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而出之前請三思

 

作者:Kelly Purcell

翻譯: Eric

有聲播讀:佳音

 

 

今年早些時候,我在回紐西蘭的旅途中偶遇一位以前教過的學生。她告訴我,她現在非常喜歡表演,並且加入了一個樂隊,樂隊已經發行了一首讚美詩歌。

當我告訴她我為她感到驕傲時,她說:“你還記得你曾對我說過的話嗎?我仍然記得你說,我將會在聚光燈下為耶穌挺身而出。”雖然我完全不記得自己說過,但她的回答讓我不禁思考,“還有多少人把我曾對他們說過的話銘記在心?

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的話語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聖經告訴我們,這些話對我們和他人的生命都很重要。

所羅門王在箴言中多次談到了言語如何帶來生或死、毀滅或醫治(箴言18章21節; 12章18節)。使徒雅各寫了整整一章來講解言語。他說“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雅各書3章2節),並解釋說我們的舌頭雖然很小,但很有力量,能“污穢全身”(5-6節)。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確保我們的話語充滿智慧並于人有益呢?住在我裡面的老師(聖靈)使我想到了用“5W和H”發問來思考——什麼、何時、何地、如何、為什麼、誰——並總結出六種方法:

  1. 說什麼

真理是智慧言語的根基。箴言12章22節說,“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在以弗所書中,我們兩次被告誡要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5節,25節)。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誠實,但實踐起來卻可能很困難,尤其是當我們做錯事並害怕被發現、蒙羞,甚至受到懲罰時。

有一次,一個學生下課後在他的桌子上留下了一塊甜點。我猜想他已經回家了,不想因此招來螞蟻,於是我就拿起來吃了。幾分鐘後,當他回來找時,我措手不及,所以我說:“我以為你不會回來,所以我把它扔掉了。我不想讓它招螞蟻。”即使內心自責,我仍然與聖靈爭論,心想我說吃了它還是扔掉它也沒有什麼分別,反正它都沒了。

然而,第二天,我內心的譴責如此強烈,我告訴了那個學生真相。我向他道歉,請求原諒,並答應再給他買一塊甜點。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謙卑的力量,我相信通過說誠實話,我是在向他傳達無論謊言多麼“小”,說出實話都很重要,這讓我們得釋放。

當我們選擇說誠實話時,我們就在承認上帝是真理的上帝(約翰福音14章6節;約翰福音 17章17節;提多書1章2節),我們敞開自己來尋求上帝的糾正和從祂而來的智慧,這些對我們的靈命是有益的。

然而,在說真話時我們必須有辨別力,有時我們什麼都不說就算有智慧。

例如,約伯的朋友開始做得不錯,與約伯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話,因為約伯極其痛苦。(約伯記2章13節)。然而,當他們終於開口時,他們卻說了太多,以致約伯說:“惟願你們全然不作聲,這就算為你們的智慧!”(約伯記13章5節)。最後,上帝也責備了他們,說:“我的怒氣向你和你兩個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約伯記 42章7節)。

這表明說真話就是要用上帝的話語來衡量我們的話語,並按照聖經的指示溫柔地、充滿愛心地說話。

  1. 何時說

我們怎麼知道何時該沉默,何時該說出來?箴言書 12章18節 將智慧的話語與“浮躁的話語”進行了對比,同樣,雅各書 1章19節 說:要慢慢地說。

我承認,每當我疲倦或心情不好時,我都會說一些非常不明智的話。

那時,我會急切喊出我冷靜時不會說出的話。這教會了我在情緒失控(例如憤怒)時要保持沉默 。在說任何話之前先停下來,離開房間或深呼吸,這讓我有時間整理我的想法並審視我所選擇的話語。

我曾有一個朋友,連續好幾個月每當我們在公共場合見面時,她都不怎麼理睬我。我還注意到,每當我們交談時,她都不會主動問我怎麼樣,也不會問我生活近況。這樣單方面的談話令我受傷,但我決定什麼都不說,心想也許這只是我的看法或我的不安全感導致的。但後來,我意識到我需要說點什麼。如何直面矛盾和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與她的交談不容易,所以我祈求上帝給我一個合適的機會。

