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碎时节倚靠祂

作者:Angeline Sutanto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郁青

 

去年對我來說是非常艱難的一年。我以為我可以和那個我自認為是最好的朋友並且可以在他面前真實做自己的人結婚,但事實並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發生。

我被自己的感受和判斷蒙蔽了雙眼,其實我應該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他並不是那個合適的人。

最傷人的是,他選擇不和我說清楚就斷絕了一切聯繫。在我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之後,我真的沒想到他會就這麼離開。

我心裡充滿了複雜的情緒:憤怒、怨恨、痛苦、受傷和無盡的失望。

不僅如此,我還有很多次夜不能寐,並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尤其害怕我此生無法找到那個對的人。

在這段悲傷的時期,我感到失落、受傷,心碎到甚至無法看到上帝在我身上的計劃。

起初,看到他如此輕鬆地繼續他的生活,我感到很傷心。但五個月後,我終於不再難過,我看到過去不值得我抓著不放,尤其是當它讓我害怕希望,不敢敞開心扉接受一段新的關係時。

 

 

我渴望新的希望和一顆新的心。

一顆被上帝的恩典保守,並且願意結識新朋友的心;一個錨定在上帝裡面的新希望,若是祂願意,願祂讓我遇見對的那個人。

幫助我擺脫怨恨並能夠饒恕的,是上帝的鼓勵。

我仍然記得我從一次講道中聽到的這個信息:「恭喜你們這些縱使對方不配得你的恩慈,卻仍然沒有放棄實踐基督之愛的人。」

當我聽到那篇講道時,我哭了,因為我知道當對方不值得我們的恩慈還要仍然以愛對之是多麼痛苦。我這樣做是因為我仰望上帝,而不是出於要取悅他人。

在與我的心理醫生交談時,我也得到了類似的信息,他提醒我:「你要得痊癒,就需要接受新的愛。並不一定是來自某個新的人,可以是對你自己的愛。」

我知道,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我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一直都在我身邊。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我正在經歷的事情,但上帝讓這些人陪伴我,鼓勵我原諒和放手。

在我做出要饒恕對方的決定之後,我能感覺到我心中的傷痛被拿走了,我開始接受上帝的醫治。

 

 

在我饒恕了對方後,我就更清楚為什麼上帝沒有要我和他在一起了。

所有的跡象從一開始就在那裡,但我卻一直在否認。當我需要找人傾訴時,他很少出現在我身邊,並且不總是感激我的支持,還對我做出虛假的承諾。經歷那段治癒之旅讓我意識到,我需要一個值得我付出真心的人。一個即使了解我的一切也不放棄我的人。

我不知道何時或如何才能遇見我未來的伴侶,但我已將我的心愿託付給上帝,我知道我可以相信祂會帶領我走正確的道路(詩篇5篇8節)。

 

 

上帝知道我們需要什麼,祂甚至能看到別人不知道的,我們內心最深切的渴望。

在過去的幾周里,每當我回顧自己的經歷時,詩篇56篇8 節和馬太福音10章30-31節就給我鼓勵。知道上帝看到我流下的每一滴眼淚,帶給我無比的安慰。每當我回到祂身邊時,祂總是會給我不可替代的平安。

事後看來,我明白了通過這次心碎的經歷,上帝希望將我的信仰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並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祂是如何看待我的。這讓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能夠更好地愛自己,並認識到一個適合我的伴侶應該具備的重要特質。

我看到自己從一個害怕敞開心扉的人變成一個被上帝賦予了一顆新心的人。祂正在教我放下對過去的恐懼,並信靠祂正帶我走在成聖的美好道路上。

「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祂,在祂面前傾心吐意,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詩篇62篇8節)。這節經文讓我有信心可以永遠信靠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我終於學會如何奪回我的心思意念

作者:Mackenzie King       翻譯:夏天

 

「你太粗心了!」

「你怎麼這麼愚蠢… 到底要我重複多少次呢?」

「你永遠不會有成就的… 」

這些只是我從小到大以來,攻擊我的話語的一小部分,源自於大人們錯誤地想以此來糾正我的粗心和「愚蠢行為」。 我吸收了所有這些話語,就好像它們是真理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有毒的語言所伴隨的影響力蔓延到我生活的其他領域。 例如我會過度地投入工作,因為我想向我的老闆展現我的能力。在戀愛關係中,即使我不是很喜歡對方,或者心裡對對方的性格仍然持保留態度,我還是會和他們出門,因為我覺得能遇到一個對自己感興趣的人就已經夠幸運的了。

