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相聚在基督裡

讀經: 希伯來書10章19-25節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希伯來書10章25節


我曾經因為陷於人生的一些困境,而經歷長期的情緒與靈性上的痛苦掙扎。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很容易就會不想去教會(有時候我的確會想:為什麼要這麼麻煩?)。但是,我感到內心有一股力量,催逼我要持續到教堂,參加每個主日的聚會。

雖然我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些年,但是到教堂和其他的信徒一起參加主日聚會、禱告會與查經班,一起敬拜上帝,讓我得到了所需要的鼓勵,使我能堅忍與保持盼望。很多時候,我不僅聽到鼓勵的信息或教導,而且還能從別人身上得到我所需的安慰、傾聽和擁抱。

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道:「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希伯來書10章25節)。這位作者知道,當我們遭遇患難和困境時,我們需要別人的安慰,而別人在面對同樣的情況時,也需要我們的安慰。所以這位作者提醒讀者「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致搖動」,並且思考如何「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3-24節)。這是「勸勉」的重要內涵,也是上帝囑咐我們要持續相聚的原因。也許,有人需要你充滿愛心的鼓勵,而你得到的回報可能會令你感到驚奇。

— 柯愛莉

你曾在哪次聚會結束後心得激勵?為什麼?
現在有誰需要你的扶持與安慰?

慈愛的上帝,幫助我不要停止與主內肢體相聚,讓我能與他們一起經歷祢的平安與慈愛。

我們是同在基督裡的肢體,關注的是「彼此」,而不只是「自己」。



全年讀經:
士師記13-15章;路加福音6章27-49節


靈命日糧 : 耶穌基督今復活!

讀經: 馬太福音28章1-10節


祂不在這裡,照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馬太福音28章6節


在去英國劍橋上大學以前,查爾斯.西緬(Charles Simeon)是個喜愛馬匹、衣著考究的年輕人,每年都要花費大筆的置裝費。但上了大學後,學校要求他必須參加例行的聖餐禮拜,他便開始認真探討自己的信仰。西緬在閱讀了許多信徒所撰寫的書籍後,在某一個復活主日,生命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在1779年4月4日,他清早醒來,不禁高聲頌讚:「耶穌基督今日復活了!哈利路亞!哈利路亞!」隨著他對上帝的信心日益增長,他全心投入在研經、禱告和參加教堂禮拜。

在史上的第一個復活主日,來到耶穌墳墓前的兩名婦女也經歷了生命的轉變。她們親眼見到地大震動,天使將墓石挪開,並對她們說:「不要害怕!我知道妳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祂不在這裡,照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馬太福音28章5-6節)。這兩名婦女喜不自勝地敬拜耶穌,並跑回去把這大好的消息告訴朋友們。

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並不是古時候才會發生的事,耶穌應許我們此時此刻就能與祂相遇。我們與主的相遇可能會很奇妙、很戲劇化,就像墓旁的婦女或查爾斯.西緬那樣,但也可能平凡無奇。無論耶穌以何種方式向我們啟示祂自己,我們都可以相信祂深愛著我們。

— 潘艾梅

上帝如何向你啟示祂自己?
與祂相遇為你帶來什麼改變?

復活的耶穌,感謝祢為我降生並死在十字架上,使我能擁有永遠的生命,我要敬拜讚美祢!



全年讀經:
士師記11-12章;路加福音6章1-26節


靈命日糧 : 基督受難

讀經: 以賽亞書53章4-7、10-12節


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章5節


吉姆.卡維佐(Jim Caviezel)在電影《受難記》中飾演耶穌的角色。在他接演之前,導演梅爾.吉勃遜警告他說,這是一個艱鉅的角色,同時恐怕還會衝擊到他在好萊塢的演藝事業。但卡維佐終究還是決定接下這個角色,他說:「雖然這並不容易,但我覺得我們要拍好這部電影。」

在電影拍攝期間,卡維佐曾被閃電擊中,體重掉了約20公斤,而且在拍攝耶穌被鞭笞的場景時不慎受到鞭傷。但後來他卻表示:「我不是要人們專注在我身上,我只希望他們能看見耶穌,並藉此引人歸主。」這部影片對卡維佐和劇組其他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至於觀看這部電影的數百萬人中有多少人的生命得著轉變,或許只有上帝知道了。

基督的受難是指耶穌在世上遭受最大磨難的那段時間,從祂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城開始(棕枝主日),接著遭到背叛、嘲弄、鞭打和釘死。這一連串的事件在四福音書中都有記載。

以賽亞書53章預言基督的受難及其結果:「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5節)。我們都「如羊走迷」(6節),然而因耶穌的受死與復活,我們能與上帝和好。祂的受難為我們開了一條路,使我們能與祂同在。

— 柯愛莉

耶穌生平的哪方面對你的衝擊最大?
祂的受難對你有何影響?

寶貴的救主,我有訴說不盡的感恩,因祢為我受苦、受死且又復活。我感謝祢!



全年讀經:
士師記9-10章;路加福音5章17-39節


靈命日糧 : 替罪的耶穌

讀經: 彼得前書3章13-18節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按著肉體說,祂被治死;按著靈性說,祂復活了。—彼得前書3章18節


一名20歲的富家子弟與朋友飆車時,不慎撞死了一名路人。雖然他後來被判了3年徒刑,但有些人認為,出現在法庭受審,並繼而入獄服刑的那名男子,其實是肇事者花錢找來替他頂罪的人。這種花錢找人頂罪的做法,在某些國家時有所聞。

找人頂罪的做法,聽起來可恥且令人髮指,但兩千多年前耶穌也代替我們「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彼得前書3章18節)。做為上帝全然無罪的祭物,基督藉著一次獻上自己,使凡相信祂的人永遠聖潔(希伯來書10章10節)。基督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體承擔了我們犯罪所應受的刑罰。現今有些人願意幫犯罪的人頂罪,是為了賺錢,但基督代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是因為祂甘願白白地為你我犧牲生命,好讓我們得著「盼望」(彼得前書3章15、18節;約翰福音10章15節)。耶穌這麼做是為了彌合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鴻溝。

唯有藉著耶穌替全人類受死,我們這些亟需拯救的罪人才能與這位慈愛的上帝建立關係,並能毫無阻礙地來到祂面前。願這寶貴的真理能使我們歡喜快樂,並得到安慰與信心。

— 魏馬文

基督為你受死的真理如何改變你的生命?
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使你能來到上帝面前並得永生,
對你有何意義?

親愛的耶穌,謝謝祢替我受死,使我能來到上帝面前。



全年讀經:
士師記7-8章;路加福音5章1-1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