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選擇很重要

讀經: 創世記39章1-12節


約瑟不從。—創世記39章8節


在紐澤西州,一名游泳教練目睹一輛車子正沉入紐華克灣,又聽到司機大喊:「我不會游泳!」當時這輛車正快速沒入渾濁的河水之中。就在岸上擠滿圍觀群眾時,安東尼奔向岸邊礁石,取下身上的義肢,跳入水中,把這位68歲的男子平安救上岸。還好安東尼毅然採取行動,這人才能獲救。

我們所做的抉擇事關重大。看看族長雅各,他有許多兒子,卻公然偏愛17歲的兒子約瑟,甚至愚蠢地為他做一件「彩衣」(創世記37章3節)。結果呢?約瑟的哥哥們憎恨他(4節),時機一到便將他賣為奴隸(28節)。然而,正因約瑟被賣到埃及,上帝便使用他,在長達七年的饑荒中,留存雅各全家和其他許多人的性命,雖然約瑟的哥哥們原意是要害他(參閱50章20節)。而引發這一連串事件的關鍵,就在於約瑟的一個抉擇。他為了做個誠實正直的人,決定逃離波提乏的妻子(39章1-12節),結果被關在監獄裡(39章20節),最終才得以覲見法老(41章)。

雖然安東尼所受的訓練有助於他救人,但他仍需做出抉擇。當我們愛上帝、一心事奉祂,祂就會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能榮耀上帝並使人得到益處。如果你還沒這麼做,現在就可以從信靠耶穌做為開始。

— 柯愛莉

你所做的抉擇曾帶來什麼結果?
上帝的靈如何帶領你做出明智的抉擇?

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能做出明智的抉擇,好使祢得到榮耀。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3-15章;約翰福音7章1-27節


靈命日糧 : 保持聯繫

讀經: 馬太福音6章5-9節


向那在隱秘中的父禱告。—馬太福音6章6節,和合本修訂版


麥德琳‧蘭歌(Madeleine L’Engle)已經養成習慣,每週打一通電話給她的母親。後來母親日漸年邁,這位廣受喜愛的靈修作家就更常打電話給她,麥德琳說:「我只是想保持聯絡。」同樣地,麥德琳也喜歡她的子女以電話來維繫彼此的關係。有時通話時間很長,因討論重大問題需要解答;有時單單只是撥個電話,確認號碼沒換也就夠了。正如麥德琳在她的一本書中(Walking on Water)提到:「孩子和父母保持聯繫是件好事;同樣地,我們身為天父的兒女,與天父保持聯繫也是件美好的事。」

許多人都很熟悉馬太福音6章9-13節的主禱文,但前一段經文其實也很重要,因它為接下來的禱詞定了大方向。這段經文指出禱告不是為了誇耀自己,「故意叫人看見」(5節)。禱告不在於內容長短,而且「話多」(7節)未必就代表禱告有內涵。禱告的重點是在於和天父經常保持聯繫,這位天父在我們「沒有祈求以先」(8節),就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了。耶穌強調,對你我而言,能和天父保持聯繫實在是太美好了。因此接下來,祂教導我們:「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9節)

禱告是一個美好且至關重要的抉擇,這能讓我們與上帝,這位我們在天上的父保持聯繫。

— 博約翰

你要如何與人保持更密切的聯繫?
你如何經歷到與天父保持聯繫?

天父,感謝祢,在我祈求之前,祢就早已知道我的需要。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0-12章;約翰福音6章45-71節


靈命日糧 : 聽見了!

讀經: 詩篇116篇1-7節


祂既向我側耳。—詩篇116篇2節


在1910年,查爾斯‧瑞柏曼和喬治‧蘭蓀特在合著的《物理》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一棵樹在寂靜的森林中倒下時,若附近沒有任何動物聽見,那麼它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呢?」多年來,這個問題引發許多關於聲音、感知與存在的哲學與科學論辯,直到如今尚無定論。

一天晚上,我陷入寂寞憂傷,深受一個從未與任何人分享的煩惱所困擾,那時我想到了那個哲學問題。我自問:如果沒有任何人聽見我的呼求,那麼上帝聽見了嗎?

撰寫詩篇116篇的詩人在面臨死亡威脅、感到心灰意冷時,或許也感到被遺棄,因此他向上帝呼求,因知道上帝正在聆聽也必幫助他。詩人寫道:「祂聽了我的聲音和我的懇求。祂既向我側耳」(1-2節)。即使無人知曉你我內心的痛苦,但上帝都知道;就算沒人聽見你我的呼求,但上帝都聽見。

知道上帝必向我們彰顯祂的慈愛並保護我們(5-6節),能讓我們在困境中仍享「安寧」(7節,新譯本)。譯為「安寧」的希伯來文(manoakh)原意是平靜安穩之處,即我們可以安心,因知道我們有上帝的同在與幫助。

瑞柏曼和蘭蓀特提出的問題有各種答案,但上帝聽見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聽見了」。

— 黃嘉仁

當你感到孤單或被人遺忘時,你會做些什麼?
上帝傾聽你的呼求且關心你,你會對祂說些什麼?

天父,感謝祢一直垂聽我內心的呼求。祢的幫助與同在使我得享安寧。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7-9章;約翰福音6章22-44節


靈命日糧 : 感同身受

讀經: 西番雅書3章17-20節


祂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西番雅書3章17節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磁振造影(MRI掃描)來研究祖母們的大腦。研究人員讓參與實驗的祖母觀看自己孫子女、成年兒女,以及一個陌生孩子的照片,檢測這些祖母的同理心反應。研究顯示,祖母們對孫子女的情緒感同身受的程度,更高於成年兒女。研究人員將之歸因於所謂的「可愛因素」──祖母們自己的孫子比成年兒女更「可愛」。

在我們說「啊不然咧?」之前,我們可以想一想進行這項研究的詹姆斯·里林(James Rilling)博士說過的話:「如果照片中的孫子女在笑,祖母就會感受到孩子的快樂;如果孫子女在哭,她們也會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和憂愁。」

先知西番雅描繪了上帝看著祂子民時的感受,就如上述的研究一般。西番雅書3章17節說:「[上帝]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也有人將這句話翻譯為:「你要叫祂心裡充滿喜樂,祂要大聲歌唱。」就像一位富有同理心的祖母,上帝能感受我們的痛苦:「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以賽亞書63章9節);祂也能感受我們的歡樂:「耶和華喜愛祂的百姓。」(詩篇149篇4節)

在感到沮喪時,讓我們謹記上帝對我們有真實的情感,與我們感同身受。祂不是冷漠、遙遠的上帝,而是愛我們、喜悅我們的上帝。現在就讓我們來親近祂,感受祂的微笑並聆聽祂歡唱。

— 畢愷騰

你曾如何感受到上帝喜愛你?這讓你感覺如何?

親愛的上帝,幫助我感受到祢正對我微笑。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4-6章;約翰福音6章1-2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