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危機變契機

讀經: 腓立比書1章12-18節


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腓立比書1章12節


迦納一座通往泰奇曼市的橋梁被大水沖毀,造成塔諾河對岸新克羅博區的居民受困。艾比亞牧師(Pastor Samuel Appiah)位於泰奇曼市的教會也受到衝擊,聚會人數銳減,因為很多會友都住在新克羅博區,被困在河的對岸無法來聚會。

當此危機發生時,艾比亞牧師正嘗試拓展教會兒童之家的事工,以照顧更多孤兒,於是他為此禱告。隨後,他的教會在對岸的新克羅博地區舉辦戶外聚會,沒多久就有許多人受洗歸主。於是,他們在新克羅博地區建立一間新的教會。此外,新克羅博地區還有空間能照護那些等候安置的孤兒。顯然上帝藉由這次的危機,開拓了福音事工。

當使徒保羅受困失去自由時,他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自哀自嘆,反倒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強而有力地寫道:「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1章12節)。保羅提到,他所受的捆鎖使「御營全軍」都認識了基督(13節),也使其他人能放膽傳講耶穌的福音(14節)。

艾比亞牧師和使徒保羅雖都遭遇阻礙,但卻發現上帝讓他們在危機中開拓新的事工。今日當我們面臨挑戰時,是否也看到上帝正在動工呢?

— 葛庭墨

主啊,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似乎被困在某些情境中,
我們知道祢無處不在,求祢使我們能看見祢。


聖經讓我們知道,上帝在敗壞的世界中行奇事。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4-15章;雅各書2章


靈命日糧 : 智慧的勸阻

讀經: 撒母耳記上25章21-35節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12章18節


有一回,我開車90公里到偏遠地區找一位員工。因為有人舉報他冒用公司的名義,而我關心公司的聲譽,所以覺得有必要前去勸他回心轉意,但我知道這需要很大的智慧。

在撒母耳記上25章,有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前去勸阻未來的以色列王,使他回心轉意,避免了一場血戰。這人便是拿八的妻子亞比該,她丈夫的性情正恰如其名(「拿八」意為「愚頑」)(3、25節)。大衛和跟隨他的人保護了拿八的羊群,拿八卻拒絕依循慣例供應他們的需要(10-11節)。當亞比該得知大衛準備報復,殺害拿八家所有男丁的時候,她知道自己那愚頑的丈夫必不聽勸,就預備求和的禮物,騎驢去見大衛,勸他三思而後行(18-31節)。

亞比該是怎麼辦到的呢?她先讓驢子馱運糧食去滿足大衛和他僕人的需求,補償了對他們的虧欠之後,才對大衛曉之以理。亞比該很有智慧地提醒大衛,上帝對他的呼召,並提到他現在若能抑制報復的衝動,將來上帝使他做王時,就不會因「流無辜人的血」而「心裡不安,覺得良心有虧」(31節)。

或許,你身邊也有人正處於危險邊緣,即將鑄成大錯,不只傷害別人,還可能再也無法服事上帝。上帝是否要你像亞比該一樣,有智慧地勸阻這個人呢?

— 莫麗莎

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
知道如何有智慧地以愛心勸誡他人。


跟隨上帝的人,有時必須以愛心說出逆耳忠言。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1-13章;雅各書1章


靈命日糧 : 堅持下去

讀經: 以斯拉記5章1-5節


上帝的眼目看顧猶大的長老,以致總督等沒有叫他們停工。-以斯拉記5章5節


當國偉有機會在工作中擔任新的職位時,他相信這是上帝為他所預備的。他為這事禱告和尋求他人的意見之後,覺得這是上帝給他機會承擔更大的責任。一切都順利地進行,他的主管也支持他的調動,但問題開始出現了。有些同事對他的升遷感到不滿,並且拒絕合作。他開始思考自己是否應該放棄。

當以色列人歸回耶路撒冷重建上帝的殿時,敵人試圖恐嚇、擾亂他們(以斯拉記4章4節)。起初他們被迫停工,但因上帝藉著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勸勉,他們又繼續建造聖殿(4章24節-5章2節)。

於是敵人又開始騷擾,但此次以色列人堅持下去,因他們知道「上帝的眼目看顧[他們]」(5章5節)。他們堅守上帝的命令,相信不管遭到什麼樣的反對,上帝都會帶領他們度過。果然,上帝感動波斯王,讓他支持重建聖殿(13-14節)。

同樣地,國偉也藉著讀經和禱告尋求上帝的智慧,好讓他知道應該堅持下去,或是另尋新的職位。當他清楚知道上帝要他繼續堅持時,便倚靠上帝的能力堅守崗位。隨著時間過去,他慢慢獲得了同事的認可。

在跟隨上帝的過程中,無論祂把我們放在哪個位置,我們都可能會面臨反對的聲浪。在這樣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堅心跟隨祂。祂會引導我們,也會帶領我們度過難關。

— 許文榮


當堅持下去,上帝正看顧你。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8-10章;希伯來書13章


靈命日糧 : 溫柔觸摸

讀經: 馬可福音1章40-45節


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馬可福音1章41節


保羅.班德(Paul Brand)醫生是二十世紀到印度醫療宣教的先鋒,他親眼目睹人們如何將痲瘋病視為一種恥辱。某次看診時,他用手碰觸一個痲瘋病人,向他保證治癒的可能性,那病人立即淚流滿面。一名醫護人員向班德醫生解釋那病人流淚的原因,說:「這麼多年來都沒有人敢碰他,但你剛剛卻毫不在意地觸摸了他。那是他喜悅的淚水。」

在耶穌傳道初期,有個長大痲瘋的人前來找祂。大痲瘋是自古以來各種傳染性皮膚病的總稱。痲瘋病患按照舊約律法,必須離群索居,若在無意間碰到健康的人,必須大聲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這樣人們才可以避開他(利未記13章45-46節)。因此,痲瘋病患可能經年累月都無法與人接觸。

耶穌看到這個痲瘋病人時,憐憫地伸手觸摸他。耶穌有能力和權柄,單用一句話就能醫治人(馬可福音2章11-12節)。但耶穌深知這個人因身體的疾病而被排擠和拒絕,耶穌伸手觸摸這個痲瘋病人,讓他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是被接納的。

若上帝給我們適當的機會,我們也可以帶著恩慈和憐憫,用溫柔的觸摸向人表示尊重和重視。對於那些受到傷害的人,一個溫柔的觸摸帶有醫治的力量,能讓他們知道我們在乎和關心他們。

— 夏莉珊

主耶穌,謝謝祢親自安撫受傷的人。
幫助我效法祢的榜樣,以實際行動展現祢的慈愛。


充滿憐恤的觸摸可以表達關懷。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5-7章;希伯來書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