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怒氣回應愛

作者: 驚悅        有聲播讀:以晨

 

你都是如何回應別人對你的愛呢?是感謝?是以愛回應?還是謝謝,我不需要?

曾經,熟悉我的人對我有著高度一致的評價,就是「什麼都好,就是脾氣不好。」

我也默默地認領,並按著這一標籤努力地活著。

現在回頭想來,我的脾氣只針對一種人,就是那些愛我的人。

因為我知道他們愛我,作為被愛的一方,我理所當然地對他們有期待,然而當期待落空,我的失望便以怒氣來施展。

很小的時候我曾對父母的愛堅信不疑,並享受其中,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他們不再按照我的期待滿足我時,我開始以憤怒表達自己的不滿。

我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期待落空的失望,我更不懂得辨別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我也不能接受父母不能滿足我的期待這件事情。

當我漸漸長大,父母越發難以滿足我的欲求,我依然不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需要和情緒,所以在父母面前,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我與父母之間的張力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將責任完美地歸咎於父母的有限,卻從沒認識到,是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問題。

我與許多人一樣,認為一個人身上的問題大多數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所以我將自己的壞脾氣理所當然地怪罪於我的父母,「是他們沒能了解我真正的需要,又不能教導我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所以我是一個壞脾氣的人是有原因的,那在於我的父母,這也完美地削弱了我因為發脾氣而帶來的罪咎感。

是因為你們如此,我才這般。

直到有一天,我開始以無聲的憤怒來面對上帝。

每一個父母,遇到孩子生病,都有如坐針氈的過程。那麼相信上帝的父母又會如何呢?

一定少不了跪在窗前迫切的向上帝禱告說,「主啊,求禰醫治這可憐的孩子。」

我也是如此。當我的孩子腹瀉時,我毫不懷疑上帝會醫治他,甚至認為上帝的醫治臨到近乎理所當然,憐憫人的上帝豈會不醫治這幼小的孩子呢?

然而當孩子腹瀉反反覆復,我對上帝的信心也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迅速地上升或下降。

幾輪過後我精疲力盡,於是我不再帶著盼望來到上帝面前。

那時,對上帝的憤怒已經在我裡面滋生而我卻不自知。

我就這樣在對上帝的憤怒中失去了對祂醫治病人的信心和孩子會得醫治的盼望。

對上帝憤怒,帶來的結果是我陷入了極大的憂慮和恐懼之中。

當我被這憂慮和恐懼包圍,我發現自己無法從中走出來,我意識到我需要尋求幫助。

我找到做輔導的姐妹,傾訴自己開始質疑上帝的愛,我也曾如此質疑父母的愛,而我卻無法從這樣的質疑當中走出來。

當做輔導的姐妹向我問道;「那你愛你的兒子嗎?」我的心似乎被捶打了一下。

姐妹緊接著說,「那你是否能從你對孩子的愛中體會作為父母的愛和上帝對你的愛呢?」直到我翻開《至高喜樂的傳承》一書,失去喜樂的我拿起書貪婪地啃著,我也想得到那份喜樂,走出憂慮和恐懼的幽谷。

我看到奧古斯丁、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他們都曾失去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沒有失去那份至高的喜樂,他們沒有像我以怒氣回應上帝的主權,他們甘心順服,在順服中持守著那份平安與喜樂。我的心如釋重負。

孩子只是腹瀉而已,我就如此怨恨上帝,而那些聖徒,在失去自己孩子的情況下依然順服,並不質疑上帝的愛。

我突然看到自己是多麼的自義,面對上帝又是多麼的任性和悖逆。我竟然對上帝有怒氣,只是因為他沒有按照我所期待的應允我。

比起孩子不會致死的腹瀉,我確實看到了我裡面會致死的罪——向上帝發怒。

因為上帝沒有按照我所期待的應允我,我便心中不滿大大質疑上帝的愛。

當我看到三位屬靈前輩在痛失愛子的悲傷中依然以順服回應上帝的主權,並不質疑上帝的愛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的上帝不也是愛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獨生愛子來拯救我嗎?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的上帝,又豈會真的用孩子的生病折磨我呢?

