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逃避者?

讀經: 讀經:箴言6章6-11節


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 (箴言6章9節)


我們在小組查經研讀箴言書,帶領人建議我們把對於懶人的稱呼從「懶惰人」改成「逃避者」(6章6、9節)。啊,我明白了,我馬上想起所有的逃避者。

例如疏於管教兒女的父母,或是那拒絕幫忙家事的男人,或是荒廢功課不分日夜打電玩的青少年等等。

坦白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嫌疑,好比成為「禱告的逃避者」(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7-18節),或「閱讀聖經的逃避者」(詩篇119篇103節;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或「不肯操練屬靈恩賜的逃避者」(羅馬書12章4-8節),或是「不作見證的逃避者」(馬太福音28章19-20節;使徒行傳1章8節)。

如果我們不去做上帝要我們做的事,我們顯然就是屬靈的逃避者了。事實上,當我們拒絕順服上帝時,我們即是在犯罪。

請聽雅各書裡這些發人深省的經句:「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4章17節)。讓我們不要成為屬靈的逃避者。CHK

若知上帝要我做何事, 但卻拒絕不願意順服; 便是忽略上帝的聲音, 罪惡地選擇偏行己路。 Sper
我們可以為不想順服上帝找各種藉口, 但是祂仍然稱之為不順服。


全年讀經:
申命記17-19章


靈命日糧 :醫治懼怕

讀經: 讀經:詩篇34篇1-10節


我曾尋求耶和華,祂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詩篇34篇4節)


在1933年,剛當選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向全國發表他的第一次就職演說。當時美國人對經濟大蕭條仍心有餘悸。於是,羅斯福針對這個經濟危機,說了一些話鼓舞人們的士氣,他說:「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可能失去某些事物時,恐懼就會出現。這包括失去財富、健康、名譽、地位、安全、家人、朋友等。顯然,我們內心渴望保護那些生命中的重要事物,而非將之全然交託在主的看顧和掌管之中。當我們心中充滿了恐懼,將使我們的情緒崩潰、靈命癱瘓。我們害怕告訴別人關於耶穌基督,害怕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去幫助他人,害怕冒險躍入新的領域。懼怕的靈給仇敵留地步,試探我們對聖經的信心,並要我們把重要的事物抓在自己手裡。

面對恐懼,正確的治療方法就是信靠我們的創造者。只有當我們確信上帝的同在,並相信祂的權能,相信祂的保護,以及祂的供應,我們才能與詩篇作者一起歡呼說:「我曾尋求耶和華,祂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詩篇34篇4節)JS

每一天所度過的每一刻, 我得著能力勝過試煉; 我倚靠天父周詳的供應, 我不用再恐慌與掛念。 Berg
信靠主是醫治恐懼的良方。


全年讀經:
申命記13-16章


靈命日糧 :主的話語

讀經: 讀經:撒母耳記上3章1-10節


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母耳記上3章1節)


德國知名的講道家與神學家帝立克(1908–1986年)曾在1930-1940年間,經歷德國納粹政權的強烈逼迫。然而,在那艱難和令人困惑的時刻,他仍堅持宣示上帝的存在和耶穌基督的權能。學者史密斯說,當帝立克在講道中談到當時的議題和面對的困境時,他尋求解答的途徑是詢問:「主對此事怎麼說呢?」

這不正是現今我們每一個人所尋求的嗎?到底上帝說了哪些話可以加添我們力量,並引導我們度過生命的興衰呢?

撒母耳記上3章描述說,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1節)。當上帝向年輕的撒母耳說話時,男孩誤以為是年長的祭司以利在呼喚他,以利就告訴他,回應上帝的聲音時,可以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9節)撒母耳因此聽見上帝的聲音,並且成為一個敬虔而毫無膽怯的人。後來「耶和華又在示羅顯現,因為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21節)

每當我們打開聖經,或聆聽講道,或停下來禱告時,我們可以如此說:「主耶穌,請向我說話,我已準備好聆聽並且願意熱切順服。」這會是個美好的操練。DCM

用話語創造天地的上帝, 透過經文向世人說真理; 只要我們用心閱讀順服, 祂的聖靈必顯明主的道。 D. De Haan
上帝藉著聖經向用心聆聽的人說話。


全年讀經:
申命記10-12章


靈命日糧 :歡迎發問

讀經: 讀經:出埃及記12章1-13節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彼得前書3章15節)


我教書時,鼓勵學生勇於發問。這並不是要他們挑戰我的權威,而是鼓勵他們向我提出疑問。有些教育專家說,當老師在解答問題時,比直接傳授知識,更能促進學習的效果。從本質上來說,我們所有人都看重自己想知道的事,甚於別人想告訴我們的事。

當然這兩種教導方式都重要,但在聖經中,首先提到的卻是鼓勵發問。甚至早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時,上帝就已指示摩西設立逾越節,讓人透過發問,了解慶祝逾越節的兩個目的:讓成人謹記上帝在這日拯救他們出埃及,也叫他們的子孫問起這日的緣由。(出埃及記12章26節)

「為甚麼」可能是個惱人的疑問詞,但也可以是個好機會,讓我們向人解釋我們的信仰(彼得前書3章15節)。所以當別人向我們提出疑問時,我們不但不應感到不耐煩,反倒要因他們的有心向學而感恩。正因深知我們所說的話可能帶來永恆的影響,所以當別人提問時,我們應該把握機會,以慈愛而謹慎的態度做出回答。JAL

主啊,願我平易近人, 願意傾聽別人的疑問。 願我不覺受威脅,反有信心祢會賜智慧, 助我如何回答或尋找答案。阿們。
真心提問能帶來建立信心的答案。


全年讀經:
申命記7-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