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為什麼破裂的關係值得挽救?

作者:Jiaming Zeng,美國

翻譯:Cindy Wang,澳大利亞

*封面圖片來自電影官方預告片

 

評分:5/5

在一個慵懶的周末夜晚,我看了由Adam Driver和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Netflix電影《婚姻故事》,講的是關於Nicole和Charlie (分別由Johansson和Driver飾演)夫婦離婚並爭奪兒子Henry撫養權的故事。這部電影因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而備受關注,並得到了Netflix的大力推薦,所以我決定一睹為快。

本以為自己對「離婚」這個詞早已耳熟能詳,沒想到接下來的2小時17分鐘,我還是不知不覺地捲入了關於婚姻破裂、寬恕、救贖的萬般思緒中,淚流滿面。

由於「不可調和的分歧」,Nicole和Charlie決定離婚。劇中的Charlie,自私,忽視Nicole的需要,還撒謊掩蓋自己的外遇。Nicole多年來為婚姻犧牲,在要求和願望屢屢被忽略中隱忍多年,直到最終爆發。

作為一個女人,我比較容易同情Nicole,但對Charlie,也討厭不起來。他是天才導演,很棒的老闆,也是好父親,好女婿,被離婚所傷,你無法不同情他。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發現Nicole也有她的不是。她缺乏自信,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輕易受到離婚律師Nora的影響。在最脆弱的時候,Nora的安撫讓她決定訴諸於律師來解決問題,而律師們當然是唯獨樂在其中的人。

這部電影似乎在講一個不爭的事實——結婚終究會以離婚收場,就像Nicole的姐姐、同事和律師所經歷的那樣,雖然大家都覺得離婚的整個過程荒謬至極,卻選擇走這條路,彷彿這是成年人的必經之路。

結果卻是,兩敗俱傷。

Nicole最終簽署了離婚協議,法庭判決也遂其所願。在某種程度上,她成為了「女性希望的燈塔」,因為她打破了人們認為妻子應該溫順、隨和的性別成見。她向世界表明,「她配得更好的。」但她真的贏了嗎?她找到她的快樂和幸福了嗎?

離婚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

《婚姻故事》的世界裡沒有上帝。正如Nora的獨白所強調的那樣,當馬利亞看著她的兒子耶穌死去時,「作為父親的上帝沒有出現」。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復活,沒有救贖,如果婚姻關係破裂,那就只有離婚。

然而隨著故事的展開,我越來越發現Charlie和Nicole關係當中的破碎是多麼的複雜。結婚多年的他們,竟然無法溝通。多少個情節中,我在想要是Charlie知道Nicole多麼不情願就好了,要是Nicole一開始就讀了自己寫的信該多好,要是他們能明白彼此傷害有多深……要是……就好了。

慢慢地,我開始懷疑,他們之間的分歧真的是不可調和的嗎?

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裡,是的。

但是在一個有上帝的世界裡,和解是可能的。福音反擊了Nora氣勢洶洶的講說,因為上帝沒有缺席,祂一直與耶穌同在,並在三天後,使祂的兒子從死里復活,並「將祂升為至高」(腓立比書2章9節)。

儘管我們會犯錯,上帝依然愛我們,幫助我們,救我們脫離罪惡。這福音也能轉化我們破碎的關係。

我相信,如果Nicole和Charlie知道了這種愛,就能依靠聖靈的帶領,學會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重建二者的關係(以弗所書4章31-32節)。他們都需要經歷重大的改變和悔改。Nicole應該放下心中的苦毒和憤怒,找到勇氣說出自己的心聲;Charlie必須謙卑下來,聆聽Nicole的心聲。這不容易,也許會痛苦,但都是值得的。

為什麼要不放棄?因為影片中最揪心的一刻:離婚塵埃落定後,Charlie終於看到了Nicole寫的信,講述著一切愛他的原因;因為在爭吵和叫喊的背後是彼此依然相愛的心;因為他們的兒子Henry會永遠把他們連繫在一起。既然這樣,為什麼一定要以悲劇收場?

