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應該不再“堅韌”

 

作者:Andrew

翻譯:Eric

語音播讀:Luke 

Andrew在澳大利亞城市聖經論壇工作,並且是Life@Work 項目的全國負責人,該項目旨在幫助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與他們的日常工作聯繫起來。同時Andrew寫了兩本關於工作的書,其中包括《我的工作塑造我》《壓力之下》I Am What I Do, and Under Pressure。Andrew是瑞德里學院(Ridley College)Marketplace Institute的前院長,他之前做過廣播新聞記者。他住在堪培拉,與妻子 Carly育有三個上小學的孩子。

  你坐過救護車嗎?

  我坐過一次。因一次疑似心臟病發作的經歷。

     六個小時後,警報解除。我的心臟狀況良好,但醫生給我做了另一個診斷——我以為是心臟病發作,實際上是我的身體因長期承受工作壓力而不堪重負了。

    我分享這些,是因為這在今天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澳大利亞,我們贏得了“世界過勞之都”的稱號。數以百萬計的人工作時間過長,這已成常態,以至於大家對過勞已經司空見慣。

     所有這些都讓我思考兩個問題:

     1.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努力地工作,以至到很多人都崩耗的程度?

     2.解決方案是什麼?

在那次救護車事件之後的幾年裏,我花很多時間來反思第一個問題,簡單講,這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外部和內部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外部壓力包括他人的期望——僱主對員工的要求、懲罰性的職場文化、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造成的精神負荷增加。

     但是,如果説我們只是因為外部壓力而感到過勞,那麼我們便忽略了很大一部分內在原因,尤其是對於我個人而言。

     那麼內部因素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太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了。

     這意味着我為了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而過度工作,即使事情多到超出我個人的負荷,我也不喜歡尋求幫助。

     我看到我周圍所有那些成功的人,以及我渴望成為的人,他們承擔了越來越多的責任,而且也妥善應對了——至少表面看起來他們做到了——那麼為什麼我不行呢?

     “忍住,Andrew,打起精神來!”我會對自己這麼説。

  有關韌性的迷思(以及我如何相信這個謊言)

     這就是那些經常被工作量壓垮的人的解決方案:讓自己變得更有韌性。

     關於韌性的討論無處不在。企業將其納入其使命宣言,教育機構提供了這方面的培訓,TED也不乏關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演講。

     當企業領導或教育工作者談論要更具韌性時,他們通常談論的是在壓力下人需要更有耐力。當挫折不可避免地襲來時,有韌性才會東山再起。

     有趣的是,韌性——至少是人們常説的版本——只是一種非常現代的現象。2000 年至 2020 年間,這個詞在流行文化中的使用量增加了五倍。這是怎麼發生的?

     去年年底,英國職場評論家布魯斯·戴斯利出版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名為《堅韌:韌性的迷思和內在力量的秘密》。它描述了我們的文化如何充滿了“韌性的救贖情節”:

克服逆境的運動員;

     從殘垣瓦礫中活下來的戰爭受害者;

     從小住公租房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難成為首相;

     不計其數的“我被擊倒了,但我又站起來了”的故事…..

有趣的是:戴斯利引用了心理學家亞歷克斯·哈斯拉姆的研究,他認為所有關於韌性的討論都始於21世紀初,當時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職場文化是如何傷害員工的。

隨着壓力的增加、健康狀況的惡化以及僱主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壓力,哈斯拉姆教授得出結論,企業在將責任從所謂的“製造商”轉移到消費者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他們説:“好吧,我們已經受夠了談論這些糟糕的事情。讓我們看看積極的一面,談談韌性。”結果真的把聚光燈從企業身上移開了,集中在了人們的身上,並有效地進行心理分析,得出了“這裏的真正問題是人們不夠有韌性”的結論。

這就是迷思所在:在所有關於韌性的故事中,是個人要“擁有”韌性,或者負責讓它成長和發生。

你沒有足夠的韌性?好吧,多運動、吃得更健康、獲得更長的睡眠時間、冥想、與同事多交流一起吃午餐吧。這樣的説法不勝枚舉。

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你自己。你被擊倒了嗎?讓自己重新站起來是你自己的責任。

這正是我過度勞累的原因。有韌性意味着我不能承認失敗或軟弱。我需要自己忍受並管理這些負面感受,獨自把問題解決掉。所以事情變得越來越難,直到最後我的身體説,“我受夠了!

