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感到孤獨的時候(有聲中文)

WeChat Image_20170919095128

作者:勇者,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親愛的我自己:

前陣子,我寫了一封生日卡給朋友。內容除了問候他個人的近況之外,也順帶附上了箴言19章6節的經節來鼓勵他。把信交給他的兩天後,他和我分享說我給他的生日卡內容竟無意中激勵了他周圍許多陷入「屬靈荒漠」而感到孤獨的弟兄姊妹。

躊躇了一會兒,我決定也寫一封信給你,希望你能在陷入孤獨的境況時打開來閱讀,從而得到激勵,更多尋求上帝的面。

心理醫生萊斯·卡特(Les Carter) 在他的著作《Minds over Emotions》如此定義「孤獨的感覺」:

「孤獨是一種與人疏離、隔絕,和分離的感覺。孤獨通常影射情緒上的痛楚、空虛感,和一種想被被別人了解和接受的渴望。」

我知道當你還是單身的時候,你很容易會感到孤獨。就像有一次我和一個弟兄聊天的時候,他向我坦誠,沒有女朋友他的生活就不完美。他甚至申明他願意和一位非基督徒交往來滿足他情感上的需要。

不只如此,我也能夠了解你身為你生活圈子裡唯一的基督徒,即使身處在一群人當中,孤獨的感覺也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比方說被同僚排擠,亦或是不被家人、朋友和同事諒解的時候。我了解這感覺不好受,但我亦深信你孤獨的感覺只是暫時的。其實你知道你該採取些行動,只是你卻不知道要採取什麼行動去應付或解決這來勢洶洶的感覺。

所以我才寫了這封信,想與你談談當孤獨的感覺來襲時,我們可以有哪些解決方案。

相信你也明白,如今世人已經全然敗壞,並「死在罪惡過犯中」(以弗所書2章1節)。因此,我們只能夠懇切的仰望樂於在主權中施恩於我們的上帝,信靠祂,認識到即使我們感到孤獨,上帝仍是美善的,因為“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

所以,當你因孤獨而感到混淆、舉棋不定時,或許你可以從主耶穌基督、以利亞和一位神學家的身上找到啟發。

你看,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看起來有許多同伴。祂不僅有有十二個門徒,而且講道時也有許多人前來聆聽,跟隨者眾多。然而在祂被釘十字架的期間,所有祂認識的人都逃跑了,就連聲稱「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加福音22章33節)的彼得都三次不認主。並且,在上帝將對罪的忿怒完全傾倒在祂身上時,耶穌基督大聲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章46節)。那麼,主耶穌在祂感到極其孤獨的時候卻做了些什麼呢?

第一,祂向父上帝禱告,坦然地向父上帝傾吐自己的心意。

第二,祂懇求父上帝成就祂的旨意。

第三,祂靠着上帝差來的天使所加添給祂的力量順服上帝到底。(路加福音22章42-44節)主耶穌基督的舉動固然簡單明了,但是我們又是否願意像祂那樣完全降伏在創造我們、認識我們的上帝面前呢?

當你因自己是工作圈和家裡面唯一的一個基督徒而感到孤獨時,你不妨回想一下以利亞的故事。以利亞在孤獨的時候,認為整個以色列只剩下他一個先知尚未向巴力屈膝。儘管在真假先知比試之後,他仍然感到自己似乎是在孤軍奮戰。在耶洗別威脅取下他的性命之後,他逃之夭夭,甚至向上帝求死(列王記上19章4節)。上帝隨即把以利亞召來何烈山,並且在那裡讓以利亞知道祂為以色列留下7千個未曾敬拜巴力的人(列王記上19章18節)。原來以利亞並不是在孤軍奮戰。

你最近不也讀了賓克(A.W Pink)的自傳嗎?他是二十世紀初的一位神學家。那你肯定也知道儘管他本人在在世的時候名不見經傳,但在他去世之後,他的許多著作開始在英國以至於全世界廣為流傳。因為不擅於社交,他在世的時候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在極度孤單的時候,他向上帝禱告,希望有一個了解他的姐妹會嫁給他。上帝垂聽他的禱告,賜給他一個愛主的妻子。賓克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找不到一間傳揚聖經真理的教會。請別誤會,我並非說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不去教會了! 這是因為他不認同當代教會的神學立場。儘管他感到“真教會”難找,但在他太太的協助之下,他專心撰寫了許多影響一整代神學家的巨作。

賓克對教會絕望,因而陷入孤立的處境,但他仍藉著超乎常人的自律、讀經和禱告來尋求上帝,因此減少孤獨的感覺。我知道現在你在一間願意貫徹聖經教導的教會聚會。穩定在一間教會聚會,並且與教會的弟兄姊妹團契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孤獨的情緒。別單顧自己的事啦!記得使徒保羅要我們也顧別人的事啊!你也要記得以上帝的話語勉勵彼此呢!