不知不覺中,我養成了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例如「為了讓大家看到我的能幹,我必須欣然接受每個人分派給我的任務」,或者「我要成為大家最能幫上忙的同事,這樣他們就會愛喜歡我了」。 我認為這是我可以維護自尊的唯一方法,但說到底,這是將自我價值建構在自己的表現上。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嘗試通過閱讀主內文章來修復自己有害的思維模式,甚至嘗試過自助派神學。 我曾經聽過一位自助派牧師的教導,他說我們應該養成在生活中說積極話語的習慣,藉此獲得健康的自我形象。

所以我認真地嘗試說積極的話,只允許自己有正面的想法。 在給自己的鼓舞士氣的語料庫中收藏了「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和「上帝創造我,為要叫我行善」之類的金句,而這些話也正好完美呼應了我心中默認的生存法則。

我甚至會在心裡重複經文,例如「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它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 10章5節),專註於「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的事物上(腓立比書 4章8節),以及 「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彼得前書 5章7節)。但這些方法對於我的焦慮或負面思想幾乎沒有作用。

問題在於,沒有人告訴我該如何奪回我的心思意念——也就是說,將「心思意念奪回 」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後來有一天,我發現自己站在廚房裡嘔吐,把肚子里的東西一股腦兒全吐進了水槽里,從那一刻開始,我意識到了自己必需尋求幫助: 於是我找了一位心理醫生,而她推薦了我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這是一種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我識別無益的思維模式,同時讓我有處理這些問題的實用知識。

當我找到了方法可以解決大腦中糾結的消極想法,對我來說真是一個啟發,也是一種解脫。 對我來說,這個方法是一個啟發,因為我從前不知道有解決辦法;並且我可以不再被自己的思想綑綁,這對我來說,算是一種解脫。

識別無益的思維模式

在整理出我腦中的有害想法後,我的心理醫生給我一張紙,讓我列出無益的思維模式,大略可以總結出以下的幾種:急於下結論(對別人的想法或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假設)、覺得自己應該和必須(例如覺得「我應該……」或「我必須……」 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災難化的想法(過於誇大地放大問題)。

例如,當我在工作中搞砸了某事,我就會突然充滿「我應該做得更好」或「我應該事先發現錯誤」的想法。 這往往會很快導致我陷入災難化的思維——因為這個錯誤,我要麼會面臨紀律處分,要麼被解僱,一但如此,更沒有人會僱用我了(因此,我不能犯任何錯誤)。

擁有識別這些無益想法的能力,對我辨別自己的有害想法非常有幫助,並且接下來使我能夠從這裡出發,判斷(挑戰)它們。

判斷自己的想法

挑戰這些想法意味著我必需分解它們,看看它們是不是真的事實。

層層分解有害的思想並不容易,因為它們通常纏繞成一團,我需要抽絲剝繭並找到支持性的證據,以辨別該主張是不是屬實。

所以回到我搞砸某項工作的場景——當我告訴自己「我應該看到那個錯誤」時,問題是,我有可能看到那個錯誤嗎? 不,因為過去的我無法看到未來的我會犯的錯誤。 因此,沒有必要為此自責。

至於被解僱的災難化想法,我現在可以問問自己,有什麼證據表明這個錯誤會導致被解僱呢?

事實是,那項錯誤不是公司可以用來解僱我的把柄,它是一個比較普遍性的錯誤,例如忘記向誰誰誰更新關於某個新策略或企劃的信息,或者更普通一點,例如在製作宣傳材料時,忘了在最後一句話的結尾處加上句號。

這些練習幫助我釐清了自己的想法——一堆沒有任何真實基礎的極端且令人窒息的想法,就像打開電燈開關,看到蟑螂四處逃竄。

邀請上帝與我同行

學會判斷自己的想法是一個過程,在其中不免經歷高山和低谷的時刻。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慶幸學會了專註於「凡是真實的」(腓立比書4章8節)的實際步驟——積極捕捉我的想法並尋求證據和真理來對抗每一個消極和不真實的想法。

每當我做這些練習時,我也喜歡邀請上帝跟我一起判斷。

我想像自己將一個不受歡迎的罪魁禍首(我的無益思想)拖到上帝的寶座前,而這些想法就在基督的光和榮耀中消失了。

奇特的是,這讓我想起約翰福音8章1-11節,其中一名被指控犯姦淫的婦人即將被石頭打死,耶穌介入,並與指控她的人對質。當他們悄悄溜走時,他問她:「婦人,那些人在哪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回答說:「主啊,沒有。」

