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為什麼自我貶低並不等同於謙卑

作者: 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奇奇       有声播读:郁青

 

 

我和朋友視屏聊天時她一直盯著我,臉上帶著某種善意的微笑。「我需要告訴你,剛剛在聊天時我數了一下,在聊到你的時候,你用了6次『愚蠢』這個詞。」

被發現了。

她笑著說:「我告訴你是為了幫你成聖。」這是教會姐妹的小幽默。我感謝了她。

讓我驚訝的不是我評價自己「愚蠢」,而是我竟然說了那麼多次。我知道當我在壓力大的時候會傾向於自我貶低。

我其實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不怎麼再開自己身體的玩笑了。幾年前,我在跟妹妹聊天時說到自己厚實的肩膀,我說這讓我看起來就像是個橄欖球後衛。之後她一本正經地問我:「你會這樣說你的女兒嗎?」

所有這些經歷讓我不禁反思,為什麼比起談論我的優勢,我更願意貶低自己。

 

 

經過思考,我找到了以下幾個原因:

從高中開始(在高中,我真的獲得了「最會道歉」特別獎),我就寧願先發制人地自我批評。這是一種防禦機制,因為我以前受到過傷害。所以我想,如果別人知道我看到了自己的錯誤,是不是他們就不會感到生氣或批評我了?嘲笑一個承認自己錯誤的女孩並不好笑,對吧?

說我的願望是「愚蠢的」比處理希望破滅要容易得多。聚焦在我自己的弱點和無用之上,比要處理被拒絕帶來的傷害或者我對其他人毫不重要這樣的想法來說更容易。。

在我再小一些的時候,自嘲實際上是我尋求被人稱讚的一種方式。

在我與丈夫剛結婚時,我丈夫告訴我,這些看似對立的情況——驕傲和不安全感實際上是同一種罪。因為就像驕傲一樣,不安全感源於試圖在我們的表現中找到價值和認同感。

我發現在我自己和其他人身上確實是這樣。我們傾向於從自己的工作、聲譽、家庭、可控的範圍、我們的聲望或別人的認可中找到自我價值,而不是從上帝對我們的創造和祂為我們所做的事之中找到價值。

 

 

自我貶低 VS 謙卑

 

自我貶低和謙卑有什麼區別,尤其是在坦白自己的脆弱時?

簡而言之,區別在潛在的價值感。敞開分享自己的脆弱需要我們知道自己是被接納的和有價值的。而自我貶低則會讓人一直帶著一種羞恥感。

你可能會想,那我可以使用自嘲來幽默嗎,也就是說,嘲笑自己的錯誤,而不貶低自己?我認為是可以的。能夠不那麼嚴肅地對待自己,謙卑地看待自己,是很棒的。即使如此,我們必須記住,檢查自己的動機很重要。

作家Heather Davis Nelson寫道:「內疚說:『我做錯了事』,需要義和被原諒。羞恥卻說:『我很糟糕』,需要改變我的身份和關係上的鏈接。」

這也就是「上帝的仁慈引導我們悔改」和「內心的恐懼將我們封閉起來」的區別。

羞恥感將我們所做的等同於我們是誰,所以我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接納。自我貶低的重點就在這裡。我們是出於不安全感而非勇敢才講說自己的弱點的。

在認真思考了這一切後,我從上帝的話語中總結出了以下真理:

 

 

1.我們兩個身份之間存在著一種健康的張力:是罪人,但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並被上帝給我們的完全不配得的恩典所拯救。

對我來說,這就是謙卑的定義:透過上帝的眼光看自己。

 

 

2.我需要用「清醒的判斷」來看待自己——要向自己和他人講關於我自己的真實情況。不驕傲,也不妄自菲薄。

我有時會分享自己不好的一面。(這是健康的坦誠,大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要說實話,即不撒謊,則意味著即便我在表達我的弱點時也要傳達我的價值。

例如:「我確實有自大/飲食失調/色情上癮的問題。但上帝一直如此仁慈地不斷在從內而外地改變我。祂不斷地救我脫離我的恥辱。」

正如作家兼聖經老師Mindy Clemons所說,當《聖經》中的人們質疑他們的能力時,上帝會這樣回答:「我選擇了你。我創造了你成為你現在的樣子。我對你有一個計劃。我會幫助你。我會給你能力。我會給你你所需要的一切。我原諒了你,那麼你也原諒自己怎麼樣?」

 

 

3.對於軟弱和失敗,我有沒有憐憫?