一周後,我看到她獨自坐著,我感覺到是時候了。在我分享完我的感受後,她淚流滿面。結果我發現,她正在經歷著工作難處和個人的掙扎。我就為她禱告,我們和解了。如果我在感到非常受傷的時候過早跟她表達我的感受,那會增加她的情緒負擔。但是,如果我最終什麼都不說,那我將會錯失一個幫助她並為她禱告的機會。

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說同樣的話。我們說話的時間和地點決定了我們的言語是否有智慧。

  1. 在哪裡說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表達意見的空間。我們可以躲在螢幕後面說任何我們想說的話,這可能會導致我們在人背後說出不當的話。

我曾多次上網就有爭議問題表達自己的擔憂和觀點,而這給我帶來了很多誤解也造成了我和他人的關係緊張。我接受了智慧的建議,開始意識到我的話並沒有產生我預期的效果,我認識到對於我所熱衷於討論的重要話題最好是和他人面對面討論。

在我們的交流中,占 55%的是肢體語言,38%是語調,只有7%是話語本身。這意味著當我們選擇在互聯網上用帖子或寫評論來發表意見時,很可能只有 7% 的預期含義會傳達給對方。

這就引出了第四點。

  1. 如何說

我相信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重要的不是你說的內容,而是你怎麼說”。

這就是為什麼歌羅西書 4章6節教導我們,我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箴言 16章24 節告訴我們良言如同蜂房,使心甘甜,使骨得醫治。如果你想讓一頓飯變得美味,你就希望它味道調得很好。如果你正在服用苦藥,你可以試著將它和一些可口的東西一起服下。同樣,當我們用仁慈和恩典來調和我們的言語時,就可以更好地被對方接受,進而帶來生命成長。

反思上帝對我說話多麼有恩慈,也幫助我能夠用恩慈說話。

當聖靈使我為罪憂傷時,當我讀到祂話語中的誡命,或者當我感覺到上帝讓我對一些事情有負擔時,祂從來都不是用嚴厲或威脅的話,而是用溫柔和鼓勵來對我講。這提醒我,是上帝的慈愛,而非祂的怒氣和對懲罰的恐懼領我們悔改(羅馬書2章4節)。

  1. 為什麼說?

我們如何說會暴露出我們內心的動機。在我們說話之前檢查我們內心的動機非常重要。

在福音書中,我們看到在宗教領袖向耶穌提問時,祂就看出了他們的意圖(內心)。法利賽人被描述為“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馬太福音22章15節)。其實他們並不真的想知道問題的答案,而耶穌責備了他們的邪惡動機(18節)。

我們有時也像這些法利賽人一樣,言在此而意在彼。我們可能會奉承別人以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或者誇大事實以獲得同情。

唯一能暴露我們內心並讓我們注意到這一點的是聖靈。

當我誠實面對自己並接受聖靈的提醒時,我就可以認識到我內心的真實想法,並在我說話之前努力把心態擺正。

哥林多前書16章14節說“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而第13章特別描述說,如果我們言語中沒有愛,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換句話說,就是嘈雜和刺耳的噪音!)。實際上,使徒保羅是在說,如果我們不能用愛心說話,那就別勞煩張嘴了!

每當我糾正學生時,上帝都會提醒我,我是出於關心並想要塑造他們的品格而這樣做,而不是要威脅他們來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我會確保我與學生平等對話並解釋要他承擔後果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問他們是否理解,下次會不會有改變。我仍然會注重事情的結果,但我這樣做是為了看到他們內心的真正變化,而不是簡單地改變他們的行為。

  1. 誰能做到?

到現在為止,你可能會覺得,一直智慧地說話是不現實的,也是無法實現的,因為誰能真正做到這一切呢?

