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上帝的朋友

讀經: 馬太福音10章1-11、40-42節


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馬太福音10章40節


兩個初次見面的人若發現彼此有共同的朋友,會覺得格外親切。最令人感到溫馨的情況,或許是友善的主人在熱情接待客人的時候,說:「很高興認識你,你是小陳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

耶穌也說過類似的話。在當時,耶穌因醫治了許多人而吸引了大批人群來跟隨祂;但在另一方面,當時的宗教領袖卻視祂為敵,因為耶穌不贊同他們將聖殿當成商場,並且濫用他們的職權。在雙方的分歧日益加劇時,耶穌採取了一個行動,使跟隨祂的人得著加倍的喜樂,明白自己的責任並經歷了神蹟奇事。祂賦予門徒醫病的能力,差遣他們去宣揚上帝的國已經臨近,並向門徒保證:「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馬太福音10章40節),換言之,就是接待差祂來的天父。

我們很難想像友善的接待能讓生命有所改變。但事實就是如此,對於任何願意接待耶穌門徒的人,甚或只是給他們一杯冷水的人,耶穌都保證上帝必會記念。雖然這些話是耶穌在很久以前說的,但祂的話至今仍提醒我們要以恩慈待人,無論是接待對方,或接受對方的款待,我們都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善意和友好,因為上帝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朋友。

— 狄馬汀

你要如何靠聖靈的幫助,讓別人願意與你傾談?這如何能引領他們認識救主呢?

天父啊,祢就是福音的源頭,感謝祢讓我們有機會傳遞這好消息。



全年讀經:
約伯記11-13章;使徒行傳9章1-21節


靈命日糧 : 上帝的供應

讀經: 列王紀下4章1-7節


以利沙問她說:「我可以為妳做什麼呢?妳告訴我,妳家裡有什麼?」—列王紀下4章2節


每個星期,三歲的波波都會和他媽媽到教會,幫忙社區關懷事工部把福音車上的食品搬下來。一天,波波在家無意中聽到媽媽告訴外婆,載送食品的福音車壞了。波波著急地說:「哎呀!那他們要怎麼送食物?」媽媽向他解釋說,教會應該會讓大家奉獻買一輛新的卡車。波波高興地說:「我有錢!」然後,他到自己房裡,拿了一個貼著彩色貼紙的塑膠罐給媽媽,裡面裝了約39美元的硬幣。雖然波波的錢不多,但上帝使用他的慷慨付出連同其他人的奉獻,讓教會買了一輛新的冷藏卡車,使教會能繼續服務他們的社區。

慷慨奉獻的一點小錢,放在上帝的手中總能變得綽綽有餘。在列王紀下4章,一個窮寡婦向先知以利沙請求經濟上的援助。以利沙吩咐寡婦計算自己僅剩的資源,並向鄰居求助,然後按照他的指示去做(1-4節)。結果,這個寡婦得到上帝奇妙的供應,上帝用寡婦僅有少量的油,把她向鄰居借來的所有器皿都裝滿了油(5-6節)。以利沙告訴她:「妳去賣油還債,所剩的,妳和妳兒子可以靠著度日。」(7節)

上帝能用我們擁有的資源施行奇事,若我們只專注於自己所缺乏的,就可能會錯過目睹上帝奇妙的供應。

— 鄧書琪

上帝曾如何奇妙地使你的資源倍增?
上帝如何使用你手上的資源及他人的付出,
以回應社區更大的需求?

上帝啊,祢是信實的供應者,當我忠心地管理並分享祢所賜予的一切時,請幫助我留心祢的作為並心存感恩。



全年讀經:
約伯記8-10章;使徒行傳8章26-40節


靈命日糧 : 並肩同行

讀經: 羅馬書13章8-14節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羅馬書13章8節


在2020年,一隻可愛又忠心的狗兒比利成了網絡之星。牠的主人羅素弄傷了腳踝,行走需要依靠拐杖。不久,比利陪羅素走路時,也開始一瘸一拐。羅素擔心比利的情況,便帶牠去看獸醫。但檢查之後,獸醫卻說比利根本沒有問題!因為比利單獨行動時可以四處奔跑。原來,比利在陪伴羅素走路時,假裝自己和主人一樣跛腳。這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同理別人的痛苦吧!

使徒保羅對羅馬教會的重要教導,就是要同理別人的感受,與人並肩同行。保羅強調十誡的最後幾條誡命都包含在「愛人如己」(羅馬書13章9節)這句話裡。在第8節提到:「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這能讓我們明白,以愛心與人並肩同行的重要性。

作家珍妮·亞爾伯斯(Jenny Albers)建議說:「當有人遭逢巨變,別試圖開解他們(因你辦不到!)。當有人受到傷害,別試圖消除他們的痛苦(因你辦不到!)。但是,當他們傷心難過時,你可以用愛心陪伴他們同行(因你能辦到!)。因為有時人們所需要的,只是想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因為這位救主耶穌一路陪伴我們走過所有的傷痛,我們便能體會何謂與人並肩同行。

— 施安妮

這週有誰需要你的陪伴,與他並肩同行?
你認為上帝要你怎麼做呢?

上帝啊,求祢開我的眼睛,讓我看見周圍人們的需要,幫助我能以愛心待人,成為他們的朋友。



全年讀經:
約伯記5-7章;使徒行傳8章1-25節


靈命日糧 : 懇切禱告

讀經: 詩篇143篇


耶和華啊,求祢⋯⋯將我救活,憑祢的公義,將我從患難中領出來。—詩篇143篇11節


在新冠疫情期間,一位備受矚目的女名人說:「我曾經歷一段黑暗時期。」這一句話述說了她內心的煎熬和痛苦。在這段黑暗籠罩的日子,適應新常態是她其中一個挑戰,她也承認自己在混亂的思緒中,曾有輕生的念頭。後來,她努力走出情緒低谷,包括與一位關心她的朋友分享內心的掙扎。

在動蕩的時刻或風雨飄搖的日子裡,我們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雖然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難免會陷入低谷和困境,但要走出這種情緒低谷並不容易,有時需要尋求心理健康專家的協助。

詩篇143篇是大衛在人生某個黑暗時期所做的禱告,我們能從中有所學習。雖然我們不知道當時的情況,但可以看出大衛向上帝的禱告非常真誠且充滿盼望。他說:「原來仇敵逼迫我,將我打倒在地,使我住在幽暗之處,像死了許久的人一樣。所以我的靈在我裡面發昏,我的心在我裡面悽慘」(3-4節)。身為基督徒,若僅向自己、朋友或醫學專家承認內心的感受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真誠地將心思意念及一切帶到上帝面前,我們的禱告可包括詩篇143篇7-10節的懇切祈求。我們的黑暗時期,正是我們應該懇切禱告的時候,向上帝祈求只有祂才能帶來的亮光和生命。

— 簡恩德

你通常會如何面對黑暗時期?
你為何很難真實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掙扎呢?

天父,求祢重燃我的力量及盼望。當生活被黑暗籠罩,使我陷入情緒低谷時,幫助我能以禱告來親近祢。



全年讀經:
約伯記3-4章;使徒行傳7章44-6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