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操練信心

讀經: 詩篇46篇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篇46篇10節


有一次去動物園時,我在樹獺展廳前停下來稍作休息,看到一隻樹獺頭下腳上地倒掛著,似乎很滿足於這種全然靜止的狀態。我嘆了口氣。因我健康狀況不佳,常被迫要靜止不動,但我多麼想要動一動,只希望能做點事,什麼事都好。我受夠自己身體的限制,渴望能停止這種無力感。但就在我盯著樹獺時,我看到牠伸長一隻臂膀,抓住旁邊的樹枝後,就再次不動了。實際上,保持靜止不動是要花力氣的。我若想要像樹獺一樣,滿足於緩慢移動或靜止不動,就不只是需要驚人的肌力。要將我生活中每個緩慢的步伐都交託給上帝,我需要的是超自然的能力。

在詩篇46篇,詩人宣稱上帝不只賜給我們力量,祂就是我們的力量(1節)。不論我們遇到什麼景況,「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7節),詩人因信而重述這個真理(11節)。

像樹獺一樣,我們的日常經歷也往往需要步伐緩慢,看似長時間地靜止不動。當我們信靠永不改變的上帝時,便能倚賴祂的力量,順從祂為我們制定的任何計劃與步調。

雖然,我們可能還得繼續在等待中面對苦難或受煎熬,但上帝會一直信實地與我們同在。在我們覺得自己軟弱無力的時候,上帝會賜給我們力量,幫助我們操練信心。

— 鄧書琪

你曾如何靠上帝所賜的力量,度過「靜止不動」的時期?思想上帝永不改變的特質,如何幫助你忍耐?

全能的上帝,感謝祢賜我機會操練信心,求祢讓我倚靠祢的力量,耐心等候。



全年讀經:
詩篇10-12篇;使徒行傳19章1-20節


靈命日糧 : 耶穌是誰?

讀經: 馬可福音8章27-30節


人說我是誰?—馬可福音8章27節


耶穌是誰呢?有人說,祂是個好老師,但也只不過是個人。作家魯益師寫道:「這人若非曾是、現在仍是上帝的兒子,就是一個瘋子或更糟糕的人。你可以把祂當作是個蠢人而叫祂住嘴,也可視祂為惡魔,朝祂吐口水或把祂殺死,又或者你可以俯伏在祂腳前稱祂為主、為上帝。但是千萬別用自認高明的廢話,說祂是個偉大的教師,但只不過是個人。」這番雋永精闢的論述出自《返璞歸真》,指出耶穌若謊稱自己是上帝,那祂就不會是偉大的先知,因那將是終極的異端邪說。

在前往一個村莊的途中,耶穌問門徒:「人說我是誰?」(馬可福音8章27節)門徒的答案包括施洗約翰、以利亞,以及先知裡的一位(28節)。但耶穌想知道門徒的看法,便詢問:「你們說我是誰?」彼得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他說:「祢是基督」(29節),也就是救主彌賽亞。

那我們說耶穌是誰呢?耶穌不可能是位良師或先知,卻謊稱自己與天父「原為一」(約翰福音10章30節)。祂的跟隨者,甚至就連魔鬼,都承認祂的神性,宣稱祂是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8章29節,16章16節;約翰一書5章20節)。如今,願我們將基督是誰這個好消息傳給人,祂必供應我們傳福音時所需的一切。

— 柯愛莉

你說耶穌是誰?你若相信祂是上帝的兒子,
那麼你會如何告訴別人呢?

主耶穌,謝謝祢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讓我能倚靠祢。請幫助我,將祢是誰的這個好消息傳給別人。



全年讀經:
詩篇7-9篇;使徒行傳18章


靈命日糧 : 受教的心

讀經: 箴言1章1-7節


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著智謀。—箴言1章5節


許多人不僅抨擊不同的觀點,也攻擊那些抱持不同看法的人,而且很可悲地,這已成為一種「正常」現象。這種情況就連學術界也不例外。基於這個原因,當我看到神學家暨學者理查德·海斯(Richard B. Hays)寫了一篇文章,大力抨擊他自己多年前所寫的一本著作時,令我感到非常震驚!在海斯近年所寫的一本書中,他展現出極大的謙卑,糾正了他過往的觀點,藉著終生學習調整了自己的看法。

在介紹箴言這卷書時,所羅門王列出了收錄這些智慧諺語不同的目的。但在那些目的之中,他特別提到:「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著智謀」(箴言1章5節)。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即使他已事奉基督數十年,仍持續不斷地追求更認識耶穌(腓立比書3章10節)。所羅門王也規勸智慧人要傾聽,不斷地學習,並且持續成長。

懷有一顆受教的心,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有益處的。當我們追求持續成長,學習有關信仰和生命等各方面的教導時,願我們能讓聖靈引導我們明白真理(約翰福音16章13節),好教我們更能領略這位良善又偉大的上帝是何等奇妙。

— 柯貝爾

你的生活或屬靈生命,在哪方面變得冷淡而停滯不前?你如何學習更加謙卑受教,讓上帝使你成長,超越你目前的光景?

慈愛的上帝,求祢讓我知道自己還有許多尚待學習之處。求祢賜給我一顆謙卑受教的心,讓我能持續在耶穌的恩典與智慧中成長。



全年讀經:
詩篇4-6篇;使徒行傳17章16-34節


靈命日糧 : 真自由

讀經: 哥林多前書10章23節-11章1節


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哥林多前書10章24節


在地鐵上,美玲一邊閱讀,一邊畫下重點並在書頁的邊緣寫下讀書心得。但坐在她旁邊一對母子的談話,讓她停了下來。這位媽媽正在糾正她年幼的孩子,不可以在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上亂塗亂畫。美玲聽了這番話,立刻把筆放下,她不希望這孩子不聽媽媽的話而模仿自己的閱讀習慣。美玲知道這個小孩子還不能分辨在借來的書上塗鴉,與在自己的書上寫心得有什麼差別。

美玲的舉動,讓我想到哥林多前書10章23-24節,使徒保羅那段發人深省的話:「有人說:『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這話不錯;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益處。『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會幫助人。每一個人都不應該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應該關心別人的利益。」(現中修訂版)

那時哥林多教會剛成立不久,許多信徒將在基督裡的自由視為追尋個人利益的機會。但保羅告訴他們,應將這份自由視為讓別人得益處、得造就的機會。保羅教導他們,真正的自由不是有權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能自由地為上帝做當做的事。

當我們用本身的自由選擇去建造他人,使他人得益,而非取悅自己,就是跟隨耶穌的腳步了。

— 謝葆芳

為何你在別人面前謹言慎行,就是尊榮上帝?
當你行使自由時,要如何更能為他人著想呢?

耶穌,感謝祢使我得自由。求祢賜給我智慧和恩典,讓我行使我的自由時,能榮耀祢並使別人得祝福。



全年讀經:
詩篇1-3篇;使徒行傳17章1-1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