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非我所願

讀經: 讀經:詩篇37篇1-8節


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詩篇37篇7節


我的人生並沒有按我的計畫進行。我曾希望自己可以在十九歲結婚,生半打孩子,當個賢妻良母。然而,我卻投入了職場,四十多歲才結婚,沒有孩子。有好多年的時間,我心裡盼望著詩篇37篇4節,能成為上帝給我的應允和承諾:「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

但是,上帝並非總是都會「成全」(5節)。而這些沒有被實現的心願,偶爾會引發內心的傷感。也許,你和我一樣,生活也並非按照你的心願,但是從詩篇37篇裡得到的一些心得,對我的確有些助益(雖然這篇詩的主旨,是在將我們與那些作惡的人作比較)。

在第4節裡,我們學到不要讓生活中那些沒有實現的願望,剝奪我們的喜樂。當我們愈來愈明白上帝的心意時,祂便成了我們的喜樂。

「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5節)。「交託」一詞意指「滾向」。聖經教師老洛克易爾說:「『當將你的事滾向耶和華』就好像一個人把他所無法承擔的重擔,交在一個比他更強壯之人的肩頭上一樣。」

「並倚靠祂」(5節)。當我們帶著信心,將大小事都交託給上帝時,我們就是「默然倚靠耶和華」了,祂必要成就為我們設計的美好計畫。AMC

當我走在那生命旅途,
雖然看不清前方道路,
但我只需跟隨祂腳步,
因祂已為我設計藍圖。Thiesen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言16章9節


全年讀經:
約伯記14-17章


靈命日糧 :預備之地

讀經: 讀經:約翰福音13章36節-14章4節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14章3節


一對夫妻把年邁的嬸嬸接來同住。他們擔心她會住得不自在。於是,他們把家中一個房間,裝潢得與嬸嬸家裡的臥室一模一樣。嬸嬸到達之後,覺得那房間裡的傢俱、掛飾,以及其他心愛的物品,都如此熟悉,像是在對她說:「歡迎回家!」

在約翰福音13章36節-14章4節,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對門徒說話,預備他們面對祂的死亡。西門彼得問:「禰要往哪裡去?」耶穌回答:「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13章36節)。耶穌繼續對彼得(也對其他的跟隨者)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14章2-3節)

天堂是萬國萬民基督徒將來要團聚的家,它也是我們天父的家。祂在那裡,為你、為我預備好了一個房間。

當你到達天國,耶穌為你開了天國的門,那時候你會知道,你回家了。DCM

在那天上我有個家,
那裡沒有罪惡傷悲。
它以永恆之愛堆砌,
是為你我精心設計。Bennett
對基督徒而言,天堂就是家。


全年讀經:
約伯記11-13章


靈命日糧 :當面對話

讀經: 讀經:加拉太書2章11-21節


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加拉太書2章11節


通信科技的發達,可能使我們失去和人對質的能力嗎?畢竟,現在的雇主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寄發裁員通知書。人們不再面對面地交談,而是改由在臉書和推特上批評他人。或許我們應該捨棄這些工具,看看當保羅和彼得意見出現不一致的時候,保羅是如何和彼得溝通的。

因彼得所行的不合福音的真理,保羅就當面反對他(加拉太書2章11-16節)。當時,彼得原本與外邦人有交往。但當猶太人(相信罪人得救是透過耶穌,再加上守摩西的律法)到達時,那曾聲稱自己是外邦人一分子的彼得,因害怕來自猶太人的壓力而離開了外邦人。保羅看見這種裝假的行為,就以熱切的心,在主的愛裡當面指責彼得,因為彼得明知律法無法改變生命,卻對這些律法主義者作出妥協。保羅提醒彼得,唯有恩典能將我們從罪的轄制中解脫出來,引我們進入自由之境,並且順服上帝。

當面指出弟兄姊妹的錯誤,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卻很可能因此而激發出純正的行為,與合一的靈。惟願因著聖靈大能的同行,我們都能負起責任,彼此以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5節)。MW

求主賜我真勇氣,
指出同伴的偏離;
帶著愛心和熱誠,
幫助他們能得益。Sper
良言一句,受益無窮。


全年讀經:
約伯記8-10章


靈命日糧 :近與遠

讀經: 讀經:詩篇145篇


凡求告耶和華的……耶和華便與他們相近。-詩篇145篇18節


有健康的雙眼,並不能保證可以看得清楚,這是我的親身體驗。在我經過一連串修復視網膜剝離的眼部手術後,雙眼都有了良好視力,但它們卻拒絕合作。一隻眼睛看著遠方,另一隻眼卻盯著近處,雙眼不肯配合,反而互爭主權。我的雙眼一直無法對焦,直到三個月後,我戴上了新配的眼鏡,情況才有改善。

這跟我們對上帝的看法有點類似。有些人喜歡「近看」上帝,他們將祂看成日常生活中親密同在的上帝,因為這樣會較能專注於祂。另一些基督徒則喜歡「遠看」上帝,將祂視為以至高權能管理著宇宙的全能主宰,認為這樣較能看清楚上帝。

哪一種看法是最好的呢?這實在是見仁見智。然而,聖經就像眼鏡一樣,能幫助我們看見兩者都正確。大衛王在詩篇145篇裡呈現這兩種觀點:「凡求告耶和華的……耶和華便與他們相近」(18節)以及「耶和華本為大,該受大讚美;其大無法測度」(3節)。

感謝上帝,我們的天父就在近處,祂聆聽我們的禱告。祂的大能遠在我們之上,因而能滿足我們的需要。JAL

祢是至高、至上的主,
卻又親近,聆聽禱告;
滿有大能,如此親密;
因有祢愛,我心歡喜。Sper
上帝如此偉大,足以關心我們最小的需要。


全年讀經:
約伯記5-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