我開始為著自己有罪的怒氣向上帝悔改,我也意識到自己多年來一直也是如此悖逆地對待父母的愛。

不按照我的需求滿足我,我就以怒氣來回應。這不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是我自己的罪的問題啊!

當我跪下來,不再是祈求祂的醫治,而是祈求祂的赦免和饒恕時,當我看向祂的愛而不是祈求沒有應允時,我的心大大地釋放了。

我的怒氣止息,我開始以順服來回應上帝的主權和上帝的愛。

我發現在孩子反覆腹瀉的這段時間裡,我開始學會撕裂心腸而不是撕裂衣裳。我開始迫切地來到祂的面前而不是上下班打卡一樣。

我再次學習將孩子交託,而不是獻上又將孩子抱下。

我不要再以怒氣回應祂的愛,而是順服,相信,和等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應對職場文化壓力,我用這4招

作者:Andrew Laird       翻譯:奇奇

Andrew在澳大利亞城市聖經論壇工作,並且是Life@Work 項目的全國負責人,該項目旨在幫助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與他們的日常工作聯繫起來。同時Andrew寫了兩本關於工作的書,其中包括《壓力之下:福音如何幫助我們處理工作壓力(How the Gospel Helps Us Handle the Pressures of Work)》。Andrew是瑞德里學院(Ridley College)Marketplace Institute的前院長,他之前做過廣播新聞記者。他住在墨爾本,與妻子 Carly育有三個年幼的孩子。他並不羞於承認自己是一個 MAMIL(萊卡中年男子),他很愛騎他的公路自行車出門。

在找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時,我只有 23 歲。當時,我受雇於悉尼一家大型商業廣播公司,在其新聞編輯室工作。然而我在那裡工作了沒多久就發現,身為一名基督徒,做這份工作,挑戰實在太大了。

在一次值班的時候,我接聽了一通電話,對方想要找我的老闆。我讓對方等一下,並去告訴我的老闆。然而他卻說,「就說我不在」。這讓我內心很矛盾。老闆讓我說謊,我不想那樣做;但我也不想讓我的老闆失望。所以,我按照老闆的話回復了對方。

那次經歷令我如此印象深刻,因為那是我頭一回經歷到很多人都在面對的壓力——被迫順從公司或組織的潛規則;有時這樣的壓力足夠大,如果我們反對,就會有很嚴重的後果;公司強制要求支持的社會倡議,我們不得不支持;又或者是被迫使用不道德的策略來做生意。甚至是為了維護同事關係而被迫在工作時間之外參加不敬虔的社交活動。

我們要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和壓力?

近年來,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助於應對這些壓力的框架——聖經鼓勵我們在面對周圍世界時所採取的四種姿態。[1]

1.合作

在羅馬書12章18節 中,使徒保羅寫道:「若是能行,總要儘力與眾人和睦」。對於我們應如何與世界互動,保羅的出發點是儘可能與我們周圍的人和我們所處的文化和平共處。雖然我們永遠也找不到一個道德上完美無缺的工作場所,但我們仍然可以在一片混亂之中儘力去做對的事情。

舉個例子,我們可能在一個更關心盈利而不是兒童教育的教育系統中做老師。儘管如此,我們仍可以努力將塑造學生的思想作為我們工作的重點。又或者,我們可能在一家過於強調客戶量,而沒有真正關心客戶的律師事務所工作,我們還是可以在努力滿足僱主擴大客戶群的願望的同時,花時間關注客戶的個人情況。

這樣,我們就在與一個不理想的環境和平共處,讓自己仍然可以為他人的益處而做對的事情。

2.顛覆

不過,有時我們需要放棄合作,選擇顛覆。這是指我們通過顛覆和挑戰工作場所文化來應對壓力。我們不是要用言語,而是用行動來對抗正在經歷的壓力。

當耶穌與罪人們一起吃飯時,祂就是在這樣做。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我的一個基督徒老闆把自己安排在我們最難熬的一個值班時段的情景。這個班次只有最初級的員工才會被安排,但我的那個老闆就是要顛覆我們行業的文化,拒絕順應世界對老闆的看法。取而代之的是,他謙卑自己,放低身段,以僕人的形式來工作。他沒有順從世界,而是被基督改變了(羅馬書12章2節)。