有更好的方法

要擔負生活重擔的我們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我們的工作方面,不過我們可以向外求助。但是求助誰呢?
誰足夠關心我們,我們能向誰冒這個風險去承認,“我做不到這一切,我無法應對這一切。我已經筋疲力盡了”?我們可以把如此脆弱的一面向誰訴説,而不會被他們利用呢?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 1章28-30節)

這些話是耶穌在2000多年前對一個與你我沒有太大區別的民族所説的話——一個被要證明自己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民族。他們來自一個不像我們以工作成就來衡量地位,卻是以宗教成就來衡量地位的社會,他們也活得筋疲力盡。

帶着這些賦予生命、使人釋放的話語走近耶穌吧:“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當我筋疲力盡時,我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恢復,期望通過做出改變再次元氣滿滿:比如多運動、吃得更健康、睡得更長。這些做法確實有些幫助。

但就其本身而言,他們並沒有解決我最大的負擔:

想要取悦別人

想要證明自己

那種執着而錯誤的想法,認為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力量和韌性完全取決於我自己。
我需要一個可以信任的人,他會為我揹負這些重擔。他不會對我提出任何要求。我可以把生命托付他。

我們如何把重擔交給耶穌?

首先,這意味着你要在禱告中把你的重擔向祂訴説。這意味着你要專門拿出時間來每天對耶穌説:“我靠自己做不到。

當我認為我可以的時候,我是在開玩笑。請原諒我有這種想法,並幫助我承認我需要幫助。首先,你今天能幫助我嗎?

其次,我們去讀祂的話。翻開聖經,閲讀那些安慰我們的真理,這些真理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是有限的,但祂是無限的(以賽亞書40章28-29節,以弗所書3章20節)。在我們軟弱的地方,祂是剛強的(哥林多後書12章9-10節)。我們需要依靠上帝,靠着自己我們不能做什麼,但我們可以相信那一位不向我們索取任何東西,卻白白地為我們捨己的耶穌(羅馬書8章31-32節)。

在不斷操練這兩件事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年來,我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看法慢慢改變了。隨着時間的流逝,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接受自己的有限,而越來越不那麼看重別人對我的看法,因為我知道自己在基督裏是平安穩妥的。

讓我明確一點:這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但實踐這兩件事——禱告和讀經——上帝慢慢改變了我。

祂揹負了我們所有的重擔

來到耶穌面前,把我所有的重擔都交給祂時,我發現耶穌願意自己來揹負這些重擔。
不僅僅是我身體上的重擔,還有以下重擔:

必須向他人證明我自己的重擔;

對我過去犯的錯誤感到內疚的重擔;

感覺被困在一個不如意的生活中的重擔;

需要成為他人期望我成為的那個人的重擔;

覺得自己永遠無法與其他人敞開分享自己的重擔;

當我覺得我必須向別人證明自己時,耶穌提醒我,我的價值來自我在基督裏的身份(馬太福音3章17節)。

當我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感到內疚時,祂提醒我,在祂裏面我已被潔淨了(以賽亞書1章18節)。
當生活沒有按計劃進行,我倍感壓力時,祂告訴説:“Andrew,我所做的一切都為你得益處和彰顯我的榮耀”(羅馬書 8章28節)。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耶穌説:“Andrew,來吧。到我這裏來,把你的重擔交給我,我就使你得安息。”讓你的靈魂得休息,那是一種超乎身體的深度休息。

耶穌揹負我們重擔的方式之一,就是在生活中預備他人來幫助我們,所以讓我們學會尋求幫助吧!無論是來自同事、朋友、家人,尤其是基督徒社羣、教會的幫助,這些都是耶穌用來擔當我們重擔的關鍵工具(加拉太書6章2節)。

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到我們,同時是一個有力的見證,謙卑地承認我們的有限,需要祂來擔當我們的重擔。

