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路似乎一片黑暗,我該怎麼辦?

作者:Weng Shu-wen,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當我們牧師在描述有些人可能好像正經過黑暗的洞穴而不知道出口在哪裡時,我發現自己在內心點了點頭表示認同。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的工作快要走到頭了,而我又沒有從上帝那裡得到未來方向的明確答案,我覺得自己確實在牧師所描述的 「黑暗」中行走。

這不是罪惡或邪惡的那種黑暗,而是不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的黑暗——上帝似乎在沉默,我的情緒很沮喪。這就是我在經歷長期生活的不確定性,身體的精疲力竭和抑鬱以及不明所以的屬靈枯竭時所經歷到的黑暗。

多年來,在我經歷過不同形式的「黑暗中行走」之後,上帝用下面這三個畫面鼓勵了我,我希望這也能對有類似經歷的你有所幫助。

祂是我們水下視線模糊時的泳池燈

在我經歷的一個特別絕望的時期,上帝給我上了很具體的一課——使用游泳池裡的燈條!

幾年前在朋友家夜泳時,我發現我的舊泳鏡防霧塗層不管用了,這讓我在游泳時視野非常模糊。通常情況下,我會放棄游泳。但在那一刻,我覺得上帝在提醒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池底的指示燈上。這些短而均勻分布在一條線上的泳池燈在水裡為我指明了道路。我每游過一個泳池燈就看向另一個,就這樣我能夠直線游好幾個來回而不游偏。

這些光讓我想起了耶穌,祂在聖經中被描述為我們的真光(約翰福音1章9節)。也許我們現在的視線是模糊的,我們可能不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或自己該做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放心,如果我們專註於基督而不是我們的環境,我們就不會偏離軌道。

即使我看不到祂給我預備的大計劃,當我與祂同行時,我便能看到耶穌如何帶領我走過每一天——有時祂會引導我與朋友分享祂的愛,或促使我接受一項能夠磨練我性格的艱巨任務或挑戰。

祂是我們黑暗房間里的電燈開關

然而,有時我們眼前無比黑暗,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看到基督。我們聽不到祂的聲音,感受不到祂的同在,聖經的話語似乎只是在頁面上的,對我們來說沒有多大現實意義。在這種時候,我會記起我黑暗卧室里的電燈開關。

我使用遮光窗帘來幫助我入睡,但缺點是,每當我在半夜醒來時,我都必須穿過黑暗才能打開房間遠端的電燈開關。有時,我會在途中遇到「障礙物」。

然而,隨著開燈的次數越來越多,我確切地知道了該往哪裡走和轉向哪裡能避開這些障礙。更重要的是,我從不懷疑自己始終會找到開關,因為我知道我的「光源」會一直在那裡。

同樣的,當我們面對「靈魂的暗夜時」,我從祂的應許和我過去的經歷中知道,即使我感覺不到或聽不到耶穌,我的光之源也始終在那裡。

我繼續鼓勵自己做一直在做的事情——讀經、禱告、讚美、與弟兄姐妹團契——我知道這些都會讓我更親近祂。通過不斷地讓自己接觸祂的話語,並與祂的子民同行,漸漸地,祂的聲音最終再次變得熟悉和親密起來。

上帝已應許祂永遠不會丟棄我們(希伯來書13章5節),我們是有盼望的。借著祂的恩典,在祂的時間,黑暗終會在我們面前變成光亮(以賽亞書 42章16節)。

祂在黑暗中賜予我們寶藏

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大家都過分專註於尋找光亮,以至於當我讀到 A.W. Tozer 在他的書《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The Knowledge of the Holy)》中提到在黑暗中也有寶貴的功課和成長時,感到大吃一驚。

Tozer 引用了以賽亞書45章3節,在那裡,上帝告訴受膏的國王居魯士,「我要將暗中的寶物和隱密的財寶賜給你,使你知道提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

Tozer補充說,從創造世界到基督復活,上帝的許多作為都是「遠離人類或天使的窺探而在隱秘中完成的」。這是在呼召我們學會信靠祂,而不必知道祂要怎麼做。

雖然以賽亞書 45 章中提到的寶藏可能與我們經歷的黑暗中的寶藏不同,但事實仍然是,給予寶藏的上帝是同一位上帝,祂準確知道「寶藏」和「隱藏的財富」藏在哪裡。

事後看來,我的那些黑暗時期給我帶來了尋求基督的更大渴望,和對祂屬性的更深信任,並且使我更加成熟和有耐心。這些寶藏對我們來說可能不是立即可以看到的,但重要的是無限智慧和良善的上帝將這些寶藏賜給了祂所揀選和心愛的孩子們。

