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遠離了社交媒體?

 

作者:Karen Tangel       翻譯:奇奇

 

在我剛開始在 Facebook 上註冊賬號時,我只是一個 11 歲想要融入網路世界的孩子。我會與任何人交朋友,無論他們是誰,來自哪裡。

當時,我感到在 Facebook 上擁有兩千好友是一個巨大的勝利——這讓我感到被認可和接納。看到他們回應和評論我發的動態我感到很開心。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感到有壓力,因為我需要時刻保持關注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趨勢,因為我害怕如果我不知道大家都在討論的時髦話題,就會失去我的「朋友們」。

所以我加入了關於流行趨勢的在線對話,並開始關注網紅們。我會關注他們發的每一個動態,希望通過模仿他們,自己也能夠得到更多關注者。

試圖效仿網紅的生活方式導致我開始衝動消費,購買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比如皮膚類型與我不同的女演員推薦的護膚品。

我還嘗試像我在 Instagram 上看到的人那樣穿衣打扮,併到訪了一些網紅推薦的打卡地。

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滿足,而是發現自己因此精疲力竭。因著模仿這些網紅,最後我已經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並且開始覺得不再認識自己了。

 

 

相信演算法還是相信祂的話語?

 

一段時間後,一位好友注意到我與現實生活中的人變得疏遠了。我們聊了一下,她建議我減少在社交媒體上的活躍度。

最終,我決定向我的好朋友們敞開心扉談論我的掙扎,並且他們為我做了禱告。上帝就是使用那一刻借著他們的禱告將我帶回到祂身邊。

放慢腳步並通過禱告將我的擔憂交給上帝的那一刻,讓我意識到我的自我形象是怎樣被演算法影響的。因為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社交媒體上,所以我讓演算法而不是上帝的話語來定義了我是誰。

我開始讀詩篇並且用其中的經文來禱告,因為當時的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開始禱告。詩篇 25、詩篇 62、詩篇 63、詩篇 90 和詩篇 139 是幾篇很能表達我內心渴望的詩篇。

通過禱告,我祈求上帝填補我心中的空虛,以至我不再那麼需要社交媒體。

 

 

作為基督的追隨者

 

讓我們來看看耶穌呼召我們跟隨祂與我們在社交媒體上「關注」(跟隨)某人的方式多麼截然不同。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參與的越多,就會吸引越多的關注者。而跟隨耶穌意味著「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翰福音 3章30 節)。

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跟隨祂可能意味著失去社交媒體上的關注者。

在痴迷於追隨網紅的過程中,我忽略了唯一值得我追隨的人——耶穌。

然而,當我像迷途的羊一樣在外面遊走時,我良善又寬容的牧者找到了我。

當我試圖用最終毫無意義的點贊和瀏覽數來填補自己的空洞時,祂救我脫離了那種狀態,並重申了我在祂裡面的真實身份。

我的身份並不取決於我在社交媒體上關注的人或我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歸結為我成為祂的孩子,並給祂我的全部關注。祂才是我要看齊的那個人。

這樣的認識最終使我取消關注了那些為了吸引追隨者而提升自我形象(穿這件衣服或用那件化妝品)的網紅們。

我不再囤積商品,而是把衝動購買的衣服和物品捐了出去。我意識到我不需要總是知道當下的潮流,並且我已經不再想要增加關注者人數了。

最近,我用社交媒體互動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我關閉了社交媒體通知,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這些時間來充實自己的靈魂,閱讀上帝的話語和好書,與朋友們進行面對面的有益交談。

我很感謝上帝幫助我儘早認識到這個掙扎。最近,一位朋友問我是否願意在教會中分享我的經歷。

我從沒想過我在社交媒體上的掙扎會使我能夠與一群也有同樣掙扎的青少年們進行一場深入而真誠的對話。我們最終決定要一起團契並互相鼓勵。

就像上帝在我朋友的心中做工,使她向我伸出援手一樣,我相信這樣的團契會成為上帝用來幫助我們成長和服侍他人的另一個工具,以至我們都能變得更像基督。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當我陷入焦慮時, 3個真理讓我安心

