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活水

讀經: 約翰福音4章4-14節


妳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給了妳活水。—約翰福音4章10節


莉亞因為家庭缺乏溫暖,十四歲就離開家裡,在外頭找了工作,並和朋友們住在一起。她渴望得到愛和肯定,後來就搬去和一個男人同居。莉亞早已嗜酒成性,而這男人還教她吸毒。可是無論是男女關係或是酒精和毒品,都不能滿足她內心的渴望。她不停地追求滿足感,過了幾年,她遇到一些基督徒,他們幫助她,陪她一起禱告。數個月後,她終於發現耶穌能滿足她對愛的渴求。

那位在井邊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在遇見耶穌之後,她乾渴的心靈也同樣得著滿足。這位婦人在中午正熱的時候出來打水(約翰福音4章5-7節),可能是為了避開其他婦女的議論和異樣的眼光,因為大家都知道她曾有幾個丈夫,而且她現在還與別的男人有不正當的關係(17-18節)。當耶穌向這婦人要水喝時,其實是違反當時的社會習俗,因猶太教師通常不會與撒馬利亞婦女往來。然而耶穌卻要把活水賜給她,好讓她得著永活的生命(10節),並使她乾渴的心靈得著滿足。

當我們接受耶穌成為個人的救主,也就同樣喝了這活水。現在,我們也可以邀請別人來跟隨耶穌,與他們分享這生命的活水。

— 潘艾梅

當耶穌向井邊的婦人要水喝時,
你認為那婦人有何感受?
領受耶穌所賜的活水,對你而言有何意義?

耶穌啊,祢歡迎所有心靈乾渴的人到祢那裡喝這活水,求祢以活水滿足我乾渴的心靈。



全年讀經:
民數記7-8章;馬可福音4章21-41節


靈命日糧 : 謙卑日

讀經: 腓立比書2章1-11節


[祂]自甘卑微,順服至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章8節,新譯本


我常覺得人們自創的非正式節日很有趣。單單在二月就有焦糖黏黏包日、世界吞劍者日,甚至還有國際狗餅乾感恩節,而今天則是人們所定的「謙卑日」。謙卑是舉世公認的美德,當然值得慶祝。但耐人尋味的是,這個美好的品格並非一直受人尊崇。

在古時候,人們認為謙卑是個弱點,而非一種美德,因為那時人們更看重榮譽。人們很自然地都會誇耀自己的成就,希望提高身分地位,而不讓自己低人一等。謙卑意味著卑微低下,就像以下對上,奴僕對主人一樣。但歷史學家說,這一切都因耶穌被釘十架而徹底改變了。耶穌「本有上帝的形象」,卻捨棄祂神聖的地位而「取了奴僕的形象」,自甘卑微為人受死(腓立比書2章6-8節)。耶穌這種值得萬人稱頌的壯舉,使得謙卑被重新定義。到了第一世紀末,即使有些作家並不是基督徒,也因基督的作為而將謙卑視為一種美德。

如今,每當有人因謙卑而受到讚揚時,福音就巧妙地被傳開了。因為如果沒有耶穌,謙卑就不會被人認為是一種美德,更別提設立「謙卑日」了。基督為我們捨棄了祂尊貴的地位,在人類的歷史中向我們揭示上帝謙卑的特質。

— 霍薛頓

若謙卑仍被視為弱點,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今天你可以在哪些人際關係中效法耶穌的謙卑?

耶穌,我讚美祢,因祢是自甘卑微的至高者。今天,我來到祢的面前,願我也能學像祢的謙卑。

這個世界離經叛道、亂了次序,而耶穌為我們提供了撥亂反正的觀點。歡迎點擊連結:全年讀經:
民數記4-6章;馬可福音4章1-20節



靈命日糧 : 保守你心

讀經: 箴言4章20-27節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章23節


匈牙利籍數學家亞伯拉罕·沃德(Abraham Wald)於1938年移居美國後,在二戰中貢獻了他的專長。當時,美國軍方想方設法要保護美國戰機免受敵軍的炮擊,因此要求沃德和他在統計研究團隊裡的同僚計算要如何加裝鋼板,使戰機能更有效地防禦炮火的攻擊。一開始,軍方的作法是檢視返回的戰機,查看哪個部位受損最為嚴重。但沃德憑藉著他敏銳的洞察力,指出這些戰機雖然中彈受損但仍能倖存。他認為最需要加強防護的部位僅能從墜毀的戰機上找到。顯然地,戰機最脆弱的部位就是引擎,一旦引擎被擊中就會墜機,當然無法順利返回,更不必提檢視了。

所羅門王教導我們要保護身上最脆弱的部位,也就是我們的心。他告誡他的兒子要保守己心,因為一切皆由心發出(箴言4章23節)。上帝的教誨能引導我們的一生,帶領我們避開錯誤的決策,並教導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何處。

若我們藉著聽從上帝的教導,加強防護自己的心,就越能使我們的「腳離開邪惡」,並且持續堅穩地與上帝同行(27節)。我們每天都會進入危機四伏的敵人陣營,但只要以上帝的智慧保守我們的心,我們就能遵行上帝的旨意,活出榮耀祂的生命。

— 洪可婷

你的心目前最無法抗拒的是什麼呢?
上帝的智慧如何保守你?

上帝,求祢保守我的心免受一切傷害,我要藏身在祢懷中,堅定地倚靠祢。



全年讀經:
民數記1-3章;馬可福音3章


靈命日糧 : 真理與傳統

讀經: 馬可福音7章8-13節


你們是離棄上帝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馬可福音7章8節


一位年輕的媽媽在做滷水鴨時,會將整隻鴨子切成兩半之後,才將鴨子和滷料放進大鍋裡一起煮。她丈夫問她為何要把鴨子切成兩半,她回答說:「因為我母親一向都是這樣做的啊!」

然而,丈夫的疑問卻激起她的好奇心,於是她詢問母親這個傳統做法的由來。母親告訴她,因為家裡的鍋子小,所以需要將鴨子切成兩半才能放得下。這個回答令她啼笑皆非,因為她自己有許多大鍋子,將鴨子切半根本是多此一舉。

許多傳統的由來都是因著某些需求而開始的,但代代流傳卻無人質疑,最後就成了我們慣常的做法。人們想遵循傳統是很自然的事,在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也是如此。當他們看到有人似乎違反宗教規條,便深表不滿(馬可福音7章1-5節)。

但耶穌對法利賽人說:「你們拘守著人的傳統,卻離棄了上帝的誡命」(8節,新譯本)。祂表明傳統習俗絕對不能取代聖經的智慧,一個人若真心渴望跟隨上帝(6-7節),就會更看重自己內心的態度,而非僅限於外在的行為表現。

我們對任何極為看重且嚴謹遵守的傳統習俗,都應該經常審視,權衡它是否與真理一致。上帝所啟示我們真正需要的真理,永遠超越一切的傳統習俗。

— 潘愷蘭(Katara Patton)

你堅守哪些傳統習俗?
這些習俗符合聖經中的教導嗎?

天父,求祢幫助我遵行祢的命令,願意棄絕任何抵觸聖經真理的傳統習俗。



全年讀經:
利未記26-27章;馬可福音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