感恩的是,我過去的幾年並不一直都是黑暗的。有時,是暗淡的灰色,有時,我看到微弱的光亮,有時,我會遇到幾束燦爛的陽光。我仍然在尋求,想要明白上帝對我生命下一季的呼召是什麼;有時我仍然在與抑鬱的情緒作鬥爭(雖然少了很多),但我很感激祂仍然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對我講話。

你隧道盡頭的曙光可能很快就會到來,亦或許你需要再等一會兒。無論這個等待時間有多長,讓我們堅持下去,要知道,正如羅馬書 8章38-39節 所說,無論是死,是生,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祂給我勇氣,我就能「自由」理財

作者:Swallow

有聲播讀:枝子

 

早上剛剛回到公司,我們部門的財務總監就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對我說,他現在有一個機會可以幫我增加一些收入:我們公司在一個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地方成立了一間新公司,如果我到新公司掛名為董監,每年可以申請一筆費用當補貼。他問我願不願意這樣做,如果願意的話就把身份證號碼發給他。

確實,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很有誘惑力的機會,我什麼都不需要做,僅僅掛一個名就可以增加不小的一筆收入。作為一個財務人員,我知道這樣的做法是很普遍的,可以說市場上稅負比較高的企業都會這樣操作。我們去財務培訓時,行業內頂尖的老師還專門教我們如何去利用各個地方頒布的稅收優惠政策,幫公司做稅籌規劃。按照這個世界的價值觀,這個做法確實是沒有什麼不對的,能利用各地方稅收優惠政策去合理避稅,恰恰體現了一個財務人優秀的專業能力。然而,作為一個基督徒,我也很清楚,這中間還是會有虛假成分,雖然與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與法律法規不衝突,卻與聖經上的真理相反。

或許,這筆額外的收入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筆小錢,誘惑力不大,但對於生活拮据的我來說,這比我兩個月的工資還高,而且是白白得到的。一個早上,我的心彷彿都在對我說:答應吧,答應吧,這樣明年你就有錢去旅遊了。我和姊妹們有一個群,平時有什麼事,我都會在群上問她們的意見,唯獨這件事,我沒有問她們,因為我不想聽到她們攔阻的聲音。畢竟從早上得知有這個機會後,我就沒有想過要拒絕,我想答應,我想不告訴任何人,悄悄地拿了這筆補貼。這個想法太強烈了,那個時候我看見了自己內心的詭詐,貪婪。然而,心裡也有另一個聲音說: 這是上帝不喜悅的事情,難道我真的要為了這些錢去得罪上帝嗎?耶穌為了我捨棄了祂自己的生命,作我們的贖罪祭,但我卻不捨得為了祂捨棄這筆錢嗎?

一個早上,我都處在一種內心交戰,撕扯的狀態。我知道如果我拒絕的話,這個機會就會給到其他同事了,而且總監還會覺得我不知好歹,下次再有好的機會,他也不會優先找我了。這事又不是什麼害人犯法的事,在我們行業里不是很正常嗎?我好像一直在給自己內心的貪慾找各種借口。最後我打算放棄掙扎了,我計劃中午午睡起來就回復總監,答應接受這個機會。 但上帝真的非常愛我,我放棄了自己,祂卻沒有放棄我。當我睡醒在與總監的對話框里打下 「X總,我答應了」 的字眼時,我卻遲遲無法按下發送鍵。於是,我拿起手機,打開微信,開始編輯:「X總,不好意思,您還是找別人吧……但我還是很感謝您的心意,很感恩有這樣的機會您先想到了我,謝謝您。」

當我在微信上表達拒絕後,我就把在對話框里還沒發送出去的字眼一一刪除了。那一瞬間,如釋重負的感覺真的太棒了。「祂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希伯來書 2章18節)。感謝主耶穌搭救了我,這事雖不是害人犯法的事,但這事唯獨得罪了上帝。我算什麼?祂是何等地眷顧我,沒有任由我陷在罪里。