為什麼要捍衛婚姻

我還沒結婚。不過在你認為我太理想主義之前,先聽聽我的故事。

從我記事起,「離婚」一詞就在我們家司空見慣。每當父母吵架堪比Nicole和Charlie的爭吵風暴時,媽媽就會大喊「離婚」。

目睹這一切,我心想,甚至會說,那就下決心離吧。有什麼大不了?什麼時代了,大家這麼不開心,離婚算了。好聚好散。如果我是你,我就離。

「你不明白,」媽媽會說,「沒那麼簡單。」

「那是因為你下不了決心」,我會挑戰媽媽說。

小時候,我以為是媽媽的錯。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到她為家庭的犧牲,而我那為人不錯、心地善良的父親的確在關愛妻子方面有所欠缺。

在見證了他人的、也經歷了自己的一些人際關係後,我認識到,在任何一種關係中,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別人,所以只有彼此間的寬容和憐憫,才能讓關係走下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帝提醒我,不應該只看消極的一面。我被我們會一直這樣不開心或陷在衝突當中的恐懼與痛苦蒙蔽了眼睛,讓我無法看到我們家庭關係當中的美好。慢慢地,我注意到:爸爸也有關心媽媽的時候,媽媽也學會了對爸爸更寬容,並且他們兩個一起努力。而我也不再只見陰霾不見光了。

去年,我們在夏威夷租住的Airbnb一起慶祝聖誕節。我們在陽台上吹著來自太平洋的暖風,彼此開玩笑,互相祝福。我好高興爸媽沒有離婚,沒有放棄,也許是因為我和姐姐,也許是因為我媽媽不夠果斷,也許是因為離婚代價太大。不管是什麼,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一刻,我很幸福,而我當年那些希望他們離婚的想法多傻。

也許正是這些美好的時刻讓破裂的關係值得我們去努力修復;並且我覺得,通過彼此的寬恕和改變,我們可以改寫世人對婚姻的看法,恢復破裂的關係,並向大家展示這個世界急需的基督的愛和恩典,這是值得相信的。

當世界告訴我們要優先考慮自己,努力讓自己佔上風時,讓我們「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吧(羅馬書12章10節)。

 

 

閱讀原文請看雅米英文網站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復活的能力

我在抗疫最前線:香港第一位因SARS殉職的胸肺科醫生仍舊激勵我(有聲中文)

作者:方友望,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Joya,中國

馬來西亞全面實施行動限制令進入第十三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確診人數每日持續以三位數增長,雪隆區一帶的醫院開始面對不少醫務人員被隔離和個人防護裝備短缺的現象。全國各地許多醫務人員陸續被徵召到疫區的醫院前線上與疫情抗戰,而我留守的醫院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收治COVID–19 病患的醫院。

從起初的不甘心和不情願到接下來不得不提起勇氣走上戰場,大家都深切期望這場疫情早日結束,儘快恢復正常的生活步調和規律,我想這是每位醫務人員的心聲。尤其家裡有嬰兒、小孩和老人家的同事,每天更是提心弔膽地往返醫院,深怕一個不小心把病毒帶回家裡,感染自己摯愛的家人。

 

這場戰役需要維持多久?我們毫無頭緒。下一個被抬出去的傷兵會是我嗎?留在戰場上繼續奮鬥的戰士感到疲憊睏倦,莫名的恐懼和憂慮湧上心頭,這個時候只有上帝的話語能夠帶來安慰和鼓勵。

2003 年,卷席全球的沙士冠狀病毒同樣在世界各地引起恐慌和驚駭。死亡率節節上升,大家聞SARS 色變,其中亞太地區的疫情尤其更甚。從 2002 年 12 月 15 日第一宗病例在中國大陸的廣東省確診,到 2003 年 3 月 15 日世界衛生組織將之正式命名為非典,疫情在短短几個月內迅速擴散,奪去了數百條生命。其中包括了香港第一位殉職的胸肺科醫生:謝婉雯 @ Joanna Tse。

婉雯是個普通的女孩,在香港的一個基層家庭成長,從小勤奮努力,立志長大要當醫生救人。高中那年,她以八優的成績順利考入香港中文大學的醫科系。1992 年畢業後,她先後在急診科和胸肺科任職服務,考取專業資格。她是個十分優秀的醫生,不但表現出色,待人處事也得到同事和頑梗病人的好評。2000年,她與患血癌的丈夫陳偉興醫生踏入婚姻的殿堂,在上帝面前共同許下至死不渝、堅定不移的誓約。