 作者:JT Chen       翻譯:Nancy

 

2019年12月的一個早上,一次很普通的上廁所,變成了我的一場真實的血腥噩夢。

我一周前剛生完孩子。產後出血是正常的,但當時我出了太多血,所以我丈夫趕緊把我送到醫院。

當時躺在被血浸透了床單的病床上等待著醫生到來的我,感覺時間無比漫長。在接受了治療後,醫生告訴我,我的子宮裡得了一種罕見的感染,導致了產後出血。100名分娩的女性中有1到5人患有這種疾病。

我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才從大量失血中恢復過來,但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恢復卻花了更長的時間。每次我上廁所的時候,都會想起那天血是如何從我身體里湧出,流得滿地都是的。如果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怎麼辦?如果我會因流血而死怎麼辦呢?

然而在我恐懼的時候,上帝總會有適當的話語來安慰、糾正或挑戰我。我們中許多人認為信仰和恐懼不能共存,似乎一個有信心的基督徒不應該感到任何恐懼一樣。然而,恐懼往往是信心成長的沃土。

每當我感到害怕的時候,恐懼就會激勵我去相信上帝的話。每當我決定在信心中順服祂時,我就感到焦慮的枷鎖一點一點地鬆開了。

因此,在與恐懼的鬥爭中,我學會了三條來之不易卻讓我感恩的真理。

 

 

我自己辦不到,但我可以靠祂的力量前行

 

「你可以的」,是人們喜歡常常對自己和別人說的一句話,這樣他們就可以有一種自己還可以控制的假象。我也不例外。但當我發現自己束手無策時,我的樂觀精神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面臨著許多挑戰——下面的疼痛,失眠的夜晚,母乳餵養的問題,以及對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傷害我的孩子一生的持續焦慮。最重要的是,還有新冠肺炎。

壓力和對未知的恐懼使我不安。我根本就搞不定。

我因自己力量和智慧的有限而謙卑下來,學會倚靠上帝,祂在我們軟弱的時候給我力量(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在我們毫無頭緒時賜給我們的智慧(雅各書1章5-8節)。

有了祂給的智慧,我找到了管理時間、完成工作和學習的方法。在祂的引導下,我能夠理解我在谷歌上找到或從別人那裡聽到的建議。通過反覆試驗,我盡最大努力為我的孩子做出每一個有益的決定。

倚靠上帝是需要我每時每刻去做出的努力。以賽亞書40章30-31節尤其讓我得安慰。大多數人傾向於關注「如鷹展翅上騰」的部分,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太高的目標。

我只是很高興再次聽到祂的應許——那些相信上帝的人會找到力量奔跑而不睏倦、行走而不疲乏。

在每天的掙扎中,我只能看到自己不停前行,希望自己不要倒下。我祈求有力量換下一片尿布和喂下一頓奶。

無論是從大出血中慢慢恢復,還是在封鎖期間一邊工作一邊照顧我的孩子,每一天我都需要上帝賜我力量來前行,雖然有時走得很艱難。

上帝每次都會拯救我。祂每天賜下源源不斷的恩典,使我即使是在軟弱和能力不夠的時候也能遵行祂的旨意。

 

 

我的未來可能會更艱難,但我可以在祂的愛中得安息

 

有一段時間,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被「萬一…..」的恐懼所影響。我一度考慮過不去聚會,因為我想,「如果我的孩子因為去教會而感染了新冠病毒怎麼辦?」

出於愛的關心,我丈夫反問我:「你到底是不是基督徒?」這聽起來可能很刺耳,但卻是我需要的一記警鐘。我的丈夫知道我與上帝同行的旅程,他意識到有必要責備我內心的恐懼。

如果我不能信靠上帝會在不確定的環境之中為我安排對我最有益處的計劃,我還能自稱是信徒嗎?

