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兩難之間

讀經:

詩篇145篇1-8節


耶和華是至大的,配受極大的讚美。—詩篇145篇3節,新譯本


一般人每天會查看手機約150次。讓我們對此冷靜思考一下:某樣事物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但未必對我們有益。谷歌前設計倫理師崔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也認同這一點。他在一部紀錄片中提出他的看法,片中也包含一些科技界頂尖人物的見解,而正是這些人將人們帶入社群媒體。在紀錄片中,他們不是讚揚社群媒體,而是發出警訊,一語道破我們面對的事實,正如這部影片的名稱《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片中提到:「我們才是產品,我們的注意力就是那賣給廣告商的產品。」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自認為有價值或看重的事物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所關注的正是我們所尊崇的。

兩難意味著我們面對必須做抉擇的處境。不管你是否相信,你我在屬靈旅程中,也處於兩難之間,我們每天都必須選擇:我要關注誰或關注什麼?也就是我要尊崇誰或尊崇什麼?在詩篇145篇中,詩人顯然已經做出抉擇:「我要天天稱頌祢[上帝],也要永永遠遠讚美祢的名!」(2節)接下來的那節經文,道出了他如此抉擇的緣由:「耶和華是至大的,配受極大的讚美,祂的偉大無法測度。」(3節,新譯本)

詩人相信,沒有任何事物比上帝更偉大,所以他將注意力聚焦於上帝。唯有上帝配得我們讚美。

— 博約翰

是什麼吸引你的注意力,奪走了你禱告或讀經的時間?
你可以做哪些改變,防止科技成為你的偶像?

上帝,唯有祢配得我的讚美,
沒有任何事物能與祢相比。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3章;路加福音8章26-56節


靈命日糧 : 天父的珍寶

讀經:

啟示錄5章7-14節


[他們]各拿著⋯⋯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啟示錄5章8節


這是一把老舊的瑞士刀,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失去光澤,也嚴重磨損。刀刃有缺口,刀柄也有凹痕,但卻是我父親的寶貝之一,被他放在梳妝台的一個盒子裡。後來父親將這把刀送給我,並對我說:「這是你爺爺留給我為數不多的物品之一。」父親還小的時候,爺爺就過世了。父親很珍惜這把刀,因他的父親是他所珍惜的人。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也有一件我們意想不到的珍寶。在啟示錄4-5章,我們看到「四活物」與「二十四位長老」圍繞著天上的寶座,在耶穌面前俯伏敬拜,他們各拿著「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5章8節)。在古時候,香是供君王使用的珍貴之物(有如馬太福音2章11節提到,獻給耶穌的黃金、乳香和沒藥)。有時候在我們眼中,我們的禱告可能無足輕重,但上帝卻要讓你我的祈求呈到祂面前。

啟示錄5章強調耶穌配得一切榮耀,因祂是無罪的,卻因著愛而為我們受死。耶穌配受敬拜,這讓我們明白,為何上帝重視我們的禱告。對上帝而言,我們的禱告是寶貴的,因我們是祂所珍惜的人。由於祂對我們的愛是如此無私、無價與憐憫,因此祂期盼我們在禱告中親近祂。

— 龐雅各

今天你要如何透過禱告表達對上帝的愛?
在禱告中,你要憑著愛心將誰和什麼事帶到上帝面前?

慈愛的救主,祢「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啟示錄5章12節)



全年讀經:
路得記1-4章;路加福音8章1-25節


靈命日糧 : 不要抱怨

讀經:

出埃及記15章22-27節


摩西呼求耶和華。—出埃及記15章25節


亞力為了治療牙齒的費用禱告,結果上帝回應了他的懇求,讓他得到一筆意料之外的保險金,付清治療費用。但此時,他必須進行另一次的牙科治療。亞力不禁抱怨:我要去哪裡找這筆錢啊?高昂的醫療費用令他十分不滿。

然而,就在他需要付給牙醫一筆預付款的時候,有位親戚突然送了一筆現金給他。亞力說:「我覺得好羞愧,既然我已經看到上帝用保險金為我支付了上次的醫療費,我就應該尋求上帝的幫助,而不是埋怨。」

在以色列人進入書珥曠野時,他們已經歷了上帝拯救他們走過紅海(出埃及記14章)。然而,當他們因在曠野沒有水喝而抱怨的時候,先前上帝奇妙的幫助似乎都被拋在腦後(15章22-24節)。翻譯為「抱怨」的希伯來文是指違背上帝。但摩西的反應跟百姓的抱怨截然不同,他尋求上帝的幫助(25節)。過後,慈愛的上帝供應水給祂的百姓(25-27節)。

我們在有需要的時候,應該避免抱怨,我們可以像摩西一樣向上帝求助。無論上帝的幫助是以奇妙的方式、實際的供應或別人的協助,或是賜力量讓我們能夠忍耐,我們都可以相信祂垂聽我們的呼求,並且眷顧我們。

— 黃嘉仁

過去當你有需要時,是什麼致使你抱怨?
你如何提醒自己像摩西一樣,總是向上帝求助?

信實的上帝,祢是我的供應者。
請幫助我以信心仰望祢,在困境中倚靠祢。



全年讀經:
士師記19-21章;路加福音7章31-50節


靈命日糧 : 完全赦免

讀經:

路加福音15章17-24節


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路加福音15章24節


海明威所寫的一個短篇故事中,講述了一個西班牙父親渴望與久未聯繫的兒子重聚,就在當地的報紙上刊登一則啟事:「帕可,星期二中午到蒙塔納旅館與我見面。我完全原諒你了。」當這位父親於星期二來到了旅館,發現竟然有一大群人正等著他,共有800個名叫帕可的人看到了啟事而來到這裡,渴望得到父親的原諒。

這是個感人的故事,說出我們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饒恕。這讓我想起耶穌說的一個比喻,有個年輕人離開父親,「任意放蕩」,很快便陷入困境(路加福音15章13-14節)。當「他醒悟過來」回到家時(17節),在他還未向父親開口道歉之前,那被他離棄的父親就跑過去擁抱他(20節)。這位父親高興地喊著說:「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24節)。在這個比喻裡,父親代表上帝,兒子代表我們,並讓我們一瞥天堂的喜樂,當你我回轉歸向天父,天上也是如此歡喜快樂。

饒恕能挪開罪疚的心靈所背負的重擔,但饒恕就像禮物一樣,必須接受才能得到。海明威從未告訴我們,他筆下的那位父親是否找到他的帕可。耶穌這個比喻中的天父,祂的眾兒女會回轉歸向祂嗎?這位天父正張開雙手,等待你我的回應。

— 霍薛頓

想像你是帕可的父親,有個疏離的孩子,你有何感受?
是什麼攔阻你接受上帝的饒恕?

天父,祢知道我所做的一切,祢的饒恕讓我無法抗拒。
我要感謝祢,接受祢的赦免,回到祢的身邊。



全年讀經:
士師記16-18章;路加福音7章1-3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