你有這種感覺太正常了!我說這些並不是要讓我們感到氣餒,而是要讓我們更親近耶穌。

耶穌是世上唯一完全的人,祂也是唯一能賜給我們說話和行事智慧能力的那一位。

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章9節),是祂的義,而不是我們的義,使我們在父面前完全(哥林多後書5章21節)。

這是我們智慧地使用言語的最重要方面——我們聽誰的話?我們向誰尋求智慧?我們花在讀經上的時間越多,越多允許聖靈對我們說話,我們就越能變得像基督一樣(哥林多後書3章18節)。

在我教導他人或為他們禱告之前,我祈求聖靈充滿我,通過我說話。當然,我仍然會犯很多錯誤,但我感謝上帝的恩典,祂的恩典是夠我用的,並且總是讓我操練節制和正直(提多書2章11節)。

當你仔細思考“5W 和 H”問題並想知道從哪開始做起,我發現最簡單的方法是先考慮“何時”和“在哪裡”。這是一個快速評估,允許你在情緒沒有爆發前暫停下來並找到合適的空間。

每當有疑問時,只要聽——聽正說話的這個人,而且要安靜下來,聽聖靈微小的聲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經濟緊張時如何堅持十一奉獻?

 

作者:Agustinus Ryanto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Luke

 

 

我從小就被教導說,十一奉獻是回饋上帝以幫助發展祂教會的一種方式。 當我上高中時,我就開始十一奉獻了。 每個月我都會拿出十分之一的零花錢,裝進一個特殊的信封裡,上面寫著我的會員號。

即使我高中畢業後搬到另一個城市,我仍然繼續遵守十一奉獻。 當時,給出十分之一感覺很容易,因為當時我沒有太多的需求和想要的東西。

七年來,我忠實地十一奉獻,但當我搬到雅加達工作時,我開始陷入困境。 雅加達的生活成本比我以前住的城市高很多。 我必須支付住宿、交通、食物以及贍養父母的費用。 我工資的十分之一現在可以支付我一周的各樣開支,有時候還會更多。

在沒有與教會朋友討論這個問題的情況下,我擅自決定在工作的第四個月停止十一奉獻。

雖然嚴格意義上講我的工資足以支付我的開支,但我覺得保留這十分之一作為我的應急基金是明智的選擇。

我讀到的文章和我聽到的關於我們沒有義務進行十一奉獻的對話進一步證實了我的這一決定,捐得樂意才是重要的(哥林多後書 9章7節)。 這讓我覺得,如果我感到不情願並且無法以“喜樂的心”來奉獻,那麼最好不要十一奉獻。

我“節省”下來的十一奉獻本應該用在其他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更換記憶體和存儲空間不足的舊手機。 然而相反,我卻把錢花在了一些我不需要的事情上,比如買火車票去某個地方旅行,這樣我就可以暫時遠離雅加達的快節奏生活。

我的一切 …..但不包括我的錢?

我停止十一奉獻已經五年了。 但當我遇到一位朋友時,卻改變了這一切。他在雅加達工作了幾年後最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並搬到了一個較小的城鎮。

我們正聊得很開心,他突然問:“順便問一下,你還定期十一奉獻嗎?” 我被這個問題問得措手不及。 儘管我們談論的是金錢和財務話題,但我本以為我們不會觸及十一奉獻的事。

我猶豫著說:“我還在奉獻,但不是百分之十。”

“為什麼?” 他突然變得嚴肅起來,探過身子來問。 “那麼這就不叫十一奉獻了。 你知道十一奉獻的意思是要給‘十分之一’,對嗎?” 他繼續開玩笑地說。

“住在雅加達要貴得多。 而且我覺得既然我的工資不是那麼高,這些錢就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

雖然談話發生了嚴肅的轉變,但我很慶倖我的朋友似乎很耐心聆聽我要說的話,並且他沒有做出任何論斷,也許是因為我們曾在同一教會裡聚會很多年,他知道我曾一直忠實於奉獻。

“此外,”我繼續說道,“十一奉獻對我們來說不是一項義務。 如果我們強迫自己奉獻,是沒有意義的。” 當我為自己的決定辯護時,我甚至引用了經文:“保羅在羅馬書12章1節說,那蒙上帝喜悅的祭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應該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這才是真正的敬拜。”

“但 ……如果你連自己所擁有的百分之十都無法獻上,你又如何能獻上你的一生呢?”

