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希望的漣漪

讀經: 彼得前書1章3-9節


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


在1966年,當時的美國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訪問南非,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他在南非開普敦大學發表了世界知名的「希望的漣漪」演說,為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人士帶來希望。他聲明:「每當有人為理想挺身而出,或是為改善群眾的生活而採取行動,又或是對抗不公義,這個人就泛起了小小的希望漣漪。當數百萬人以力量和勇氣發出一圈一圈的漣漪串聯起來,便會彙集成一股洪流,能夠推倒迫害和抗拒的高牆。」

當今世上,有時候很難找到盼望。然而,基督徒卻隨時能夠得到終極的盼望。彼得寫道:「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

基督復活的確據,帶給上帝兒女的不僅是漣漪般的希望,而是如潮水般不斷湧流的盼望,因為耶穌是信實的,祂已經為了我們勝過死亡,勝過我們最大的敵人,祂能夠在我們山窮水盡的情況下,為我們帶來盼望。

— 柯貝爾

我心盼望,別無根基,
唯有救主,流血公義;
除此以外,空虛無憑,
單靠耶穌,救主聖名。

絕望的人在基督裡能找到盼望。



全年讀經:
箴言1-2章;哥林多前書16章


靈命日糧 :待續⋯⋯

讀經: 哥林多前書15章50-58節


死被得勝吞滅。-哥林多前書15章54節


我成長於1950年代,每逢星期六,我會到附近的電影院看下午場。電影院除了放映卡通片和電影,還有一部講述冒險的連續劇,每一集都是以英雄人物面對不可能克服的困境作為結束。主角看似走投無路,但每一集最後總會出現「待續⋯⋯」。

使徒保羅也常面對致命的危險。他為了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曾經遭受囚禁、鞭打、被丟石頭和船難。他知道有一天自己將性命不保,但他不認為死亡就是結束。保羅寫信給哥林多的信徒說:「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哥林多前書15章54節)。保羅的人生目標就是要告訴他人,救主耶穌在十架上為我們捨命,使我們得以藉著相信耶穌,讓自己的罪得到赦免,並且得享永生。

我們不像電影的英雄人物總是能夠死裡逃生。我們屬世生命結束的一天總會來到,可能是因為死亡,也可能是因為基督再來。但是,因著上帝的恩典與憐憫,你和我的生命故事都可以「待續」。

— david c. mccasland

天父,我們要稱頌祢,因祢賜給我們永生。
我們要與保羅一同說:
「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哥林多前書15章57節)

不論生或死,基督都是我們的盼望。



全年讀經:
詩篇148-150篇;哥林多前書15章29-58節


Photo credit: Hernan Piñera / Foter / CC BY-SA

靈命日糧:愛情鎖

讀經: 以弗所書4章29節-5章2節


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以弗所書5章2節


「愛情鎖」已是越來越常見。在世界各地,包括法國、中國、奧地利、捷克、塞爾維亞、西班牙、墨西哥和北愛爾蘭,成千上萬熱戀中的愛侶在橋墩、閘門和圍欄上掛上扣鎖。情侶們在鎖上刻上他們的名字,掛在公眾場所,以象徵他們的愛情永遠不變。有些地方的政府並不同意這做法,因為在同一地點掛太多鎖可能會造成危險;有人認為這是破壞公物;也有人視之為美麗的藝術品、是堅貞愛情的承諾。

在十架上,主耶穌公開地向我們展現了真正「永遠不變的愛」。耶穌基督為了赦免我們的罪惡而犧牲自己,顯出祂的大愛。現在祂仍日日向我們展現祂的大愛。救恩不只是我們能永遠與上帝同在的承諾,同時也使我們每一天能經歷祂的赦免、確據、供應和恩典。正因耶穌對我們的愛,保羅要我們效法主對他人「憑愛心行事」(以弗所書5章2節)。

天父的愛激勵我們成為有耐心和愛心的人。耶穌是我們的最佳榜樣,祂也幫助我們永遠彼此相愛。

— 施安妮

你學會了愛你身邊的人嗎?你怎樣愛他們呢?
今天你能做些什麼,進一步地表達你的愛心呢?

耶穌是愛的表率。



全年讀經:
詩篇146-147篇;哥林多前書15章1-28節


靈命日糧:群眾力量

讀經: 以弗所書4章7-16節


全身⋯⋯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4章16節


在澳洲珀斯,一位男士上火車時不小心滑了一跤,結果一條腿被卡在車廂和月台之間的空隙。一群乘客見義勇為,他們使盡全力,一起把火車稍微推開月台一點,最後終於讓這位男士脫困了!列車公司的發言人在訪問中表示:「幾乎在場的每個人都出了一份力。是群眾的力量救了這位男士,否則他可能會身受重傷。」

在以弗所書4章,我們看到上帝的計畫就是要以群眾力量來建造祂的大家庭。祂給了我們每個人特別的恩賜(7節),目的是使「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16節)。

在上帝的家庭中,人人各有其職,沒有人是旁觀者。在上帝的家,我們一起哭泣、一起歡笑;我們擔當彼此的重擔;我們為彼此禱告、打氣;我們彼此激勵,幫助彼此回到主面前認罪悔改。天父,今天就讓我們看見,身為祢家中的一分子,我們該如何出一份力。

— 謝葆芳

你是袖手旁觀,還是參與其中?
你有什麼恩賜?上帝可以怎麼使用你,
來幫助其他人更加親近衪?

我們需要同心合力,才能完成上帝的託付。



全年讀經:
詩篇143-145篇;哥林多前書14章21-4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