願你找到你需要的安息,不是靠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耶穌和祂為你供應的一切。

被你深深醫治,再進入更深的愛中

作者:Lynn

语音播读:木木

 

 

在與同為基督徒的男友進入遠距離戀愛之前,我沒有任何與主內弟兄交往的經驗,只是會時常莫名地恐懼進入親密關係和婚姻:感覺自己已經支離破碎,沒有力氣再去愛一個人;也不期待找一個人對自己噓寒問暖,因為我可以把自己照顧地很好。那時的親密關係之於我,是可有可無的,某種程度上來講,甚至是個麻煩。

而與男友的這一段關係,因著我們之間有著上帝的參與而變得不同,它正慢慢地改變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現在親密關係之於我,是兩個人攜手與上帝同行,彼此陪伴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更是經歷上帝更深的醫治與愛,讓自己能夠走入更深的愛中,與祂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

甜蜜過去,親密才開始

     在關係中的前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是挺讓人上頭的。我們通常會感受到極強的聖靈帶領,十分篤定對方就是那個“對的人”;我們享受關係中的甜蜜時光,慶幸真實的自己終於被對方看見、被接納、被同理;我們感動於對方恰到好處的付出,終於能體會到聖經中提及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傳道書4章9節)

然而隨著關係進入到水深之處,生命中最為破碎的那一部分開始逐漸向對方展露,我們驀然發現好像對方已經不再是當初吸引自己的那一位了,甚至開始懷疑,如果他/她真的是上帝賜下給我的Mr /Miss Right,為什麽上帝會讓我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那麽受傷,說好的祝福在哪裏呢?

這時失落的情緒會籠罩著你,而或許這才是真正親密的開始。

敞開傷口,讓上帝醫治

 

我是一個外表上看上去極其獨立和幹練的人,凡事都以目標為導向,好像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對以前的我來說,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最為重要的,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在侍奉中;親密關係常常帶給我痛苦,對我來說這段關係很難讓我滿足。原以為找到一位基督徒男友,彼此信靠上帝,又時常一起禱告,有時候還在一起侍奉主,理應會更加平安喜樂。然而我沒想到的是,正是在與男友倍感安全的關係中,隨著對彼此理解的加深,相處時間的增長,我許多的童年創傷開始逐漸浮現。

我好像從獨立的大人變成了孩子。那個父母忙於工作,從小缺乏大人保護、被迫學會了懂事、傷心痛哭時不被及時安慰的小女孩兒在我內心悄然蘇醒。在親密關係中有好幾次,我都感受到異常受傷:因為自己在遠距離的戀愛中缺乏安全感,提出的很多看似合理的需求不能被及時滿足,讓我常常陷入深深的自憐情緒當中。對上帝的贊美之詞也瞬間消失,信任感也在頃刻間崩塌,我在失望困苦中質問上帝:為什麽會這樣?我本已非常懂事,提出的需要也清晰合理,對方應該也很容易做到,但為什麽總是要我像一個乞丐一樣不斷苛求,最終才會像施舍一樣被給予?

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羞恥和恐懼,不約而同地浮出水面;原本冒著粉紅泡泡的心陡然化作一片黑色的沼澤,又好似有火焰要從中噴出。

我對上帝和男友都充滿憤怒,許久之後才開始感受到憤怒之下原是深藏已久的受傷。當怒氣消散,淚水開始不停地、不聽使喚地湧出,從小到大被壓抑已久的傷痛被釋放後我才發現,原來這些傷痛都源於自己的童年:由於母親從小身體欠佳,常常生病,她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所以作為孩子的我很小就被迫學會了幫媽媽分擔憂慮,養成了遇事不能哭,要懂事聽話,壓抑自己需求的習慣。
“媽媽幫不了你,你要自己照顧自己。”
“你一定要獨立,未來自己保護自己。”
“哭什麽哭,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從小到大被灌輸的話語塑造了今天看似獨立自強的我。而在我不多的記憶之中,好像只有外婆,在小時候我被欺負,或無理哭鬧被父母管教之時,會不顧一切地擋在我前面,保護我,滿足我的一切願望。她成為了一顆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兩歲不到的我在樹下任性自由地玩耍,展露笑容。

