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資源短缺

讀經: 出埃及記6章1-13節


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 —出埃及記6章6節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曾面臨資源短缺的挑戰。在錢財不足、時間不夠、人手短缺,以及體力透支的情況下,工作量還是一樣的多。有時,甚至還會越來越多。有句諺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描述的正是這種窘況。

這句諺語正是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時的寫照。當年,法老決定停止供應稻草,但卻要求以色列人每天生產一樣數量的磚塊。當以色列人拼命撿拾碎屑當原料的同時,埃及監工卻鞭打指責以色列人不夠努力(出埃及記5章13節)。以色列人沮喪挫折到極點,以至於沒有聽見上帝透過摩西對他們說:「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出埃及記6章6節)

雖然以色列人摀住耳朵不願聆聽上帝的信息,上帝仍繼續指示摩西如何向法老說話。上帝定意幫助以色列人,並在幕後工作。我們和以色列人一樣,常因為灰心喪志而不理會上帝的鼓勵。在黑暗的人生幽谷,想起上帝是我們的拯救和幫助,就讓人感到欣慰(詩篇40篇17節)。即使我們無法看清上帝的作為,上帝卻總是與我們同在。

— Jennifer Benson Schuldt

主啊,求祢幫助我!
讓我在困境中也能信靠祢,
請藉聖靈讓我心中充滿盼望,
讓我用生命向世人見證祢的信實。

生命艱難坎坷日,正是信靠上帝時。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4-6章 馬太福音14章22-36節


靈命日糧:合一

讀經: 彼得前書4章7-11節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彼得前書4章10節


我愛彈奏五弦班卓琴,但它有個缺點,就是它的第五弦只能彈奏簡單的和弦。當其他的樂手想要彈奏較複雜的旋律時,班卓琴手就必須做些調整,那麼,他就能在即興演奏中增添令人驚歎的旋律。

正如樂手需要調整樂器,如果我們想要與他人有合一的服事,也需要按著屬靈的恩賜做出調整。例如,那些有教導恩賜的人,還需要與有其他恩賜的人配合。因為其他人有的擅於安排會議,有的能確保會議室設置完備、整齊乾淨。每個人都有屬靈恩賜,大家需要合作,上帝的工作才能完成。

使徒彼得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章10節)。做個好管家也要與他人合作。現在,想想看你有哪些屬靈恩賜(羅馬書12章;哥林多前書12章;以弗所書4章;彼得前書4章),並思考一下,自己該如何配合其他弟兄姊妹的恩賜,奏出和弦。當我們的恩賜可以互相補其不足時,就會帶出合一且榮耀上帝的結果。

— Dennis Fisher

敬拜雖無音符,
讚美仍能獻上,
樂意擺上恩賜,
真誠服事我主。
Branon

定睛基督,教會合一。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3章 馬太福音14章1-21節


靈命日糧:誰為大?

讀經: 馬可福音10章35-45節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馬可福音10章43節


雖然有些人覺得自己只是無名小卒、滄海一粟。然而,不論我們自覺多麼微不足道,都可以被上帝大大使用。

馬丁•路德•金在1968年初的一篇講道中,引用耶穌在馬太福音10章有關服事的那段話。然後他說:「每個人都可以是偉大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服事。你不需要有大學文憑才能服事;你不需要瞭解句子文法才能服事;你不需要知道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是誰才能服事……你只需要一顆充滿感恩的心,以及一個被愛激勵的靈魂。」

當耶穌的門徒為誰才可以在天堂裡坐在榮耀的位子上而爭吵時,耶穌告訴他們:「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章43-45節)

我不知道我們對此是否也抱持同樣的看法?我們是否樂意做那些沒人注意的差事?我們服事的目的是否是討上帝喜悅多過於贏得掌聲?如果我們甘願為僕人,服事他人,我們的人生便會讓人看到那位真正偉大的上帝。

— Vernon C. Grounds

服事職分無大小,
高舉基督才可誇;
若是出於己私心,
遍及全地亦為渺。
Anon.

為主所做的小事即是大事。



全年讀經:
創世記49-50章 馬太福音13章31-58節


靈命日糧:兩個人

讀經: 約翰福音11章30-37節


[祂]心裡悲歎,又甚憂愁……耶穌哭了。 —約翰福音11章33、35節


我們的城市裡,有兩個人在同一天慘遭殺害。第一個是一名警員,他在試圖幫助一個家庭時被槍殺。另一名則是一個流浪漢,在當天早上與朋友喝酒時被射殺。整個城市都哀悼那名警員,他是一位心地善良、關心他人、備受街坊愛戴的年輕人。相反地,只有幾位流浪漢哀悼他們所愛但已失去的朋友。

我想主耶穌會為這兩個人哀痛。

當耶穌看到馬利亞、馬大和他們的朋友為拉撒路哭泣時,「[祂]心裡悲歎,又甚憂愁」(約翰福音11章33節)。祂愛拉撒路和他的姊妹。雖然耶穌知道祂很快就會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但祂還是與他們一同哭泣(35節)。一些聖經學者認為耶穌哭泣的部分原因,不僅是為了死亡的本身,更是為了死亡使人所感受的痛苦和哀傷。

人生難免會遭逢失喪。然而當我們失去摯愛時,耶穌會與我們同悲傷,並希望我們也「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而且耶穌是「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25節)的主,信祂的人,終將會經歷沒有死亡和痛苦的日子。

— Anne Cetas

賜我憐憫溫柔心腸,
與主基督心腸相仿;
伸手援助他人需求,
祢的憐恤充滿心房。
Anon.

憐憫有助於醫治他人的傷痛。



全年讀經:
創世記46-48章 馬太福音13章1-3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