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的抑鬱症

 

作者:奇奇

 有聲播讀:Joya

 

 

近期的新聞使得抑鬱症這一話題再次受到大家的關注。身邊的人也開始談論它。雖然大家開始更加關注和重視抑鬱症是一件好事,但我發現仍然有很多人對它有著根深蒂固的誤解和偏見。

網上有很多科普,也有不少視頻來描述抑鬱症的狀況。我想拿自己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一下,雖然可能比較主觀,但我想抑鬱症放在每個人身上或許都是比較主觀的。

我18歲那年經歷過抑鬱症。當時的我沒有經歷任何重大變故,也不記得有什麼情感、情緒巨大的波動。可就是這麼毫無徵兆地有一天我忽然就被一層陰鬱的罩子包裹起來了。18歲的我本是很熱愛生活,且有很多愛好的女孩,未來就像是一扇充滿了無數可能的大門,讓我滿了幻想,無邊無際。記得當時迷戀足球,世界盃、西甲和歐冠,幾乎每一場大比賽我都不會錯過。到一個地步:就算第二天有考試我也會熬夜看球;與同學談論起足球就眉飛色舞。而且當時的我很喜歡物理和天文,幻想著如果未來自己也許可以去NASA工作,計畫著大學要去學天體物理專業。可是我又好喜歡足球啊,要不要為了足球放棄天文轉而學體育新聞專業呢?真是難以抉擇……

就是這樣一個我卻忽然跌進了抑鬱的深谷。我最開始的直觀感受是頭暈、毫無力氣。我感覺我的頭忽然變成二百斤一樣沉重,讓我的肩膀無力拖得動。每天去上學都要費很大的勁。到了學校,我只能把頭放在課桌上面,無法抬起頭來聽課。因為是走讀,每天我都要拖著重重的頭和身體在家和學校來來回回。回到家對父母精心做的飯菜也失去了興趣,仍舊是把頭靠在飯桌上。而且要命的是,好像一夜之間一切曾經我所熱愛的事物都黯然失色了。我想了想足球,忽然不明白我為什麼會那麼喜歡它;睡眠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雖然我一直都覺得很累,很想要休息,但是當我真正躺在床上睡覺時卻是處於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在一些恐怖的夢境裡面掙扎。而當我一個人安靜的時候,會常常感覺很恐懼,卻說不清究竟是在怕什麼。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往一個無底深淵墜落,就這樣一直不停地往下墜。很快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對我來說十分模糊,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罩子我把罩在了裡面,我可以看到和聽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我融入不進去,也沒有興趣融入。我不明白我是怎麼了?我好想回到之前那個熱愛生活的自己,可是我一丁點辦法也沒有。有一個場景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晰,是在學校,在一個課間,我仍舊很疲憊把頭放在課桌上面。這時候我聽到我鄰座的兩個女同學在聊天,八卦一個明星的什麼事情。雖然我之前並不喜歡這些八卦,但是當時的我卻無比希望自己也可以好起來,也能夠有興趣和力氣她們一起八卦。我覺得多好啊,她們那麼正常,而我,卻被困在這個罩子裡面,完全動彈不得。

這樣的情況大約持續了兩個多月吧,期間我的父母也一直帶我去醫院看醫生。但是因為不懂,並沒有去到精神科,其他的醫生看不出我有什麼明顯的器質上的問題,只好說是因為高考壓力大導致的,讓我去吸氧去掛營養針。

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我是如何好的,我只能說是祂的恩典,祂定意要救我(雖然我是23歲才真正信主)。那一天我仍然記得很深刻。大概是傍晚時分,我疲憊地躺在我的小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中。突然地,我就聞到了一絲菜香。我確定並不是我自己家的,大概是鄰居做飯飄過來的味道,那一刻我欣喜若狂。好像是快要溺水的人終於抓到了一個救生索一樣的。我知道,我不會死,我還有希望。於是我拼命抓住那根救生索。

從那一刻起,我漸漸就好轉了。慢慢的,籠罩我的那個巨大的罩子不見了。我又回到了這個世界當中,也不再會陷入那些無盡的恐懼和黑暗之中。現在回想,我只能感謝祂,我知道因著祂愛我,救我脫離了那巨大的黑暗。