然而,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這段婚姻很快地面對嚴峻的考驗。2002年,她在英國進修期間,丈夫的血癌複發。她得知後連忙回國照顧他。不久後,丈夫不治身亡,回到永恆的天國去。葬禮上的輓歌與18個月前婚禮上彈奏的詩歌,同樣是《彩虹下的約定》。六個月後,SARS 疫情爆發,身為系主任的她自動請纓走上抗戰的陣線。在深切治療部為四位病患插喉的時候,婉雯不幸感染病毒,患上非典型肺炎。與病魔搏鬥 40 天后,這位仁心仁術的醫生在2003年 5月13日回到天父的懷抱里了。那一年,她僅 35 歲。

 

那一年,她成為香港的女兒,是全民心目中的抗疫英雄。她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被拍成福音電影《天作之盒》,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毫無保留的愛里有割捨、有犧牲、有淚水、有分離。人世間的愛看似燦爛繽紛,卻十分短暫,終究會來到盡頭。男女之間的山盟海誓不一定經得起歲月和環境的考驗,但天父的愛卻是恆久常存,永不止息。

那一年,她的故事感動了我。從她的身上,我看到真愛的偉大、守約的可貴、生命的意義、永恆的價值。她的生命流露的愛包含著勇氣、委身、忠誠、堅貞、犧牲、舍己。在婚姻中,她守護著身患癌症的丈夫,對他不離不棄,忠誠到底。在職場上,她同樣在疫情爆發的期間忠心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甘願放下自己的權利,勇敢承擔醫生的責任,委身於上帝所賦予她的使命和呼召。她的生命所溢出的芬芳香氣深深地影響了年少的我。我立志要像她一樣 「加入醫生的行列,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發揮自己所長」。那一年,我僅16歲。

轉眼間,17 年過去了,新型冠狀病毒捲土重來。身為急診室的醫生,我每天得面對不同的病患。模糊的癥狀讓我們不曉得該如何篩選和判斷,頑梗的病人讓我們感到泄氣和無奈,惡化的疫情讓我們深感無助和渺茫。但在嚴謹的自我防護的同時,我可以學習婉雯醫生不畏懼死亡、主動付出愛。她奉獻自己,在悲歡離合的人世間活出天父的愛;她甘願舍己,短暫的一生反射出美麗璀璨的光輝。我相信,在天上必然有熱烈的掌聲為她響起,榮耀的冠冕為她而預備。這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麥子,繼續結出許多子粒,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敬虔的基督徒醫生。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播種的力量

新冠肺炎:冷靜下來,繼續生活(有聲中文)

作者:Michele Ong,紐西蘭

翻譯:Cindy Wang,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在我和朋友們剛聽說新冠疫情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爆發後,就不再去喜歡的餐廳吃飯了。當時,澳大利亞還沒有確診病例,政府當局也在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但為以防萬一,我們還是避開了擁擠的餐廳或購物中心。

當其他國家民眾歇斯底里地恐慌搶購時,澳大利亞的情況相對平靜。我以為即使病毒來襲,澳洲也不至於那樣。畢竟我們有著面對困難堅持不懈的澳大利亞精神,所以我對整個澳洲的形式還是比較樂觀的。

但我錯了。當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病毒學家兼副教授Ian Mackay建議澳大利亞人預備好兩周自我隔離,多備些日用品,比如衛生紙時,情況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誰會管他「但是不要恐慌搶購」的強調呢!

