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堅持不懈

讀經: 路加福音18章1-8節


要他們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18章1節,和合本修訂版


在1917年,一名年輕的女裁縫被紐約市知名的時尚設計學院錄取而感到驚喜不已。然而,當安.洛薇(Ann Lowe Cone)從佛羅里達州來到學校註冊時,院長卻不歡迎她,並對她說:「恕我直言,我們不知道妳是黑人。」但洛薇不願離去,她輕聲向上帝禱告:請讓我留在這裡。最後,院長看到了她的堅持,於是讓她留下來,但附帶條件是她不能與白人學生一起上課,只能打開教室後門讓她旁聽。

儘管只能旁聽上課,但洛薇確實才華橫溢,不但提前六個月畢業,作品更受到上流社會顧客的青睞,包括前美國第一夫人賈桂琳.甘乃迪。洛薇為她設計了舉世聞名的婚紗禮服。這套婚紗洛薇做了兩次,因工作室上方的水管破裂,導致禮服毀損。但她沒有放棄,在尋求上帝的幫助後,重新製作完成。

這樣的堅持是大有力量的,特別是在禱告方面。在路加福音18章,耶穌的比喻提到了一名堅持不懈的寡婦,她不斷地懇求一名不義的法官為她伸冤。起初,法官不予理會,但後來深覺「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5節)。

上帝比誰都愛我們,「難道上帝不會為晝夜呼籲祂的選民伸冤嗎?」(7節,新譯本)耶穌說,上帝會快快地給我們伸冤(8節)。讓我們靠著耶穌的幫助,堅持不懈地禱告,不可灰心,上帝會按祂的時間和美好的計劃來回應我們。

— 雷翠霞

有什麼能幫助你堅持不懈地禱告?
你會不斷地為哪些事禱告?

親愛的耶穌,謝謝祢回應我堅持不懈的禱告。



全年讀經:
詩篇94-96篇;羅馬書15章14-33節


靈命日糧 : 我們的兄長

讀經: 希伯來書2章10-18節


耶穌稱他們為弟兄姐妹,並不以為恥。—希伯來書2章11節,新普及譯本


年僅6歲的伯傑和妹妹外出時,一隻惡犬突然撲向妹妹,伯傑奮不顧身地跳到妹妹前面,保護她不受惡犬的兇猛攻擊。過後伯傑被送到急診室接受治療,臉部縫了90針。事後,他解釋了自己當時的行為,他說:「如果當時有人會死,我希望是我而不是妹妹。」幸好經過整形手術後,伯傑的臉部創傷已經順利修復。在近日兩人的合照中,這個哥哥熱情地擁抱著妹妹,可以看出他對妹妹的愛仍像以前一樣堅定!

在理想的情況下,家人會關心照顧我們。真正的兄弟會在我們遭遇困難時挺身而出,在我們孤單或害怕時陪伴身旁。但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是我們最好的兄弟也並不完美,有些甚至會傷害我們。但我們有一位兄長──耶穌,祂會永遠陪在我們身邊。希伯來書告訴我們,基督以卑微的行動表達祂的愛,降生在人類的家庭中,與我們一樣成了「血肉之體」,「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2章14、17節)。因此,耶穌是我們最完美的兄長,祂樂意稱我們為弟兄姐妹(11節)。

耶穌確實是你我的救主、朋友和君王,但耶穌也是我們的兄長,祂曾經歷人生一切的恐懼與試煉、絕望與傷痛。這位兄長耶穌瞭解我們,時刻陪伴我們。

— 郭惟恩

你與你的弟兄或手足曾有什麼樣的相處經驗?
你如何將耶穌視為真正的兄長?

親愛的耶穌,想到祢是我的兄長,真令我感到震驚!請祢與我同行,愛我並教導我,引領我走祢的道路。歡迎上網閱讀探索叢書《我們屬於祂》。



全年讀經:
詩篇91-93篇;羅馬書15章1-13節


靈命日糧 : 我不忘記你

讀經: 創世記40章8-15、20-23節


酒政卻不記念約瑟,竟忘了他。—創世記40章23節


如果你曾聽過獄中人的故事,就會發現對許多囚犯來說,最難熬的或許是孤單寂寞。事實上,有研究指出,無論監禁時間長短,大多數的受刑人在坐監期間,他們的至親好友只會來探視兩次。因此他們一直覺得孤單寂寞。

這讓我聯想到聖經人物約瑟。當約瑟蒙受不白之冤,身陷獄中時,他也經歷了這樣的痛苦。在坐監時,約瑟曾有一絲希望的曙光,因上帝讓他精準地解析一名獄友所做的夢,而這人又正好是法老所信賴的僕人。約瑟告訴這位侍酒總管,他將官復原職,並且請他代為向法老陳情,好讓自己能重獲自由(創世記40章14節)。但這人官復原職後「卻不記念約瑟,竟忘了他」(23節),因此約瑟又等了兩年。在等候的歲月中,雖然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情況會有所轉變,但約瑟並不是真的孤單一人,因為上帝與他同在。最後,這位侍酒總管終於想起他對約瑟的承諾,而約瑟在正確解析法老的夢之後,便獲得了釋放(41章9-14節),還被立為埃及宰相。

不管是什麼情況讓我們覺得自己被遺忘,也不管是怎樣的環境讓我們覺得孤單寂寞,我們都可以緊緊抓住上帝對祂兒女的應許,祂已經向我們保證:「我卻不忘記你!」(以賽亞書49章15節)

— 夏莉珊

你何時曾經歷過被人遺忘的痛苦?
想到上帝永遠與你同在,如何帶給你安慰?

天父,當我感覺遭受遺忘時,求祢幫助我信靠祢,並牢記祢永遠與我同在。



全年讀經:
詩篇89-90篇;羅馬書14章


靈命日糧 : 不同方式

讀經: 哥林多前書9章19-23節


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哥林多前書9章22節


在19世紀末期,司馬莉(Mary Slessor)坐船前往非洲卡拉巴國(Calabar,今日的奈及利亞),她帶著滿腔熱血,想繼續已故的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的宣教工作。她被指派的第一個任務是在學校教書,但卻跟其他宣教士住在一起,這使她想以不同的方式更好地參與服事。因此她做了一件在當地很少見的事──住在她所服事的人群當中。司馬莉學習他們的語言、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甚至收養了數十個被遺棄的孩子。她花了近40年,將盼望和福音帶給那些需要的人們。

使徒保羅深知,滿足周遭人們真實的需要是至關重要的。在哥林多前書12章4-5節,保羅提到:「恩賜有許多種,卻是同一位聖靈所賜。事奉有許多種,卻是事奉同一位主」(和合本修訂版)。所以他按照人們的需要去服事他們,正如他說:「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9章22節)

我知道有間教會近期正在推動一項名為「面面俱到」的事工,其中包括設置無障礙設施,讓身心障礙人士可以到教堂敬拜上帝。這呼應了使徒保羅的教導,不但能贏得人心,還能讓福音廣傳於社區之中。

當我們在周圍的人面前活出自己的信仰時,願上帝帶領我們,能以全新的方式把他們引到耶穌面前。

— 白德夫

上帝要你以何種獨特的方式去傳福音?
你要如何達成呢?

親愛的天父,請祢賜我智慧,讓我能用適當的方式去幫助別人。



全年讀經:
詩篇87-88篇;羅馬書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