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已經洗淨了

讀經: 提多書3章3-7節


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哥林多前書6章11節


比爾跟我提起他認識的一位友人傑瑞,說他一直活在罪中,並不認識上帝。然而有一天,比爾與傑瑞碰面,跟他講述上帝是如何以祂的慈愛為我們預備了救贖之路,傑瑞決定要相信耶穌。他流著淚悔改認罪,並將生命主權交給基督。接著,比爾問傑瑞有什麼感受時,傑瑞擦乾了眼淚,只回答說:「已經洗淨了。」

多麼奇妙的回答啊!這正是救恩的真諦,這救恩是藉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所成就的,只要相信便能得著。在哥林多前書6章,保羅先舉出因著悖逆而與上帝隔絕的例子,接著他說:「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11節)。「已經洗淨、成聖、稱義」正是形容信徒的罪已被赦免並與上帝和好。

關於這奇妙的救恩,提多書3章4-5節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解釋。「上帝我們救主⋯⋯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罪使我們遠離上帝,但藉由相信耶穌,我們的罪已被洗淨。我們成了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5章17節),得以進到天父面前(以弗所書2章18節),並且得潔淨(約翰一書1章7節)。惟獨耶穌能給我們需要的救恩,使我們被洗淨。

— 白德夫

為何被耶穌洗淨,成為聖潔,對你來說至關重要?把信心建立在基督的身上,對你意味著什麼呢?

親愛的耶穌,我知道自己犯罪得罪了祢,我也明白犯罪的代價就是與祢隔絕。感謝祢所成就的救恩,引我永遠歸向祢。



全年讀經:
創世記23-24章;馬太福音7章


靈命日糧 : 與上帝親近

讀經: 利未記16章1-5節


要告訴你哥哥亞倫,不可隨時進聖所的幔子內。—利未記16章2節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我要取出銀行保險箱的物品,就得經過比以前更繁複的手續。首先我得預約,抵達時要電話聯絡才能進入銀行,接著交出身分證明並簽名,然後等候一位指定的銀行人員陪我進入保險庫。在進去之後,厚重的門會再度上鎖,直等到我從金屬箱中找出所需要的物品。若不遵循這些嚴格的規定,我是無法進入保險庫的。

在舊約時代,上帝設立了特別的規條,對進入會幕中的至聖所有所限制(出埃及記26章33節)。會幕中有一塊特別的幔子,分隔了聖所和至聖所,而幔子後方的至聖所,只有大祭司才能一年進去一次(希伯來書9章7節)。亞倫和所有繼任的大祭司,在進入至聖所時要帶著祭物,並要先行沐浴和穿戴聖服(利未記16章3-4節)。上帝設立這諸多的規定,並不是基於健康或安全的考量,而是要讓以色列人認識祂的聖潔,並讓我們明白自己需要罪得赦免。

當耶穌斷氣的那一刻,聖所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成了兩半(馬太福音27章51節),這象徵了凡相信耶穌的死能使他們罪得赦免的人,都可以來到上帝的面前。聖所裡裂開的幔子,就是我們無窮喜樂的緣由──因耶穌使我們能隨時與上帝親近了!

— 洪可婷

你如何感受到自己與上帝親近?
這真理如何帶給你喜樂?

耶穌,感謝祢所成就的救恩,讓我能隨時與上帝親近。

耶穌的死而復活,使我們與上帝和好,並得到上帝同在的平安。歡迎點擊連結:全年讀經:
創世記20-22章;馬太福音6章19-34節



靈命日糧 : 真正的盼望

讀經: 彼得前書1章3-9節


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


在1960年代初期,美國舉國上下都對未來充滿盼望,覺得前景一片光明。年輕的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提出了「新疆界」、「和平工作團」,以及登陸月球的計劃。蓬勃發展的經濟,使許多人期盼未來的好時光能持續不斷。但不久後越戰升溫,國內局勢動盪,甘迺迪遭人暗殺,而原本樂觀的社會所接受的一些常態,也就此瓦解。持樂觀主義並不足以面對現況,隨之而來的是盼望的幻滅。

接著,在1967年,改革宗神學家于爾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其著作《盼望神學》(A Theology of Hope)中提出了更清晰的觀點。我們所走的道路,並不是樂觀主義,而是盼望之路,兩者截然不同。莫特曼認為,樂觀主義取決於當下的環境,但盼望卻是奠基於上帝的信實,而不受處境左右。

這樣的盼望從何而來呢?彼得寫道:「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我們信實的上帝已經藉著祂的愛子耶穌,勝過了死亡!這個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使我們能超越單純的樂觀主義,並能在每一天與每個處境中,持守堅定、活潑的盼望。

— 柯貝爾

不論你是比較樂觀或悲觀的人,有哪些事情會使你憂心?為何懷抱著盼望,會比持樂觀或悲觀的態度都來得更好?

上帝啊,這個世界令人沮喪和迷惘,有各種聲音試圖使我失去一切盼望。求祢幫助我,讓我的心堅定地信靠復活耶穌所賜的應許和大能,因祂是掌管未來的主。



全年讀經:
創世記18-19章;馬太福音6章1-18節


靈命日糧 : 應對分歧

讀經: 歌羅西書3章12-14節


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3章13節


知名的社交媒體推特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用簡短的文字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近年來這種互動模式越來越複雜,因人們開始將推特作為抨擊他人的工具,斥責那些與自己持不同立場或生活方式的人。無論何時,只要登入這個平台,你就能看到至少有一個人的推文形成了熱門話題。點擊這個人的名字,你就會看見數百萬人針對任何有爭議性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們學會了公開批評各種事情,從人們的信仰到他們的穿衣風格。但事實上,這種批判且沒有愛心的態度,並不符合上帝在基督裡呼召我們成為信徒的身分。有時我們確實需要應對各種分歧,但聖經提醒我們,身為信徒應當常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歌羅西書3章12節)。就算面對仇敵也不要嚴厲地批評論斷,相反地,上帝敦促我們,「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13節)。

這種包容饒恕的態度,並不僅限於對待那些生活方式和信仰與我們一致的人。即使困難重重,願我們都能以愛和寬容,對待每一位基督帶領我們遇見的人,因我們都已經蒙基督的愛所拯救。

— 駱金妍

回想你曾脫口批評朋友或陌生人的經歷。結果如何?你可以採取什麼不同的方式來尊榮上帝、尊重他人?

天父,我知道自己每天都虧缺了祢的榮耀。感謝祢仍無條件地愛我。求祢幫助我以忍耐與溫柔待人,竭力變得更像祢。



全年讀經:
創世記16-17章;馬太福音5章27-4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