然而,男友不是我的父母,也不是我的外婆,我也不再是兩歲前的我了。

我已長大成人,成為看似無需旁人保護的一顆樹了,只是看上去枝繁葉茂,內裏卻是空的。

我明白,那些小時候未被父母及時滿足的需要,未被父母及時保護的遺憾,那些受傷卻又未曾被允許流出的淚水,不應全部由關係中的另一半去承擔、去彌補、去安慰,因為能夠在萬事上滿足我、幫助我、安慰我、保護我的乃是上帝,沒有一人是如祂一般愛我:那愛是完全的、是無條件的、是不會被收回的;足夠廣大、足夠有能力、足夠溫暖、足夠治愈,甚至是超越了時空。

當在上帝面前敞開傷口,我好像聽見祂在對那個無比憤怒又極度失望的小女孩兒說:
“我一直都在,甚至在你出生之前。你的肺腑是我所造的; 在母腹中,我已覆庇你。(詩篇139篇13節)”。
“你是我所親愛的,你的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你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你心裏。”(羅馬書5章5節)

 

 

帶我走進,更深的愛中

     受傷的心被上帝的話語深深安慰後才看見,原來經營一段親密關係需要經歷如以色列人在曠野一般的無助、困惑,甚至是一度想要放棄;殊不知沒有一段深入的關係是不需要經歷困苦的。這過程看似艱難,但也時常能夠品嘗到主恩的甘甜:上帝對我的愛,並不是要賜下一位同為基督徒的男友,並確保不論如何他都會按照我的方式愛我、滿足我;而是不論在怎樣的境況之中,上帝都是我的幫助,都會用祂的雙手托住我;上帝給我的應許,也並不是我與男友的戀愛關係一定會開花結果,而是不論最後結局如何,祂都有能力繼續愛我、醫治我、更新我;祂會帶領我,讓我在此過程中更深認識自己,更深接納自己,也更深明白和理解他人。最為重要的是,在這段與上帝同行的親密關係中,我能更深經歷祂的恩典,明白祂的愛,最終讓我有能力走入與祂更深的愛中。

終於,我那看似尖硬的外殼被打破,心中聖靈的水流帶出內心溫柔的力量;
終於,我不再需要逼著自己成為一顆空心的大樹,因我已躺臥在祂更深的愛中。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裝修的過程讓我認識到了品格建造的重要

 

作者: Jane Lim

翻譯:Verena Chi

 

“我希望我們會享受這個裝修的過程,”在我們剛剛討論完公寓翻新的初步計畫後,我先生如此說。

“我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我們因為這件事吵架。”我這麼回答。“我的意思是,畢竟這只是一棟房子而已。”

但是,現實跟想像總是有差距。突然間,很多與我期望不一樣的部分變得很礙眼,比如馬桶後面露在外面的管道,或是廚房櫥櫃為了要切合房間的朝向,所以無法彼此平齊和保持一致。

大多數的爭吵都是從瑣碎的細節開始,而這些越滾越大的爭執常讓我感到措手不及。上一秒我只是在表達我的沮喪,“這風扇也太爛了吧,根本沒有任何風。”,下一秒我先生就變安靜,我不得不馬上問他,“怎了了? 我說錯什麼了嗎?”

情緒被觸發

還有一個導致我們反復爭吵的問題就是:我不喜歡我們設計師的溝通方式。她的回話時常很不客氣,每當某件事無法如期完成,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行、不能、沒有辦法”,後面也不加上任何解釋。每次看到她的資訊,我都會立刻發脾氣。雖然我都會忍住不立刻回復她,但我會向丈夫抱怨這種“做不到”的態度是多麼沒有建設性。

時間一久,我的挫敗感就對我們雙方造成影響,尤其是我先生,他因為不得不一直在我和設計師之間扮演“調解者”的角色,而感到疲憊不堪。

有一天晚上,我又因為某件事感到很焦躁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開口:“你不能指望設計師可以預期並解決每一個問題,不是嗎? 沒有人是完美的。難道我們就不能多一點理解和包容嗎?”這些話頓時讓我醒悟,我意識到我的期望是不合理且不寬容的。

