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孤寂者之友

讀經: 詩篇68篇3-6、19節


上帝叫孤獨的有家。—詩篇68篇6節


荷莉.庫克(Holly Cooke)因工作而移居倫敦,在那裡她連一個朋友也沒有,每到週末就覺得淒涼冷清。根據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倫敦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城市,有55%的倫敦居民說他們感到孤獨,相形之下,鄰近的葡萄牙里斯本只有10%的居民有孤寂感。

為了與人建立關係,荷莉克服了恐懼,在網路上創立名為「倫敦孤獨女孩俱樂部」的社團,至今約有3萬5千人加入。她們每隔幾週就會舉辦小型聚會,例如公園野餐、藝術課程、珠寶工作坊、餐會,甚至還有帶愛犬一起參加的戶外運動課程。

從古至今人們都會感到孤獨,我們的上帝也自亙古便撫平人們的孤寂感。大衛寫道,我們永恆的上帝「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篇68篇6節)。我們有一項屬天的特權,就是可以求上帝帶領我們找到像基督一樣的朋友,因此我們可以放膽地向祂祈求。大衛說:「上帝在祂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5節);「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就是拯救我們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19節)。

耶穌是我們最好的朋友!祂會賜給我們知己好友,而祂本身也會每時每刻與我們同在,正如荷莉說:「與朋友相聚能滋養心靈。」

— 雷翠霞

與耶穌為友,什麼最讓你樂在其中?
祂如何教導你成為別人的知己好友?

親愛的耶穌,當我感到孤寂時,請幫助我能找到摯友,也讓我記得祢就是我的知己好友。



全年讀經:
尼希米記10-11章;使徒行傳4章1-22節


靈命日糧 : 慷慨與信心

讀經: 申命記24章17-22節


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申命記24章19節


幾年前,我們教會受邀接待一些難民。他們的國家因政權轉移而動盪不安,使他們不得不逃離祖國。這些難民家庭來的時候只帶了一個小包能裝得下的物品。我們教會有好幾個家庭都樂意接待他們,而有些家庭即使沒有多餘的空間,也願意收留一些人。

這些人對難民的熱心款待,反映了以色列民在進入應許之地時,上帝對他們的再三囑咐(申命記24章19-21節)。在農業社會裡,人們深知農作物的收成非常重要,因這關係到能否安然過冬,撐到明年開春。因此,上帝指示以色列民在收割莊稼時,那些剩下的,「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19節),這也是要他們學習信靠上帝。以色列百姓以實際行動慷慨待人,並不是知道自己夠用才給別人,而是相信上帝的供應。

這種慷慨待人也提醒以色列民,從前「在埃及作過奴僕」(18、22節)。他們曾經遭受逼迫,貧苦窮困。當他們慷慨待人,就是記念上帝向他們施恩,拯救他們脫離奴役。

基督徒也同樣被敦促要慷慨待人,如同保羅提醒我們:「[基督]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8章9節)。我們能夠給人,是因為祂已經先給了我們。

— 陸明德

你曾在何時遇到困難,有人向你伸出援手?
你如何在為別人付出的同時相信上帝會供應你?

親愛的天父,請打開我的眼睛,讓我看到社區中弱勢群體的需要。



全年讀經:
尼希米記7-9章;使徒行傳3章


靈命日糧 : 得到醫治!

讀經: 約翰福音5章1-9節


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約翰福音5章9節


因脊髓損傷而癱瘓的人有了新的希望。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刺激神經生長的方法,可以重新連接肌肉和大腦之間的神經通路。這種神經的再生使癱瘓的實驗鼠再度行走,研究人員將繼續進行測試,以判斷這種治療方法對人體是否安全有效。

科學致力為癱瘓者達成得痊癒的心願,而耶穌透過神蹟實現了。當耶穌來到畢士大池,那裡有許多病人躺著,在病痛中等候多時,希望得到醫治。耶穌看見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約翰福音5章5節)。在確認這個人真的希望得到醫治之後,耶穌吩咐他起來行走,「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9節)。

上帝並沒有應許我們一切的疾病都將可以治癒。如同那天在水池邊,還有其他人沒有得到耶穌的醫治。然而,信靠耶穌的人必能經歷祂帶來的醫治:絕望轉為盼望;怨懟轉為恩慈;以愛取代仇恨;以寬容取代責難。沒有任何科學新發現(或池水)能帶給我們這樣的醫治,唯有憑著信心才能得到痊愈。

— 洪可婷

除了上帝,你還會嘗試從何處尋求心靈的醫治?
知道有一天基督徒的身體也會完全治癒,
如何使你得激勵?

親愛的上帝,感謝祢醫治我最大的疾病──罪的折磨,並藉著耶穌使我的心靈恢復健康!



全年讀經:
尼希米記4-6章;使徒行傳2章22-47節


靈命日糧 : 服事的心

讀經: 加拉太書5章13-18節


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拉太書5章13節


在默利叔叔去世的時候,各式各樣的悼詞紛至沓來。然而所有的悼詞都有同樣的一個主題:默利叔叔以服事他人來表達對上帝的愛。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他在二戰期間的服役經歷。當時他在軍中擔任醫護兵,是戰場上沒有武器裝備的醫護人員。雖然他英勇的表現使他獲得崇高的軍事榮譽,但最令人難忘的是他的愛心服事,無論是在戰時或戰後,他都帶著憐憫去服事別人。

默利叔叔的無私付出實踐了保羅對加拉太信徒的勉勵:「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拉太書5章13節)。但要如何才能做到呢?因為人類的敗壞,我們天生就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非他人。那麼,這種並非與生俱來的無私付出從何而來呢?

在腓立比書2章4-5節,保羅勸勉信徒:「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保羅講述基督因為對我們的大愛而願意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唯有祂的靈在我們裡面生出基督的心思意念,我們才可以克服自私的天性,願意為別人犧牲自己,反映出耶穌為世人捨命的終極犧牲。願我們都能順服聖靈在我們裡面的工作。

— 柯貝爾

何時曾有人無私地服事你?
你要如何服事人,也許從自己的家庭做起?

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賜下耶穌完美的榜樣,讓祂為我犧牲。請幫助我學習以基督的心為心。



全年讀經:
尼希米記1-3章;使徒行傳2章1-2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