我的朋友問。

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理性上我也這麼覺得:連一小部分錢都給不了,我怎麼能付出一切,包括我的生命呢?

重新思考十一奉獻

十一奉獻的概念(意思是“十分之一”或百分之十)來自瑪拉基書 3章10節。 雖然這是舊約的命令,但我相信它對我思考奉獻時仍然有參考意義。 如果我們有 100 個,我們只給出 10 個,我們還有剩餘的 90 個可以使用。 通過定期放棄我們所依戀的東西,最終可以幫助我們不把安全感放在我們的財物上(馬太福音6章21節)。

自從與我的朋友見面後,我就決心重新履行十一奉獻,儘管這不是一下子就發生的事。

我解決的第一件事是我對奉獻的心態。 上帝並沒有強迫我要給祂一定數量的錢,但給予是我對所收到的一切祝福的愛和感恩表達。(羅馬書 8章32節,箴言 3章9-10節)。 我可能沒有很高的薪水,但我擁有我需用的一切。 我所擁有的一切實際上都屬於上帝,那為什麼我不願意把它交還給上帝呢?

事實上,因為我在一個非營利組織工作,所以我的薪水來自於其他人的慷慨給予,他們被上帝感動而無償奉獻以支持這項事工。

我做的第二件事是密切關注我的財務狀況。 我準備了一個試算表來跟蹤我的每月預算和開支。 當我制定這個表格並記錄我所有的線下和線上交易時,我很快就看到了我需要在哪些方面更多控制自己的支出。

做出這些改變後,我不再感到錢不夠花了。 從這個過程中,我瞭解到奉獻給上帝我能夠得到如下這些益處(箴言 11章24節):

在學習每月做預算和財務管理之中操練自律。

瞭解能夠支持我當地的教會是多麼幸福的事。

被鼓勵全心全意地委身於上帝,不再依賴我的收入,而是倚靠祂。

十一奉獻是個人的決定,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心,這意味著它並不在於數額多少,而在於我們是否有為上帝事工奉獻的意願。

上帝已經給了我一切,所以祂得到最好的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我決定帶著喜樂的心繼續這樣做。

問題反思:

  1. 是什麼阻礙了你慷慨奉獻?
  2. 雖然上帝沒有“要求”我們奉獻,但你認為實踐奉獻重要嗎?
  3. 你認為做哪些事可以幫助你邁出慷慨奉獻的第一步?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抱怨和坦誠的區別在哪裡?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秋雨

有聲播讀:Joya

 

 

午夜的某個時刻我家停電了,風扇的葉片慢慢停了下來,我和丈夫在悶熱的蚊帳裡備受煎熬 ,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清晨,我點著蠟燭在煤氣灶上做了煎餅和雞蛋。到了上午 9 點,由於停電,山下的水泵無法工作,廚房的水龍頭也停水了。

至今我們在烏干達已經住了三年,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知道有時會停上好幾天的電,這個時候我會對於開關冰箱門變得異常的偏執: “千萬不要打開冰箱門!

更糟糕的是,孩子們昨晚忘了把那台在家上課使用的筆記型電腦充上電,因此他們只能使用我的筆記型電腦,這就意味著我自己的工作將無法完成。在手機電池耗盡之前,我急忙打了幾個電話。電力公司沒有人接聽。

然而到了中午,浴室的燈突然亮了。不用等到下午6:30 之前(通常恢復供電的時間)就來電了嗎?