如果我不會那樣去說別人(天哪,真蠢!),為什麼這樣說我自己?這是我覺得別人也會這樣談論自己嗎?對我的女兒而言呢?我想讓她成為一個堅強的可以因著上帝的掌權而擁抱自己優點和缺點的女性嗎?(哥林多後書12章9-10節)

我們能謙卑地接受讚揚嗎?

17世紀的牧師兼作家Jeremy Taylor寫了19條關於謙卑的實用技巧。其中之一是:

謙卑不在於批評自己,也不在於穿著破爛的衣服,或唯唯諾諾。乃在於對自己有真實的認識——即你是一個不配得的人。

是的,我不配,但祂改變了這一切(加拉太書2章20節)。聖經一再將上帝定義為「我的力量、我的詩歌」(出埃及記15章2節,詩篇118篇14節,以賽亞書12章2節):我的力量,我的美好。因著祂,每天我的生活中都有美和生命在流動。那是當我因上帝的慈愛而發光時,可以銘記在心的。

 

 

在約翰福音3章30節中寫道:「祂必興旺,我必衰微」。我曾將此理解為我應該是看不見的才對。因為我不想竊取上帝的榮耀,對吧?那是自然。但說了這些話的施洗約翰肯定不是個社恐。他只是把他的敬畏放在了正確的地方。問題不在於榮耀,而在榮耀歸於誰。

你已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將我的麻衣脫去,給我披上喜樂,好叫我的靈歌頌你,並不住聲。耶和華我的上帝啊,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詩篇 30篇11-12節)

沒有必要貶低榮耀和讚揚。我們可以發光,但是將光異常明亮地照向正確的方向。

「耶和華啊,榮耀不要歸於我們,不要歸於我們,要因你的慈愛和誠實歸在你的名下!」(詩篇115篇1節 )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分享給你我最愛的聖經書卷——歷代志上下

 

作者:Paul Kuang

 

不知道各位讀者,如果要您選擇一卷最喜歡的聖經書卷,您會選擇哪一卷書呢?

有些人可能會選擇馬可福音,因為節奏快速且充滿主耶穌的神跡 ; 也許也有人會選擇保羅的羅馬書,因為裡面遍布了基督教最核心的福音真理 ; 或是可能會選擇約翰書信,因為書信內容中充滿一位老牧者對於上帝的愛之陳述。

這些當然都是很好且重要的書信(聖經哪一卷書不重要!?)。但是筆者相信,相比新約較少人會選擇舊約的書卷,而應該更少的人會選擇「歷代志上下」這卷書。

不只是因為內容跟新約的書卷比起來顯得沉悶,更主要的是我們會有一個疑問:「讀這些以色列人的歷史與我們現在的教會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一個很實際也很好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願意靜下心來,將聖經的六十六卷書都視為上帝要對祂的百姓們所說的話語時,筆者相信我們就會開始看到其實「歷代志」跟現在的教會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因此,筆者想以「歷代志下七12-22節」為例子,讓我們一同來思考這段經文所要帶出來的神學信息,是如何在基督里得到應驗,並對於現今的教會依然充滿提醒和安慰。

首先,讓我們先對本段經文做一個簡易的文學分析。這一段經文是上帝對於所羅門禱告的回應,並發出了祂自己的應許。

而這個應許可以分成兩個部分:v12-18,為憐憫蒙福的應許 ; v19-22,則是咒詛審判的應許。當我們分別對這兩種應許做出更仔細的分析時,能看到至少四條脈絡在這經文中:

