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在負面情緒中重新認識上帝和自己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小七

 

 

週六下班回到家,覺得渾身無力,其實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感覺如此疲憊了。最近經常會感覺到自己的心一直往下沉,連帶我整個人的狀態都是無精打采的,身體似乎缺少一個支點支撐我,好像隨時都會被擊倒一樣。每次當這種無力感向我襲來的時候,我都會來到上帝的面前禱告。

但是我發現在我禱告的過程中,我似乎有個錯誤的禱告機制,就是我會把自己的情緒和與上帝的關係好壞畫上等號。每當我有情緒,特別是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也許是自己和上帝的關係出現了問題。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帶著這樣的想法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我開始思考:什麼能影響自己的和上帝的關係的時候,我想到經上說:“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以賽亞書59章2節)。這讓我明白惟有罪能隔絕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這也使得我開始反思自己與上帝日常的禱告中,有沒有認罪悔改的禱告;若有悔改的禱告,那沒有什麼能隔絕上帝對我的愛。因為聖經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章9節)

當我們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上帝對我們的懲罰,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斷我們和上帝的關係,也很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去回應我們的負面情緒。

這讓我想到主日的一次講道的經文:“大利拉天天用話催逼他,甚至他心裡煩悶要死。參孫就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她”(士師記16章16-17節) 參孫因著“煩”說出自己力量的秘密,放棄與上帝的約,讓情緒主宰自己,就失去了原則標準,也喪掉了生命。參孫的故事再次提醒我們,不能忽視我們的負面情緒,也決不能讓“煩”葬送我們的生命,因為神不輕視我們的情緒,並且看重我們的生命。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當我向上帝訴說自己的疲憊無力的時候,祂幫助我調整自己的眼光,看到自己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外部環境,而不是因為自己的罪。上帝幫助我分析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原因:面對學業、人際關係和經濟的壓力,還有獨自一人在外生活要操心很多的事情。樁樁件件瑣碎的事情原來都是自己負面情緒的來源。當我看到自己原來有很多的壓力的時候,我明白自己的禱告是要向上帝坦白自己有各樣的壓力,並將重擔卸給上帝(詩篇55篇22節),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掌控,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

可是當我看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的壓力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要如何解決,想要從這負面情緒中解脫。但是我思索之後,發現自己無能為力,我便心中絕望,向上帝哭訴:自己不行、不能。當我向上帝說出:我不行,不能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托起,而不似之前往下沉。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當時的自己並沒有完全地交托、信靠上帝,而是第一時間靠自己去解決問題。

的確,當我在面臨畢業的這段期間,我產生了很多的不安和焦慮,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放手交托信靠上帝,而是想要靠自己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想要靠金錢去換取安全感。我也曾一度列很多的計畫,試圖緩解我的焦慮和不安。當我回想這些計畫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計畫中沒有上帝,有的只有靠我自己。

我在上帝面前痛哭,坦白自己的不信、小信,並向上帝悔改。我得到的回應是,上帝說:“我一直在,即使你覺得你放棄、忘記了我。”我感謝上帝,因為祂是信實的上帝,祂親自餵養祂所揀選的羊。上帝借各樣的事情對我說話,即使是我所厭棄、所逃避的負面情緒。祂借著負面情緒親自將我帶回祂身邊,將我舉起;讓我用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負面情緒;給我時間,給我機會認識和坦白自己的軟弱。

或許我們在艱難之中等了許久,仍看不到上帝在工作,但是親愛的弟兄姐妹,請再給上帝和自己一些時間,再對祂多一點的信心和仰望,因為上帝的時間會不錯,祂也比你自己更知道你適合什麼,也更清楚你的需要。我們等,因為我們知道上帝在預備我們成為器皿,“看怎樣好,就怎樣作”(耶利米書18章4節);使我們走在成聖的路上,預備我們,“脫離卑賤的事,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后書2章21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在一切分崩離析時仍然信靠上帝

作者: Miriam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佳音

 

 

我經歷過一段特別有挑戰的日子,那陣子我覺得一切都不順。 當時我被一個我認為會是潛在結婚對象的人欺騙了感情,而來自文化和父母對我結婚期待的壓力讓我非常焦慮。 更重要的是,我的博士申請在過去四年裡多次被拒絕。

因此,當我不得不在我們姊妹教會的主日禮拜中分享信息時,我感到自己很不夠格。 我覺得我的生活很失敗。 我自己都這麼糟糕要如何鼓勵他人呢?

