啡更好的賞賜!讓我們一起立下心志,在這疫情中能夠堅定站穩在主里,不管疫情過後會遇到怎樣的挑戰,我們也決心跟隨上帝的腳蹤!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貧窮不是我們不能幸福的借口——《幸福窮日子》讀後感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英文書名:Our Poor Happy Life

作者:阿濃

出版社:文橋傳播中心有限公司

 

一個人是否快樂,不在乎他擁有的財富多少,而是在於他的精神世界是否富足。

*內容很短,且溫馨。推薦給沒有太多空餘時間閱讀的讀者。

故事簡介:

故事講敘一個由中國大陸移民到香港的家庭。女主角名叫黃志芬,是一名中學生,有一個同讀中學的弟弟。那時候的中國,比較落後。爸爸認為去香港讀書比較有前途,以後才能找到較好的工作,所以便決定要居家搬遷。上課第一天,她就被人叫「蝗蟲」,頓時感到無地自容。而這整本書,就是描述女主角一家,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障礙及旁人的有色眼光,克服所碰到的困難,並且在當中如何樂觀地去面對,在貧窮中,快樂地活著。

個人感悟:

孩童時代,我並不知道自己家算不算有錢。我在乎的是,爸爸媽媽有沒有空陪我。那時候,就算去海邊玩泥沙,都覺得很快樂。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錢的差距」是在上大學。有些大學朋友們所穿戴的衣物用品都是出自奢侈品牌。我真正感受到錢的重要性,是在打工實習的階段。那時候,工資不高,為了省錢,我租的房間離實習公司一個小時多路程。在家鄉,想去哪裡,只要駕車,15分鐘內就可以抵達目的地了。在這裡,上下班成了我的「壓力」。這是因為我本身是很怕人擠人的場面,再加上,在通勤期間,我碰過色狼,我心理上的壓力,是挺大的。如果能住近一點,至少可以避免/省下通勤時間。可偏偏,我實習的公司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宿,我負擔不起,再加上這座城市的生活費很高,所以作罷。我的實習生涯只有八個月,可是那些長期住在市中心的貧窮人,該怎麼生活?縮衣節食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我覺得,他們一定生活得不快樂。

 

 

可是這本從真人真事改編的《幸福窮日子》,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貧窮人其實也能生活得很富足。書中的主角住在很簡陋的板間房,沒有多少生活物品,物質上可說是極簡單不過的。他們不富足,卻擁有知足的心。而有限的資源並沒有成為他們不能去幫助人的借口。故事裡提到一場大型火災,大約有5-60位災民需要藉助在學校的禮堂,急缺義工協助。書中的一家三口,除了有工作在身的爸爸,都去義務性幫忙了。媽媽和姐姐安撫及關心災民,而弟弟則負責看顧小孩子,與他的同學一起講故事給他們聽、陪他們玩遊戲等。這些行為,被某報社的記者看到,並刊登在報紙上,讓更多香港人知道大陸人真心付出並在努力回饋這個社會。這讓我想起耶穌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40節)。雖然我們為主所做的事,不會被報紙刊登,可是我們有更好的福分,那就是上帝記念我們為祂做的每一件事。被萬王之王所記念,豈不也是一種幸福嗎?

同時,這一家人能很和諧地住在一起。從他們身上,我可以體會到「小確幸」。這讓我想起《寄生蟲》一家四口——在還沒進入上流家庭工作時的狀態:雖然貧窮,可是他們還是和樂融融地在一塊,互相打鬧。這部電影,是以詼諧的悲劇收尾,而書中黃志芬一家突破種種困難,最終以贏得眾人的尊敬結尾。我相信,憑著他們的善良、積極及努力,他們往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愈好的。聖經也有應許說:「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箴言10章4節)。

 

 

另一方面,作者透過這本書,想要傳遞一個信息——「不要歧視」。他們剛到香港的時候,遭遇了歧視——被叫成大陸妹、蝗蟲等。書中的主角一家,在面對歧視時並沒有自怨自艾,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很糟糕、香港人對他們的態度不好等。反而,從他們這一家人身上,我可以感覺到滿溢的幸福。因為他們注重自己能做的,並且努力地去完成。爸爸媽媽努力地工作:就算是打掃學校的衛生間,媽媽儘力做好,衛生間的乾淨程度,還為她贏得了最佳員工獎;而女主角和弟弟則是努力地學習,積極地參與課外活動:弟弟代表學校參與足球比賽,雖然他的舊球鞋破了,沒錢買合適的新球鞋,可是還是全力參賽,最終踢進關鍵的一分,拿到了區賽冠軍!貧窮,並沒有讓他們失去太多快樂。而他們的勤奮及想要過好此刻的精神,是很值得學習的。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全世界似乎有了反華排華浪潮的現象。網路上,不時會看到華人被人罵或者追著打的影片,很不可理喻。但是,在面對不確定性的局面,我們會感到不安,這是正常的。可是,這種不安,也很容易讓我們想要找人責怪與出氣,以至於我們會被詭詐的人所利用,把負面的情緒倒向無辜的群體身上。偏見及歧視,可以說得上是心靈上的貧窮;而暴力,是所導致的行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能怎樣面對歧視?除了保守自己的心,不去歧視人之外,我們或許還可以祈求上帝醫治生病的人,減輕窮人的負擔(不要在疫情中餓死)以及求上帝憐憫這片土地——人心靈上的不富足。詩篇72篇13節說:「祂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但願我們都能擺脫貧窮在身心靈方面帶來的限制,學習珍惜擁有的東西,並且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助有需要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復活的能力