只是現在回想起那段日子,依然很可怕。後面很多年我都很害怕自己再次會回到那種景況。之後經歷生活的難處時,我總能安慰自己,至少不會像那段日子那麼遭。雖然我痛苦,但至少痛苦的感受我是真實感覺得到的。而18歲那兩個月,我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不敢想像若是祂晚了幾天救我脫離我會怎樣。我只想說我不敢想,有可能我真的會永遠18歲。

所以當我聽到誰因著抑鬱症自殺的消息時從來不會去論斷,說對方太脆弱或者太自私。因為我知道那種痛苦,我再也不想要經歷。不過話說回來,若是我沒有那麼一段經歷的話,可能我也會加入其他人的論斷,說他們矯情,懦弱,懶惰……所以回過頭來,我很感恩那段經歷,讓我可以同理這群人,讓我知道抑鬱症不只是想不開、心情糟糕,而真的會有生理上的表現並且是極其痛苦的。

對於主裡的我們,我想我們更應該以基督的心為心,去與“哀苦的人同哭”。而不是給本來就很痛苦的他們再加一層信仰的包袱。耶穌明明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讓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了,但當祂看到馬利亞和馬大傷心的樣子時,並沒有責備她們“你們難道對我這麼沒有信心嗎?”而是也“哭了”。我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解釋同理心的例子了。

對於那些處於抑鬱狀態中的朋友家人,我想他們最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和理解,告訴他們我們會陪在他們身邊。帶著這樣的心態:雖然我可能不能完全體會你的痛苦,但是我就在這裡跟你一起面對這些痛苦。讓我們也默默為他們禱告吧,不要給他們壓力,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一直都在。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如何能賺錢又不被其捆綁

作者:Andrew Laird

翻譯:奇奇

Andrew在澳大利亞城市聖經論壇工作,並且是Life@Work 專案的全國負責人,該專案旨在幫助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與他們的日常工作聯繫起來。同時Andrew寫了兩本關於工作的書,其中包括《壓力之下:福音如何幫助我們處理工作壓力(How the Gospel Helps Us Handle the Pressures of Work)》。Andrew是瑞德里學院(Ridley CollegeMarketplace Institute的前院長,他之前做過廣播新聞記者。他住在墨爾本,與妻子 Carly育有三個年幼的孩子

 

從我第一次拿到工資的那天起,一切都改變了。

當錢存入我的帳戶時,我已經入職我第一份全職工兩周多了。 我以前從未在自己的銀行帳戶見過這麼多錢。 “我有錢了”,我心裡想。

遺憾的是,這種感覺並沒有持續多久。 我的生活方式很快就用盡了我的收入!

幾乎所有與我交談過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我們工作已經多久了,我們的薪水似乎永遠不夠用。 “如果我能再多賺一點錢就好了,”我們想。

工作的美好祝福之一就是我們能因此獲得報酬。

上帝設計了我們要工作,工作要麼為我們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質,要麼可以提供金錢購買我們需要的東西(箴言 10章4節, 30章8-9節)。 我們還使用金錢為他人做很多好事——照顧家人和朋友,供養我們的孩子,以及作為信徒,支援福音傳到地極的事工。

但我們也知道,對金錢的追求可能會變得不健康:“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欲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 6章9-10節)。

那麼,我們要如何平衡努力賺錢而又不被其捆綁和吞噬呢? 這裡有4點建議:

  1. 挑戰那些對金錢的世俗觀念

首先值得探討的是,我們是否從家庭或文化中接受了與上帝對財富的看法不一致的金錢觀。

世界對金錢的普遍看法是它能提供安全感。 經常受到質疑的假設是,我們應該盡我們的所能來賺更多錢,這樣我們就可以為自己和家人提供安全保障。 儲蓄很重要,因為可以給我們預備“以備不時之需”的花費。

節約裡面有很多智慧! 聖經也警告我們不要愚昧和不明智地花錢(箴言 21章5節,20節)。

然而,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以追求安全感的名義追求財富是否合理?”

辨別這一點的一個好方法是詢問其他人。 找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問問他:“你有沒有看到我有信靠金錢勝於信靠基督的跡象?”