但是,我必須遵守諾言並為此做好準備。 所以一天晚上下班後,我坐下來禱告,然後一本書一本書地翻閱我的聖經。 當我看到耶利米書 17章5-8 節時,我發現自己停了下來。 我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推動力,所以我決定專注於這一段來分享周日的資訊。 當我默想這段經文時,它在對我的靈魂深處講話。

在耶利米書中,我們看到上帝如何呼召先知斥責並宣講以色列自私的罪。 我們讀到以色列犯罪的後果,上帝一再警告他們要悔改,以色列即將被流放到外邦,以及餘民將來的復興。

耶利米書 17 章解釋了猶大人如何因不信靠他們的上帝而犯罪。 “耶和華如此說:‘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那人有禍了!’”(第 5 節,和合本)

信靠意味著什麼?

希伯來語中的信靠一詞 “yib-tah”的意思是獲得建議和力量,或者把信任放在某處或從某處尋求庇護。

短語“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和“心中離棄耶和華”(5節)告訴我們,“倚靠人”的人是靠自己的聰明和力氣,而不是向上帝尋求智慧和力量。

因此,從軟弱的人那裡或他自己的判斷中獲得建議和力量的戰士是被詛咒的,這意味著他脫離了上帝的保護。 並不是上帝詛咒了這個人,而是這個人選擇不在(沒有)上帝的保護之內,不從上帝那裡得建議和力量。

當我反思這段話時,我情不自禁地看到這經文如何在對我的處境講話。 雖然渴望伴侶和職業晉升機會並沒有錯,但我意識到我已經開始覺得我被拒絕是因為我不討人喜歡,這很快讓我認為我被所有人拒絕了。

這樣的想法讓我害怕、憤怒、沮喪,體會不到依靠上帝看顧保守的幸福; 我一心想靠自己的力量獲得他人的認可。

但是,即使當我掙扎在這些情緒中時,我卻仍然拼命地找教授聊,想要實現我的博士申請。 我仍然堅信我認為的時間和方式是正確的。

第 6 節接著描述了一個人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上帝力量時所處的狀態。 “他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見福樂來到, 卻要住曠野乾旱之處,無人居住的鹼地。”

相反,第 7-8 節描述了倚靠耶和華的勇士是如何蒙福的,“像樹栽于水旁,在河邊紮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 這樣的人在艱難的時候會得到滋養而不是變得枯竭。

就我而言,我就像乾旱荒野中的杜松。 我感到情緒和精神上都枯乾了,因為我沒有從上帝那裡得力量,沒有等待和被醫治,也沒有學習更有分辨力和給自己時間更好地為攻讀博士學位或祂給我的任何其他帶領做準備。

回到上帝身邊

在我研讀完這段經文的那天晚上,我向上帝承認了我的罪——想報復那個欺騙我感情的人,因為自己毫無防備而自責不已,以及想要完全依靠別人來考博。 我也意識到其實聖靈在早些時候就一直在提示我這些問題了,但我卻等到落到這樣的痛苦境地才終於注意到它們。

當上帝開始對我說話並醫治我的心時,祂仁慈地提醒我,在沒有婚姻和事業晉升的情況下,在我處於痛苦和失敗之中時,我仍然是寶貴的也仍然被祂愛著,而這就足夠了。

那天晚上,我禱告求上帝幫助我悔改。 我決定不再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每當有這樣的想法浮現在我腦海中時,我就把它們交給上帝。

