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多多行善

讀經: 提摩太前書6章6-10、17-19節


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提摩太前書6章18節


奧西奧拉.麥卡蒂(Oseola McCarty)做了70年的洗衣女工,日復一日地用手搓洗、烘乾和熨燙衣服,終於在86歲那年可以退休了。多年來,她省吃儉用,把微薄的收入存起來。但她竟然捐贈了15萬美元給附近的大學設立獎學金基金,幫助貧困的學生,令她的社區居民感到驚訝。她大方無私地捐贈,激勵了數百人紛紛仿效,讓基金的金額增加了兩倍。

奧西奧拉明白,財富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為自己謀利,而在於造福他人。使徒保羅敦促提摩太,勸勉那些今世富足的人要「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提摩太前書6章18節)。我們每個人都是財富的管家,這些財富可以是金錢或是其他資源。保羅勸誡我們,不要冀望靠不住的錢財,而是要單單倚靠上帝(17節),藉著「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18節),將財寶積攢在天上。

從上帝的經濟理論來看,自私吝嗇只會讓人感到空虛;出於愛而給予他人,才能得到滿足。不要貪圖更多,而是既敬虔又知足,才是真正的財富(6節)。如果我們像奧西奧拉那樣,大方無私地與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資源,結果會是怎樣呢?今天,讓我們在上帝的帶領下,多多行善,慷慨給予吧!

— 平凱靈

今天你有什麼機會能慷慨地為人付出?
與人分享你所擁有的,如何讓你有更大的滿足感?

上帝,感謝祢賜予我資源,今天我願將這些全獻上給祢。



全年讀經:
以斯帖記9-10章;使徒行傳7章1-21節


靈命日糧 : 敬拜的場所

讀經: 出埃及記26章30節-27章8節


你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立起會幕。—出埃及記26章30節,新譯本


在二戰期間,英國下議院遭到轟炸,過後首相邱吉爾告訴議會,他們必須按照原設計重建下議院。這座建築物必須小巧,方便國會議員面對面進行辯論,其結構必須是長方形而不是半圓形,好讓他們可以圍繞著中心移動。這保留了英國的政黨制度,即左派和右派在會議廳內相對而坐,在轉換立場之前需要深思熟慮。邱吉爾總結道﹕「人塑造建築物,建築物也塑造人。」

上帝似乎也認同這一點。整卷出埃及記有七章(25-31章)詳細說明如何建造會幕,另有六章(35-40章)描述以色列人如何完成建造。上帝在乎他們的敬拜。當人們進入院子,就會看到會幕閃閃發光的金鉤、柱子,以及色彩繽紛的幔子(26章1、31-37節),使他們發出驚嘆。祭壇(27章1-8節)和洗濯盆(30章17-21節)提醒他們罪得赦免的代價。會幕裡有燈臺(25章31-40節)、陳設餅的桌子(25章23-30節)、香壇(30章1-6節)和約櫃(25章10-22節),每一樣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上帝並沒有像對待以色列人那樣,詳細指示我們要如何建造一個敬拜場所,但我們的敬拜同樣重要。我們本身就是一個分別為聖的會幕,讓上帝居住。願你我所做的一切都能提醒我們祂是誰,以及祂的作為。

— 韋陌格

對上帝的敬拜如何讓你更認識上帝和祂對你的愛?
你的敬拜是否需要做些改變呢?

天父,祢配得我獻上最好的敬拜。

聖潔會帶來純潔的生命和益處。閱讀六月主題文章



全年讀經:
以斯帖記6-8章;使徒行傳6章


靈命日糧 : 請使用我

讀經: 哥林多前書1章26-31節


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哥林多前書1章31節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曾被形容為「一個目不識丁但滿懷熱忱的平信徒」,然而上帝卻使用他帶領托普拉迪(Augustus Toplady)決志歸向耶穌基督。托普拉迪就是十八世紀的經典聖詩《萬古磐石》的作者,他如此描述自己聽到莫里斯傳講福音的情景:「真不可思議,……就在一個穀倉裡,一小群基督徒聚集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很難拼寫的人傳講福音,但我……竟然就這樣被帶到上帝面前。這當然是主的作為,真是太奇妙了!」

事實上,上帝會透過那些我們認為「不夠格」或很普通的人,在不可能的地方行奇妙的事。在哥林多前書1章,保羅提醒信徒,他們不過是一群普通人,「按著人的觀點,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地位的也不多」(26節,和合本修訂版)。哥林多的信徒雖然平庸,但上帝的恩典使他們並不缺乏恩賜和才幹(參閱7節),上帝會在他們當中並透過他們工作。上帝知道如何讓自誇的人羞愧(27-29節)。

你認為自己很「平凡」、「普通」,甚至「不夠好」嗎?別擔心。如果你已經相信耶穌,而且願意被祂使用,那就夠了。願你心中的禱告是:「上帝啊,請使用我!」

— 簡恩德

當你想到為上帝默默耕耘的人,你會想到誰?
你要如何將焦點從自己的才幹或不足,
轉移到上帝能透過你做的事情上?

天父,請原諒我將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祢。無論我身在何處,求祢使用我,成全祢的聖工。



全年讀經:
以斯帖記3-5章;使徒行傳5章22-42節


靈命日糧 : 新事物

讀經: 耶利米哀歌3章19-26節


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耶利米哀歌3章22-23節


有三年之久,我朋友蘇珊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給自己買過任何東西。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她的收入銳減,使她必須過簡樸的生活。她說:「有一天我在打掃家裡時,發覺家裡的東西看起來又破舊又褪色。使我不禁開始懷念擁有新事物時,所帶來的那種既新鮮又興奮的感受。如今身邊的一切如此陳舊黯淡,讓我覺得生活好像沒什麼值得期待。」

後來,蘇珊讀了耶利米哀歌,卻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安慰。巴比倫攻占耶路撒冷後,先知耶利米寫下耶利米哀歌,描述自己與百姓遭受撕心裂肺的創傷。然而在悲慟絕望中,卻蘊藏真實的盼望,那就是上帝的愛。耶利米寫道:「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3章22-23節)

這段經文提醒了蘇珊,上帝深切的愛能使她天天突破現況、開啟新的篇章。當身處的環境讓我們覺得無可期待時,我們可以回想上帝的信實,並期盼祂的供應。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仰望上帝,知道我們的盼望必不落空(24-25節),因為我們所信的是滿有慈愛與憐憫的上帝。

蘇珊說:「上帝的愛就是我每天的『新事物』,使我對未來有了盼望。」

— 黃嘉仁

你何時曾感到在自己的處境中看不到任何希望?
上帝應許祂的愛「每早晨這都是新的」如何帶給你盼望?

親愛的上帝,感謝祢,因為伴隨每一天而來的,是祢不變的慈愛。



全年讀經:
以斯帖記1-2章;使徒行傳5章1-2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