我意識到,我不想活得好像我總是在等待最壞的結果。我總是災難化一切的傾向必須屈服於對上帝至高無上的愛之信任。我或許仍然會感到恐懼,但我不必讓它支配我的生活。

當我禱告時,我更加堅信,是上帝、而非病毒,在掌管一切。若沒有上帝的許可,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並且無論發生什麼,我仍將在上帝仁慈的手中。

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是挺好的,因為聖經也告訴我們要為試煉和磨難(彼得前書4章12節)做好準備。

但是,如果我們全神貫注地準備迎接壞事情的到來,就不能遵行祂的旨意了,因為我們只顧著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了。

就像開車一樣。我們為事故做好準備:繫上安全帶、確保剎車正常工作。安全措施到位後,我們開車前往我們想去的目的地。但如果我們總是用雙手保護自己、並準備好應對衝擊,我們就不能很好地駕駛。

屬靈意義上,我們每天順服上帝,信靠祂,為最壞的情況作準備(馬太福音7章24-27節)。這樣,我們就是在活出信心,以至於能有堅定的信念來抵擋生活的風暴。

無論我們將會遇見怎樣的挑戰,上帝會看顧我們(馬太福音6章25-30節)的應許都可以使我們從憂慮中解脫出來,給我們安息。住在祂裡面,我們就有力量追求祂的國和義(馬太福音6章33節)。

經歷過與恐懼的鬥爭,我能夠確定苦難是一份禮物,它在我不斷發現並完成上帝給我作為母親這一身份的使命之中打開我的心讓我能以深刻的方式體驗祂的恩典。

 

 

我可能真的會死,但我會見到祂的榮面

 

我對身體疾病的恐懼變成了對我屬靈健康的檢查,因為它迫使我檢視自己是否真的相信上帝的話語。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21節中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在我最害怕的時候,這節經文既安慰我又挑戰我。

如果我真的相信聖經,那麼我就不需要害怕,因為無論我是死是活,我都會在上帝良善的計劃里。

如果我活著,我就可以通過我作為妻子、母親、女兒、姐妹和工人的角色來頌揚基督。如果我死了,我將與基督同在。我最終見到了為我犧牲了生命並按我本相愛我的主——這場團聚將比我能想像的更美好。

有人可能會問:「你不害怕你死了之後留下家人沒人照顧嗎」我想,當上帝把我帶到祂面前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可能會很難過,因為我知道我不能再照顧我的家人了。

然而,知道上帝比我更愛他們並可以把他們照顧得更好時,我倍感欣慰。

無論我是生是死,我都滿得上帝的恩典。因此,在我有限的在世的日子裡,「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我沒有得到升職,但這卻成為了我的祝福

作者:Yap Jie Ying         翻譯:奇奇

 

怎麼會這樣?難道我在這家公司付出的還不夠多嗎?我盯著我的筆記本電腦屏幕,一遍又一遍地將滑鼠從視頻的開頭拖到結尾。

我很確定自己的照片沒有出現在人力資源部發布的,今年最新得到升職的年度最有價值員工的視頻中。

對這個疏忽我很憤怒,於是,我闖入我的直屬經理辦公室,要求得到一個解釋。

20分鐘後,我失望地離開辦公室,「年底還有一次機會嘛」,「明年再多努力一點」的空洞保證還迴響在耳邊。

在接下來的三周里,我沮喪地四處遊盪,完全沒有動力完成我的工作任務。

 

 

諸如回複電子郵件之類的簡單任務都變成了讓人不想面對的瑣事,而且我也不再主動承接上司們需要幫助的項目。做這些有什麼意義呢?我不禁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有幾個晚上,我坐在黑暗中,無法入睡。一方面,我想對我過去一年的表現做一個微觀分析,找出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另一方面,我只想蜷縮在毯子里,繼續為這一切的不公正自怨自艾。