不久衛生紙、洗手液和濕紙巾被從超市裡洗劫一空。因為澳大利亞人展開了對三層廁紙的搶奪戰,衛生紙橫占報刊和社交媒體的頭條。算我和姐姐幸運,才在當地超市的貨架上買到最後三包中的一包。

當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為全球大流行病時,事態開始變得嚴重起來,各國紛紛封關,並採取更嚴格的安全措施,這無疑引發了第二波恐慌。

目前,澳大利亞有375例確診病例,27例已經痊癒,5人死亡。人們害怕被封城,又加之商店、學校關閉,於是又開始瘋狂搶購義大利面、魚罐頭、麵粉等耐放食品。

上周末,我和妹妹真是見識了大家囤貨的瘋狂。我妹妹跑了兩家超市都沒買到排骨來燉湯。她發消息給我「商店裡什麼都沒有了。」

我求生的本能噌的一下冒了出來,周一一大早就往超市沖。儘管才早上7點20分,超市門口已人潮洶湧,大家推著手推車嚴正以待。我推著車經過一排排空空的貨架,想為接下來的一周買些肉類和新鮮水果,此情此景實在魔幻,彷彿自己成了電影《寂靜之地(A Quiet Place)》中的Emily Blunt,一家人跌跌撞撞走進一家便利店,因為全城人都逃走了,裡面所剩無幾,只有幹掉的餅乾和一些已經不能吃了的殘渣。

迄今為止,Covid-19不僅造成了購物上的麻煩, 也打亂了我這幾個月所有的旅行計劃。我不得不取消所有海外旅行,不管是工作會議還是朋友的婚禮都無法參加。最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政府相繼頒布旅行限令,要求所有入境人員一律遵守為期14天的自我隔離,所以我心心念的復活節假期回紐西蘭的計劃也泡湯了。當前,政府建議澳大利亞人不要旅行,如果他們在海外,也應該儘快回到澳大利亞。

許多澳洲人還沒從今年年初史無前例的山林大火災難中恢復過來,緊接著又要面對covid19的打擊。

一直關注新聞和看著被洗劫一空的貨架會讓人不知所措,很容易跟著陷入搶購狂潮,囤積不需要的東西。周一我在超市時,無意中聽到一個人和朋友的通話,他告訴朋友自己雖然已經囤了很多東西,卻還在一個接一個貨架地掃貨。

但我們是否能退一步,思想一下聖經里的教導?

雖然聖經沒有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疫情,但卻為我們如何面對這樣的時刻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在困境中保持冷靜的方法:

 

1.遵循政府的安全指南

在這種時候,人們很容易對當局及其決定嗤之以鼻。但是政府正在與頂級衛生專業人員並肩合作,盡全力保護人民。聖經教導我們順服在上有權柄的,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羅馬書13章1-2節),所以,應該聽從他們關於健康的忠告

各國政府為了保證我們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措施,我們都應該儘力去遵守。

 

2.換一種方式社交

就在過去幾天,政府宣布禁止500人以上的集會,影響了音樂會等活動。緊接著周日,我所在的教會就宣布,4月份之前所有小組將暫停聚會。然而這正是我們比以往更需要相互鼓勵和扶持的時候。

儘管存在著各種限制,我們還是可以利用起手頭的科技,比如視頻電話,或在線聊天,繼續「聚會」並互相鼓勵(希伯來書10章24-25節)

 

3.在恐懼中繼續生活

恐懼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傷害,當新聞媒體或日常對話中充斥著「自我隔離」、「封城」和「保持社交距離」等字眼時,看起來唯一理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關在室內。幸運的是,我的游泳俱樂部依然開放,在其他活動被紛紛取消時,我仍能照常游泳,這多少讓我有點生活還算正常的感覺。

英國作魯益師(C. S. Lewis)曾寫道,「如果我們終有一天會被原子彈毀滅,希望那一天來到的時候,我們還在照常生活——禱告、工作、教學、閱讀、聽音樂、為孩子洗澡、打網球、和朋友邊喝酒或邊玩飛鏢邊聊天,而不是縮在一起像受驚的羊群,滿腦子想的都是炸彈。」現在請把「原子彈」換成「冠狀病毒」,再來重新讀一遍這段話。

儘管你很想取消一切約會和會議()尤其當你是內向者時),讓我們從魯益師的書中學習,繼續我們的生活。

沒錯,我們需要做好防護,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但不要因恐懼而停止與朋友聚餐和去探望他們,也不要因此放棄你喜歡的運動。

照顧好我們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如果你感覺自己受到影響,就和信任的朋友聊一聊或撥打(或發信息給)精神健康熱線談談心吧。

 

4.有效地利用時間

今天,我的公司宣布,大家將無限期在家工作。說實話,在家工作聽起來似乎不錯(可以從床上爬起來,打開筆記本電腦,穿著睡衣就做工作報告感覺會很棒),但我知道自己遲早會悶得發慌。

不過說起來,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家工作的。所以如果有這個條件,就趁機做點自己喜歡但一直沒時間做的事情吧,比如嘗試新的愛好(織毛衣怎麼樣?);徹底放鬆一下,不用再一個接一個地赴約;讀一本好書;給好久不聯繫的朋友寫信;聽Spotify上的音樂;或讀完一本靈修書籍。

 

5.關心弱者——周圍有人需要你的幫助嗎?