我曾經所做的顛覆職場文化的一個舉動就是說「對不起」。如果你所在的辦公環境里,大家從來都不跟彼此道歉,那你說「對不起」的時候,就是一種顛覆的行為。因為你拒絕遵循那個辦公室的文化模式。

或者可能是你對下班後酗酒文化有所回應。若是選擇合作,你會去參加並努力影響大家不要喝多,甚至可以是在晚上結束時照顧那些可能需要幫助的同事。而選擇顛覆則是去組織其他的社交活動(不是與喝酒競爭,而是給同事們更多選擇),比如周末的家庭野餐會。有很大可能你的其他同事,不管他們是不是基督徒,也有人不喜歡喝酒的活動。所以,主動去組織別的社交活動吧!

3.曝光

然而,有時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合作或顛覆。有時我們必須堅持一些原則。正如聖經所說:「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以弗所書5章11節)。

以斯帖記中最有名的經文之一出現在這位猶太人皇后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時。猶太人正受到死亡的威脅,而以斯帖有機會在國王面前發聲,但這可能會要她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是可能沒命(以斯帖記4章11節)。此時,她的堂哥末底改勸告她,

「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以斯帖記 4章13-14節)。

思想以斯帖的例子,作家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寫道:「如果你不願意拿你在皇宮裡的位置為你的鄰居冒險,那麼你就是為這皇宮所奴役了」[2]。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不得不面對我們自己的「以斯帖時刻」,最終我們要選擇的是做皇宮的奴隸還是做上帝的僕人。

當然,我們需要有判斷,並非每個遇到的職場壓力都需要曝光。我們需要上帝的智慧和來自基督徒群體的智慧做決定:「這個情況下曝光是最好的方式嗎?還是我應該採取合作或顛覆的方式?」然而,當我們真的面對一個需要我們揭露行業黑暗面的情況時,我們是否真的願意這樣做呢,即使這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損失[3]?

4.割席

新約中提供的最後一種態度是許多人急於第一步就做的。然而,我一直認為這應該是最後的手段——那就是割席。

這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工作場所的文化太扭曲,我們試圖合作、顛覆甚至曝光但都沒能帶來任何改變時應該做的。事實上,我們可能已經感到信仰快被那種環境中的「雜草」吞滅了。在這種情況下,大概就應該聽從保羅的建議「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哥林多後書 6章17節)

如果我們面臨這種情況,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會遇到與我們的信仰不符、不道德的行為。

我們不應該天真地認為只要換了工作就可以不必處理這些問題。在當今這個時代的所有工作中,我們都會一直需要面對這樣的壓力。

就個人而言,我只有一次遇到了工作環境太扭曲以至於我認為有必要離開的。當時我的上司是一個自戀又欺負人的人,我首先使用了上述的三種方式(包括曝光,這涉及了向他和其他領導層明確提出這個問題,但都無濟於事)。

事實上,領導層的其他人勸我離開,他們自己後來也離開了。那是一個非常痛苦的經歷,我感謝在整個過程中幫助我的基督徒兄弟姐妹給我分享的建議。但這是一個需要智慧的事情。對於處於相同情況的其他人,他們也很可能會做出不同的決定。

5.尋求他人的支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最後這一個資源——我們在基督里的兄弟姐妹了。我們需要他們的智慧來決定何時該使用哪種方式來回應。

通常,我發現我所在行業之外的其他人可以幫助我看到一些被我忽視的不道德的行為。因為我在行業內太久,以為 「這就是我們這裡的做事方式」。另一方面,有時候我自己可能認為我工作場所的情況非常糟糕,我應該離開,但我的弟兄姐妹們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提醒我所有的行業都會面臨挑戰,鼓勵我留下來並為我代禱支持。

