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凡事盼望

讀經: 詩篇34篇15-18節


這話將我救活了。我在患難中,因此得安慰。-詩篇119篇50節


我從1988年開始撰寫《靈命日糧》文章,在數百篇文章中,有幾篇至今仍印象深刻。其中一篇是在1990年代中期所寫的,文中提到,有一次我的三個女兒因露營或短宣而不在家,我和六歲的兒子史帝夫因此有了單獨相處的時間。

我帶著兒子去機場玩了一趟,兒子突然轉頭對我說:「少了梅麗莎就少了很多樂趣。」他八歲的姐姐是他親密的伙伴。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竟會一語成讖。自從荳蔻年華的梅麗莎在車禍中意外喪生後,我們的生活確實「少了很多樂趣」。時間雖能減緩痛苦,卻沒有任何方法能完全帶走悲傷。時間雖無法治癒傷口,但只要我們傾聽、默想並咀嚼上帝所應許的安慰,就能幫助我們走過喪親之痛。

傾聽:「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耶利米哀歌3章22節)

默想:「因為我遭遇患難,祂必暗暗地保守我。」(詩篇27篇5節)

咀嚼:「這話將我救活了。我在患難中,因此得安慰。」(詩篇119篇50節)

當摯愛的親人離世,我們的生活就不可能再如同往常一樣,但上帝的應許能帶來盼望與安慰。

— 白德夫

上帝,謝謝祢,因祢總是在我身邊。
感謝祢,在我痛苦時安慰我,賜給我平安。


上帝的話語是得安慰的源頭。



全年讀經:
詩篇31-32篇;使徒行傳23章16-35節


靈命日糧 : 風暴中的避難所

讀經: 雅各書1章12-18節


但我親近上帝是與我有益,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詩篇73篇28節


我住在奧克拉荷馬州時,認識一位「追逐」龍捲風的朋友,他透過無線通信與其他追風者和地區雷達聯繫,密切地追蹤暴風的路徑。他儘量在安全距離內觀察龍捲風的摧毀路徑,若有突發狀況,可隨時通報警戒會受影響的民眾。

一天,一片漏斗雲突然發生極劇變化,讓他陷入致命的危險,所幸他即時找到避難的地方,才逃過了一劫。

朋友那天的經歷,讓我不禁聯想到另一個致命的破壞力:我們生命中的罪。聖經告訴我們:「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各書1章14-15節)

罪的衍生就如同龍捲風,在開始時看似毫無威脅,但很快就難以掌控,最後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我們面臨誘惑時,上帝會為你我提供避難所,好使我們能躲避那逐漸成形的風暴。

聖經說,上帝必不會試探我們,我們錯誤的決定都應歸咎於自己。但我們在受試探時,上帝總會為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 。試探來臨時,只要我們向耶穌尋求幫助,祂就會賜下我們所需要的能力,幫助你我勝過試探。耶穌是我們永遠的避難所。

— 龐雅各

主祢從死裡復活,徹底擊潰了罪惡與死亡!
幫助我在唯有祢能賜下的赦罪之恩中,不斷茁壯成長。


在試探的風暴中,主是我們的避難所。



全年讀經:
詩篇29-30篇;使徒行傳23章1-15節


靈命日糧 : 溫暖的家

讀經: 約翰福音14章1-14節


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翰福音14章2節


兒子問我:「為什麼要搬離我們的家?」我無法對一個五歲的小孩解釋什麼是「家」。也很難讓他明白,我們只是離開一間房子,而不是離開家。因為「家」是指摯愛的親人住在一起的地方,也是在結束漫長的旅程或整天辛苦工作之後,我們渴望回去的地方。

耶穌在受難數小時前的最後晚餐中,特別囑咐門徒:「你們心裡不要憂愁」(約翰福音14章1節)。門徒對未來感到茫然失措,因耶穌已經明說祂即將受難。但耶穌也應許他們,必與他們同在,並提醒他們,將來祂必再臨。耶穌對他們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2節)。耶穌大可用其他的詞彙形容天堂,但祂卻沒有將其形容為讓人感到陌生或不安的地方,而是我們親愛的耶穌所在的地方。

魯益師曾經寫道:「天父為了要讓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有充沛的活力,便為我們預備了一些舒適的旅館,但祂不希望我們誤認為那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可以為了生命中這些「舒適的旅館」而感謝上帝,但我們都當謹記,天家才是你我真正的家,在那裡我們「要和主永遠同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7節) 。

— 歐凱拉

親愛的主,
感謝祢已為我預備了永恆的天家。


我們祈盼永遠與主同住。



全年讀經:
詩篇26-28篇;使徒行傳22章


靈命日糧 : 十字架觀點

讀經: 哥林多後書4章8-18節


[什麼]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8章39節


我的同事阿唐在辦公桌上放了一個8×12吋的玻璃十字架,那是和他同為癌症病患的朋友小裴所贈,為要幫助阿唐以「十字架觀點」去看待每一件事。這座玻璃十字架不斷地提醒他上帝的慈愛與美意。

這樣的觀點對每個基督徒都是一大挑戰。特別是遭遇困難時,我們很容易就專注於自己的困境,而非上帝的慈愛。

但使徒保羅卻以「十字架觀點」看待人生的遭遇。在遭遇患難時,他形容自己「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哥林多後書4章9節)。他相信縱然處境艱難,但上帝仍在動工,「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17-18節)。

「顧念所不見的」,並不表示我們應漠視眼前的困難。巴尼特(Paul Barnett)曾在他所寫的聖經註釋書中指出:「這意味著我們確信上帝的美意,因而心裡有把握……但我們也知道,雖然擁有盼望,我們仍會遭遇痛苦。」

耶穌為我們捨命,祂對我們的愛極深,甚至甘願犧牲自己。若我們能透過「十字架觀點」看待人生的各種境遇,就能看見祂的愛與信實,並能更加信靠祂。

— 施安妮

父啊,求祢幫助我們能更認識祢,
好讓我們能更信靠祢,並能從祢的觀點看待萬事。


從十字架觀點看待萬事。



全年讀經:
詩篇23-25篇;使徒行傳21章18-4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