反思我的反應,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使徒雅各說:“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雅各書1章19到20節)。”每當我急着說話時,表達出來的總是煩躁和憤怒。

在極少數情況下,我能設法保持安靜,這給了我冷靜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當我先生試圖幫助我轉向另一個觀點時,我就可以認真傾聽他的意見。

我們之間的爭吵也讓我體會到我的溝通方式和先生期望我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個某些人稱之為“細節控”的人,我經常會仔細檢查房子。如果發現任何需要修繕或整改的地方,我就會說“為什麼這裡看起來是這樣的?”,而不是“我們應該要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讓這裡看起來更好?”對我來說,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但對我先生來說,後者更好。

直到我們最後的這次爭吵,我的丈夫終於跟我敞開心扉,他盡可能溫和地告訴我在聽了我所謂的“回饋”後他開始變得很有情緒,因為我的語氣態度讓他感到傷心。

我也是在當時才意識到,自己在犯那個最讓自己難過的罪——不斷的批評和缺乏感恩。

考慮到自己在收到負面回應時很容易變得難過和沮喪,為什麼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的先生也會有同樣的感覺?我很喜歡收到別人對我努力的肯定,但為什麼我沒有意識到我的先生也需要並應該得到肯定的回應?

從那時開始,我學會了更加具體且真誠地感謝他,不再是漫不經心地說“謝謝你做的這一切。”而是更加刻意地表達謝意,“謝謝你努力的付出,認真打電話、研究並解決這個突發狀況,我很感恩。”

非我所求所想

當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我會多次感到沮喪和憤怒時,我不得不問自己一些紮心的問題:

當事情沒有照我想要的方式進行時,為什麼我會如此生氣?

為什麼當我先生糾正我的說話方式,我會感到沮喪?

為什麼我如此抗拒改變我說話的方式,而且堅持“這就是我”?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尋求這些的動機又是什麼? (雅各書4章1-3節)

我希望我們的房子在裝修完後看起來超完美,這樣不但不會浪費我們花的每一分錢,而且大家對這個房子會讚不絕口,也會欽佩我們能夠完成這個大工程。

就算我有時候不夠友善且不擅長溝通,也不善於在出現問題時想辦法解決,甚至有時候不知道我的需求是什麼,但我還是希望我們的設計師是友善且善於溝通的,希望她能夠預料到我想要的一切,並為每個問題提供完美的解答

我也希望我先生在我生氣時讓我繼續待在怒氣裡,即便我知道生氣是不健康和不正確的。我還希望他讓我做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說話,並且希望他總是理解我本無惡意,即使我總是過於挑剔和說批評的話。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讓我的不滿變成憤怒。當事情沒有照我希望的方式發展時,我不會直接地表達失望,而是指責設計師無能。責怪別人很容易,因為這讓我覺得如果換成更有能力的人,事情就會有所不同,而非我不得不去接受不完美的狀況。

接下來我就會抱怨,我沒有選擇去看那許多值得感恩的部分,而是把自己的眼目定睛在那些我不喜歡的部分上。我內心的完美主義陷入了一種“或全或無”的心態。如果某件事不完美,那麼一定是沒做對。它就是出現在我生命裡的意外,就是不夠好的。

當我察覺到這些需求和動機背後的原因時,我不禁對自己心中愚蠢及充滿自我中心的想法感到痛心且羞愧。我發現我完全失去了對我們的房子應該擁有的正確看法。這不是一個展示我們聰明和能幹的虛榮工程,而是一個來自上帝的祝福,我們應該好好管理和使用它,目的是為了祝福別人。這完全是我無權獲得的奢侈禮物,就像我無權獲得上帝已賜給我的一切一樣。

所以,即便我們最終能擁有一間漂亮的房子,但如果我在裝修過程中表現得如此差勁,我的言行舉止完全沒有尊榮上帝,我又怎麼能說自己禱告把這間房子獻上來榮耀上帝呢?