雖然我還是為關係中的被背叛而哭了幾周,但我最終告訴上帝,我不再想要面對複雜的關係問題了,只有在上帝的時間到來時,我再 “讓愛自發”。

恰好這段時間我也得了傷寒,休息了兩個月,後來又出了個意外,腳骨折了,殘廢了一個多月。 在此期間,我的牧師和他的家人很開心地邀請我去他們家住。 他們的祈禱和陪伴幫助我看到上帝如何在苦難中仍然愛我。

一個月後,我平時健康快樂的父親因一次不明的心臟病發作而被主接走了。 傷心欲絕中,我向我的BSF小組組長尋求幫助。 因著經歷過失去父親的痛苦,她聆聽了我的傾訴,並將盼望指給我——儘管我正在經歷這一切,但上帝仍然是善良的。

感恩的是,那段時間我終於不再為感情傷心了,並且奇跡般地被一所大學錄取了博士申請。 我感覺到上帝想要讓我知道祂的時間和道路遠高過我的。 那段時間,我甚至都無法為考試做什麼準備,但賜知識智慧的那位卻為我開了路。

現在,因著傷寒和那次事故的後遺症,我仍然會感到疼痛。 兼顧工作和學業也很困難。 而且,我仍然是單身。

然而,在我對婚姻的渴望和對父親離世的悲慟中,上帝安排在我身邊的朋友們支持和安慰了我,他們提醒我繼續向上帝傾訴所有的悲傷並向祂禱告。 上帝也在親自帶領我,走進祂的話語,讓我經常通過禱告和讀經來到祂面前,繼續向祂坦白我一切的掙扎,向祂尋求力量和建議,並等候祂的時間。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3個方法,讓你與上帝培養更親密的關係


 

作者:Philip Roa    

翻譯:Eric

有聲播讀:Luke

 

 

我的教會每年都以禱告和禁食開啟新的一年,這已經成為我們許多人的期待。當我們互相詢問需要代禱的事項時,我經常聽到的是希望能與上帝有更深的親密關係。

但是,我們如何才能以一種更持久的方式增強與上帝的關係,而不是典型的在一個月(或者一周後)就不再有力量的立新年Flag的方式?

問題的關鍵是習慣培養。當我們設定目標時,我們經常關注的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而沒有考慮到達到目標所需的 “基石 “和 “墊腳石”。有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想去尋找一條捷徑或者一條快速通道。但是當涉及到上帝和我們的關係時,卻是一個需要我們每天去付出努力的終生旅程。

套用一句名言:“屬靈生活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

因此,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多年來養成的基本信仰習慣,也是我每次思考如何親近上帝時都會想到的。

有目的地在一天中留出時間與祂相處

在我們這個即刻得滿足的時代,類似速食店和咖啡店的快速運轉方式可能會蔓延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上——我們可能傾向於認為上帝就像咖啡師一樣,會隨時準備好祝福我們而不需要我們付出什麼努力。

在我的信仰初期,我得到的教導是:上帝是我的朋友和祝福的源頭,這導致我關注的焦點是可以從祂那裡得到什麼。所以我靈修的時候,會快速閱讀一節經文和簡短的靈修文章,然後做一個膚淺的禱告,以 “感謝上帝賜給我今天 “開始,然後是一長串的祈求。

簡言之,我並不是真正期待與上帝相處,我需要上帝只是為了祂能滿足我的 “需要”。

幾年後,在一位牧者的幫助下,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與上帝的關係,以及與祂共度美好時光的重要性。這就像我們所珍惜的任何其他關係一樣——我們會希望通過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來經營它們。

約翰福音1章1-3節告訴我們,耶穌就是上帝(這意味著祂本來就認識上帝!),但祂仍然確保在地上時與天父有獨處的時間。福音書中有許多關於耶穌故意從人群中退下來與上帝獨處的記載(馬太福音14章23節,馬可福音1章35節,路加福音6章12節)。

不僅僅是留出時間,耶穌還向我們展示了祂如何通過特意的禱告來與天父相交(馬太福音6章9-13節,馬太福音26章36-44節,約翰福音17章)。祂禱告生活的不同之處在於,祂把天父的旨意放在首位。

