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隨心所欲

讀經: 傳道書2章17-25節


離開了祂,誰能有吃的呢?誰能享樂呢?—傳道書2章25節,新譯本


在最近一部電影中,一位自稱「天才」的人對著鏡頭抱怨說,這世界充斥恐懼、腐敗、無知和貧窮,人生荒謬且不需要神。這類的思想在現代許多電影情節中並不罕見,但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觀念所帶出的結果。最後,這名「天才」轉向觀眾,懇請大家隨心所欲地去做任何能讓自己快樂的事。對他而言,這包括將傳統的道德觀拋諸腦後。

但隨心所欲真的能帶來快樂嗎?傳道書的作者因人生的苦難而絕望時,早已嘗試藉由享樂(2章1、10節)、大動工程(4-6節)、積存財富(7-9節)和探究哲學(12-16節)來追求快樂。最終的結論正如17節所說:「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沒有一件事能讓人免於死亡、災禍或不公義(5章13-17節)。

只有一件事能將傳道書的作者從絕望中救拔出來。即使生命充滿考驗,只要有上帝參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就能得著滿足,因為「離開了祂,誰能有吃的呢?誰能享樂呢?」(2章25節,新譯本)有時你我會感覺生命毫無意義,但「當記念造你的主」(12章1節)。我們不需竭盡心力地探索人生的奧秘,只要「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13節)。

若沒有上帝作為我們的中心,生活中的快樂與悲傷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 霍薛頓

上帝,今天我重新以祢為我生活的中心,
因為若沒有祢,
任何事物都沒有意義,也無法使我得著滿足。


你常追求短暫的事物來獲取快樂嗎?若傳道書的作者明白羅馬書8章11-25節的真理,你想他會有什麼領悟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10-12章;約翰福音11章30-57節


靈命日糧 : 月亮的創造者

讀經: 耶利米書31章33-37節


耶和華說:「⋯⋯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利米書31章33節


在太空人將阿波羅「鷹號」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靜海後,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他是第一個在月球上行走的人。隨後還有其他太空人登上月球,包括「阿波羅計畫」最後一次任務的指令長尤金·塞爾南(Gene Cernan)。他曾說:「我在這裡,而地球就在另一端,充滿了生機、令人讚嘆不已,我覺得地球實在太美,她的存在絕非偶然,一定有一位比你我更大、更有能力的神存在。」這些人身處太空深處以獨特的視角看地球,深切地體會到與浩瀚的宇宙相比,自己是如此渺小。

先知耶利米也認定這位創造和維繫浩瀚宇宙的上帝是無限無量的。這位創造萬物的偉大上帝應許要顯明祂自己,賜下慈愛、饒恕和盼望給祂的百姓(耶利米書31章33-34節)。耶利米確信上帝的大能,因祂「使太陽白日發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發亮」(35節)。這位創造萬物的全能上帝統管萬有,祂正動工救贖祂的子民(36-37節)。

我們雖永遠無法測透那浩瀚無垠的宇宙和地球的深處,但我們能對宇宙的奧秘深感敬畏,並信靠那位創造月亮和天地萬物的上帝。

— 鄧書琪

我們的造物主,謝謝祢讓我們能認識並信靠祢。


思想這位上帝就是全地的創造主和維繫者,如何幫助你在面對困境時信靠祂?宇宙的奧秘如何使你將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交給上帝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7-9章;約翰福音11章1-29節


靈命日糧 : 多而又多

讀經: 路加福音6章32–38節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路加福音6章38節


某天在加油站,黛西遇到一位忘了帶銀行卡出門的女士。這女士因帶著小嬰孩不方便,只好請求路過的人幫助。雖然當時黛西失業,但她仍花了15美元幫這個陌生人的車子加油。幾天後,黛西回到家,看見家門前有個裝著玩具及禮品的禮籃。原來是那位女士的一些朋友回報黛西的善行,將她付出的15美元化為一份祝福,讓黛西與她的家人有個難忘的聖誕節。

這溫馨的故事印證了耶穌所說的話:「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章38節)

這番話可能會讓人專注在付出後所得到的賞賜,但若是這樣可能就錯失了焦點。事實上,耶穌在說這話之前還說:「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35節)

我們付出並不是為了得賞賜,而是由於上帝喜悅我們慷慨行善。我們對他人的愛正反映出上帝對我們的愛。

— 葉芮敏

滿有恩典的天父,
求祢幫助我能夠慷慨地給予別人,
因祢一直對我如此慷慨。


在生活中,你曾如何經歷上帝的慷慨?你如何對他人展現慷慨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4-6章;約翰福音10章24-42節


靈命日糧 : 為何是我?

讀經: 約伯記7章17-21節


為何以我當祢的箭靶子,使我厭棄自己的性命?—約伯記7章20節


有一本談論機率的書提到,每一百萬人中就有一人會被閃電擊中;每兩萬五千人中就有一人會因面對巨大的打擊或損失,而患上「心碎症候群」。書中每一頁都在論述成堆的各種不同機率問題,但卻無法回答:「若我們就是不幸的那一個該怎麼辦?」

約伯的遭遇推翻了一切的機率概論。上帝提到約伯時這麼說:「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約伯記1章8節)。然而,約伯卻被選中,遭受了一連串在機率上看似不可能連續發生的災難。在世上的所有人中,約伯有理由要求一個答案。當我們閱讀約伯記時,不難發現,約伯在苦難中一直想要瞭解:「為什麼是我?」

從約伯的經歷,我們看到面對難以解釋的痛苦與災禍的一種回應方式。藉著描述良善與仁慈的約伯所受的痛苦與疑惑(25章),我們明白為何種什麼會收什麼的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4章7-8節)。藉著約伯記一開始所提供的背景,約伯的正直與撒但的控告(1章),到後來上帝對約伯的賜福(42章7-17節),並藉著上帝有一天允許祂無罪的愛子擔當我們的罪的事實,約伯的經歷激勵我們能夠不憑眼見,乃憑信心而活。

— 狄馬汀

創造萬物的上帝、賞賜生命的主、耶穌基督的父,
求祢幫助我們信靠祢,而非憑藉自己的所見所想。


上帝有時會讓人承受無從解釋的苦難,你會如何看待祂呢?約伯的人生歷程如何幫助你明白這一點?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1-3章;約翰福音10章1-2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