這個故事的結尾,總是讓我印象深刻:「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同樣地,我覺得耶穌在對我說,「這些譴責你的想法,它們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可以了,走吧! 」

質疑自己內心中的想法成為我實現聖經教導的一個方法,也就是羅馬書 12章2節所說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我不再糾纏於那些傷害我的想法,而是提醒自己,我是基督里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5章17節),並且是以非常昂貴的價格買贖回來的。在別人眼中我可能是「 愚蠢的」和「粗心的」,但耶穌卻不這麼看。

我們很容易認為:「嘿,我們有聖經和上帝的真理,所以讓我們反覆誦讀這些經文,而不是尋求專業的幫助。」但是,雖然聖經是我們真理和生命的泉源,但它並不是用來解決我們醜陋的想法或我們可能正在努力解決的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畢竟,創造我們思想的偉大上帝也創造了專家來幫助我們得到痊癒。

另一方面,雖然我的心理醫生確實挽救了我的思考體系,但我也不能完全依靠她或她提供的方法。畢竟,我只是一個破碎的人,無法修復自己。但在她無法再幫到我的地方,耶穌就介入了——在祂裡面,我擁有一個新身份的盼望、一個住在我裡面的救主的盼望、以及,一個在天國里的新的身體和心靈的盼望。

在自我判斷內心的想法之後,還剩下一些瑣碎的想法,我會想像著和耶穌一起散步,告訴祂我所有的痛苦。我想像著與耶穌合作,讓祂刺入並拔出使我窒息的有毒思想的雜草。祂不會因我的軟弱而論斷或定我的罪,祂會視我為珍寶、是一個需要被拯救的人。

祂是慈愛的牧羊人,將我從壕溝和荊棘叢中拯救出來,將我擁入祂的懷抱,將我緊緊抱在祂的懷中(以賽亞書40章11節)。有祂和祂手中的保護手杖和竿,我安全地跟隨快跑,永不孤單。

*雖然這個方法對我有用,但並不意味著這是一個萬能的解決方案,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您遇到心理健康問題,請向專業心理醫生或諮詢師尋求幫助,他們可能能夠更好地依照您的需要,定製專屬於您的心理健康計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當別人向我投來羨慕的眼光時,我卻陷入抑鬱

作者:小潔,美國      有聲播讀:佳音

 

我生長在一個恩愛的家庭,並且因為父母年輕時就信主,我從小就接觸基督教信仰。我的家庭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父母還有能力供給我和弟弟妹妹學音樂。另外,我比較愛讀書,所以成績一直都不錯。升高中之前舉家移民到美國,於是我在美國完成了學業。對於生命中的順利,父母師長教導我要感謝上帝,感謝栽培我的每一個人,並使用恩賜去服事上帝。

然而,年紀小小的我還必須面對同儕。令我困擾的並不是霸凌行為,而是這類的話:

「你沒有補習啊?怎麼有辦法考得這麼好?」;

「我媽說你那麼乖,成績又好,說我為什麼不學學你」 ;

「好羨慕你買得起學校的午餐」。

看見同學們羨慕我的生活,生性敏感的我心裡有些同情,又有些不安。沒有人教我評估他們的觀點到底夠不夠全面,更沒有人教我如何回答他們的話,我只好把同儕們的羨慕和嫉妒悶在心裡。漸漸的,年幼的我就發展出一個觀念,就是我的幸福令別人的心裡不好受。

長大了,換了環境,依然處處撞見這類的話。團契的弟兄姐妹對我說:「你在基督教家庭長大呀!好幸福。我多麼希望我的父母也能信主。」 從外地來美讀書的朋友說:「真羨慕你小時候就移民來美國,不需要像我一樣擔心簽證的問題。」 也有陌生人一聽說我的專業,就脫口而出:「哇,這行很賺錢呢!」 聽起來都是正面的話,都是強調我比他們好命,我卻越聽越苦悶。此時,我已經深刻地相信,我擁有的這些幸福不僅不公平,更是不應該,因為我擁有的,旁人沒有。

我的眼光漸漸由外在轉向內在,並開始自責。每次聽到有人突破家世和經濟困難,最終獲取成功的故事,我都認為自己雖沒有吃過這些苦,卻同樣獲得成就,真是該受譴責。我甚至想:既然我的各種優點和成功都是偶然,那我一定是個比大家都懶惰的人。