 

a.前後關係:當上帝的百姓願意禱告、迴轉向上帝和遵行上帝的話語時,上帝的祝福就會臨到 ; 反之,當他們敬拜偶像、轉離棄上帝和不遵行上帝的話語時,上帝的審判也會臨到他們當中。

b.對比關係:經文中也充滿了對比和對立的關係。像是:「轉向(שׁךּב)」上帝與「離棄(שׁךּב)」上帝 ; 上帝「垂聽」與上帝「捨棄不顧」; 「堅固」與「拔出根」等。

c.循環關係:在整段的經文,第十三節在祝福的段落中,看起來是有些突兀的 ; 因為,經文告訴我們是上帝允許各樣的困難臨到祂的百姓之中。但是,如果我們將第十三節與二十二節結合在一起看時,便可以看到一個循環性在當中。當上帝的百姓犯罪時,上帝就允許苦難和艱難臨到他們。而上帝的百姓們如果願意「自卑,禱告,尋求上帝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那麼上帝的憐憫就會臨到他們當中 ; 反之,如果上帝的百姓在苦難中依然不願意迴轉向上帝,那麼他們將會遭受更大的患難。

d.延續關係:第十三、十四、十八和第二十二節的經文, 讓我們看到上帝對於所羅門禱告的回應是延續著「挪亞之約(v13)」、「摩西之約(v22)」和「大衛之約(v18)」的。這一點,筆者會在後面的段落有更多的討論。

 

緊接著本段經文之後,歷代志的作者就從所羅門王開始,針對猶大國的每一位王寫下他們的故事與作者的評論。

很有趣的是,如果我們用以上的四點分析為基礎來看這些王的故事時,我們會很驚訝地看到上帝對於所羅門禱告的回應和應許,是如何不斷地應驗在他們當中。以下筆者用概覽的方式,以兩位國王作為例子。

1、希西家王。在第三十二章24節之前,我們看到這是一位帶領百姓悔改、敬畏上帝和信靠上帝的君王。更重要的是,我們會發現上帝回應所羅門王禱告的核心內容,再一次的出現在對於希西家王的描述中。

像是:效法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29章2節)、聖殿、向上帝的悔改和禱告(29章20-30節)、重述上帝的應許(30章6~9節)、上帝垂聽禱告(30章20,27節)和上帝使王和百姓亨通(31章20節)。

因此,我們彷彿能看見上帝與所羅門立約的場景再次出現,並且整個國家將要走向興盛。可是作者卻馬上告訴我們,希西家王的驕傲和軟弱遭致上帝的憤怒臨到 ; 但也因著王和百姓的悔改,不致降災。

所以,在希西家王的敘事中四種關係都出現了。如循環關係,當希西家王驕傲而上帝降災時,王和百姓就一同的悔改,因此上帝就沒有將憤怒在王的日子臨到他們 ; 以及「聖約」的延續關係,摩西之約中重要約的記號「逾越節」出現在作者的記載之中,一直延續到大衛之約(君王)中。

2、瑪拿西王。如果我們對比列王紀下二十一章對於瑪拿西的敘述,很有趣的部分,就是可以發現歷代志作者似乎更希望他的讀者看到這位王悔改的部分。

而在瑪拿西王的敘事中,我們不只是能看到四種關係的出現 ; 同時,也能發現作者彷彿在回顧所羅門向上帝禱告,而上帝回應他的故事。他特別地強調「禱告」這個主題。因為,當作者描述瑪拿西王的悔改時,他是說:「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三十三章13節)。

藉著以上對兩位猶大王的分析,可以發現也許不是每一種關係都清楚地呈現在這些王中 ; 但是,筆者認為歷代志作者對於猶大眾王的描述都包含在歷代志下七12-22節的內容里。

並且如果我們更仔細地去思考,會看到不只是對王的描述,而是這段經文就是整個歷代志下,甚至是整卷歷代志內容的中心之一。

現在讓我們帶著上述的內容,來結合曆代志的背景。首先,歷代志的寫作時間推算應該介於主前425-250年, 因此第一批讀者應該就是那些失去國家的猶太人們。

而歷代志的作者就是想藉著陳述這些歷史的事件,希望被擄歸回的猶太人從歷史中能吸取前人的教訓。

在此背景下,我們看到,歷代志作者確實是以「歷代志下七12-22」的內容為框架,來描述這群猶大眾王的,他在向這些被擄的猶太人百姓傳達一個神學信息,就是:「你們(被擄上帝的子民)是否看到上帝回應所羅門王的禱告,如何應驗在猶大的眾王中。

