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成為教會

讀經: 希伯來書10章19-25節


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希伯來書10章24-25節


在新冠疫情期間,達夫跟凱蘭花了好幾個月,找尋一個適合他們的教會,一個屬靈的家。那時,許多教會為遵守防疫規定,限制了實體聚會,也令他們的尋找難上加難。他們渴望能與教會其他肢體溝通團契。凱蘭在寫給我的電郵中提到:「現在尋找教會真的很難!」在我心中,也升起一股想跟自己教會的弟兄姐妹團聚的渴望。我在回覆她的電郵中寫道:「現在要成為教會,也是很難!」在那段期間,我們的教會開始了新的事工,例如:提供食物給周圍的社區;創設網路事工;打電話聯繫每位會友以提供支持並且一起禱告。我和丈夫參與服事,同時也思考在這後疫情的時代中,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好讓我們能成為合上帝心意的教會。

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信徒:「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10章25節)。初代教會的信徒面臨許多困難,或許是因遭到迫害(32-34節),或是因疲倦灰心(12章3節),他們需要一些鼓勵才能持續成為教會。

如今,我也需要這樣的鼓勵,你呢?當環境改變了你我聚會的形式,我們還能繼續成為教會嗎?讓我們靠著上帝的引領,以創新的方式彼此扶持、互相鼓勵。我們可以分享資源,發送短信表達支持,儘量參與聚會,並彼此代禱。讓我們成為教會!

— 莫麗莎

有些人不能到教堂參加聚會,你要如何提供幫助?
教會如何使你更像基督,能向他人展現基督的愛?

親愛的上帝,請教導我如何成為合祢心意的教會。



全年讀經:
但以理書11-12章;猶大書


靈命日糧 : 偏見與上帝的愛

讀經: 約翰福音1章43-51節


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翰福音1章46節


「你和我想像的不一樣。我以為我會討厭你,結果卻沒有。」這位年輕人的話很不中聽,但其實他正努力地表達善意。我到了他的國家留學,而我的祖國和他的國家在幾十年前曾爆發戰爭。我和他一起在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發現他對我很冷漠。我問他是不是自己無意間得罪了他,他回答說:「你沒有得罪我……但因為我爺爺在戰爭中遇難,所以我討厭你的國家和人民。可是現在我發現,我們有很多共通點,這讓我很驚訝。看來我們沒有理由不做朋友。」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偏見。兩千多年前,當拿但業第一次聽說耶穌住在拿撒勒時,顯然就心懷偏見,他問道:「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翰福音1章46節)拿但業雖和耶穌一樣住在加利利一帶,但他可能認為,彌賽亞應該是來自別的地方。就連其他加利利人也瞧不起拿撒勒,因為拿撒勒只是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村莊。

我們清楚知道,拿但業的反應並沒有使耶穌不愛他,而拿但業成為耶穌的門徒之後,也得到了轉變。他還對耶穌說:「祢是上帝的兒子」(49節)。沒有任何偏見能夠抵擋上帝那改變人心的愛。

— 龐雅各

你曾面臨或需要消除哪些偏見?
耶穌的愛如何幫助你除去這些偏見?

慈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勝過我心中所有的偏見,並以唯有祢能賜下的愛去愛其他人。

文化差異不應該是障礙,而是讓我們向人展現熱誠接待的機會,正如耶穌接納我們一樣。 點擊閱讀:



全年讀經:
但以理書8-10章;約翰三書


靈命日糧 : 如基督的付出

讀經: 羅馬書12章1-3節


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羅馬書12章1節


在1905年,美國作家歐亨利(O. Henry)發表了膾炙人口的聖誕故事《博士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那時,他雖然正努力要從自己的困境中回歸正軌,但仍寫下這動人的故事,描繪出那有如基督一般的美好品格──犧牲。故事描述在某一年的平安夜,有個貧窮的婦女賣掉自己美麗的長髮,為她丈夫買了一條金錶鏈。但過後她卻發現,她丈夫賣了自己的懷錶,為她美麗的長髮買了一套梳子。

他們給對方最棒的禮物是什麼呢?犧牲。他們兩人的舉動都展現了深刻的愛。

作者用這故事代表了在聖子耶穌降生後,幾個博士獻給耶穌愛的禮物(參閱馬太福音2章1、11節)。然而,耶穌長大之後,有一天祂將為世人犧牲自己的生命,祂的付出遠勝於博士所獻的禮物。

在每日的生活中,基督徒可以為他人付出自己的時間、財物和愛的行動,藉此向人顯明基督所賜的極大恩典。如同使徒保羅寫道:「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羅馬書12章1節)。因著耶穌的愛而為他人做出犧牲,就是最棒的禮物了。

— 雷翠霞

有誰曾向你展現基督的愛,他為你做了何種犧牲?
你又能為別人犧牲些什麼呢?

親愛的上帝,求祢讓我在每日生活中,能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需求,好讓他們能看見耶穌。



全年讀經:
但以理書5-7章;約翰二書


靈命日糧 : 聖尼古拉

讀經: 馬太福音1章18-25節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1章23節


我們所知道的聖尼古拉(Saint Nicholas)大約於公元270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希臘家庭。不幸的是,父母在他小時候就去世了。他跟叔叔一起生活,叔叔疼愛他,並教導他要跟隨上帝。傳說尼古拉年輕時,聽聞有三姐妹沒有結婚的嫁妝,即將落入悲慘的境地。尼古拉想要遵行耶穌關於幫助窮乏人的教導,便拿出自己繼承的財產,給這三姐妹一人一袋金幣。往後多年,尼古拉不斷把自己其餘的財產分給窮人,照顧許多人。在往後的數百年裡,尼古拉因慷慨給予而受到尊崇,也讓人們想像出「聖誕老人」(Santa Claus)這個人物。

雖然浮誇的商業行銷可能會扭曲聖誕節的真諦,但送禮物的傳統確實與尼古拉有關。尼古拉的慷慨是出自對耶穌的忠誠。他明白基督的慷慨超乎想像,基督帶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那就是上帝,因耶穌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1章23節),祂還賜給我們救贖之恩。在這充滿罪惡、死亡的世界裡,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21節)。

我們相信了耶穌,就開始擁有慷慨給予的生命!我們照顧別人的需求,喜樂地提供援助,正如上帝供應我們一樣。這是聖尼古拉的故事,更是上帝的故事。

— 郭惟恩

你有哪些送禮的經驗?是被強迫還是甘心樂意?
耶穌的生命如何改變你對慷慨給予的看法?

親愛的上帝,我想要慷慨待人,但很多時候卻做不到。求祢幫助我能真實地慷慨給予。



全年讀經:
但以理書3-4章;約翰一書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