僅管身邊的人說我用努力換取了成績和才藝,說我待人友善且熱心服事,我卻堅信這都是他們的錯覺,堅信自己其實是個既高傲自大又不肯努力的人,不應被看重和嘉獎,反而應該受到鄙視和孤立。奇怪的是,旁人的成功和幸福並不會令我反感,我反而覺得這是他們理應享受的成果,只有我不配得。

許多讀者應該都看出當時我的思維有多麼偏差,我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大學時期的課業和人際關係,給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加上身體健康的因素,還有習慣性的自我貶低,使我陷入抑鬱的低谷,卻不自覺。直到一名師長意外得知我的情況,帶我去找心理諮詢師,我才意識到問題有多嚴重。

這幾年,我在心理諮詢師的引導下,學著用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過去。我漸漸記起那些被我忽視多年的回憶。之前認定自己活得比別人都順利,後來發現自己有好些經歷其實是不值得羨慕的。之前認定自己懶散不勤、待人惡劣,後來回憶起自己努力突破困難的例子,還有別人與我愉快相處的景況,逐漸推翻這些缺乏根據的信念。

同樣認識上帝的諮詢師,更給了我一項功課。她給我一張清單,標題是 「Who Are You?(你是誰?)」 這個清單寫滿了形容詞,每個形容詞都配上一節《聖經》經文,每一節經文的內容都關乎:在上帝的眼中,我是誰?這項功課的目的是,要我不再用旁人的眼光看自己,也不再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而是回歸到創造我的那位上帝面前,問祂:上帝啊,你說我是誰?

可以說,這項功課讓我重新認識了福音。我現在知道,我生命中真正的虧缺並不是別人投來的異樣眼光,也不是自己眼中的那些匱乏,而是我因為順從了自己的罪性,而在上帝眼中虧缺了祂的榮耀。我現在也知道,我接受上帝的賞賜時,並不需要愧疚,畢竟耶穌在我還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時,就已經為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我的自由,使我得以回到祂的家中。我說,我不配得。上帝說,沒關係,恩典的定義就是白白賜下,給不配得的人。

我發現,上帝並沒有要求我先過著苦行僧的生活,才接受救贖之恩,也沒有要我先放棄得救的機會,轉讓給 「更需要的人」。不,我和世上的任何人都一樣需要上帝的恩典,而這恩典是夠全世界用的,上帝只要我欣然接受。同樣的,上帝賜給我安穩的生活和才幹能力,並不是要我因此而自責,或因為沒有完成像別人一樣偉大的事工就沮喪。祂只要我存著感恩的心,領受祂所賜給我的,並謙卑聽從祂的指示來使用。我是祂的手所造的,祂比我更清楚我的能力和限制,祂也已經為我譜出我耳所未聞的生命樂章。

在馬太福音25章的比喻中,主人交給每個僕人管理的銀子數量並不相同。雖說 「……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加福音12章48節)

聽起來要求很高,但從主人最後的一番話中看出,只要我按照祂的指示,盡所能地好好運用祂賜給我的資源,就不必害怕,反得獎賞。羅馬書12章4-6節說:「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里成為一身,互相聯絡做肢體,也是如此。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

上帝使我和身邊的人們各有不同的長處和短處,不是要我們競爭比較,而是要我們互補互助,看見一群大不相同的弟兄姐妹,在主里和睦同居的美善。

人畢竟是軟弱的;我今年初又再次因為這與人比較的心裡,陷入焦慮和憂鬱。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還在透過《聖經》和從諮詢師學到的技巧,重新扭轉自己的思維。積極地用上帝的話抵擋撒旦的謊言,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是每天都必須重新做一遍的事。

但我不氣餒,因為每一次的掙扎,祂都帶我經過。每當我彷徨擔憂,我就透過祂的話,再次嘗試看清祂眼中的我,因為唯有祂的話才是真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祂幫助在自殺邊緣遊走的我找回喜樂

 作者:Jacq So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木木

 

我不應該在這裡。

如果沒有耶穌,我將會是世界青少年自殺事件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我安靜地承受著痛苦,有一天覺得自己受夠了,於是結束了這一切。

從小,我就明白我的家在情感上並不安全。我的父母經常發生衝突,每次發生爭吵時,我媽媽都會臨時搬出去住一陣子。她會把我和哥哥帶到我們祖父母家住一段時間,並向我們抱怨她艱難的婚姻。

然後我的父母會和好,我們會搬回家,這之後循環又開始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告訴自己我要成為家裡的那個支柱,來撐起其他人。