親愛的我自己,最後我還要再提醒你,孤獨是一種情緒,更是我們沒有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時的其中一個徵兆。因為內心空虛,所以就去找其他的東西來尋求滿足感。倘若如此,願你記得耶穌基督的宣稱:「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翰福音 6章35節 )。願上帝給以賽亞先知的安慰也成為你的安慰:「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以賽亞書 41章10節)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當我承認自己裡面的害怕之後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Joya

 

當我的內心掙扎了一個月之後,我終於承認了自己內心的掙扎。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會讓人感到彆扭,或者覺得有些奇怪。但如果你知道對我而言,正視、承認自己內心的掙扎有多麼不容易,也許你就能理解我在說什麼。因為我通常對自己內心的負面感受,包括掙扎,都是選擇以逃避的方式來處理。所以在過去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一直在分析我現在情緒為什麼會比較低落,我內心的掙扎到底是什麼。當我察覺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某個行為不滿意,那麼我就會試著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盡量讓自己覺得滿意,藉此想要消除內心的掙扎。這樣看起來,好像我也沒有在逃避,甚至還採取了一些行動來面對掙扎。但其實,面對的第一步應該是承認——承認自己內心有掙扎,而不是先去想辦法解決它。

然而,「承認」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困難得多。彼得三次不認主,是因為他不想承認自己與主有關係。也許,「承認」的背後藏著一個隱形的定義,就是「我是個怎樣的人」。我不願意承認,是因為我在意——我在意自己是不是一個不尊重人、沒有禮貌的人。是的,我這段時間的掙扎就是來自牧者的提醒:我某些行為可能會讓人覺得被冒犯、不被尊重。但我否認——我否認自己是個冒犯人、不尊重人的人,並且我還認為,只要我改掉那些行為,就可以為自己正名。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向上帝禱告,求祂幫助我改變那些行為,因為我不希望我的一些舉止讓人誤會我是個不尊重人、沒禮貌的人。有一天,我如往常一樣禱告,突然腦海中浮現一個微小、甚至帶點懷疑的聲音對我說:「難道我真的是一個不尊重人、沒有禮貌的人嗎?」這次,我沒有像之前那樣立刻否認,而是試著放下對自己的定義,開始接納這個聲音。在聖靈的帶領下,我看見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掙扎。當我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內心的掙扎時,我的心得到了奇妙的輕省,因為我知道上帝會介入,也會幫助我。在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那句話的真實:「當人無能為力的時候,就是上帝作工的開始。」上帝也藉著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某些行為背後的動機。

上帝幫助我,讓我發現,我一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其實是想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一個有能力、還不錯的人。祂也透過我的牧者,藉由她在生活中對我的觀察,提醒我:我在與人說話時,話語中常帶有負面、打擊性的字眼;有時也會打斷別人說話,把話語權轉到自己手中。這些行為,其實都是我想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強,想要勝過對方的表現。或許我不是不尊重人,也不是沒禮貌,只是我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害怕被人看不起,所以選擇以壓制對方來證明自己。

我感謝上帝讓我看見我內心的害怕,也幫助我承認自己的害怕。其實,「害怕」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因為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害怕,我們才知道要依靠上帝。知道自己的軟弱、明白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才能幫助我們向主禱告交託,尋求祂的幫助。在這段經歷中,我也感謝上帝溫柔的提醒。在我感到無助的時候,祂輕聲呼喚我,沒有絲毫的責備與嫌棄,只有愛。我再次意識到:上帝看重的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人來跟隨祂,而是一個願意悔改、順服祂的子民。這正是每一位基督徒一生都需要操練的功課。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為什麼要饒恕?答案不是「愛」,而是「公義」

 

作者:奇奇

 

饒恕,是一個在基督徒群體裡被頻繁提及,卻常常被誤解的話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聖經呼召我們去饒恕,但當真正面對傷害時,我們卻常常發現自己心中充滿掙扎:我真的能夠饒恕嗎?我為什麼要饒恕?

可悲的是,在教會中關於「饒恕」的教導裡,常常給出的是一些片面甚至錯誤的理由。這些理由不但沒有給我們帶來真正的自由,反而成為了我們新的捆綁。

 

被誤解的饒恕

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就是把「饒恕」理解成一種律法要求。有人引用主禱文裡的話——「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因而推導出:如果我們不饒恕別人,上帝就不會饒恕我們。這樣的解釋聽起來似乎有理,但實際上是對經文的誤讀。

若仔細查考這節經文,我們就會明白它的真正含義並不是教導我們靠「先饒恕別人」來贏得上帝的赦免,而是強調上帝已經赦免了我們,這樣的赦免會在我們生命裡結出果子,帶來一個自然的態度——願意饒恕別人。若把這節經文當作「交換條件」,就等於把饒恕變成了我們必須遵守的律法和換取救恩的條件,是讓我們站在因信稱義的對立面了。