周一早上在我忙著買東西的時候,除了空空如也的貨架非常扎眼外,我也注意到很多上了年紀的顧客在買東西。他們可能無法一下大量採購,也沒有體力不停地去超市看麵粉或義大利面是否有補貨。看著他們,我意識到現在正是照顧他人需求的絕佳時機。畢竟,「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雅各書2章14 -17節)

如果你知道的某個鄰居或朋友正為去商店買日用品發愁,為什麼不主動幫忙呢?我們是耶穌的代言人,為別人跑腿,或者在別人缺乏的時候,從自己豐富的庫存里送出一些給他們,都是表達耶穌之愛的方式。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惶恐的時期——不知道這場疫情何時結束,擔心封城後,是否有足夠的食物。儘管如此,我們的盼望在基督里,祂告訴我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路加福音12章22-24節 )。那看顧不值一文小錢麻雀的主,定會在我們懼怕和不知所措時顧念我們(馬太福音10章29節) 。

雖然我從未想到自己會經歷疫情, 但我怕知道我可以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 因為祂顧念我們(彼得前書5章7節),這多麼令我寬慰啊,所以不管疫情會持續多久,我都會帶著這個確信走過。

 

閱讀原文請看雅米英文網站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播種的力量

疫情反思——有主在我船上,我就不怕風浪(有聲中文)

作者:Nico,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陽台上的花如期開了。它是一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忙碌而被丟棄在陽台上的盆栽。本以為它的生命就此凋零,可它竟奇蹟地熬過了烈陽和暴雨,在特定的時間迎來屬於它的花期。這盆花似乎有著超乎想像的生命力,堅強地迎著陽光,在它命定的花期里,綻放屬於它的燦爛。

我常在想,到底是誰給它生命氣息到如今?

踏進2020年的第三個月,全球各地的人都面對著嚴峻的苦難。天災人禍如一波波的浪潮不斷衝擊著人們的心。無數心碎的生離死別幾乎每天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上演著。當新型冠狀肺炎陸續在不同國家蔓延,甚至我的國家也失守時,我才終於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從不看新聞的我變成現在每天準時打開各個報章和面子書查看疫情的最新消息。不管是疫情的最新消息還是某些網民刻薄的留言總讓我的心感到悲痛。原來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在肉眼看不到的病菌面前,我們的身心都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每況愈下的疫情讓我的心湧起了沉重的憂慮和恐懼。我開始為沒有買到口罩和洗手液感到不安,開始為家人和自己的健康變得神經兮兮,也為了每天報導的疫情近況而提心弔膽。當我看到確診的病例數目逐漸增加時,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人和我會否有一天也會變成這其中的一個數字。我把這份糟糕的情緒帶到上帝的面前,也加緊地為未信主的家人禱告救恩的來臨。可平安卻沒有進入我的心。我總是在這一刻禱告完後,下一刻緊張地打開手機查看疫情在我國的最新消息。

我明白憂慮不能改善任何情況,可我卻對自己的恐懼無可奈何,直到看到聖經里這樣一句話:「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章6-7節)
原來上帝早已明確告訴祂的孩子們有權力「一無掛慮」。活在世上,我們總有許多憂慮的理由。我們常會為經濟、孩子、家庭、人際、健康、工作甚至國家而憂慮。我們覺得自己的憂慮是理所當然的,可原來天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憂慮捆綁。那我們可以如何擺脫憂慮?