來電首先讓我感到很高興,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負罪感。我躑躅地走到正歡呼雀躍的孩子們面前,向他們坦白了我的壞情緒,我相信我的情緒已經影響到了他們。

我希望有電能夠完成我需要完成的事情,難道不可以嗎?當然可以。

沙漠中的母親想要為孩子找水是理所應當的(夏甲就是如此),連續餓了幾天想要吃東西也無可厚非(耶穌亦是如此)。甚至好奇上帝將如何成就某些事也沒什麼不對。(馬利亞、大衛和其他很多人都是如此)。

我可以坦白說出心裡的話?如果我能以恩典之心行事為人的話,當然可以。(根據以弗所書 4章29 節的原則。通常就無需 “發洩”了)。

並不只是在發展中國家生活時會讓我心生抱怨。在發達國家生活時,也會發生類似情況:隱形眼鏡壞了、家用電器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突然不好使了、還有團契小組裡的一些人。

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表達自己的想法,似乎無可厚非。但是,究竟是什麼將這些時刻變成了老生常談的抱怨呢?

通過自我反省、記日記和研讀聖經,我認識到了抱怨與坦誠之間的區別。

抱怨/發牢騷健康的表達方式
易怒;易感到受挫包容謙遜——承認我們自己的破碎以及沒有良善
“我應得……”“我想要……”
挑錯、責備或懲罰坦誠自己的困境,這樣上帝也能從中得到榮耀;坦誠是為了和解
內心的想法是:“上帝沒有做好這件事”內心是對上帝的信靠——“不是照我的意思,而是照禰的旨意”——相信上帝看顧我
沉浸在不滿、憤怒、苦毒之中定睛於上帝的信實、祂的時間表和計畫
向環境尋求平安從上帝那裡得平安
衝動的 ;有破壞性的謹守在地上的年月,不出惡言

 

感到沮喪或失望並沒有錯,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處理這樣的情緒——我們是否會無休止地抱怨自己“運氣不好”和生活對我們多麼“不公平”?

扭轉抱怨的方法之一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作家克裡斯汀·韋爾奇(Kristen Welch)寫道:”沒有什麼比換位思考更能讓我們心存感恩了。我認為這是解開我們文化中所謂的應得權利這一枷鎖的關鍵”。

當我沉思這個問題時,約拿的形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想像一下約拿,他坐在烈日下,希望能坐在頭一排觀看尼尼微的毀滅。他先是愜意地躺在上帝提供的茂密樹蔭下。當樹被蟲子蠶食時,他憤怒了: 我死了倒比活著好。他把恩典看得如此地理所當然。

每當想到上帝面對曠野中怨聲載道的以色列人時有多麼難過,我就會覺得在通往應許之地的路上,屢次出現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的不信和自以為應得的權利(如出埃及記16章6-8節,民數記21章5節),而毫無謙卑或對上帝的全然信靠。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保羅勸告我們說:“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立比書2章14-15節)。

一個朋友對待困境的態度徹底改變了我,讓我不再抱怨。他向我講述了在他的妻子死于盧伽雷氏症之前,他與上帝深深同在的那一刻。那時他的妻子身體每況愈下,他悉心地照顧她——像看護嬰兒一樣看護著她——然而有一天,他被失落感壓垮,躺在床上一動也不想動。

躺著躺著,他感到上帝似乎在引導他感恩。我的朋友雖然無法立即完全獻上感恩,但他從點滴的小事開始:他感謝上帝賜給他呼吸的能力;感謝上帝賜給他可以哭泣的床;感謝上帝給了他空調。從那以後,他要感恩的事情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他情不自禁地開始讚美上帝。

感恩並不只是樂觀地看待一切,而是堅信上帝是美善的。

這一切讓我把眼光從眼前挪向永恆,從自我期許中移開,定睛在上帝的賜予上: 這是一種伴我行過死蔭幽谷,仍然支撐我的信心。這是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平安。永不停息、流淌在心底的喜樂(偶爾甚至會噴湧而出)。