如果按著我個人的心意,我是想答應的,因為我真的很心動,也想要這筆補貼,一個早上我都在想我要答應,我應該答應的,這誘惑太大了,但我心裡也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我是一個基督徒,聽命勝於獻祭。我不能因為金錢的誘惑,不能因為很多人都不會拒絕這樣的機會,我也這樣去做。如果我們凡事隨心所欲,是很可怕的事,因為我們人心是很貪婪的。今天這個事情也讓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內心的貪慾。因為我明明知道這不符合我信仰的,我卻一直想找到各種理由支撐自己去選擇答應。我想著,風險不大,白白地拿錢多好呀。但這都不應該成為我選擇的理由, 我應該看清自己的身份是一個得救的基督徒,我已經白白得到世上最大的恩典了。我也很明白對於我所在的行業來說,這是很正常的做法,只是能有選擇時,我希望自己還是按著信仰上的真理來做。

後來,有個姊妹推薦一篇文章給我,其中寫道,「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普遍認為財務自由就是: 無需工作就有錢入囊,且能夠滿足生活所需的狀態。但基督徒的財務自由應該是:一. 自由地讚美上帝(因為我所擁有的一切來自祂);二.自由地為上帝賺錢(自由地對上帝不喜歡的賺錢方式說不);三.自由地為上帝理財(計算開支,不以上帝不喜悅的方式增加收入);四.自由地為上帝奉獻(樂意地為上帝的國度奉獻金錢)。」感謝主,我雖生活拮据,但在基督里我可以一個財務自由的人,至少我今天靠著主能拒絕以上帝不喜悅的方式增加收入,至少我每月的工資足夠支付我生活上各種必需的支出,至少我還能奉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如何幫助他人或自己面對親人自殺

作者:陳曦

翻譯: Cindy Wang

 

三年前,我的哥哥自殺了,我一直很難面對這個悲劇——在最初的幾年裡,我常感到孤獨,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大家會迴避談論這些事情,而教會在那時,也沒有意識到如何照顧那些心靈受傷的人。

那時候,我碰巧讀到了作家及牧師Rick Warren的故事,他分享了自己經歷傷痛的過程。之後他和他的妻子為那些遭遇孩子自殺的父母創建了一個支持小組,很多人都來了。

我認為悲傷輔導是一個被忽略的事工。即使聖經教導我們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但大多數人對於喪親和哀悼的話題還是會感到不自在。經歷喪親之痛的人常被許多問題和懷疑困擾,教會在這個時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幫助他們持守信心。

教會在幫助那些因所愛的人自殺而陷入悲痛的人時,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實用的辦法

親人剛過世之時:

1、不要問「發生了什麼?」,而是問「你好嗎?」

我哥哥去世的時候,很多人問他的死因。雖然我相信人們的意圖是好的,我也不想對所發生的事情撒謊,但幾個月來每天都要回答幾次同樣的問題讓我很不舒服。

即使出於真誠的關心,我們應避免立刻問這個問題,最好等逝者的家屬在他們願意的時候,自己選擇性地告訴大家。對他們來說,一遍遍地重複講述自己的故事是非常疲憊和痛苦的。如果我們真的想問,我們可以這樣問, 「ta是怎樣一個人?」或「你最想念ta 的什麼?」

就自己的經歷來說,我很感激我的朋友們,他們放下事情的細節,真心關懷我的狀況和我應對的情況。

他們問我「吃飯了嗎,睡得怎麼樣?」,「 「你在想什麼?」,「我現在能為你做點什麼嗎,能為你禱告嗎?」。這樣的問題能夠安慰到身處悲痛中的人。

2、你不用說什麼,陪伴就好

如果亡者的家屬願意談事情的經過,聆聽就好。我們不需要說太多,陪伴就好。痛苦越深,需要的話語越少。

我記得我的大學朋友給我發簡訊說,參加完葬禮後,她回到家,抱著枕頭哭到第二天早上。她在簡訊里沒有引用經文,沒有寫鼓勵的話語,在我哭泣時,她也在哭泣。這當中,我能感覺到耶穌也在那一刻和我們同哭。

在葬禮期間或之後去探訪的話,選擇分享你對逝者的美好回憶吧。

我哥哥的朋友們在他們的社交媒體裡面分享了他們一起上大學的時光,和對哥哥往日的回憶。看到哥哥在大家的心中是那個曾經給他們的人生帶來過影響的具體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以自殺結束生命的人,讓我感到很欣慰。