聖經警告我們不要在物質上尋找安全感:“倚靠人血肉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那人有禍了!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耶利米書 17章5節, 7節)。

真正的安全感無法通過金錢得到。財富是轉瞬即逝的,即使對於那些按照我們的標準來看很富有並且因著擁有財富而避免了一些痛苦的似乎生活得無憂無慮的人來說也是如此(箴言13章8節)。

我們需要相信聖經的話,並用真理挑戰這種觀念,即最終的安全感只有在上帝那裡才能找到,而且祂會賜給我們所需用的一切。 “我們的上帝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 4章19節)。

2.挑戰你的動機

還有另一個我們處理金錢方式的方面需要被挑戰:我們的動機。 驕傲和恐懼都可能潛伏在表面之下,影響我們對金錢的看法。

例如,在許多文化中,地位通常與我們擁有的財富相關。 我們可能會根據我們有多少錢來衡量我們的價值(或他人的價值)。

這可能是很微妙的,但想想你在聚會上通常會被誰吸引,你會更傾向於與誰做生意,甚至是在教會你更傾向於與誰待在一起。 通常,它們與我們能夠用金錢做的事情有關(我們有過的有趣的經歷,我們去過的旅行等等)。 這同樣適用於當我們希望人們注意到我們的某些方面時。

因此,我們應該問自己:“驕傲(希望被別人稱讚)是否左右了我對財富的看法及追求?”

同樣的,對他人看法的恐懼可能會引發不敬虔的積累財富的動機。 我們不想成為那個提出去吃更便宜的餐廳、去更實惠的地方度假或買音樂會上最便宜票建議的人。 因此,我們努力賺更多錢,以便跟上朋友的步伐。

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我們在基督裡擁有怎樣的富足,祂“慷慨”地賜給我們一切屬靈的祝福(以弗所書 1章3-12節),並豐富地供給了我們今生所需的一切(提摩太前書 6章 17節)。

3.記住你的立場

僅僅挑戰錯誤的觀念和動機是不夠的。 我們還需要用正確的觀念和動機來取而代之!

可以幫助我們的一個真理是記住誰才是我們金錢的主人。 最終,我們的錢屬於上帝,而不是我們自己。

聖經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篇 24篇1-2節),這一點應該讓我們停下來,定期在上帝面前禱告承認這一真理!

上帝以極大的慷慨將祂的“財產”託付給我們(詩篇 8篇3-4節, 6節),我們要管理祂的美好恩賜,造福他人。

4.採取愛的姿態

就像基督徒生命中的其他事情一樣,對他人的愛應該成為我們看待和使用金錢的動機。

 

我們在以弗所書 4 章 28 節中清楚地看到了這種愛的動機。 “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金錢是用來分享和愛別人的,因為正如聖經所說:“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哥林多後書 9章10-11節)。

這就是為什麼聖經如此強烈地反對囤積財富。 “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傳道書 5章10節, 13節)。 為自己囤積的金錢最終只會腐蝕我們,因為我們只會變得越來越貪婪。

我覺得為自己囤積財富相對於慷慨地使用錢財,就像是水流進死胡同相對于水流自由流過河道一樣。 當水流進死胡同而無處可去時,就會停滯、變得骯髒、發臭。 它需要不斷流動才能保持新鮮。

金錢也是如此。 當上帝將財富託付給我們時,我們與之保持健康關係的方法不是只為自己積蓄,而是成為財富流經的管道,造福他人!

給予會帶給我們一種特殊的喜樂,是未曾給予所無法體驗到的! 我們要相信耶穌所說的:“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 20章35節)。

我們可能會想,“我想奉獻金錢,但目前手頭緊張。 當經濟更寬裕一點時,我再給吧。”然而,聖經中的鼓勵並不是要過度奉獻,而是要以付代價的方式奉獻(哥林多後書8章2-5節)。 當我們真正仰望耶穌時,我們就能做到這一點,因為祂不計代價把自己的生命都給了我們。

耶穌在物質上和屬靈上都是富有的,但他如何使用了祂的財富呢? “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 8章9節)。

祂因著愛你和我而用盡了祂的財富。記住這一點可以使我們走在正路上而不被愛財的心蠶食。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如何面對令人窒息的工作量

 

作者:啟發亞太團隊

翻譯:Valorie Wang

 

你迎來了工作的高峰期,有著看不到頭的工作任務。“拜託,是時候要休息一下了!”你的腦海中有一個很輕的聲音說道。

但是你還是選擇了繼續工作,勸自己說週末馬上就要到來了。你放棄了幾個晚上的睡眠,想著之後總有機會彌補。

然後,週末終於來臨了,或者你給自己放了一個假去旅行,度過了很美妙的時光!但是眨眼間又再次來到周天晚上,想到馬上又要被收件箱的一大堆郵件淹沒,你陷入了恐懼擔憂。

儘管在上帝對我們呼召的地方好好工作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是任由工作消耗自己卻是不對的。

我們是否在腦海深處一直在擔憂工作交期的問題?即便我們在非工作時間,會不會也不時地查看工作訊息?我們有沒有讓工作破壞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給我們的其他美好事物呢?