當我從自己對公義、美善與平安狹隘的想法中抽離時,這種賜予就會源源不斷地湧來。

正如我兒子喜歡引用的這句經文所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隨著我們在基督裡成熟,恩典會使我們更加有耐心;憐憫會勝過論斷。更多的感恩、平安、成熟、善良和自製力會增強我的忍耐力,而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我在炎熱潮濕的夜晚耐心地忍受停電、忍受隱形眼鏡的破損,以及我遇到的那些難以相處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找到了靈魂的香檳

 

 

作者:鹿溪

有聲播讀:Joya

 

 

記憶中我從小就跟著奶奶媽媽嬸嬸們,祭拜各種“神”。不僅在每個月農曆初一、十五,更是在先祖的忌日,或者中元節。除夕夜的時候,家裡的小孩子跟著奶奶一個一個去磕頭。除了盲目地跟著家裡人拜傳統民間的偶像以外,我也會跟著媽媽去算卦,媽媽也經常找人給我們算卦,拿著照片找人看面相。後來,自己慢慢長大,出去遊玩,也會毫無意識地走進各種寺廟跪拜雕塑和畫像上的假神。“財神爺”、“灶王爺”、先祖……分不清到底哪個才是真神?但心裡總覺得是有神的。

小時候,也常常看到我的外公和三姨在吃飯前“禱告”,也常常聽他們說“禮拜天”、“做禮拜”之類的話,從小也知道“耶穌”這個名字,卻不知道耶穌他到底是人還是神,也沒有人具體告訴過我“耶穌是真神”、“耶穌是唯一的神”,也沒有任何人跟我說關於耶穌的其他事情。就這樣,在信仰上我糊糊塗塗地生活了24年。

24歲正是風華正茂,充滿活力和夢想的年歲,大學多姿多彩的生活,有很好的朋友,有優異的成績,有各種榮譽證書,有學生會的任職……但這一切並沒有使我心裡有真正的滿足和平安。有時候想到父母的疾病,就非常的無助,心靈像是被戴上了重重的枷鎖。父母給了我很好的物質生活,但同時,因為起早貪黑的做生意,兩人都得了糖尿病,爸爸的體重從160多斤跌落到110多斤,他的胰島功能完全喪失,需要24小時佩戴一個自動注射胰島素的機器掛在腰上。每每想到父母拖著他們各自被疾病纏著的身體早出晚歸辛苦的生活,心靈就陷入無限的絕望中不知所措。

後來,我考上了研究生。信主的三姨依然在每年放暑假的時候給我買早餐,使我的心非常溫暖,並且那年暑假有時間就想去她家聊天。有一次聊天令我記憶猶新,就是有一個姐妹晚上回家路上遇到危險,沒有辦法逃脫,當她跪下來禱告的時候,那個人就逃跑了。這件事讓我對她所信的神和禱告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三姨還給了我一本聖經,也再三叮囑我要在讀研期間找團契和教會。很快的,研究生的生活開始了。研究生生活與大學的生活非常不一樣,我不再那麼常見到導師和班裡的同學,平時大家都是各忙各的,我日常和舍友相處的時間更多。但我們的性格非常不一樣,越相處也越有壓力。尤其是認為“幫助別人一下沒事”的我,變成同學使喚和有求必應的物件。當時的我也非常不會拒絕別人的過度要求,因此也開始不知道如何面對他們。因為這與自己期待的美好朋友關係相差越來越遠。一向喜歡交朋友的我,開始在人際關係中陷入沮喪。然而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過程也是愛我的上帝為我“量身定做的處境”,用來預備我的心接受祂,認識祂。

