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重新開始
讀經:
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歷代志下33章13節
「帶來死亡的商人死了!」這是一則訃告的標題,或許這正是讓發明炸彈的阿佛列.諾貝爾(Alfred Nobel)改正人生軌道的原因。其實,那是報章搞錯了,當時阿佛列依然健在,過世的是他哥哥路德維希(Ludvig Nobel)。在阿佛列明白世人只會記得他發明了殘酷的殺人武器之後,他決定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財產並設立獎項,頒發給那些增進人類福祉的人。這就是眾所周知的諾貝爾獎。
遠在兩千多年前,一個滿有權勢的人也回轉歸正。那人就是猶大王瑪拿西,他因悖逆上帝而被擄到巴比倫,但後來「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當他「祈禱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就「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歷代志下33章12-13節)。此後,瑪拿西在位期間國中得享太平,他事奉上帝,並盡力改正以往的過錯。
瑪拿西向耶和華禱告,「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13節)。上帝會垂聽謙卑的呼求,當我們領悟到自己的錯誤,要改變生活方式並回轉歸向上帝的時候,上帝絕不會拒絕我們。祂會以我們不配得的恩典接納我們,以祂在十架上犧牲的愛來更新我們。來到祂面前,我們就可以有新的開始。
— 龐雅各
今日你要如何回轉歸向上帝?
天父,謝謝祢寬容我,永遠不會拒絕我。
請幫助我在今日所做的一切事上,都全心轉向祢。
靈命日糧 : 持久的喜樂
讀經:
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詩篇16篇11節
在2014年,挪威某個小鎮的居民立了一個交通標誌,鼓勵行人用滑稽有趣的方式過馬路。這是為了帶來片刻的歡樂,希望這些以搞笑方式過馬路的人和旁觀的路人,都可以有愉快的一天。這些滑稽有趣的舉動往往能讓情緒低落的人,得到短暫的紓解。
聖經指出我們都會經歷艱難困苦的時期,導致我們感到灰心和沮喪,就像耶利米哀歌和許多詩篇的內容,都清楚描述了這種苦楚。然而,聖經也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上帝的同在都能帶給我們持久的喜樂。詩人大衛在寫下詩篇16篇的時候,期待自己在永恆的未來可以與上帝同在。但在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之後,我們這些活在世上的人,現在就能藉著聖靈經歷上帝的同在。
儘管有趣的舉動所帶來的歡笑和紓解只持續片刻,卻能讓我們在艱困時期重新振作。然而,若我們要經歷持久的喜樂,支撐我們度過生命中最痛苦悲傷的日子,就必須「投靠」上帝(1節),求祂指導、勸戒我們(7節)。上帝絕不會拋棄我們,祂必指示我們「生命的道路」,使我們「有滿足的喜樂」(11節)。
— 洪可婷
上帝的同在如何讓你重新振作?
聖靈,感謝祢,不論當我身處順境或逆境,
祢都與我同在,祢就是我喜樂的泉源。
靈命日糧 : 萬事互相效力
讀經:
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腓立比書1章12節
在2018年,美國牧師譚.弗利平(Tan Flippin)騎腳踏車時發生意外,髖部骨折被送進醫院。醫生安排他做電腦斷層檢查,看看是否有腦震盪,竟意外發現在他的大腦前側,有一個很大的惡性腫瘤。隨著這個發現,他開始了漫長的醫療過程。過後醫生在他身體裡找到了更多腫瘤,擴大治療範圍,還為他做了骨髓移植。弗利平牧師相信:「上帝讓我發生意外事故,是為了讓我發現腦瘤。」
使徒保羅告訴腓立比的眾信徒,上帝會藉著我們的意外事故和逆境來彰顯祂的榮耀。當時,保羅被羅馬政府軟禁,正等著羅馬皇帝尼祿的審判,可能會面對死刑,但他並不感到悲傷,甚至還滿心喜樂。為什麼呢?因他將「為基督的緣故」受捆鎖(腓立比書1章13節)視為一種殊榮(29節)。他從上帝的觀點來看自己的苦難,寫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12節)。保羅利用自己被軟禁的機會,向看守他的士兵傳講福音。最後,他在被監禁期間傳揚福音的榜樣,激勵其他信徒也「放膽傳上帝的道,無所懼怕」(14節)。
當遭遇患難時,願我們能相信上帝的計劃,無論處境有多艱難,其中都有上帝的美意,讓人從中得到益處。
— 魏馬文
你要如何從上帝的觀點看待這些挑戰,
並看到祂讓萬事互相效力,讓你得到益處?
天父,求祢用我正面臨的種種挑戰,
顯明祢在我生命中的旨意。
靈命日糧 : 用鹽調和
讀經: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章6節
在餐廳裡,柏恩把簽帳金融卡放在帳單上。服務生仔細看著這張簽帳金融卡,疑惑地問:「這個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傢伙是誰啊?這麼自以為是!」柏恩是基督徒,那張金融卡是由他所經營的金融公司發行的,上面印著耶穌在約翰福音14章6節所說的話。柏恩覺得服務生的反應很有趣,便向他解釋「這傢伙」的身分,以及耶穌如何犧牲自己,使我們可以到上帝面前。
當我們碰到對基督信仰一無所知的人時,我們的反應可能是譏笑,甚至是批評。但是使徒彼得勸勉我們:「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章15節)。在歌羅西書4章6節,使徒保羅解釋了如此回應會產生的結果:「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正如在食物裡加鹽可以增添風味一樣,用鹽調和的回應能吸引人來瞭解我們的基督信仰。
那些完全不認識耶穌的人,可能會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出各種問題。當我們以溫柔、和氣的態度回答,就會像用鹽調和一樣,吸引發問的人渴望更進一步明白聖經真理。
— 莫麗莎
你要如何預備好,以「用鹽調和」的態度去回應那些對你的信仰有疑惑的人?
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在面對人們的困惑和疑問時,
能隨時準備好,以和氣與愛心回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