我不能為此感到難過,因為已經有那麼多人不開心了。

結束一切的誘惑

我當時在上大學二年級。我的父母又陷入了另一場「冷戰」,這意味著他們幾個月都彼此不說話。與此同時,我患有阿茲海默症,並且每天至少發一次脾氣的祖母和我們住在一起。

我通常是一個非常有耐心的人,但在某些時候,我的導火索會變短。只要被一丁點的事情刺激到,我就會開始向朋友和同學咆哮。只是,我不能在家裡爆發。

記得有一天我爸爸在早餐時間喊我坐到一邊,並徵求我的「專業意見」(因為我主修心理學)——問我他和我媽媽是否還應該繼續在一起。儘管他太不應該問我,但我儘可能平靜地回答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決定,但在那次簡短的交流之後,我的內心有些崩潰。

我不記得事情是如何迅速發展的,但我開始忘記快樂是什麼感覺。

我會和我的好朋友出去玩,也會玩得很開心。但我回到家後,會躺在床上一個多小時,茫然地盯著天花板,直到有人叫我參與別的事情。

我第一次想到自殺是有一天放學回家。我的祖母剛剛結束一次發作安定下來,整個家裡很安靜,我走進廚房吃點心。我打開抽屜想拿個喝咖啡用的勺子,這時我看到了刀。

那天我關上了抽屜,並沒有做什麼。但這個想法一直在我腦海中浮現。

沒有人知道我的精神狀況,我一直保持去教會聚會,因為我的父母知道我總是去聚會,我不能讓他們覺得我有什麼不對勁。但是我已經退出了所有其他的教會活動——門徒訓練小組、聖經學習小組、團契。我會去教會聽講道,然後馬上離開去某個地方吃早餐,通常是我一個人去。

學習為喜樂而戰

即使我已經放棄了,因著耶穌無限的憐憫祂仍然在拯救我。

在我考慮自殺的那段時間裡,我腦海中不斷湧現出不同的不應該自殺的理由——從有點傻的「想像一下那會是怎樣的一團糟」到更嚴肅的「不要這個時候對媽媽做出這樣的事。」

我知道我非常需要治療或諮詢。但我還沒準備好談論我的問題。儘管我是學心理學專業的,​​但我仍然對心理健康問題抱有偏見——我不想成為「瘋子」。所以,我試圖通過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來進行自我治療,但試圖獨自解決我的問題是永遠都不可能的。

一個星期天,我的教會通知在聚會結束後有售書活動。儘管我很抑鬱,但我內心的書蟲不願意錯過這樣的活動。所以我去書攤瀏覽了一下,然後買了約翰·派博(John Piper)的《活出喜樂(When I Don』t Desire God: How to Fight for Joy)》。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將喜樂稱之為需要為之奮鬥的東西。因為之前,我感到喜樂就是自然而然擁有的。但當我此時再也找不到它時,才真正理解什麼是為之而戰。

讀這本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最終領我開始了康復之路。當我重新研讀聖經時,我很感動,背誦了彼得一書。這封信的開頭特別讓我印象深刻:「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借著耶穌基督從死里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你們這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得前書1章3-7 節 )

在不斷地通過背誦來默想經文之後,自殺的想法終於從我的腦海中被驅逐出去,因為上帝的真理取而代之,也提醒我在祂的計劃里真正的「結局」是什麼。我還找回了真誠、具體、敞開心扉的禱告——這些禱告保守我走到今天。

在我陷入抑鬱症的三年後,我正在朋友家玩,我忽然意識到:我終於想起了快樂是什麼感覺了。

裝備自己來安慰別人

那以後已經過了十多年了,我和抑鬱症之前的那個自己不再一樣。我現在更容易辨認出負面情緒,所以我不會像以前那樣以不健康的方式處理它們了。我不會讓那些負面感覺在我心中徘徊;相反,我讓自己感受這些情緒,然後禱告將它們交給上帝。

主也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繼續通過與一位有智慧且值得信賴的專業人士談話來治療,因為我學會了坦然談論我的問題。我的家庭情況並沒有太大變化。但上帝一直提醒我祂的信實,甚至感動我殷切地為我的家人祈禱——當我做不到的時候,我會請別人和我一起為他們禱告。

我也完全回到了教會。上帝讓我對那些經歷類似掙扎的人有著深刻的同理,並讓我通過祂給我的安慰來安慰他們(哥林多後書1章3-4節)。

那熟悉的抑鬱麻木感有時仍會在我身上蔓延,但靠著上帝的憐憫,它並沒有再次佔據上風。祂信守了祂的應許: 「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里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 願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門。」(彼得前書 5章10-11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