在與舍友相處受挫、不知所措之後,新學期開始我決定要與宿舍的大家分開,不再和她們一起去圖書館,決定一個人在研究生教室學習。這也正是我認識主耶穌的特別時期。在研究生教室學習期間,我慢慢地與一個師姐有了交集,偶然一次機會,看到師姐的桌子上放著聖經和讚美詩,和我三姨的一模一樣,想起三姨叫我去找教會和團契的事,就和師姐說了這件事。正好師姐說今天晚上有大學生小組團契。就在那天是我人生第一次走進了團契。大家那燦爛又暖人的笑容,優美的詩歌,聖經的分享,最後一起的關懷與代禱,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不一樣,尤其是最後一項。對他們來說,我是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就這樣關心我,把我的事情放在心上,讓我覺得他們很特別。就這樣,研究生的生活,照常繼續著,與之前不同的是——我開始了教會生活,也開始了平日裡自己讀聖經,並且也開始每週和大家一起查考聖經和聽聖經分享。這樣一群在上帝家裡面一起成長的弟兄姐妹,還有常常關心我的姐妹,對我來說都非常寶貴。

關於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也是我內心一直在尋找的。喜歡讀書的我,在還沒信主前也讀了很多關於靈魂的書,但每次讀完一本書,還是覺得“空”。直到有一次在小組裡查經,帶領者分享到:“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人必定不餓,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渴”(約翰福音6章35節),還分享到說上帝的話——聖經,是我們靈魂的食物,只有找對食物,吃了才會不餓。耶穌自己就是人類最需要的生命的食物。後來,那些關於靈魂的書再也沒有翻開過,也再也沒有購買過。

取而代之的是,除了專業課的書之外,我開始天天讀聖經,越讀聖經,越發現,曾經自己心中一直尋找的生命的真善美,原來就是主耶穌祂自己。聖經上的話,簡直就是人類靈魂的香檳,讓我再也無法停止不去讀它,越讀越被吸引,直到讀到一句話,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約翰福音14章6節)耶穌說祂是真理,這句話從根本上顛覆了我!

後來讀到《標杆人生》一書,解開了我心中關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存在等等種種疑問。讓我徹底明白,我是按上帝形象被上帝創造的,我不僅被上帝創造,而且,祂造我有一個榮美的目的和計畫。回想從小跟著拜的民間信仰與算卦,讓我覺悟到:民間所信仰的這些,灶王爺,財神爺……它們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說,有腳不能走,都是人所造出來的,人去拜人造的東西,想想就很可笑!其次,關於算卦與看面相的人,發現他們和我同樣都是被上帝創造的人,怎麼能與這位創造者相比,去預測人的事呢!創造一切的神,祂才是主宰者。

學校裡,老師教了我很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傳遞給我們很多專業思想或者個人的人生道理。可是只有聖經教導了我要如何對待我的生命。越讀聖經越讓我明白,相比較學歷,知識,技能等等,上帝更看重我這個人本身,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心有沒有受傷,上帝都在乎。這讓我再次經歷到上帝是多麼愛我,即使我還沒有認識祂的時候,即使我還在做與祂為敵的事時,祂已經差派祂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為我的一切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為要救我脫離我的罪。心靈和思想不斷被更新,重新再去看那不知所措又很令我受傷的舍友關係時,就想到上帝不僅愛我,也愛我的舍友,又想到耶穌說要愛我的仇敵,若單愛那愛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心慢慢發生改變,從遠離她們,轉變為在禱告中開始持續為她們守望祝福,慢慢放下自己的成見,嘗試重新與她們相處並和好。

信仰,使我個人從裡到外被更新。首先,明白聖經是上帝的話,是人生命和生活的唯一標準。在我從小的經歷中,也更加明白上帝是忌邪的,祂恨惡我去做拜假神的事,從此,我不再參與任何民間拜假神的事與看手相算卦的事。其次,對於父母的疾病,通過讀聖經中記載耶穌醫治各類病人的真實事蹟,著建立了我對上帝的信心,使我相信既然上帝創造了人,祂最懂人的身體,在祂有醫治的能力,沒有任何人比祂更懂我父母的胰島功能如何恢復。同時,我也認識到上帝是聽我們禱告的上帝,祂也是用笑臉幫助我的上帝。我開始把自己面對父母疾病時一切的無助都在禱告中向祂傾訴,祂是值得信賴,祂也是有能力且可靠的上帝。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