處理這種壓力可能是代價高昂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基督里的弟兄姐妹來支持我們,特別是當代價大到我們可能有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和工資的時候。同樣的,當我們勸告其他在基督里的弟兄姐妹為信仰堅定某個代價高昂的立場時,我們也應該準備好為他們提供所需的一切支持和資源。  

讓我們團結一致,以堅定的信心來對抗職場文化中的壓力吧。

 

[1] 這幾種回應姿態摘自Andrew Cameron的《Joined-up life: A Christian account of how ethics works》(2011)一書。我對其進行了調整以適用於職場。有關更多詳細信息,請參閱 Andrew Laird 撰寫的《Under Pressure: How the Gospel helps us handle the pressures of work》一書中「How to handle the pressure to conform」這一章節。

[2]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Every Good Endeavour: Connecting Your Work to God』s Work)》倫敦:Hodder & Stoughton出版社,2014.  123頁。

[3] 我不想忽視有時這樣做會帶來多大的挑戰,以及會帶來多大的個人損失。但是,放下自己並背起我們十字架的呼召,這意味著當我們行走信仰的道路時,有時會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是,我們不用獨自承擔這個成本。因此我提出,基督徒群體應該支持那些因為「發聲」而使自己在專業、經濟或其他方面遭受極大損失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靠著祂,打出對抗怒氣的組合拳

作者:蒙恩的二狗     有聲播讀:木木

 

 

我自認為是一個性情平和的人,但在一次次或隱藏、或表現出來的怒氣中,才發現在管理怒氣這方面,距離遊刃有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時候,別人有意無意的一句話,會引起我內心的不快,甚至開始口角相爭;

有時候,別人的行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心裡會有不解,進而開始以生氣的狀態來針對那個人;

有時候,自己沒有完成想要做的事情,我首先做的是生自己的氣;

有時候,自己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就足以讓憤怒搶佔了心裡的第一位置;

有太多這樣的有時候,彷彿我們時刻都給怒氣留了很大的口子,稍一不留神,我們就和怒氣一起「同仇敵愾」。

當我們與怒氣站在同一陣線時候,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後果,比如人際關係的破裂、毫無章法的作為、每況愈下的身體等等,而最嚴重的,是遠離上帝。

想到聖經的記載,該隱、掃羅的怒氣不僅給自己帶來毀滅的後果,更是得罪了耶和華,因為「好氣的人挑起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箴言29章22節)。當我們是出於自己的利益憤怒的時候,也是我們離罪最近的時候。而像耶穌面對剛硬的法利賽人和以色列人所產生的義怒,則會讓上帝借著祂得尊榮。正如經上說:「人的憤怒要成全禰的榮美,人的余怒,禰要禁止」(詩篇76篇10節)。

如果我們在聖經中去檢索「怒」這個字的相關內容,我們會發現,這個字幾乎是在所有章節都出現,可見發怒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而是亞當的後裔延續下來的一種天然情緒。而這一情緒,有符合上帝心意的情境,也有不符合的情境,無論哪一種,都在祂的掌管之中。同時,我們也會發現祂也有很多發烈怒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罪惡泛濫的時候。主耶穌也曾怒目而視那些心裡剛硬的人。所以上帝並沒有把怒氣這個情緒從我們裡面除去,祂允許我們會有發怒的時候,因為祂太知道我們的軟弱了,而有些情境,合宜的反應確實也是憤怒。但是我們自己如何能正確發怒呢?

是的,單靠我們自己,只會被怒氣駕馭,我們會在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忘記「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申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馬書12章19節),也忘記主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希伯來書10章30節),我們會把「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章26節)」這句話完全反著去做,在夢裡還在想著如何回懟一切。

那我們要怎麼辦呢?