看見自己不堪並認罪悔改

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很容易因為羞愧便退縮而陷入自我攻擊。但是,上帝堅定地提醒我,唯一且最好的回應就是呼求祂並回到祂的恩典中:

“但祂賜更多的恩典,所以經上說:‘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故此,你們要順服上帝。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雅各書4章6-8節)

當我發現自己處在最糟糕的狀況下,上帝提醒我,我總是可以來到祂面前尋求饒恕並悔改,祂會賜給我更多的恩典。祂滿有恩慈、憐憫地管教我(希伯來書12章4-13節),用祂的話語使我知罪、使用我先生溫柔的責備幫助我反思,甚至讓我經歷因我任性自私的心態及行為而付出的代價。

上帝也向我保證,如果我謙卑自己並承認自己的罪,祂就會向我施恩。祂會慈愛地看着我,使我得以再次站立在祂面前。

主啊,請原諒我自私又不慈愛的心思意念,我沒有向我所不配得的一切恩典獻上感恩。請幫助我放下所有膚淺的欲望並將自己全然降服於祢。

我們搬進新家已經一個多月了,老實說,我並沒有再去太注意到那些在裝修過程中讓我發狂的大部分瑕疵。我和先生都松了一口氣,困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了。我們很高興能夠擁有自己的家,還可以邀請朋友們過來,促進情感交流。

和先生一起合作完成裝修項目教會我不斷練習傾聽對方是多麼地重要。對我來說,這意味着要學會暫時放下我的個人需求,並在深思熟慮後才提出問題,這樣才能聽到他的心聲。

我也瞭解到“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15章1節)的真正含義。當我們在溝通討論時,若其中一人率先採取行動讓說話聲音柔和並不那麼強硬地堅持自己的立場,通常也會促使另一方軟化其態度,並變得更願意傾聽。

在整個過程中,我最確信的真理是,身為上帝的孩子意味着我應該重視按照祂形象所創造的人,而不是物質。所以這代表無論我做什麼或說什麼都需要出於愛,並且只能是從祂而來的愛。

房子裝修已經完工了,但我的品格建造還在持續當中。我希望我能說我已改頭換面,但我知道罪遲早還是會再顯露出來。

然而,堅持下去還是有盼望的,因為上帝已經應許祂會完成在我身上的善工(腓立比書1章6節)。我祈求自己能持續擁有一顆柔軟和順服的心(詩篇51篇17節),在我的生命中不斷降伏於祂的管教和訓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再思奇異恩典

 

作者:山雨

 

時間飛逝,又到了年末,各大節日也隨之而到。當耳邊再次響起“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我不禁回顧起這一年的點點滴滴,有感恩、有歡笑,也有淚水。約翰.牛頓這首傳唱了幾個世紀的詩歌,也叫我在冬日裡再次思想上帝的奇異恩典。

世間萬物都靠這奇異的恩典托住。

當我們望向這個世界,戰爭接連不斷,無數人失去生命、愛人,流離失所;持續了幾年的疫情使得全球經濟受到重創,人們回家的歸途不得不減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必須越來越多。在不可控的事情面前,我們辛苦地掙扎;有時,也會傳來一些新奇的消息:人類在N年以後可以去另一個星球生存了,AI將進步到史上最大的人工智慧庫……用時下一句流行用語來說,“這個世界每天在刷新我的三觀”。當我們望向上帝的話語,祂親自借著先知的口說,“我造地,又造人在地上,我親手鋪張諸天,天上萬象也是我所命定的。”(以賽亞書45章12節)。希伯來詩人感歎,“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祂口中的氣而成…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篇33篇6-9節)。使徒保羅在一次佈道中提到,“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使徒行傳17章28節)。當我們安靜下來,仔細體會生活,好好看一眼身邊的人,就會發現,祂正顧念著這個世界,顧念著你我。當我們望向青翠的山巒,看見秋雨後飽滿的收割,又在冬季期盼著另一次生命的更迭,就可以知道,真有一位上帝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節)。天父在祂造的世界中處處彰顯祂的恩典和護理。

