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害怕的魚

讀經: 約翰福音1章6-14節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 —約翰福音1章14節


我發現要照料一個海水魚缸,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就像是在使用一個手提式化學實驗室,監控硝酸鹽和氨的含量,在水中泵入維他命、抗生素、磺胺劑和酵素,還要用玻璃纖維和木炭來濾魚缸的水。

你可能以為我的魚會感激我,但其實不然。每當我的身影出現在水缸上要餵食時,魚兒們便會迅速躲入最近的貝殼裡。對牠們來說,我是個難以理解的龐然大物。牠們不了解我的行為是出於慈愛。若要改變魚兒們的認知,我必須化身為一條魚,且能「說」牠們理解的語言,但這是不可能的。

聖經記載,我們的上帝,宇宙的創造者,行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祂以嬰兒的樣式來到這世上。約翰說:「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約翰福音1章10節)。所以,創造了一切的上帝,也成為受造物之一,如同劇作家也成了劇中的一角。上帝寫了一個故事,自成主角,真實地參與在這歷史中,「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14節)。

— Philip Yancey

永恆的主,頌讚都歸於祢,
祢穿上了血肉之體;
選擇馬槽為祢的寶座,
雖然所有的世界全屬祢。
Luther

上帝進入人類的歷史,為要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21-22章 路加福音18章24-43節


靈命日糧:永不失望

讀經: 耶利米哀歌3章13-26節


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 —耶利米哀歌3章22-23節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娛樂之一就是到附近的公園裡玩蹺蹺板。小朋友會各自坐在長板子的兩端,互相把對方彈上去又放下來。有時候,其中一邊的小朋友落地之後就不動了,任由同伴在空中尖叫著要下來。但最討厭的惡作劇,就是當同伴還在半空中的時候就跑開了,讓蹺蹺板突然墜落地面,令同伴遭受猛烈撞擊的劇痛。

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耶穌也是如此對待我們。雖然我們相信不論是處於人生的高峰或低谷,祂都會與我們同在。然而,當生命發生巨變、使我們傷痕累累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祂已經離開,任由我們遭受重創。

耶利米哀歌3章提醒我們:「耶和華的慈愛永不斷絕,祂的憐憫永不止息」(22節,新譯本)。即使你的世界似乎分崩離析,但上帝的信實永不改變。這也表示在苦難中,我們可能覺得孤單,但是我們絕對不是獨自一人。我們可能感覺不到祂的同在,但是祂確實一直都在那裡,是我們可信靠的同伴、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也永不讓我們失望!

— Joe Stowell

主,謝謝祢,即便在孤單中,

我們仍能相信祢信實的同在。

幫助我們耐心地等待,

等待祢向我們顯明祢堅定不移的愛。

即使每個人都讓你失望,耶穌始終是你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19-20章 路加福音18章1-23節


靈命日糧:高呼哈利路亞!

讀經: 哥林多前書15章50-58節


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 —哥林多前書15章 55節


幾天前,我和老友鮑勃在我們鄰近的健身房做運動。我注意到他一邊大力踩著室內腳踏車,一邊盯著手指上的血壓計。

「你在幹嘛?」我問他。

他咕噥著說:「看我是不是還活著。」

我反駁:「如果你真的看到自己死了,那你會怎麼樣?」

他笑容可掬地回答:「我會高呼哈利路亞!」

這麼多年來,我發覺鮑勃有一股很強的內在力量。在他人生的旅程接近終點時,面對身體漸衰和不適,他展現極大的忍耐力,對未來充滿信心和盼望。事實上,他不只已找到盼望,而是連死亡也不能壓制他。

誰能在面臨死亡時找到平安和盼望,甚至是喜樂呢?只有那些憑著信心在上帝永恆國度裡有分的,和那些真正知道自己有永生的人(哥林多前書15章52、54節)。擁有這樣確據的人,就像鮑勃一樣,死亡已經不能再威嚇他們了。他們可以帶著極其喜樂的心情,談論與基督相見的那一天!

何必懼怕死亡?為何不歡喜快樂?就如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所說:「浮生一寐,醒來就是永生。」

— David H. Roper

日落之那邊,得福之早晨,

在天堂樂境,與主相親;

勞碌盡完畢,榮耀之黎明,

日落之那邊,永遠歡欣。

Brock

對基督徒來說,死亡只是在進入榮耀天堂前,在地上的最後一刻。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16-18章 路加福音17章20-37節


靈命日糧:善行

讀經: 使徒行傳4章1-13節


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癒,是因你們所釘十字架、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的名。 —使徒行傳4章10節


在某次旅途中,我和朋友們看見有一家人在路旁,樣子十分無助。朋友們立刻停車,伸出援手,幫忙修車,使車子恢復正常運作,並與這家人的父母交談。接著,還給了他們一些錢買汽油。這家人的媽媽再三地向朋友們道謝,他們回答她說:「我們很樂意幫助你們,而且我們這麼做是奉耶穌的名。」當我們的車子駛離現場時,我心想,朋友們如此幫助有需要的人,並承認主就是他們慷慨善行的源頭,實在是發自內心的行為。

當彼得和約翰醫治那位在耶路撒冷城聖殿外行乞的瘸子時,也顯示出同樣的喜樂和慷慨(使徒行傳3章1-10節)。這事導致他們被逮捕並在公會前受審:「你們用什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但彼得回答他們:「倘若今日,因為在殘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問我們……,你們眾人和以色列百姓都當知道,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癒,是因你們所釘十字架,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的名。」(使徒行傳4章7-10節)

恩慈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之一(加拉太書5章22節),也是一個有效的管道,讓我們能與人分享主的福音。

— David C. McCasland

求主助我用言行愛人,
能夠向罪人伸出援手;
為世人沉淪憂心如焚,
主慈愛憐憫藉我流露。
Fitzhugh

善行比講道更能使人領悟上帝的愛。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14-15章 路加福音17章1-1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