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聽見了!

讀經:詩篇116篇1-7節 

在1910年,查爾斯‧瑞柏曼和喬治‧蘭蓀特在合著的《物理》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一棵樹在寂靜的森林中倒下時,若附近沒有任何動物聽見,那麼它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呢?」多年來,這個問題引發許多關於聲音、感知與存在的哲學與科學論辯,直到如今尚無定論。

一天晚上,我陷入寂寞憂傷,深受一個從未與任何人分享的煩惱所困擾,那時我想到了那個哲學問題。我自問:如果沒有任何人聽見我的呼求,那麼上帝聽見了嗎?

撰寫詩篇116篇的詩人在面臨死亡威脅、感到心灰意冷時,或許也感到被遺棄,因此他向上帝呼求,因知道上帝正在聆聽也必幫助他。詩人寫道:「祂聽了我的聲音和我的懇求。祂既向我側耳」(1-2節)。即使無人知曉你我內心的痛苦,但上帝都知道;就算沒人聽見你我的呼求,但上帝都聽見。

< [....]

靈命日糧 : 感同身受

讀經:西番雅書3章17-20節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磁振造影(MRI掃描)來研究祖母們的大腦。研究人員讓參與實驗的祖母觀看自己孫子女、成年兒女,以及一個陌生孩子的照片,檢測這些祖母的同理心反應。研究顯示,祖母們對孫子女的情緒感同身受的程度,更高於成年兒女。研究人員將之歸因於所謂的「可愛因素」──祖母們自己的孫子比成年兒女更「可愛」。

在我們說「啊不然咧?」之前,我們可以想一想進行這項研究的詹姆斯·里林(James Rilling)博士說過的話:「如果照片中的孫子女在笑,祖母就會感受到孩子的快樂;如果孫子女在哭,她們也會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和憂愁。」

先知西番雅描繪了上帝看著祂子民時的感受,就如上述的研究一般。西番雅書3章17節說:「[上帝]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也 [....]

靈命日糧 : 記得你的名字

讀經:以賽亞書43章1-7節 

我開始在教會擔任青年領袖,並結識幾位青少年之後的那個星期日,我與一位坐在她母親身旁的少女打招呼。我面帶微笑地問候這位害羞的女孩,輕喚她的名字,問她最近過得如何,她立刻抬起頭,睜大美麗的棕色眼眸。她也露出微笑,小聲地說:「妳記得我的名字!」我只不過是輕喚那位女孩的名字,就開啟了一段信任關係。在這間滿是成年人的教會裡,她也許感到自己微不足道,而我知道她的名字,讓她感覺自己被看見、被重視。

在以賽亞書43章,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向以色列人傳達類似的信息:他們被看見,也被重視。即使是他們在曠野或被擄的時候,上帝也看見他們,並知道他們的「名」(1節)。對上帝而言,他們不是陌生人,而是屬祂的子民。他們或許感到自己被遺棄,但上帝視他們「為寶為尊」,並且祂「愛」他們(4節)。上帝除了提醒他們 [....]

靈命日糧 : 我是誰?

讀經:約翰福音1章6-13節 

在1859年,約書亞·亞伯拉罕·諾頓自封為美國皇帝。他憑藉舊金山的航運業致富,卻因生意失敗而負債,他想要一個新的身分:美國第一位皇帝。《舊金山晚報》刊登「皇帝」諾頓一世的即位詔書時,讓許多讀者都開懷大笑。諾頓頒布詔令糾正社會弊病,印製自己的貨幣,甚至寫信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向她求婚,期盼兩國統一。他身穿由當地裁縫師設計的皇家軍裝,一位觀察家說,諾頓從頭到腳看起來就是個國王。但當然,他不是。我們無法編造自己的身分。

有許多人花費多年要尋找自己的身分,想要知道自己的價值。我們亂槍打鳥,試圖定義自己、為自己貼標籤,但關於我們是誰,只有上帝能告訴我們真相。感謝上帝,當我們接受祂的兒子耶穌所成就的救恩,祂就稱我們為祂的兒女。約翰寫道:「凡接待[耶穌]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