疫情與不震動的國

作者:Cindy Wang,澳大利亞

 

一星期斷斷續續的雨,將墨爾本帶入了秋天。雨後的空氣,分外透明、純淨,路上稀疏的行人,友好地打著招呼。疫情期間,大家彼此投射的善意眼光或溫暖的只言片語,也是安慰人心的。

昨晚睡得很好。好久沒有這麼放鬆地醒來,懶在被窩裡。上一次可以不用醒來後,立刻像上了發條的鐘擺,一刻不停的時候,是聖誕假期吧。有三個孩子,照顧她們,停不下來的;有生意,有工作,停不下來的。

不過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讓世界經濟停擺了,我們也不例外。澳洲政府一周內,禁令從一級升到三級,大學停課,關圖書館、教學樓,我們在大學的咖啡店業績也隨之跳水式下跌。其實國內疫情爆發的時候,就隱隱覺得不安,看著疫情如烏雲一般蔓延過澳洲時,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每天惴惴不安地看著形式越來越糟,然後最壞的情況終於發生了。大學關閉的那一天,終於哭了出來,與其說不忍精心經營的生意遭到重創,更是幾個月以來壓抑著的情緒爆發出來了。

今晨,踏著路上的落葉,心無掛慮地慢慢經過一座座庭院,走過Yarra河的人行橋,雨後涼涼的風吹過來,我知道,過去的幾個月終於過去了,好久沒有曬過太陽的心情,在慢慢舒展,為經歷的一切感恩。

祂有預備
早在疫情開始之前,上帝就為我們做了一切的預備。生意轉型,減少門店,收回投資,每一步都有上帝的帶領和確據,雖然當時不解,也曾迷惑未來的發展,現在來看,上帝的保守和看顧是那麼清晰、顯然。 “堅心倚賴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祢”(以賽亞書 26章3節)。回首人生,處處是上帝恩典的痕跡,即使身處疫情,誰能否認祂的保守、供應。如果曾以為靠著己力可以積累人生的幸福,現在更知道感恩,這紮實的幸福是因為主在我們生命裡的工作。

祂向著我們的意念是好的
帶著2019年的繁忙和壓力走入2020年,沒有興奮和期待,也不知道如何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實在是累了厭了。在經歷了這跌宕起伏的幾週後,能夠安靜地散散步,不疾不徐地做事情,恍悟這不是自己最需要的嗎?在一切進行式突然急剎車而停下來以後,發現,有些東西是可以放棄的,有些是可以沒有的。上帝給一直帶著責任感負重前行的我放了一個長假,讓我休息,安靜,享受與祂的同在。在這個貌似打擊的背後,有著祂化妝的祝福。

這場疫情來得突然,人人都經歷了無法招架的驚惶失措, 如果主允許我們經歷這一切,我相信有祂的美意。當猶大人被擄到巴比倫時,經歷戰爭、死亡、顛沛流離時,耶和華對他們說“ 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章11節)。這場疫情,讓每個人的生命都經歷了震動,很多經營、積累的人生都土崩瓦解,而只有上帝的國,是不會震動的國。相信有些人被震醒了,發覺曾經追求的東西,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不值得用生命換取;有些人悔悟了,發覺自己離上帝太遠;有些人經歷救贖、醫治、供應,更深地體會上帝的眷顧和同在。不管是什麼,上帝在這場疫情中,做著偉大奇妙的工作,因為在我們生命中發生的一切,沒有什麼是偶然的,都有祂的美意,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章28節)。

願祂給我們屬天的眼光
疫情在蔓延,真假難辨的壞消息也在擴散,放縱自己的眼睛、耳朵在這上面,就是等著被恐慌、絕望吞噬。看到攀升的自殺率、離婚率、死亡率,你覺察到什麼?這是仇敵在疫情期間大打出手,偷竊、搶奪、殺害,並使出了牠慣用的伎倆——恐懼。壞消息看多了,你還記得上帝的好消息嗎? “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希伯來書 12章27節)。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侍奉上帝”(希伯來書 12章28節)。人類歷史充滿苦難血腥,耶穌的時代也不例外,但祂沒有被世界的痛苦影響拖累,而是汲取屬天的喜樂和能力去影響世界,雖在地上,但注目在天,不求人的滿意、但求父的旨意通行。我們被召要將天堂帶到地上,那就回應上帝,找到自己的位置,興起發光吧。

是的,發生的一切讓我們措手不及,不過天父不早已借聖經告訴我們了嗎,還有那無比榮美的結局。如果曾經的遙遠,如今近在眼前,曾經的負重,如今可以撇下,曾經的模糊,如今清晰可見,那麼讓我們將自己再一次妥妥地交在祂手中,在祂的計劃裡前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復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