3.盡量提供實際的支持

葬禮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且整個過程非常辛苦。一些家庭也許難以承擔這個財務壓力,或者無法應對整個過程中無數的細枝末節。這時候切實的幫助是非常需要的,比如送禮品卡和食物,接送他們去殯儀館,如果可能的話,甚至可以幫他們打掃房子和買雜貨。

當時,教會裡的朋友紛紛伸出援手,接送我的家人,帶我去吃午飯,問候我有沒有睡好。這些幫助減輕了我們的負擔,讓我們可以專註於哀悼哥哥。

葬禮後:

1、在特殊的日子裡,不要忘記ta。

心愛的人走後的第一個生日,第一個聖誕節,或假期是最難熬的。還記得那年的聖誕節聚會時,我一直止不住地流淚,想著前一年哥哥還和我們在一起,為聖誕禮拜安排讚美詩。現在他走了,好像沒有人記得他。

不要忘記給逝者的家人打個電話,發個簡訊,或親手寫張卡片,傳遞慰問:比如,「記得每次這家餐廳聚餐,我們總有說不完的笑話。我們都很想念ta,永遠不會忘記ta。」「我們會為你的家人禱告。」

2、悲傷的旅程很長,準備好與他們同行。

悲傷的情緒起起落落,但創傷卻久久不散。雖然我參加了心理諮詢,但有時還是想找人談談過去的事情,不過看到周圍的人似乎開心地過著他們的生活,我也不想掃他們的興。

走出親人自殺的創傷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即使家人恢復工作,繼續生活,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抒發心中的悲痛。所以,請與他們保持聯繫,定期問候他們,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表達我們的關愛,真誠地問候他們:「你最近還好嗎? 」

3、為遺屬禱告

直到今天,我一直都很感激那些為我和我的家人禱告的朋友。因著上帝的恩典和他們的幫助,我慢慢能夠走出悲傷的陰霾。

請通過禱告,求上帝為他們帶來安慰、平安和保證。他們可能依然在憤怒、沮喪和懷疑中掙扎,所以教會需要耐心地陪伴他們,慢慢走出來,不要急著讓他們恢復事工或分享他們的見證。

給逝者家人的幾句話:

即使在教會裡,自殺也是非常敏感的字眼,因此,遺屬得到的支持也很少。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得到幫助,可以嘗試以下的做法:

1、在網上尋找悲傷輔導和專業幫助。

在我的國家,大家忌諱談自殺這個話題,所以相關的幫助很少。但由於疫情,許多支持團體推出在線服務。我找到了一個叫「撒馬利亞人安全之家(Samaritan』s SafePlace)」的網路組織,並發現,其實有很多人有著同樣的經歷,這鼓舞我往前走。

我還參加了基督徒心理輔導,和一個支持小組,幫助我理清自己的情緒。這是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之一,因為我不僅要面對悲傷的情緒,內心的創傷也需要醫治。心理諮詢幫助我識別自己的情緒,了解什麼會引發哭泣,什麼可以緩解情緒。

如果你在睡眠和工作方面有困難,請尋求專業幫助。

2、寫日誌

不要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所有的感受,可以把想法和情緒記錄在筆記本上。寫感恩日記是很好的方法,記錄下今天讓你感覺「不錯」的事情。

有些時候,悲傷突然籠罩我,我就會控制不住地哭。寫日記讓我慢慢疏理這些感情,也能逐漸了解自己情緒的起伏和思維模式。

除了寫作,你還可以嘗試製作歌曲播放列表、照片拼圖,或其它你喜歡的手工,這樣既可以調節當下的情緒,對長遠的身心健康也有益,是自我護理的好辦法。

我把這些日誌、關於苦難的詩篇、經文都收集在一個筆記本里。每當憂傷襲來時,我就打開筆記本,大聲朗讀這些詩句來抒發情緒。

3.讀經、禱告

頭兩年,我專註於《約伯記》、《耶利米哀歌》和《詩篇》。令我驚訝的是,聖經中有很多的篇幅是關於悲傷和哀痛的。我們的上帝也曾多受痛苦,常經憂患,所以理解我們的苦楚,這是何等令人安慰(以賽亞書53章3節,哥林多後書1章6節)。