我覺得我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我比其他人都早到辦公室,和大家相處得很好。我工作很積極主動,竭盡我所能完成了我的工作。我配得這次的升職。

 

 

上帝似乎要立即解決我的不滿,歌羅西書的這節經文立刻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你們所侍奉的乃是主基督。」(歌羅西書3章23-24節)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在一個以成績為導向的社會中長大,那麼你肯定不奇怪大家都為物質回報、專業成就、社會地位和更好的機會而不斷競爭的情況。

因此,要將自我價值和我在工作上的表現區分開來,尤其是在工作周年復盤日或績效評估臨近的時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持續的挑戰。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取得了哪些成就可以讓我獲得獎金或者升職加薪?

我知道當我們被工作壓力所困時,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我們真的要問問自己是否真想要「從心裡給主做」。因此,我被提醒要有意識並定期反思「給主做,不是給人做的」的真實含義。

 

 

找回我最初的工作熱情需要很多耐心,但當我開始以新的視角看待我的工作時,它就不這麼難了。我開始將每項任務都視為特別授予給我的特權。這意味著以奉獻精神來對待每一項任務,並盡我所能完成它們。

我的工作需要每天與多個股東互動。做好我的工作有助於我的同事更有效地完成他們的工作,並建立相互信任。

此外,每一次互動都為我們能有更多可以或隨意的對話創造了機會,這些對話可以為更深層的例如生活目的和意義的對話鋪平道路,以便未來我可以有機會更好地分享我的信仰。

通過這樣做,我開始看到我的同事和我一樣,都需要上帝無條件的愛。我經常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和恩典,尤其是在與不好相處的人一起工作時。

 

 

我被聖靈感動思考如何使用我目前的工作角色來展現上帝的愛,並通過我所做的事情來彰顯祂的美善。

隨著視角的轉變,我發現放下我最初對沒能升職的失望,並繼續前進不再那麼難了。

每當我陷入自我懷疑而不知所措時,我都會默想耶穌已經勝過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並繼續在為我代禱(希伯來書 7章25節),這一真理幫我找回平安。對我來說,將這些應許牢記在心很重要,這樣我就不會被想要在工作中獲得認可的渴望吞沒。

思想自己因為沒被升職而經歷的掙扎鼓勵我重新仰望上帝,並記得祂給我的人生目的是什麼。

這也意味著要經常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時間來閱讀一段簡短的靈修文章或經文並進行反思。

我希望鼓勵你也這樣做,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常常想起祂在我們人生中的目的。做好我們各自的工作,讓「我們的光照在人前」,讓那些尚未信主的人「看到我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 (馬太福音 5章16節)

再過幾周,我將再次迎來非常熟悉的升職季。你可以和我一起禱告嗎?求祂幫助我,不會再一次讓自己被工作成就定義。以至於,無論是否得到升職,我都會繼續通過我的工作來榮耀上帝。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我們家經過水火,卻到豐富之地

作者:Jessie     有聲播讀:郁青

 

有這麼一個說法:基督徒是第一代最忠心,後面是「一代不如一代」。從小在教會長大的我,其實也有點兒認同。

我的爺爺奶奶有著單純的信心,而我的父母也是將我們交在主里的。雖然如此,家裡也是免不了軟弱和爭吵。

小時候牧師來家裡探訪,我總是覺得彆扭和不自在,看著平時在家吵架的爸媽在牧師面前聆聽勸勉,又那樣溫柔地禱告,總覺得怪怪的。

後來稍大一些進入叛逆期,我和我姐也就「加入戰場」,家裡常常吵得不可開交。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我家和別的不信主的家庭其實沒有太大區別,甚至更加不和睦。衝突、矛盾、爭吵,充斥著我的青春期。叛逆期有叛逆期的爭吵,開始尋求信仰後還是有爭吵。

