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容易和艱難
![]()
讀經:
上帝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出埃及記13章17節
馬克是一名年輕有為的牧者。某天早晨,他的兒子歐文與他一起踢球時,突然倒地身亡。馬克痛失愛子、悲不自勝,但這樣的傷痛使他成為更具有憐憫心懷的牧師。我也和馬克一同哀傷,在我看來,他所遭遇的試煉似乎闡述了美國牧師陶恕的見解:「上帝若沒有深深地傷害過一個人,可能就很難大大地賜福他。」此言恐怕不假。
但這麼說或許過於簡單。從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我們可以認識到上帝行事的複雜性。在離開埃及時,上帝帶領這個年輕的國家走一條較輕鬆的道路,祂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出埃及記13章17節)。但在幾節經文之後,上帝卻要摩西帶領百姓原路折返,這樣法老就會集結軍隊攻打他們(14章1-4節)。後來法老果真追趕他們,以色列人「就甚懼怕,向耶和華哀求」(10節)。摩西訓斥他們:「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做聲。」(14節)
上帝用輕鬆和艱辛的道路來使祂的子民成長,並為祂帶來榮耀。上帝應許:「我便在法老和他全軍身上得榮耀,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4節)。對以色列人或是我們來說,都是如此。上帝透過一次次容易或艱難的試驗,建立我們的信心。願我們在順境時,靠主得安歇;在逆境時,讓祂帶領你繼續前行。
— 韋陌格
上帝為何要讓人經歷容易和艱難的試煉?
親愛的耶穌,無論面對何種試煉,我有了祢便已足夠。
靈命日糧 : 新的開始
![]()
讀經: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羅馬書5章8節
「你的罪也使耶穌被釘十字架嗎?」荷蘭畫家林布蘭於1633年的畫作《豎起十字架》,似乎提出了這個問題。在畫中,耶穌位於正中央,祂的十字架正要被舉起放置。抬十字架的有四個人,但在耶穌周圍的光線中,有一個人特別顯眼。他的衣著與眾不同,身穿林布蘭當代風格的服飾,戴著林布蘭經常戴的帽子。仔細觀察這人的臉,就會發現林布蘭將自己融入畫中,彷彿在說:「我的罪也導致耶穌受死。」
但還有另一個人物也很突出。這人騎在馬背上,似乎直視著你。有些人認為這是林布蘭再次入畫,以一種心領神會的眼神注視著所有看畫的人,似乎在問:「你不也在這裡嗎?」
使徒保羅看見自己就在那裡,你我也同樣在那裡,因耶穌也為我們受難、受死。在羅馬書5章10節,使徒保羅將自己和我們稱為上帝的「仇敵」。然而,即便我們的罪導致耶穌受死,祂的死卻使我們與上帝和好:「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8節)
我們與林布蘭、使徒保羅一樣,都是需要被赦免的罪人。透過耶穌被釘十架,祂為我們成就了我們永遠無法為自己做成的事,並且滿足我們最深的需要:與上帝有一個新的開始。
— 龐雅各
今天,你如何成為祂的朋友?
親愛的耶穌,感謝祢因為愛我而為我捨命。
請幫助我,今天活在祢的愛裡。
耶穌宣告祂是世人的救主,是生命的泉源。我們要如何回應祂?
全年讀經:
靈命日糧 : 與上帝同行
![]()
讀經:
以諾與上帝同行。—創世記5章24節
多年來,健康專家一直強調跑步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但最近的科學研究顯示,每天步行也有益於身體健康。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每天步行至少八千步的成年人,與每天只步行四千步的成年人相比,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死亡風險更低。」走路顯然對我們有益處。
在整本聖經中,「行走」常被用來象徵與上帝交流。從創世記第3章,我們可以想像上帝常在「天起了涼風」時,與亞當和夏娃同行(8節)。創世記第5章講述了以諾的故事,他忠心地「與上帝同行三百年」(22節),直到有一天,以諾一如既往地與上帝同行時,直接被上帝接到祂那裡(24節)。在創世記第17章,上帝與亞伯蘭重新立約時,吩咐亞伯蘭在祂面前「行走」(1節,和合本修訂版)。雅各在離世前,將上帝形容為他的牧人,並提及他的祖先忠心「事奉」上帝,這事奉就有行走的意思(48章15節)。在新約聖經,保羅吩咐我們要「順著聖靈而行」(加拉太書5章16節)。
就像在創世記中的以諾和以色列的祖先一樣,我們也可以天天與上帝同行。藉著將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並接受聖靈的引導,我們就能與上帝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與上帝同行之路,你走得怎麼樣?
— 陸明德
當你反思今天的經文時,你會如何謹守遵行?
天父,我曾順從自己的心意而選擇不與祢同行,
求祢赦免我,幫助我天天與祢同步同行。
靈命日糧 : 瞭解真相
![]()
讀經:
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1章19節
美國作家朱莉婭.加利夫(Julia Galef)認真思考,為什麼人們往往相信自己是對的,即使事實並非如此。她認為這與「士兵心態」有關,即我們會專注於捍衛自己已經相信的事物,抵禦我們認為的威脅。朱莉婭認為,更有益的心態是「偵察兵的心態」,偵察兵著重的不是消除威脅,而是探知完整的真相。他們會儘可能誠實、準確地瞭解真相,即使真相是醜惡的,會造成不便或令人不快。擁有這種觀點的人能心存謙卑,持續提升判斷力。
朱莉婭的見解讓人想到了雅各,他也曾鼓勵信徒採取相似的心態,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1章19節)。雅各敦促信徒,不要因對別人一時的感受而衝動行事,而是要記住,人的憤怒並不能實現上帝的公義(20節)。只有謙卑地順從上帝的恩典,才有可能增長智慧(21節;見提多書2章11-14節)。
我們若牢記生命中的每時每刻都要仰賴上帝的恩典,而不是倚靠自己時,就可以放下執念,不再需要堅持自己是對的,並且能倚靠上帝的帶領,好好生活和照顧別人(雅各書1章25-27節)。
— 白茉妮
你可以如何培養樂意向別人學習的心態?
親愛的上帝,請幫助我不再堅持自己是對的,
使我在與祢同行的旅程中,靠著祢的恩典不斷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