別忘了禱告,告訴上帝你的感受。很多時候,我感到憤怒、困惑、悲傷,一團糟,有時甚至說不出一個字。然而,上帝都聽到了,而且祂明白。

用上帝的話語來禱告,上帝的話是真理,照進我的內心深處。閱讀《聖經》讓我抓住希望,讓我有力量來度過每一天。

 4、與幾個值得信賴的人保持密切聯繫

悲傷的旅程中,總想一個人獨自走下去,但與幾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保持聯繫是很明智的——他們會為我們禱告,並願意傾聽,在我們感到孤獨時陪伴我們。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親人離開後的悲傷讓我變得比以前更孤立,因為我認為沒有人會理解我正在經歷的一切。而那些了解我的人會經常為我禱告,聯絡我,帶我出去吃飯,每次見面時不忘給我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是在疫情之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的情緒穩定下來後,我要求自己再次融入社群,不再總是專註於自己,也學會看到別人的負擔。

悲傷之旅漫長而艱難,但我們不需要獨自走下去。時間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和我們過去經歷的眼光。隨著這種轉變,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在這個追隨主的過程中已經不斷被主塑造、改變,並更加地與主緊密相聯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感覺工作陷入死胡同?三種方法教你應對

作者:Mackenzie King,澳大利亞

翻譯:曉晴,中國

有聲播讀:洋瀾,中國

 

雖然我進入職場才10年,但已經經歷過好幾次感覺工作陷入死胡同了。當然,每一份工作一開始並不是這樣,但隨著對工作漸漸熟悉之後,我的興奮感就會慢慢消失,最終會覺得自己進入了死胡同。

我的第一份工作開始於大學時期,從事零售業  。雖然那份工作掙得不是很多,但是兼職的時間非常適合我。然而在做了幾個月之後,我發現自己厭倦了整天站在那裡、整理庫貨、告訴客戶銀行卡應該朝哪個方向刷,更不用說有些顧客會拿著穿舊的衣服來換,說: 「這件衣服不適合我」(拜託,那襯衫上的食物污漬是哪來的?)

於是我換去了零售部沒有櫥窗的辦公室,填寫工作時間表、數收銀台的零錢、訂購辦公用具。工作內容真的很無聊,我每天都昏昏沉沉,但我父母卻認為做辦公室的工作才能讓人看出我是拿了會計學位的(才不會呢——我討厭這份工作,也討厭我的主管)。

事情終於有了突破,從新聞學院畢業後,我在一家社區報社找到了一份工作。我報道學校頒獎禮、百歲老人的生日甚至巨型蔬菜——更不用提我多麼喜歡報道海狸了,不管大新聞還是小新聞,我都十分賣力。

是的,你猜對了,幾年後,我又被厭倦感包圍了,那些曾經吸引我的故事開始失去光彩。我轉到一家更大的報社工作,但在入行五年後還是辭去了新聞工作——那時我筋疲力盡,疲憊不堪。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從事電商平台,沒錯,我依舊無聊到流淚,最終結束了我的第三份工作。

幸運的是,當我在上一份工作中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和目標時,我得到了一份非營利組織的工作邀請,他們的價值觀和使命和我的一致。這是我第一次找到了一份讓自己感到滿足的工作。不可思議的是,我之前在一個又一個看不到出路的工作中積累的經驗正是這份工作所需要的。

一路走來,我希望自己的一些領受可以幫助到你,如果你發現曾經極度渴望的工作失去了光彩,你的生活千篇一律,但經濟形勢又不太好,你也不能辭職一走了之,那麼可以試試這三點:

1.繼續在小事上忠心

高中和大學教導讓我認為自己會成為一個大人物,註定要改變世界。我想像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寫的故事榮獲普利策獎,被授予最佳外國新聞記者。但這些教導沒有告訴我們:偉大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的。

我篤定自己不會只做銷售助理(「拜託,我是有大學文憑的好嗎」),也不會只停留在撰寫百歲老人的生日報道(「要知道新聞課老師說我有很大的潛力」)——所以無論做什麼工作,我很快就厭煩了,覺得自己像在步履蹣跚地往上爬。

但是,在上帝準備好讓我去某個地方之前,我哪裡都去不了。

即便是在《聖經》中,我們熟悉的很多人物在獲得重要地位之前,也不得不做一些枯燥、卑微的工作。

例如,約瑟(創世記37-50章)並不是一到法老家就成為了埃及的宰相。他不得不先做波提乏的管家(創世記39章1節),然後被波提乏的妻子誣陷(創世記39章7-20節),在監獄中度日時幫獄友酒政和膳長解夢(創世記39和40章),但酒政在恢復職位後很快就忘記了他(創世記40章23節),直到最後約瑟才被升為埃及宰相(創世記41章39節)。