像耶穌一樣,我們必須留出高品質的時間與天父在一起,瞭解祂的旨意,這樣我們才能被改變,凡事讓上帝居首位(約翰福音4章34節)。

我一直記得我的牧者多年前給我的分享。“如果某件事對你很重要,你不用去擠時間,而是會為它主動騰出時間”。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對安靜與上帝相處的看法,並幫助我決定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與上帝相交。祂值得被優先對待,如果我給祂的只是零碎的時間,我就無法給到祂應有的關注、敬拜和奉獻了。

當我花時間學習聖經時,我學會了付出額外的努力來理解經文的背景以及聖經中的人物與上帝的關係。這使我看到上帝是多麼聖潔和公正,但又有恩慈和憐憫。我越瞭解上帝是誰,就越有動力在生活中讓上帝居首位。

默想經文或章節

約書亞記1章8節告訴我們要默想上帝的話語,這樣我們就可以謹慎地走在祂的道路上,經歷順服帶來的祝福。默想需要有意識地留出時間和精神空間(並定期進行),以便你能更深入地思考你所讀的內容。

如今,在這個忙亂的時代,默想可能會變成一種事後反思的形式。

我發現找出在我不工作的時間中那些大量的零碎時間段,比如在上下班途中或者午休時間,來思考我那天早上讀到的經文對我來說非常有益。另外我還試著找一個安靜的角落,關閉手機的各種通知,把手機放在一邊,這樣我就能集中精力。有時我會拿出聖經來重讀早上的那一節或一章,並試圖找出我認為重要的關鍵字。

但是,如果你安靜不下來,你的思緒容易飄忽不定怎麼辦?我知道有人一躺到床上就會馬上思緒萬千,浮想聯翩。

到目前為止,我發現大聲對上帝說話(當然是在一個私密的地方)有助於我重新集中注意力。每當我感覺到我的思想在漂移時,我就會大聲地與上帝交談。我會告訴祂我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或什麼事情在困擾著我,我在掙扎著什麼,或者其他任何我想到的事情。讀聖經也是如此——大聲讀出來有助於我集中精力。

我學習默想的一段經文是馬太福音28章18-20節,這是一段很關鍵的經文。我看到耶穌首先在第18節確立了主權,然後才在第19至20節給出了進一步的教導。對門徒來說,重要的是要明白教導的權柄從何而來,實際上是要認識到這是耶穌的命令,而不僅僅是一個建議。

當我思想這個命令的含義時,我發現這意味著我不僅僅是一個主日禮拜的參加者,而應該是耶穌積極的追隨者,負責引導他人歸向祂。如果我要教別人遵從,那麼我就需要自己先學習並真正遵從這些命令。

最後,耶穌將這一使命交給門徒們,是要他們一起同做主工,所以我也同被呼召與我的弟兄姐妹們去這樣做。

按聖經所說的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翰福音14章15節。

我們很容易把親近上帝想像成只是與祂共度美好時光和默想祂的話語,以至於我們忘記了一個令人不舒服但又很重要的部分:順服。聖經告訴我們,作為上帝的朋友(這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意味著我們要順服和跟隨祂(約翰福音15章13-15節)。

思考順服和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之間的聯繫總是讓我想起亞伯拉罕、摩西和馬利亞的故事。當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呼召離開他的家鄉時,他看到上帝如何保護和供應他,包括在他年老時賜給他以撒。摩西順服上帝的呼召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他見證了上帝通過瘟疫、分開紅海和在曠野的供應所做的工。馬利亞順服了上帝的呼召,成為耶穌的母親,她生下並撫養了耶穌,為此她應驗了舊約預言的一部分。

因著這些人的順服,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人能有幸經歷上帝的慈愛。

在我的個人生命中,我體驗到親近上帝意味著信心的擴展,能夠順服上帝擺在我面前的下一步道路,信任祂會按著祂自己的時間表行事。

在我默想馬太福音28章18-20節之後,我看到牧養門徒可能會是一件令人心生畏懼的事情,而且需要做出巨大的犧牲。我必須每週捨棄一定的時間去接觸周圍的人,而不再能在週末躲在房間裡看一本好書或玩電子遊戲。

