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為我們預備地方

讀經: 約翰福音14章1-4節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14章3節


我們家打算要養一隻幼犬,我11歲的女兒於是為此研究了好幾個月。她清楚知道小狗該吃些什麼,以及如何讓牠順利適應新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數不清的細節。

女兒說,要讓小狗適應新環境,最有效的方法是帶牠逐一認識屋裡的房間,於是我們細心地為小狗準備一個備用的房間。我相信在照顧小狗的過程中,仍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但女兒以喜悅的心情所做的準備,已是再充分不過了。

我女兒將她對小狗的殷切期盼轉化為悉心的準備,讓我想起基督渴望與祂的子民同享永恆生命,以及承諾為他們預備一個新家。耶穌在離世前,敦促門徒要信任祂,並且說:「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約翰福音14章1節)。接著,祂承諾要為門徒預備地方,「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3節)。門徒很快就會遭受患難,但耶穌要他們知道,祂會為他們預備好地方,將來接他們回天家。

我對女兒為迎接小狗所做的精心預備感到高興,但是我想,我們的救主是帶著更加喜悅的心情,精心為祂每個子民預備地方,好讓他們能與祂同享永恆的生命(2節)。

— 何安德

知道耶穌在天父家裡為你預備地方,你有什麼感受?當你身陷困境時,持守這份盼望如何給你力量與勇氣?

耶穌,謝謝祢為我預備地方。求祢幫助我能全然信靠祢,即使生活中有種種難處,也能定睛仰望祢。



全年讀經:
申命記30-31章;馬可福音15章1-25節


靈命日糧 : 謝謝,但不用了!

讀經: 以斯拉記4章1-5、24節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哥林多後書6章14節


印度一所為自閉症兒童設立的基督教學校,收到一家公司的大額捐款。校方在確認這筆捐款並沒有任何附帶條件後,接受了捐款。但後來,這家公司要求派代表加入學校董事會,學校董事長於是退回捐款,她不願學校的價值觀受到影響。她說:「以上帝的方式來做上帝的工作更重要。」

拒絕接受他人的幫助可以有很多原因,以上所述便是其中一種,在聖經中我們還看到另一種原因。當被擄的以色列人得到波斯王塞魯士的允許,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時(以斯拉記3章),周遭的外族人對以色列人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上帝,與你們一樣」(4章2節),但以色列人的領袖們卻拒絕了。他們明白若接受這份協助,重建聖殿的純正性可能會受到影響,崇拜異教偶像的風氣也會潛入他們當中,因這些外族人敬拜偶像神祇。後來證明他們的決定是對的,因這些鄰近的外族人在遭到拒絕後,百般阻撓聖殿的重建工程。

我們可以藉由聖靈的幫助與屬靈長者睿智的建議,培養屬靈的洞察力。我們也能憑信心拒絕那看似友善,實際上卻可能暗藏屬靈危機的協助,因為以上帝的方式來做上帝的工作,必不會缺少上帝的供應。

— 謝葆芳

有些人可能會危害上帝的工作,若與這些人合作會有什麼危險?你要如何培養屬靈的洞察力?

親愛的天父,祢深知我的需求。求祢賜我智慧與辨別力,知道在何時、何種情況適合與他人合作。



全年讀經:
申命記28-29章;馬可福音14章54-72節


靈命日糧 : 別依賴公式

讀經: 馬太福音5章13-16節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章16節


在珍芳年紀還小的時候,有位主日學老師訓練大家如何傳福音,其中包含背誦一系列的經文和一套公式。珍芳和她朋友試著將所學的運用在另一位朋友身上,她們非常緊張,深怕忘記哪個重要的經文或步驟。珍芳說:「我不記得那個朋友最後是否有決志,不過我想應該沒有。」即使是好的方法,若在使用時看重公式過於人,也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多年後的今天,珍芳和丈夫為自己的孩子們樹立愛上帝的榜樣,並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來分享他們的信仰。他們明白教導孩子們認識上帝、聖經,以及與耶穌建立個人關係的重要性,但他們以身教的方式,在每天生活中體現如何愛上帝和祂的話語。他們以行動表明何謂成為「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章14節),也以友善親切的言語幫助他人。珍芳說:「如果我們活出上帝的話語,便能以自己的生命影響他人。」當他們夫妻倆在生活中總是以恩慈待人時,珍芳說這就是預備孩子們邀請人來認識他們的信仰。

我們不需依賴任何公式來帶領人認識耶穌,最重要的是我們對上帝的愛激勵我們為祂發光。當我們活在上帝的愛中且分享這份愛時,上帝也會吸引人來認識祂。

— 柯愛莉

你曾如何向人分享福音?結果如何?
你還可以用什麼方式與人分享耶穌的事呢?

親愛的上帝,我希望別人也能擁有像我與祢的親密關係。求祢幫助我,讓我的言行舉止能吸引人來認識祢。

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寶座前,為失喪的人呼求。現在就點擊連結:



全年讀經:
申命記26-27章;馬可福音14章27-53節


靈命日糧 : 公義與耶穌

讀經: 彌迦書6章1-8節


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章8節


凱撒.奧古斯都(公元前63年至公元14年)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他想要讓人知道他是尊崇法治的君王,因此,儘管他的帝國是靠著奴隸的血汗、軍事征伐與金錢賄賂打造而成,他仍修訂了一些法律程序,並將當時代表公平正義的女神朱斯提提亞的形象引入帝國。現今的司法體系稱之為「正義女神」。奧古斯都也進行人口普查,使馬利亞和約瑟必須返回伯利恆,迎接一位君王誕生。人們對這位君王期待已久,祂將受尊崇,直到地極(彌迦書5章2-4節)。

然而,奧古斯都或是世上的任何人都無法預料,這位至高的君王,竟會以祂的生命和死亡來表明何謂真正的公義。在幾個世紀前先知彌迦的時代,上帝的百姓再次陷入欺詐、暴力與獲取「非義之財」的景況(6章10-12節)。這群上帝所愛的百姓將祂拋諸腦後,而上帝原是期許他們能向世人展現何謂以公義相待,以及謙卑地與上帝同行(8節)。

唯有這位僕人君王才能體現真正的公義,滿足那些身心受創、被人遺忘與無助者的渴求。唯有彌迦的預言在耶穌身上應驗了,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如何與上帝和好、人與人之間應如何彼此相待。這不是透過強制的、凱撒式的法治,而是透過效法僕人君王耶穌恩慈、良善的榜樣,發自內心地行出來。

— 狄馬汀

對你來說,何謂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地與上帝同行?耶穌在世時,如何體現了這句話?

天父,求祢因耶穌的名而幫助我,讓我能以公義對待祢帶進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



全年讀經:
申命記23-25章;馬可福音14章1-2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