先來思考一下上帝的屬性:「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祂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詩篇103篇8-9節)。我們如今蒙恩歸祂,成為祂的小孩子,那就要發揮小孩子的一個很強的能力,就是模仿。上帝有那麼多值得我們仿效的特質,一點點地精進,總是會有真正的成長。

接著,就是當怒氣確實不可避免地來臨時,及時轉向上帝,向祂禱告,來給嘴巴和行動按下暫停鍵。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呼求:「主啊,憤怒在我心裡又開始了,求禰幫幫我!」,之後再慢慢鬆開按鈕,讓話語和行為運轉起來。

最後,多去回顧祂對我們的教導,我們總說一些書是常讀常新的,聖經的精妙更是如此。關於發怒,箴言書中早已給我們做出了兩種對比:「輕易發怒的行事愚妄,設立詭計的被人恨惡。」(箴言14章17節);「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言14章29節)。看到這裡,該選擇哪個方向去努力,我們心中自然會有明確的答案了。

這三個步驟是我能想到的比較好的一套組合拳,練習起來也是很需要下功夫的。這是一個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歷練,不過感謝祂,祂的恩典與慈愛會一直幫助著我們,雖然很難,但請記得一個鼓舞人心的疑問:「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創世記18:14)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即使我求了石頭……

作者:寄居的奔跑小羊     有聲播讀:木木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馬太福音7章11節

找工作和婚戀都是人生大事。當我還不認識上帝,連聖經都還沒讀完第一卷書的時候,我經歷了祂在兩件事上奇妙的帶領。

那一年我22歲,正值大四就業季,也是那一年,我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當時看來 「一見鍾情」、「無法高攀」的男人。

他有著一個性格強勢的母親和一個沉默寡言、不務家事的父親。這樣家庭出生的他,已經習慣去容忍和順從母親。但是和他戀愛後,連帶著我也必須服從他母親對我的要求。他母親不喜歡我黑長直的髮型,我就得做短捲髮髮型;不喜歡我「土氣」的打扮,我每次買衣服前都要先發圖片詢問她的意見。

他對母親的做法從不表態。他認為父親軟弱無能,母親為這個家付出了全部。他愛他的母親,哪怕我覺得不舒服,他也不說什麼。

為了迎合他的母親,賺得他多一點的愛,我的生活、思想、價值觀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而是以他們為中心。我為他們改變了大大小小很多事,因此當他們試圖「插足」我的職業規劃時,我也同樣順從。

他們要我找一份看起來體面的工作,我就開始熬夜複習到凌晨,買書籍、報課程,只為儘快找到一份「配得上」他的體面工作。即便如此,我還是無法令他們滿意。他們也常常拿我和他的前女友、相親對象比。我自認已經儘力了,但我好像永遠做不好,永遠無法得到他們一家的認可和喜愛。

時間一晃,終於到了我人生的重要關口——如果我順利考上那個崗位,他的母親就極有可能因為我有了一份他們滿意的工作,而同意我們訂婚。

當時的我,一心想要得到那個崗位,然後和他結婚。於是我真誠、迫切地跪下來求祂給我那份工作,求祂賜我與他的婚姻。

之後發生的事情,真的很難用語言敘述。那是祂大能的作為,對我生命的反轉。是我一生都會銘記,無法忘懷的經歷。

我會告訴你結果:我得到了那份工作,但不是在他期望我所在的那個地點,而是在異地。而他以異地工作太遠、不便為由,與我分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也只是想找一個能順應他母親的女友。原來,他並不愛我。

但是因為這兩件重要的事,我經歷了上帝的慈愛。上帝垂聽了我的祈求,應允了禱告中的第二件事——給了我工作。雖然最後的結果和我當初所求的不一樣,但是卻是更美好的。

我們也許會有求錯東西的時候,但是天父從不會給錯東西。「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馬太福音7章9-10節)天父深知我們的需要,因此即使我求了石頭,祂也會給我餅,甚至給我麵包、牛奶、餅乾、饅頭;我求了蛇,祂也會給我龍蝦、鮑魚、各種海鮮貝類,還有魚。

時至今日,回想起這段封塵的往事,無限感慨,心中充滿感恩。我親身經歷嘗過主恩的滋味,現在也告訴你:祂給你的一定是超過你的所求所想,並且是最適合你的、最好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