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收拾憂傷

讀經: 讀經:以賽亞書53章1-6節


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以賽亞書53章4節


在1960年代動盪不安的歲月裡,美國的流行音樂界也很特別,既有抗議的聲音,也有愛國的呼喚。有些歌曲抨擊戰爭、貪婪,以及社會上的不公義;也有些歌曲擁護國民的義務,支持傳統的價值觀。但理查德·法里納(Richard Farina)和波琳·貝茲·馬登(Pauline Baez Marden)所寫的《收拾憂傷》(Pack Up Your Sorrows)卻似乎最能兼容並蓄,凸顯每個人追求內心平安的渴望。那首歌的副歌是這樣說的:

要是能收拾起憂傷,

全交給我,你得平安,

我來承擔,全交給我。

或許每個人的心裡,都盼望有人能帶來真正的平安。以賽亞書53章告訴我們這個好消息──耶穌能帶給人平安!以賽亞預言以色列的彌賽亞即將來臨,而基督徒則從耶穌的死與復活中,看到了這預言的應驗。「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哪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章4-5節)。

耶穌把你我的罪孽擔負在祂自己身上,好叫我們可以得著赦免,與上帝和好。今天,你願意把憂傷全交給祂嗎?DCM

千鈞重擔祂代扛,
萬石憂傷祂共嚐,
不論豔陽與冰霜,
耶穌永在你身旁。Lillenas
憂傷再重,救主能扛。


全年讀經:
民數記20-22章,馬可福音7章1-13節


靈命日糧 :偷偷溜走

讀經: 讀經:詩篇16篇


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16篇9節


我表哥肯尼英勇抗癌整整四年。還記得他過世的前幾天,他的妻子,三個孩子,還有幾個孫子都輪流來探望他、陪伴他、與他道別。當大夥兒才走出房門外沒多久,他就悄然離世,安息主懷了。等到家人發現他過世的時候,有個小孫女天真地說:「爺爺偷偷溜走了。」前一刻,肯尼還活在世上享受上帝的陪伴;下一秒,肯尼的靈魂就進入天堂與主同在了。

詩篇16篇是肯尼最喜歡的詩篇,也是他指定要在追思禮拜上朗讀的經文。他跟詩人大衛的想法一樣,知道沒有任何財寶能勝過與主親密(2、5節)。大衛清楚地知道上帝是他的避難所,所以死亡不能奪走基督徒的生命,因此大衛說:「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10節)。不但大衛如此,肯尼也是這樣──凡是認識耶穌為救主的人都知道,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

因為耶穌從死裡復活,所以我們有一天也要復活(使徒行傳2章25-28節;哥林多前書15章20-22節)。而且我們會發現「在上帝的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篇11節)。AMC

上帝愛子,在祂右邊,
復活高升,坐定諸天;
無限恩典,赦我罪愆,
賜我居所,永離陰間。Martin
上帝是我們世上的珍寶和天堂裡永恆的福樂。


全年讀經:
民數記17-19章,馬可福音6章30-56節


靈命日糧 :感恩之心

讀經: 讀經:約翰福音11章32-44節


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祢,因為祢已經聽我。」-約翰福音11章41節


遭遇悲劇的家庭往往都帶著無法填補的創傷。有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女孩,為了追貓咪而跑到路上,結果被貨車輾過。年僅四歲大的姐姐,目睹了整個經過,看著爸媽抱著早已沒有氣息的妹妹,她嚇得說不出話來。那一刻的冷酷與創痛,纏繞著全家人好多年,揮之不去。家人的情感都冰凍了,麻木是唯一的安慰,解脫成了虛幻的假象。

那個四歲大的姐姐,就是作家安·福斯坎(Ann Voskamp)。妹妹的慘死,深深影響了她對生命和上帝的看法。在她成長的世界裡,幾乎沒有「恩典」的概念,而「喜樂」,更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後來,她當了母親,便開始尋求聖經中「喜樂」這個難以捉摸的東西。她發現「喜樂」和「恩典」都來自同一個希臘字,都和「感恩」有關。她納悶,真有那麼簡單嗎?為了驗證此說法,她決定為所擁有的一千樣祝福來感謝。剛開始時她進行得很慢,不久,感恩的心就自然地湧流出來。

正如耶穌在拉撒路復活以前就獻上感謝(約翰福音11章41節),安也發現,過去她把喜樂與妹妹一同埋葬,但學會感恩讓她重拾喜樂。的確,「喜樂」要從「感恩」開始。JAL

謝謝祢能起死回生,
因為感恩喜樂連連;
化成無數恩典種子,
撒入愁苦人的心田。
生命之喜樂始於感恩之心。


全年讀經:
民數記15-16章,馬可福音6章1-29節


靈命日糧 :必定接納

讀經: 讀經:約翰福音1章6-13節


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約翰福音1章11節


理財專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之一。他19歲的時候,申請哈佛商學院未被錄取。他還記得面談失敗之後那股「害怕的感覺」,同時還擔心著父親會作何反應。回想往事,巴菲特說:「我一生中……每一個挫折,後來都變成了好事。」

遭人拒絕固然痛苦,但卻不能攔阻我們去完成上帝要我們成就的事。耶穌家鄉的人不接受祂就是彌賽亞(約翰福音1章11節),而且許多跟隨祂的信徒後來也離開了祂(約翰福音6章66節)。但耶穌遭人棄絕,原是上帝計畫的一部分(以賽亞書53章3節),正如同耶穌接下來的事奉一樣。耶穌知道世人會棄絕祂,也知道天父在髑髏地會離開祂(馬太福音27章46節),但耶穌還是繼續醫病、趕鬼、傳福音給眾人。就在祂被釘十字架前,耶穌對天父說:「祢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翰福音17章4節)。

所以當你面對他人拒絕,以至無法完成上帝託付你的工作時,千萬不要放棄。要記住,耶穌完全能體會你的感受,而且凡是來到耶穌面前的人,祂必定會接納,總不拒絕他(約翰福音6章37節)。JBS

無人比祂更瞭解,
愁雲慘霧祂承擔;
無人比祂更貼心,
勞苦愁煩祂擔待。Peterson
沒有人比耶穌更能體會你的感受。


全年讀經:
民數記12-14章,馬可福音5章21-4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