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姆媽的影響

讀經: 提摩太後書1章3-7節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提摩太後書3章14節


我祖母不只名字很長,她的壽命更長。她名叫瑪德萊.哈莉葉特.歐爾.潔克蓀.威廉絲,她活到101歲,比她的兩任丈夫還更長壽,她的兩任丈夫都是牧師。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都與祖母十分親密,暱稱她為姆媽,小時候我們都住在她的家,直到她再婚而搬離家裡,但她的新家距離我們也不超過80公里。祖母擅長唱聖歌、背誦教義問答和彈鋼琴,而且她十分敬畏上帝。她的信仰深深影響了我們。

從提摩太後書1章3-7節,我們看到提摩太的生命也深受他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妮基的影響。她們的生活和教導都是根植於聖經的真理(5節,提摩太後書3章14-16節),最終這信也深植於提摩太的心中。提摩太從小就開始接受聖經的教導,這不但是他與上帝建立關係的根基,對他能發揮恩賜事奉上帝也至關重要(1章6-7節)。

如同提摩太的時代一樣,現今上帝也會使用忠心的僕人與使女塑造下一代。無論是在我們有生之年或是回到天家,我們的祈禱、言語、行為和事奉都能被上帝大大使用。就像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有時仍會談起姆媽教導我們的一些事,我也祈求姆媽的教導可以代代傳承下去。

— 簡恩德

天父啊,求祢讓我們的生活能成為信仰的典範,
能讓祢得著榮耀,並使下一代得益處。


你如何用禱告、言語、行為和服事,幫助人成長呢?你希望留下什麼樣的信仰典範呢?



全年讀經:
約書亞記1-3章;馬可福音16章


靈命日糧 : 患難中的喜樂

讀經: 哈巴谷書3章16-19節


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哈巴谷書3章18節


朋友在手機的語音信箱設置了一段錄音,表示她未能接聽電話,歡迎對方留言,最後她以歡欣愉快的語氣說:「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其實,我們無法使每一天都變得「美好」,有些處境的確令人煩擾不堪。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深思,就會發現無論日子好壞,生活中總有一些美好的事。

先知哈巴谷也曾經歷很糟糕的一天,上帝向他啟示,將來以色列百姓賴以維生的作物或牲畜將嚴重短缺(3章17節)。即使以色列民抱持樂觀的態度,也將無法承受如此艱困的生活,因為他們將陷入赤貧。哈巴谷聽了上帝的話,就感到無比恐懼,膽戰心驚、嘴唇發顫、四肢無力(16節)。

即便如此,哈巴谷仍說,他要因上帝歡欣喜樂(18節),他宣稱自己的盼望在於上帝,上帝使他穩行在高處(19節)。

有時候,我們會面對深切的痛楚與艱難。但無論是失去什麼,或未能得著所渴盼的,我們仍能像哈巴谷一樣,因認識這位慈愛的上帝而歡欣。就算我們感到好像一無所有,祂也永不撇下或丟棄我們(希伯來書13章5節)。上帝必眷顧悲哀的人,祂是我們歡欣喜樂的最佳理由(以賽亞書61章3節)。

— 洪可婷

主啊,祢是我生活與生命中喜樂的源頭,
無論境遇如何,求祢幫助我能因祢而喜樂。


你與耶穌的關係是否讓你得到最大的喜樂?當你在困境或悲傷中,祂如何與你同在?



全年讀經:
申命記32-34章;馬可福音15章26-47節


靈命日糧 : 勇敢站立

讀經: 申命記31章1-8節


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申命記31章6、8節


在納粹恐怖統治時期,德國多數教會領袖都妥協讓步,但神學家馬丁.尼莫拉牧師(Martin Niemöller)卻英勇抵抗邪惡的納粹。有一則故事講到在1970年代,有一群年老的德國人站在一間大飯店外面,當中一個看來年紀較輕的人則忙著處理大家的行李。有人問這群人是誰,旁人答道:「是德國的牧師團。」又問說:「那個忙進忙出的人是誰?」答道:「是馬丁.尼莫拉,其實他已經八十歲了,他很有活力,因為他一直無所畏懼。」

尼莫拉牧師無所畏懼,並不是因他擁有超乎常人「不會害怕」的基因,而是因著上帝的恩典。其實他也曾經持有反猶太人的觀點,但在他悔改後上帝再次使用他,幫助他傳講並活出真理。

摩西鼓勵以色列民不要懼怕,按著真理跟隨上帝。在百姓得知摩西即將離開他們之後,開始心生畏懼。摩西便堅定地對他們說:「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懼……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和你同去」(申命記31章6節)。即使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他們也無需驚憂,因為上帝會與他們同在。

無論是黑暗步步逼近,或是恐懼向你襲來,上帝必與你同在。願你能靠著上帝的憐憫面對恐懼,因為上帝「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6、8節)。

— 郭惟恩

你正面臨什麼恐懼?上帝的同在如何讓你的心充滿勇氣?


坦然無懼並非不會害怕,而是不會屈從恐懼。



全年讀經:
申命記30-31章;馬可福音15章1-25節


靈命日糧 : 存心謙卑

讀經: 撒母耳記下23章13-17節


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章3-4節


美國愛荷華大學籃球校隊後衛喬丹.博安農(Jordan Bohannon)故意不進罰球。他已經投進了34個罰球,若再進一球,便可打破學校保持了25年的紀錄。他為何這麼做?因為在1993年,該校主帥克里斯.史崔特(Chris Street)連續命中34個罰球,幾天後卻因車禍喪生。博安農選擇放下個人榮譽,不打破史崔特的紀錄,以此向他致敬。

博安農顯然清楚瞭解,有些事情比自身的成就更重要。我們在青年戰士大衛身上,也看到類似的價值觀。有一次,大衛和他疲憊不堪的戰士們一起躲藏在洞穴中,大衛渴望喝到故鄉伯利恆城的井水,但那地卻被令人聞風喪膽的非利士人所佔據(撒母耳記下23章14-15節)。

跟隨大衛的三名戰士知道這件事,出奇英勇地「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取水回來,呈獻給大衛。然而大衛卻不肯喝,反將水澆奠在上帝面前,說:「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16-17節)。大衛心存謙卑,將這象徵三名勇士鮮血的水獻給上帝,因為唯有上帝配得他們犧牲。

在這個崇尚豪奪巧取的世界上,這種愛與犧牲的行動實在讓人感動!這樣的行為,其意義遠超過表面的象徵。

— 葛庭墨

天父啊,今日求祢引導我心,
調整看待人事物的優先順序,使我愛人如己。


該如何放下個人榮譽,表彰別人所做的努力呢?以愛待人如何反映上帝的愛呢?



全年讀經:
申命記28-29章;馬可福音14章54-7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