在我們深入探究“怎樣做”前,請大家一起想一個事情,那就是,正如傳道書中提醒我們的,工作絕對不是生命的全部。生命的最終目的,是要全心倚靠上帝(12章1節)和永遠將祂居於首位(12章13節)。我們是要為祂工作和回應祂的呼召(歌羅西書2章23節)。這個,才應該是我們生命的立足點。

在牢記這一點的基礎上,在經歷一個週末的休息過後,當那種擔憂和無法忍受的工作量依然沒有遠離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做些什麼呢?

以下是3個可以嘗試的建議:

  1. 擴大自己的團隊:招募和分工

當工作量變大時,我們通常還是靠著壓榨自己去完成更多的任務。但是或許,我們應該考慮招募更多的人,擴大團隊來分擔這些工作量。

在出埃及記第18章,摩西的岳父葉忒羅在摩西服侍以色列人最鼎盛的時候來拜訪他,葉忒羅注意到了摩西有很重的工作任務,他需要對以色列人中發生的每一件衝突進行裁決。葉忒羅認為摩西無法憑藉他自己的力量勝任如此重的工作量。之後,葉忒羅建議摩西在百姓中選出敬虔的人並訓練他們,由他們來裁決簡單的小事,將大事再呈給摩西來審判(出埃及記18章17-23節)。

也許我們的日常工作和摩西的不一樣,但是葉忒羅的建議直到今天仍然適用。不管我們的工作是什麼和在哪個崗位上,我們都可以就我們各自主要的工作內容和可以委派他人做的事而禱告。

對於擔任管理者職務的朋友們,我們可以禱告主給我們智慧辨別自己的角色,瞭解在職責許可權內我們要做的是哪些事。對於其他的責任,我們可以邀請他人參與。委派他人工作並不是放棄任務:這是一個給下屬授權,讓他們參與更多工作內容的機會。

我們可以借著禱告仔細地去尋找能承擔某些特定任務的最佳人選,然後招募並且培訓他們來完成這些工作任務(培訓意味著“授人以漁”,而不只是簡單地“授人以魚”)。

對於並不在管理崗的朋友們,沒關係,通過認識到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務,我們仍然可以踐行同樣的方法。我們也許不能把自己的任務委派給他人,但是我們可以先從梳理和完成自己優先順序別高的工作開始。我們可以和同事建立良好關係,互相借助彼此的優勢來工作。

  1. 減少需求:重新定義和確定優先順序

當說到上帝的國時,耶穌基督把成為祂的門徒,比作一個王在去打仗前計算成本,以這個比喻來提醒我們充分認識到跟隨祂的代價(路加福音 14章31-33節)。

儘管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與選擇追隨基督這件事相去甚遠,但數算成本的方法仍然是一個好的建議。

有一句值得反復講的話是:“不是所有好的都是正確的,不是所有正確的都是現在需要做的,也不是所有現在需要做的都需要我來做。”

所以讓我們問問自己,我們正在做的一切,都是我現在應該做的嗎?

用“收益和付出”矩陣來衡量我們的工作任務是有幫助的,這個方法可以允許我們根據收益(效果,對大局的貢獻)和需要完成任務的消耗(時間,資源)來對手頭的項目進行排序。

對於高付出,低收益的任務——那些需要你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對團隊,公司,或者是你個人成長沒有貢獻的工作——放棄它們吧。

和你的上級溝通並告訴他們你想真正專注去做的事情,讓他們知道這些高付出低收益的工作會佔據你多少沒有必要浪費的時間。

對於那些低付出低收益的任務(比如回復電子郵件,在社交網站發帖)——將他們規劃在某一天或某一周的特定時間去做,這要比偶爾做一下更有效率。

如果碰到了低付出但是有高收益的任務(比如頭腦風暴,構想新的項目或者活動)——那就大家一起歡呼和投入去做吧!這樣的任務除了註定是一場速贏以外,如果你知道如何分解這些任務並能夠解釋清楚如何完成的話還可以是你教授給別人去做的事情。