另一種常見的理由是「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我們也要去愛別人、愛仇敵,因此要饒恕」。乍看之下,這似乎非常正確也符合聖經的教導,但問題是,當我們受到傷害時,單單用「你要有愛」來勸勉,其實是異常空洞的。愛並不能自動抹去被傷害帶來的痛苦。如果把饒恕建立在「我們要有足夠的愛」之上,只會讓人產生更深的挫敗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面對真正的傷害時,我們往往是愛不出來的。

饒恕真正的根基——上帝的公義

聖經中的饒恕,從來不是建立在我們「能有多大愛心」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公義之上。
我們之所以能夠饒恕,不是因為我們很偉大,能憑愛心去忽略對方的過錯,而是因為我們相信:上帝是公義的法官。祂會為我們伸冤,祂的審判不會有偏差。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選擇放下那把「審判的法槌」,不再自己抓住對方的惡行不放,而是把審判的權利交還給那位永遠不會出錯的法官——上帝。

換句話說,饒恕並不是否認對方的罪,也不是輕看傷害,而是承認「這確實是罪,是傷害」,但我選擇不再自己做法官。因為我知道有一位比我更公義的審判者,祂會按真理來進行審判。

這樣一來,饒恕就不是虛假的「裝作沒事」,也不是強迫自己「要有足夠的愛」。而是一種真正有信心的行動:我相信上帝的公義比我的公義更完全,因此我決定把對方交託給祂。

饒恕不等於和好

另一個害人不淺的論調,就是把「饒恕」和「和好」等同起來。事實上,這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饒恕,是我們單方面的決定。在上帝面前,我選擇不再做審判官,把傷害和審判的權利都交給祂,讓自己從仇恨與苦毒的枷鎖裡得自由。即使對方毫無悔意,我依然可以做出這樣的決定。

而和好,則是雙方面的。它需要對方承認錯誤、願意悔改、並且採取行動來修復這段關係。如果對方沒有悔改,真正意義上的和好是不可能發生的。聖經呼召我們饒恕,但並沒有要求我們必須與所有傷害我們的人重新建立和好的關係。

饒恕絕對不等於縱容對方繼續傷害我們,而是我們單方面在上帝面前做的決定,願意把公義的主權交還給上帝,讓自己不再被苦毒捆綁,得著釋放。而和好,則是需要在對方願意悔改和主動要求和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饒恕帶來的自由

我們常常會在關係中受到各種傷害:來自朋友的背叛,來自家人的誤解,甚至來自教會裡不合宜的對待。這些傷口很容易讓我們在心裡積累苦毒。

當我們真正明白饒恕的根基在於上帝的公義,願我們能夠放下那份沉重。饒恕,不是因為我愛得夠多,而是因為我信得夠深——相信上帝的絕對公義。當我們願意這樣去饒恕,生命便會得到真正的自由:不再被傷害綁架和被苦毒吞噬。

親愛的弟兄姐妹,饒恕不是一條沉重的律法,也不是虛偽的「假裝有愛」,而是信心的行動。它讓我們放下那份想要自我伸冤的壓力,轉而在上帝面前得著平安與自由。願我們都能從錯誤的觀念裡走出來,不再用律法或虛假的愛來強迫自己,而是因著信靠上帝的公義,勇敢地做出饒恕的決定,並在祂的真理中得著真正的釋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10月主題:耶穌牌殺毒軟件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中毒的觀念」就像病毒一樣,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們的思想?
「你要先改變,耶穌才會拯救你。」
「你信主了,就不該有憂鬱。」
「教會是上帝的家庭,每個人都應該要像耶穌一樣有愛。」
「跟上帝有關的事才是『屬靈』,其他都是『屬世界』的,要遠離」
……
這些說法是不是聽起來耳熟?是不是也一度讓你「以為」這就是真理?耶穌在世的時候,就曾反覆地指出人們被「傳統觀念」誤導的危險——
「你們聽見有話說……但我告訴你們……」
「有人說……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
兩千年過去,錯誤觀念仍然不斷翻新包裝,而耶穌的真理,依舊具有顛覆性力量,能穿透虛假、更新思維。
所以,我們想發起這樣一個主題——「耶穌牌殺毒軟體」。當觀念「中毒」,讓真理來清除!
我們想聽你分享:
• 你曾經相信過哪些「帶毒」的觀念?
• 是什麼讓你開始意識到「我好像中毒了」?
• 是哪段經文、哪句話、哪次經歷,讓你「重啟系統」?
• 你如何讓上帝的話語不斷在你裡面「升級防火牆」?

每一個錯誤的觀念都可能變成一個鎖鏈,但耶穌來,是要叫人得自由。你的文字,不只是在拆解謊言,也是在用真理點燃別人心中「被更新的可能」。
題材不限,可以是文章、見證、故事、圖文、影片……都歡迎!截稿日期是10月15日。

也許你還在「掃描中」,也許你已經「重啟成功」。
無論你在信仰路上的哪一個階段,耶穌都不是要讓你「格式化」,而是讓你重新對齊祂的真理。
這個世界更新速度太快,但耶穌的真理永不過時。願上帝的話語充滿全地,蓋過錯誤和有毒的聲音。
「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