但約瑟不像我這樣愛發牢騷,他在忍受誣陷時、被人遺忘時、在獄中度日時依舊忠於上帝。上帝與他同在,看見了他的心,並獎賞了他(創世記39章21節)。

儘管當時未發覺,但後來我才發現自己在之前工作中積累的技能其實為現在的工作打下了基礎——這份工作要求我與陌生人建立聯繫(並保持良好關係),能夠準確寫作,在期限內交稿,以及了解客戶(也就是讀者)的經歷。之前我目光短淺,只想在當下得到回報,但上帝卻在為我未來的工作打基礎。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隻在跑步機上疲於奔命的倉鼠——超時工作、被人忽視、不被賞識——你要知道不論你經歷了什麼,上帝並沒有忘記你,你所要做的就是無論祂把你放在哪裡,你都要忠心地侍奉祂。

2.不要讓工作來定義你

多年來,在每一份工作中,我都力爭做到最好——成為最美微笑銷售助理、最勤奮的記者和最高效的電商業務員(「你需要產品儘快在我們的網站上發布嗎?當然可以!」)。我希望成為別人眼中最優秀、最忠誠、最可靠的員工。我渴望得到老闆們的稱讚,想要作為貢獻過價值的人而被別人銘記。

但我很快意識到,這些稱讚和嘉獎並不會持續很久。頭版新聞上的精彩報道很快就被第二天的新聞所取代,我的頭版新聞最後會成為別人炸魚薯條外賣的包裝紙。沒完沒了的會議、努力工作的不眠之夜,以及為了策劃完美營銷活動而犧牲掉周末(有些策劃宣傳只會存在一周),這些努力很快就會在新產品發布時被遺忘。

當然,我並不是說大家可以懈怠工作。但我漸漸開始思考,「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

這些看不到出路的工作讓我認識到雖然我確實看重挑戰(從成長的角度來看),並能從努力工作中獲得很多滿足感,但想要從在工作中獲得完全的滿足和認同是不可能的。

我意識到我的渴望應該是來自上帝的稱讚。在審判日那天聽祂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馬太福音25章23節)。我在地上的老闆們會忘記我的一切成就,或不再做我的老闆,但上帝看見並注視著一切,祂會獎賞那些在小事上忠心的人(路加福音16章10節)。

我還了解到,與其為無法控制的事情拚命奮鬥,我們應該單單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和現在所處的位置,因為正如傳道人所說,「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份。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傳道書3章22節)。

3.在基督里找到自己的成就

每一次的死胡同讓我看到雖然在工作中感到滿足並沒有什麼錯,但我們不應該把工作看為最重要的事。我期待著在每一種角色、每一個晉陞平台,或每一家新的公司中找到幸福和滿足感。但不出意料的,他們不可能給我。

正如傳道人在《傳道書》中所哀嘆的:「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傳道書1章3節)。

事實上,我每次為之禱告的各種工作角色最後總會耗盡我全部精力、讓我提不起興趣。因為問題在於,我空虛的內心一直在念叨,「生活中肯定有比這更好的東西」,這指向了一幅更大的圖景——唯有耶穌能夠填補這種空洞。

在耶穌那裡我獲得了最終極的滿足感,「因祂使心裡渴慕 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飢餓的人得飽美物」(詩篇107篇9節)。更重要的是,我的工作將隨著世界而消失,我為之付出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但在基督里所擁有的一切將會與我一起進入永恆。

當然,我不能等到上帝的國度降臨才開始高效。因此,為了激勵自己,我開始練習將耶穌帶入我那些找不到出路的工作中。我會想像當我為顧客服務或寫新聞時,耶穌就在我身邊。我想像祂看顧一切,儘管我被經理忽視,但祂看重我的所有努力(這也是提醒自己不要懈怠的好方法)。

我必須下定決心,我是給主而不是給人做的(歌羅西書3章23-24節)。正如英國作家雷切爾·瓊斯在她的書《僅此而已?耶穌帶來的改變(Is This It?: The Difference Jesus Makes to That……)》中所寫:儘管「起床日復一日地做不喜歡的工作」很難,但我可以選擇在每一天將此看為「擁有特權在工作中侍奉基督」;並且,過完今天就又往前推進了一天,上帝很快會扭轉《創世記》第3章中的咒詛,我將在永恆中完美高效地工作,反映上帝的形象。」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