最後,並且是最重要的:優先做那些高付出高收益的任務。這樣的工作任務通常可以給團隊或者公司帶來關鍵的成果。並且也確實起到了考驗你能力和幫助你成長的作用。

  1. 提高和創新:重新思考和想像

我們的上帝是充滿創造性的,祂以非同一般奇妙的方式做工。祂深入人類歷史,且創造性地帶領亞伯拉罕,雅各,約瑟,以色列人和先知們去往人生中新的地方和階段,告訴他們與祂同往,不管祂把他們安置在何處,都要努力工作,同時要全心全意地倚靠祂。

儘管我們的工作和能力比起上帝要小的多,但是我們仍然被賜予了“創造力”。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創造力,尋求新的方式來看待舊任務。

下面是你想提高工作方法可以參考的三個步驟:

  • 清楚定義問題

從問這個問題開始:“當下真正的障礙是什麼?”要誠實具體,多問幾遍“為什麼”,直到你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當你想探尋更多的資訊,詢問開放式問題是最有成效的。

試著和你的經理安排一場會議來一起複盤一下你的工作職責,從最不敏感或者最不難解決的開始,在逐步升級話題之前建立你們之間的融洽氛圍。

確保只關注在發生的問題本身,避免把苗頭對準人從而互相指責。

  • 決定取得成功所需的條件

什麼是你需要完成任務的條件——資源,人力,時間,支持?一個一個地列出來,並且起草出可以獲得這些條件的步驟。

有時,我們得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是因為我們沒有真的去請求去要求。也許我們一開始就覺得我們是不可能能得到這些的。或者,我們嘗試了一次(並且只用了一種方式請求)但是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或者我們被拒絕了。

而當我們無法獲得額外的資源時,下一步最好的辦法就是與你的團隊小夥伴分享遇到的阻礙,然後做你們能做的,用你們現在擁有的資源,去一起做,然後通過會議和調研持續地給你們的上級回饋。

  • 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不要不敢嘗試用新的方法工作。去測試去嘗試吧。一個任務是否有可能自動化,外包,或者簡化?是否存在數字解決方案?我是否可以找到一位專家向其學習他更有智慧的方式來工作?

我們可以為著智慧禱告,然後和不同的人交談,做自己的研究,從可行性強的小改變入手。

但是最終,這些步驟只能説明我們在管理工作量這件事上走到這裡。到最後,我們發現自己無法解決工作上的所有問題,以及仍然還需要一些時日的高強度工作。

這再正常不過了。

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向上帝禱告,求祂不斷地給我們力量和喜樂,並且清楚地知道,不論過程有多麼困難,祂都將親自帶領我們渡過難關。

啟發課程是可以在當地教會進行的有效的傳福音方式。因著專注於基督信仰的核心,啟發課程幾乎可以在任何環境中使用,以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他們朋友的生命被福音所改變。如今教會可以通過各種視訊會議平臺線上進行啟發課程。如要瞭解更多細節,請去啟發官網:https://asiapacific.alpha.org/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如何在職場中倚靠上帝


作者:Andrew Laird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小七

 

 

Andrew在澳大利亞城市聖經論壇工作,並且是Life@Work 專案的全國負責人,該專案旨在幫助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與他們的日常工作聯繫起來。同時Andrew寫了兩本關於工作的書,其中包括《壓力之下:福音如何幫助我們處理工作壓力(How the Gospel Helps Us Handle the Pressures of Work)》。Andrew是瑞德里學院(Ridley College)Marketplace Institute的前院長,他之前做過廣播新聞記者。他住在墨爾本,與妻子 Carly育有三個年幼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職場中遇到各樣的挑戰。難纏的同事,苛刻的老闆,讓人無法喘息的工作量。 這些困難會讓我們感到巨大的壓力。

我必須承認我對這些挑戰的反應是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無論是找新工作、面對同事,還是想辦法完成工作量,我通常會先問自己“我能做什麼?”

但在哥林多後書,使徒保羅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方式。 他將自己面臨的挑戰描述為“被壓太重,力不能勝”(哥林多後書1章8節)。 他受到教會外的人的逼迫(哥林多後書 11章23-27節),又受到教會內的人的批評(哥林多後書 11章6-12節)。

面對這些困難,他發表了一個驚人的評論:“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上帝”(哥林多後書1章9節)。

每一次困難、挑戰和“巨大壓力”都可以提醒我們自己只不過是人,我們有局限性以及我們需要他人的説明。 最重要的是,苦難引導我們去依靠上帝,並問:“上帝能做什麼?” 而不是“我能做什麼?”