我在中學期間開始真正認識信仰,開始火熱追求,而媽媽因為擔心影響我的學習成績,開始反對我花時間參加教會活動。為此又是另一段拉扯。

面對自己的孩子叛逆是特別苦惱的;但自己的孩子因為認識了信仰就變得驕傲看不起父母更是心累。

當時的我自認為學習了點知識,就開始不滿意父母對我的教養,認為他們沒有「按主的教訓教養我」,他們聖經知識不夠,對主不夠敬虔,像過著雙面人的生活。

我的驕傲使我不尊重我的父母,本質仍舊是悖逆,但這回是掛著敬虔的旗號,評判我父母。

這樣的時候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媽媽在我叛逆期結束不久後就過世了。媽媽過世這件事在我們家是個轉捩點。

爸爸當然非常難過,並且開始有些憂鬱,意志消沉。當時我和姐姐正是離家上學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他一人,他在孤獨中常常是無所適從。

 

 

姐姐開始暴飲暴食,不愛社交,她不明白上帝為什麼把媽媽接走。她曾說如果魔鬼當時來和她交換媽媽的性命,她也許會答應。

而我進入到新的環境,世界的價值觀開始湧向我,為了逃避媽媽過世的傷痛,我開始麻木自己的心,在男女關係中墮落。

我們家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隨著媽媽的離世,進入到前所未有的黑暗中。「基督是我家之主」的牌匾還掛在我們家,但那也僅僅只是一塊牌匾。每個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去逃避痛苦。

我們此刻最需要彼此,卻也最不敢面對彼此。因為只要聚在一起,那空著的位子,那三人的碗筷就會刺眼地提醒我們——這裡少了媽媽。

我們以為上帝忘記了,遺棄了我們,但祂其實正在帶領我們經過水火。為了徹底改變我們家,祂要揭開那些表面的虔誠,讓我們直面我們生命中的問題。並且,要迫使我們真正尋求祂。

於是,爸爸開始認真看待信仰,他開始不只是認識關於上帝的事,更是認識上帝自己。

而我也在另一座城市被上帝找回,為我過去的罪流淚悔改。我和爸爸,在基督里,在淚水中被安慰、救贖、饒恕,並且在愛中完全了。

我們開始學習去愛對方,我敬重並聽從他,他帶著父親的權柄愛和領導我。我們開始彼此分享,並且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今天,當牧師再次來探訪,爸爸不再扭捏和不自在,而是帶著感恩和敬畏的心談論祂所認識的上帝。我甘心坐在他的腳邊聆聽他,並且一同接受牧師對我們的勸勉。

然後,我們聽從了牧師的勸勉,開始了第一次的家庭禮拜!也許爸爸對聖經知識、對神學還是不太熟悉,但當我們一起唱詩、讀經,禱告,我知道聖靈在我們當中。

「基督是我家之主」這句話不再是一句無意義、或是諷刺的話,因為爸爸正在用他的生命見證他所認識的這位上帝,是信實可靠的。而我知道,也願意跟從。

「禰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禰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詩篇66篇12節)。回望過去,有許多時刻我至今想起仍覺得疼痛,有些回憶是我們家這輩子都不想記起的。

那些曾經的傷害、失望、破碎並沒有輕飄飄地就過去了。它們仍舊在記憶深處,時不時挑起傷痛。

但是爸爸告訴我,我們的生命在於上帝,並且我們要將自己交託給我們家的主——耶穌基督。

經過水火必然是痛苦的,但我相信每向著祂前進一步,那些沉重的回憶就會輕省一些。祂的光會安慰和治癒我們,祂的愛也會在我們中間,使我們能夠學習去愛。

我期待,將來那一日我們能在天上與媽媽團聚,訴說我們主的恩慈如何領我們到豐富之地,就是那永遠沒有痛苦和淚水的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