禱告是我們屬上帝子女們的一個秘密武器。每當我接近崩潰時,向上帝禱告訴苦變成我解壓的一個好方法。我會向上帝一一列出我擔憂害怕的事情,並為此禱告。莫名的恐懼擔憂會讓我意志消沉,遠離上帝。唯有當我向上帝真實坦白我難以啟齒的害怕時,我心中的重擔才會脫落。「上帝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翰福音4章24節)在祂面前大可不必演戲。我發現當我像孩子般賴在地上對上帝哀哭甚至發脾氣時,祂總能把我扶起來,教我面對心裡最真實的問題,然後重新建造我的剛強。

 

在敞開心向天父禱告後,我們也要坦然祈求心中所要的。因為真誠無懼的祈求是建立在我們與祂的關係上。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如何賴著父母買看中的玩具嗎?我們與父母之間親密的關係讓我們深知父母對我們的疼愛,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賴著他們。在天上也有一個深愛我們的父親,祂不但大有能力也願意幫助我們。因此,同樣的,身為兒女的我們可以放膽地祈求我們所渴望的。可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日子裡沒有和天父有任何的交流,我們極大可能在患難時向人祈求多過向上帝祈求。可人又怎能滿足我們心中最深的渴望呢?聖經中以色列人和上帝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因為他們真的認識這位神,所以每當遭受苦難時,他們都可以放膽開口求上帝的拯救。因此,當災難臨到我們時,與其害怕被吞沒,不如省思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在危難的日子裡,我們是否全心全意認定上帝是唯一的幫助,就像雅各當年在毘努伊勒緊緊抓住上帝不放,認定祂是唯一的祝福源頭。

禱告祈求後,讓我們學著感恩吧!感恩是對上帝有信心,知道祂向我們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為的是讓我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章11節)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功課,因為我的心容易被環境給欺騙。在疫情爆發的時候,我深知上帝是患難時刻唯一可靠的保護者,可我卻無法真正地交託。我禱告祈求,心裡卻懷疑祂是否會照我所願的讓我們一家避開可怕的疫情。因為這樣的情緒,我決定停下自己的禱告,並且一一列出上帝曾經在我信主五年的期間賜給我的恩典。一份感恩的清單提醒我,縱然上帝未必應許生命中的每個禱告,可當我真正交託給祂時,我發現在祂手中的遠比在我手中還要好得多。因此,感謝上帝是一種對上帝的信心,知道祂已經接收了我們的禱告。我們對上帝有信心是基於我們曾經與祂一起經歷的風雨、我們與祂的關係。

 

「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章7節)」

當讀到這句經文時,我想起門徒在船上遇到風浪的經歷。門徒中大部分是漁夫,對他們而言,海上的風浪他們可能已經司空見慣。可那一晚情況失控了。他們遇到了一個出人意外的大風浪,幾乎喪命。我們都希望一生平安,無風無浪。可如果我們的平安是建立在順遂的環境上,那我們終其一生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平安。因為意外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正如從來沒人想到,2020才剛開始,一個病毒就帶走了許多人的生命。可耶穌應許我們得到一份禮物,就是「出人意外的平安」。在這場出人意外的苦難里,耶穌會給我們應對苦難的平安,這份平安則是伴隨著盼望的。

耶穌因在門徒的船上,風浪得以平靜。若我們住在基督耶穌里,那我們必定可以懷著平安和盼望等待這一波波災難的退潮。我們都害怕出事,害怕自己或家人成為下一個的受害者。可上帝透過祂的話語提醒我們,就算出事了又怎樣?還有祂在!若我們真的不幸染病,這位愛我們的父絕不會丟下我們。出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心中的盼望和平安都被病痛搶走,忘記我們其實一直都是在上帝的手中。

還記得我開頭所提到的盆栽嗎?一盆被人遺忘在陽台上的花卻熬過風雨,在艷陽下盛放。是誰給它生命氣息?不是我,不是我的家人,而是上帝的照顧,讓這朵孤零零的花兒迎來她的花期。上帝尚且不忘記這株平凡無奇的小花,何況祂愛的我們呢?

面對疫情帶來的動蕩不安,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除了做好自己的防疫措施,除了禱告祈求,我們也需要進入內室,斷開里里外外嘈雜的聲音。我們的心需要在上帝的面前安靜下來,重新在耶穌基督里找回那份出人意外的平安。

因為有主在我們的船上,我們不再害怕風浪。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播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