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低估自己

讀經: 撒母耳記上15章10-18節


撒母耳對掃羅說:「從前你雖然以自己為小,豈不是被立為以色列支派的元首嗎?耶和華膏你作以色列的王。」—撒母耳記上15章17節


那個年輕人被委任為隊長。如今,這支專業的運動隊伍交由這個性情溫和、年紀輕輕的小伙子來帶領。在第一次的記者會上,他的表現令人失望。身為隊長的他只是聽從教練或隊友的指揮,並且含糊地重複說自己只是做好份內的工作。球隊在那個賽季的表現糟透了,而這年輕的隊長也在賽季結束後被替換了。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被賦予領導球隊的權力,又或許他從來就不相信自己能帶領隊友。

掃羅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以自己為小」(撒母耳記上15章17節),其實這麼說有點好笑,因他個子高,甚至比眾人高出一頭(9章2節),但掃羅並不是這麼看待自己。事實上,從經文中可看出,掃羅嘗試贏取別人的認同,但他沒意識到,不是眾民擁戴他為王,而是上帝揀選他,且給予他這個使命。

但是,掃羅所犯的錯也是我們每個人失敗的寫照。很多時候,我們忘了自己是按上帝的形象而造,是要反映祂有治理世界的主權,以致濫用上帝所賦予的權柄,在這世界上造成破壞。要更正這一切,我們需要回轉歸向上帝:讓天父以祂的愛來塑造我們,讓祂的聖靈充滿我們,且讓耶穌差遣我們去服事這個世界。

— 裴格倫

親愛的天父,求祢讓我能夠以祢的眼光來看我自己,
也懇求祢賜我恩典能忠心地完成祢對我的託付。


上帝交付你的任務,有哪些你認為沒有能力完成呢?為什麼以上帝的話語來定義自己的身分那麼的重要呢?



全年讀經:
以斯帖記9-10章;使徒行傳7章1-21節


靈命日糧 : 永恆的眼光

讀經: 哥林多後書4章7-18節


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哥林多後書4章18節


朋友德琳祈求上帝賜給她的兒孫們「永恆的眼光」。她的家庭遭逢巨變,她的女兒不幸逝世。當整個家族為親人的驟逝而悲慟不已時,德琳期盼大家不要聚焦於眼前的患難,沉溺在失去親人的傷痛中。她希望大家把眼光放得更遠,仰望慈愛的上帝,在祂裡面得著滿滿的盼望。

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們也曾經歷極大的痛苦,遭受逼迫並面對信徒的惡意中傷。然而,他們卻將眼光定睛於永恆,正如保羅放膽宣告,說:「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4章18節)

儘管保羅和同工是在服事上帝,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面對「四面受敵」、「心裡作難」、「遭逼迫」和被「打倒」(8-9節)的種種挑戰。我們也許無法理解上帝為何不拯救他們脫離困境,但保羅並未因此而沮喪,反而把盼望建立在「永遠的榮耀」,輕看短暫的苦難(17節)。保羅知道上帝的大能會在他的生命裡動工,並且深信「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14節)。

當我們的世界風雨飄搖時,願我們能轉眼仰望上帝這永不動搖的永恆磐石。

— 彭絲嵐

親愛的上帝,今天我要定睛仰望祢,
求祢讓我看見,我在祢裡面有保障。


在困境中,你會想要從何處得著盼望?你曾如何經歷上帝的信實?



全年讀經:
以斯帖記6-8章;使徒行傳6章


靈命日糧 : 樂善好施

讀經: 提摩太前書6章17-19節


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提摩太前書6章18節


凱恩一手抱著11個月大的女兒,一手提著女兒的供氧設備,從機門穿過頭等艙,困難地走過狹窄的機艙走道,到機尾的經濟艙尋找她們的座位。凱恩的女兒茹熙患有慢性肺病,必須到國外尋求治療。她們才剛坐下不久,一位空服員就走過來告訴她,頭等艙有一名乘客願意與她們換位子。聽了這話,感激的淚水不由自主從她的臉龐流下來,她再次抱起孩子,拖著氧氣筒,往回走向頭等艙那寬敞舒適的座位,而那位好心的陌生人則向凱恩在經濟艙的座位走去。

這位乘客的善舉體現了保羅在信中對提摩太所提到的慷慨,保羅告訴提摩太,要囑咐信徒「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提摩太前書6章18節)。保羅提到,我們很容易會變得高傲自大,並將盼望寄託於世上的財富。保羅勸勉我們要活出慷慨的生命、樂意服事人,並且在善事上富足,就如凱恩在飛機上遇到的那位慷慨男士一樣。

不論我們的生活是富足或匱乏,只要樂於與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就能經歷因慷慨好施所帶來的豐盛生命。當我們這麼做時,保羅說,我們便能體驗「那真正的生命」(19節)。

— 洪可婷

親愛的上帝,當我在祢裡面重新得著盼望時,
求祢讓我也甘心為別人付出。


有誰總是慷慨且樂意地與你分享呢?今天你也可以慷慨地與誰分享?



全年讀經:
以斯帖記3-5章;使徒行傳5章22-42節


靈命日糧 : 上帝同在嗎?

讀經: 以賽亞書8章16-18節


我要等候……耶和華,我也要仰望祂。—以賽亞書8章17節


麗娜因罹癌恐將不久於人世,她的丈夫振康不明白為何慈愛的上帝要讓妻子受此痛苦。一直以來,麗娜忠心地服事上帝、擔任聖經教師,更是許多人的心靈導師。振康哭著求問上帝:「為什麼祢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但儘管如此,振康仍持守信心繼續跟隨上帝。

我很坦率地問他:「你為何還相信上帝?什麼原因讓你沒有離開祂?」振康回答說:「這是因為我們過去所經歷的一切。」雖然他此時無法「看見」上帝的作為,但他回想起過去,上帝總是幫助、保守他,印證上帝一直看顧他的家人。他強調:「我知道,我所信靠的上帝,必將按祂自己的方式讓我們經歷這一切。」

振康的回答體現出以賽亞書8章17節所描述的信心,當以色列人即將面對仇敵的攻擊時,以賽亞雖無法感受到上帝的同在,他仍「等候」上帝。他相信上帝,因為上帝已賜下祂永遠同在的徵兆(18節)。

在困境中,我們有時可能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這時候我們可以回顧從過去到現在,上帝在我們生命裡的作為。這能清楚地提醒我們,人憑肉眼看不見的這位上帝永遠與我們同在,並會在祂所定的時間、按祂的方式來回應我們。

— 許文榮

天父,感謝祢一直與我同在。求祢賜給我力量信靠祢,
即使不明白為何悲劇會發生,也全然仰望祢。


你從何處看出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作為?這些經歷如何提醒你,能仰望上帝得著盼望與安慰?



全年讀經:
以斯帖記1-2章;使徒行傳5章1-2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