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我不打算順服,繼續閱讀和默想上帝的話將毫無意義。

所以我報名成為小組長。雖然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但看到年輕人認識並愛上帝,我過去12年的服侍就顯得很有意義。作為上帝的跟隨者和祂的孩子,擔任組長幫助我生命長進。它激勵我對自己的領袖和門徒負責。我意識到團契生活是多麼重要,因為它使我們能夠互相安慰、責備和鼓勵。

當別人問我們的屬靈目標時,與我們的主更加親近不僅僅是一個決心或一個象徵性的禱告請求。這是一條我們必須努力尋求的人生道路。雖然走出我們的舒適區可能很艱難,但深入認識上帝會是美好的祝福和獎賞。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如何對付沒完沒了的自我苛責?

 

作者:Jess McDonald Ragg

翻譯:Nancy

有聲播讀:洋瀾

 

 

很顯然,在幾年前,我把上帝變成了Simon Cowell(以挑剔著稱的美國音樂類選秀節目評委)。

在一次關於靈命更新的課上,我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的講師告訴我們,我們將探索我們對上帝位格的理解以及我們每個人對上帝屬性的感知和認識。

就我而言,我曾想像過上帝坐在一把巨大的黑色皮扶手椅上,眯著眼睛看著我,而我不安地站在舞臺上,努力把惠特尼·休斯頓的《我將永遠愛你》(或其他一些老套的選秀歌曲)唱好,並焦慮地等待著祂的嚴厲批評。

我把上帝變成了一個《X音素》(美國的一檔選秀節目)評委,感覺祂在等著告訴我我的成績有多“平庸”。我並不是在說罪,而是在說我的日常生活-

  • 我在大學裡的成功,交作業,在課堂上回答問題;
  • 我的關係,無論我作為什麼角色:女兒、朋友、還是姐妹;
  • 我的工作及我犯過的一切錯誤;
  • 我的事工(在敬拜團中),我會根據人們的反應來判斷自己是否有價值。

我懷疑,我之所以會這樣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經常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並且可能會因為消極的自我對話而感到內疚。儘管我有一個總是在鼓勵我的很棒的父親,我也不記得有哪個主日學校的老師告訴過我:如果我搞砸了,上帝會用大棍子打我。但我卻有很苛責的內在批評的聲音。我腦海中有許多話語、期望和深深的失望歎息都不是從上帝而來的,我卻把它們投射到祂身上。

W. Tozer(托澤)在其著作《神聖的知識》中說:“我們傾向於按照靈魂的秘密法則,朝著我們心目中的上帝形象前進。”

他的意思是,我們的生活是構建在我們對上帝的認知之上的:無論我們認為祂是一個慈愛、體貼的父親,常常微笑著在生活中看著我們,還是早期社會爭議宣導者的嬉皮士式的耶穌,或者將聖靈視為一個隨性、行蹤不定,必須被推著行動的人。

“你們在某個地方都會錯的,”我們的講師笑著告訴我們,“因為我們都錯了。”

但上帝是最終的審判者,不是嗎?

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正如下面這些經文告訴我們的那樣,上帝是終極審判官:

“因為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是給我們設律法的,耶和華是我們的王,祂必拯救我們。”(以賽亞書33章22節)。

“設立律法和判斷人,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雅各書4章12節)。

然而,兩千年前,上帝的審判已經落在了基督身上,祂被釘在十字架上。當我們心中有基督,並使祂真正成為我們生命的主時,審判就不再落在我們身上了。

仇敵想要削弱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最聰明的方法之一就是讓我們質疑祂的身份或祂話語的真實性。

我回想起創世記第3章,蛇問夏娃:“上帝真的說了……嗎?”而讓她懷疑上帝的本質和良善。

就我而言,我被灌輸了上帝作為《X音素》評委的形象,這與聖經裡經文對祂的描述根本不符:

“耶和華有恩惠,有公義,我們的上帝以憐憫為懷。”(詩篇116篇5節)。

“古時耶和華向以色列顯現,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利米書31章3節)。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章8節)。