這奇異的恩典是借著耶穌基督賜給不配得的罪人。

司布真曾寫到,“你不必試圖修飾自己,把自己造作成另一個模樣。你只要照你的本相來到稱罪人為義的上帝面前。”【1】

回首過去一年,三十過半的我辭去了事業編制內的工作,再次出國深造。當我對自己的舒適圈說No,對上帝的呼召說Yes,是否就一路順利了呢?並非如此。異國他鄉的文化衝突、與新老闆之間的溝通障礙、擇校需要做的決定,包括一時找不到可以去的教會等諸多問題,包圍著我,使我一度陷入低迷狀態,懷疑自己曾經做的選擇。

當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向行駛時,那奇異的恩典使我回到主的面前,我就想起,或許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等歷代眾聖徒,並不是沒有過懷疑、軟弱,掙扎的時刻,而是通過信靠,他們沒有讓懷疑停留;這種信靠亦是恩典,因為“倘若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就有可誇的,只是在上帝面前並無可誇。”(羅馬書4章2節)。當我幾乎如亞薩那樣呼喊,“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詩篇73篇13節),滿有恩典的主叫我回到祂的面前,我就看到,原來,這一切本來就是我不配得的。

古書比喻中的兩個畫面出現在我眼前,一幅畫中,熟知律法的法利賽人,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他自己感謝上帝,不像別人怎麼敗壞,又禁食又獻十分之一,而另一幅畫中,稅吏舉目望天也不敢,捶胸求上帝開恩憐憫他(路加福音18章9-14節)。自以為義,充滿抱怨的我不知不覺就活成了一個法利賽人。我意識到,我多麼需要重新認識耶穌基督的福音和救恩。上帝的憐憫不僅在租房,獎學金等事宜上恩待我,讓我與許多新老朋友聯絡上,使我脫離了自怨自艾的狀態;也讓我更明白,這一切,是“唯獨恩典”。

這恩典是需要長進的。

“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得後書3章18節)。在彼得的這句勸勉裡,恩典和知識並列,顯明了經歷上帝的恩典和認識上帝是同等重要。況且,這裡絕非僅指某些客觀的知識,而是全人的投入,生命的投入去經歷、去體認。正如任何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健康地長大一般,我們的靈命也需要長大,需要被聖靈保惠師澆灌和更新。恩典之于生命好比雨露之於植物,結出的果子既能造就他人,也是我們能常常喜樂並得著堅固的秘訣,更是討上帝喜悅的,因此這就是我們的責任。誠如賴爾在他的書中寫到,“但凡是有生命的都會長大,恩典中的長進說明了靈魂活著的狀態。”【2】

這奇異恩典是昂貴的,不是廉價的。

朋霍費爾在《做門徒的代價》的開篇就提到,“廉價的恩典宣揚的是無須悔罪的赦免,是沒有教會約束的洗禮,是沒有懺悔的聖餐,是沒有親自懺悔的赦免。廉價的恩典是不以門徒身份為代價的恩典,是沒有十字架的恩典,是沒有活生生的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的恩典。”當我們過度講慈愛,卻忘記了上帝的公義,或者走向另一極端地只講教義,而缺乏恩慈憐憫;當我們不願付上代價,心中懷揣著的恩典恐怕多少有變質。上帝在祂話語的教導裡是從來沒有失去平衡。如何走在一條平衡的道路上,並讓信仰真正與生活結合,是每一位信徒都當竭力尋求的。“廉價的恩典是我們自己賜予我們自己的”朋霍費爾說到,而“昂貴的恩典是必須日復一日地尋找的福音,是必須尋求的禮物,是人必須叩敲的大門。”【3】

不知這奇異恩典對你來說是什麼呢?當我們常數算,常思想這恩典時,就會發現這述說不盡的恩典是上帝真的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們,也是在我們還無力尋求時就賜給我們了。在年末,願我們都以感恩的心好好看看這份昂貴的禮物,也不失慷慨地去分享給他人。

注釋:

  1. C.H.司布真,《都是恩典》,活泉出版社,2011.
  2. J.C.萊爾,《聖潔》,李漫波、朱保平譯,三聯書店,2013.
  3. 迪特裡希.朋霍費爾,《做門徒的代價》,隗仁蓮譯,新星出版社,2012.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