當我讀到這節經文時,我發現自己在琢磨,“在日常生活中‘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上帝’是什麼樣的呢?” 說起來容易,但要真在日常我們花費時間最多的職場上倚靠上帝,實際操作起來應該是怎樣的呢??

以下是三點建議:

1. 做好被“揭穿”的準備——承認自己不知道,並尋求幫助
展現我們對上帝倚靠的一種方式是依靠我們身邊的人。 我們對上帝的順服包括互相擔當重擔(加拉太書 6章2節),這意味著允許讓其他人也來擔當我們的重擔。

一個簡單的做法是在我們不知道如何做或需要幫助時向我們的同事坦白。 在個人主義文化中,這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在這樣的文化中,我們會以向他人尋求幫助而感到羞恥。 但我們需要認識到,上帝並沒有讓我們自給自足,這也不是許多其他文化的運作方式。

決心依靠上帝使我們擺脫自給自足的負擔和對羞恥的恐懼。

我一個從事患者康復工作的朋友曾與我分享,在具有根深蒂固個人主義心態的文化中,恢復獨立往往是病人們康復訓練的目標。 但在更具集體意識的文化中,幫助一個人從傷病中恢復的一個關鍵目標是教社區如何在這個人虛弱時照顧Ta——這就是相互依存。

所以,當你尋求幫助時,要知道你是在與我們的個人主義文化作鬥爭(這就是為什麼會這麼難!)。 但也要知道,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依賴也是你們對上帝倚靠的有力見證。

2. 允許他人承擔責任


我們表達倚靠的另一種方式是讓我們的同事為我們通常會自己完成的任務負責。即使他們可能會用不同於我們的方式去做!

對我來說,一個很大的誘惑就是在工作中嘗試自己做所有事情,以便工作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結果卻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知道這樣的想法源於我始終想要讓工作在我的掌控中。

但是,基督信仰的標誌難道不是放棄控制權,將我們的生命交托在至高無上的上帝手中嗎? 如果我們的同事認為我們是個事無巨細的領導,難道不是與我們相信一名掌管一切的上帝相衝突嗎!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需要依賴他人以及敬拜的事一位至高無上的上帝時,我們會很快樂意允許他人幫助我們完成工作,或者讓他們對專案的某個部分負責,而不再覺得自己需要做所有的事情。

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有同事以與我不同的且是我從未想過的方式來工作了,但他們的方法卻更有用、更有效率也更有幫助。 事情可能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發展,但是當我們讓別人帶頭時,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事情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進展而結果仍然會很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向他人學習!

3.不住地禱告


在禱告中向上帝求助是依靠祂最實際的方式,當然有時這可能是他人向我們建議的唯一方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先分享了其他兩個方式。 然而,我希望我們最後思考這一點,以便我們能花更多時間來思索。

凡事都在禱告中倚靠上帝就是我們仰賴祂的方式。 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不住地禱告(帖撒羅尼迦前書 5章17節),在進行一些冒險行為之前尋求祂的建議,在做決定之前尋求祂的智慧,並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尋求祂的幫助。

當我們很快想起祂給我們的那種智慧時——祂渴望把智慧賜給一切尋求的人(雅各書 1章5節)——我們就會想要繼續不斷地禱告。 當我們依靠祂時,祂就會指引我們的道路(箴言 3章5-6節)。 而祂的道路是完全的也是正確的(申命記 32章4節;詩篇 18章30節)。

提醒自己這些真理有助於激勵我把禱告放在第一位,而非最後的手段! 上帝是最好的老闆和同事,可以邀請祂進入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祂有測透一切的智慧,並且非常願意為我們提供幫助。

如果你已經讀到了最後,仍然不確定要如何應用這個真理到你的日常工作生活的細節中,你並不孤單——我也有這種感覺。

我開始做的是祈求上帝繼續向我展示在每個工作日的每時每刻去依靠祂而不是我自己意味著什麼。 也許這就是我們應該開始的地方——簡單直截了當地說:“上帝,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你能幫我明白依靠你意味著什麼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