在這裡,我想分享兩點,幫助你處理和我同樣的掙扎。第一個是我們如何理解上帝的屬性,第二個是如何更好地處理失敗。

1.理解上帝的屬性

要重新調整我們對上帝屬性的理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讀祂的話語,特別注意經文中對祂品格的描述。就我個人而言,福音書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它幫助我仔細考察基督的品格。

我在馬太福音9章36節中發現了這樣一段精彩的經文:“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通過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關懷和愛。耶穌看著這些如此渴望來找祂的人,產生了憐憫。對於像我這樣很難對自己有憐憫的人來說,上帝憐憫我這一事實令我震驚。

我不敢說我已經“完全理解”了上帝的真實屬性,但我在挑戰自己不斷完善對上帝的認識。一部名為《揀選》的眾籌電視劇讓我深受鼓舞,該劇講述了耶穌在世的生活和事工。

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到這些我熟知的故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上帝對人類的本心。它幫助我重讀了這些故事,讓我對耶穌有了一個新的視角,尤其是看到祂是如何與門徒建立關係的,以及祂是如何給出憐憫的,特別是對那些受壓迫和被邊緣化的人們。

我鼓勵你細細地讀聖經,注意上帝如何向我們顯明祂的屬性,特別是在《新約》中。不是因為《舊約》中的上帝不同,而是因為《新約》描述了耶穌基督與我們所立新的約定。因為我們在耶穌裡面,上帝通過祂在十字架上所做的工來看我們,所以我們不需要為了滿足祂的標準而去努力和證明自己。

雖然上帝是審判者,但祂也是我們的父(馬太福音6章9節)、創造者(歌羅西書1章16節)、救世主(以賽亞書12章2節)、護庇者(詩篇5篇11節)和朋友(約翰福音15章15節)。事實上,羅馬書2章4節談到了是祂的恩慈而非嚴厲的責備使我們悔改。

2.更好地處理失敗

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搞砸。我們都有在工作中自己都不敢相信會忘記了某件事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以一種健康的方式處理這樣的情況,而不是把刻薄的話投射到一個良善的上帝口中?

幾年前,我在工作中犯了一個錯誤,造成了一些代價高昂的後果,這讓我感到非常內疚和感到自己無比愚蠢。但我父親鼓勵我記住,上帝是有大能和在掌權的,所以我不需要有那麼多壓力。

事實證明,我犯的錯誤凸顯出了公司業務流程中的一個漏洞,需要改進以改善我們的業務。我們當然可以在以後吸取同樣的教訓,只是風險要高得多。看到上帝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這種局面的,我很受鼓舞。

哥林多後書12章9節總是很好地提醒我們,上帝的恩典是夠用的,使徒保羅提醒我們,上帝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也許這句經文可以讓我們在感到自己不夠好的時候不那麼難受,因為在這些時刻我們可以相信上帝的大能。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處理失敗呢?我們把它交給上帝,繼續前行,並盡我們所能,相信祂會在任何情況下照看我們。

就我而言,這也意味著只從表面上看失敗。意味著我會選擇對自己說,“天哪,我希望這件事沒有發生,如果我那樣做了,也許可以改變情況,我下次會注意。但現在,我要讓上帝來掌管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反復思考我做了什麼,我本可以做什麼,剖析我為什麼會搞砸,哀歎我有多糟糕,最後連續幾個小時苛責自己,覺得自己太讓人失望。

雖然我會直面當下的情況以及思考我是如何搞砸的,但我也會像上帝對我那樣給自己恩典,並因知道上帝在掌控一切而感到放心。

在我不斷對付腦海中那個Simon Cowell版本的上帝時,我也不斷讓自己沉浸在經文中,這樣這個苛責的上帝圖像就可以被完全抹去,並被真實的上帝所取代。這是一段旅程,但一點一點地,上帝的聲音、祂的溫柔和祂對我的恩典越來越清晰。看到祂是如何看待我的,知道祂是如何愛我並為我加油的,使我也能夠善待自己,因著我慈愛父親的形象而不斷成長。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