因此你們應當知道,這位上帝依然是那位信實、慈愛、救贖、滿有恩典和聖潔的上帝。祂記念與列祖所立的約,也記念祂所發出的應許,更是記念祂對於自己子民的愛和憐憫。因此,只有你們願意自卑、禱告、尋求祂的面,祂依然會垂聽你們的禱告並救贖你們。

 

 

當我們看完歷代志作者的信息時,請先別急著就應用在自己或教會的身上。先看看這段經文的神學信息是如何不斷在整本聖經中出現並得到應驗。讓我們從兩個面向來思考。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在歷代志中即使是最好的王,不管是大衛、所羅門還是希西家,都沒有辦法能完全的順服上帝的律法,也沒有能力能真正帶領百姓敬畏和敬拜上帝 ; 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無法真正配得上帝的榮耀(歷代志下7章1-2節)。

作者甚至是猶太百姓他們其實是在盼望一位完美的君王——一位能夠配得上帝的榮耀,完全順服上帝,並帶領百姓真正活出敬拜和順服生命的君王。

因此,耶利米書二十三章5-6節說:「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祂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祂的日子,猶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祂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這一段經文,清楚地給予了百姓一位公義的王的盼望。但是,那位王是誰呢?

另一方面,筆者在前面提到歷代志中有一個「聖約」的延續關係。在上帝回應所羅門的禱告中,充滿了從挪亞之約(大地和萬物四季)、亞伯拉罕之約(土地和後裔)、摩西之約(律法和逾越節)和大衛之約(君王與寶座)的記號 ; 彷彿歷代志就是舊約諸約的一個彙集點。

但是,當我們去歷代志下後半段的經文時,我們好像也看到了一個停滯和中斷。因為不論是以色列國還是猶大國都被攻陷了,上帝的百姓被擄到異地了。

這讓歷代志的讀者們會問:「上帝給予百姓的聖約該怎麼辦呢」?而在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1-34節,則給了一個滿有恩典的應許:「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接著,我們來看這樣的盼望和應許是如何實現在新約的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的一開始記載了一位君王的家譜(歷代志上也是),祂是以馬內利——上帝與祂的百姓們同在。

接著,如同歷代志的作者一般,這位君王告訴了百姓們蒙福的生命當是如何,並且宣告祂自己成全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但祂卻沒有告訴百姓咒詛的應許,因為這位君王要來承擔祂子民的罪債。

所以,這位公義無罪的君王,就按照上帝的旨意和應許被釘在十字架上。在那裡,祂的敵人們卻宣告了:「祂是猶太人的王」。當祂死的時候,聖殿的幔子裂開,不再需要聖殿了。因為,這位君王祂自己就是那真正的道路和聖殿。

最後,這位君王戰勝死亡復活了 ; 而當祂要高升登基前,祂給了自己的百姓們一個大使命——將上帝的國度擴展出去,祂會與他們同在直到永遠。

這位君王是誰?就是那位榮耀的大君王耶穌基督,也唯有祂配得上帝的榮耀(希伯來書1章2-3節)。因此,筆者認為歷代志就是一個預表,指向一位更偉大的君王、更完美的聖殿和敬拜,以及更美好的約——而這全部都在耶穌基督里得到了成全與應驗。

 

 

最後,當耶穌這位大君王再臨時,我們就能看到歷代志所傳揚的勸誡、盼望和應許被完滿的實現。

歷代志最終指向了基督,其盼望和應許也在基督里被成就。而因著基督的救贖,教會得與基督聯合。因此,歷代志作者對上帝百姓的勸勉,同樣地在基督里也給予了現今的教會:

1、教會的核心是福音和上帝的聖約。因此,教會順服上帝的律法並非是一種「獎懲關係」,乃是對於上帝恩典的回應,如同舊約的以色列人(歷代志下7章22節)。因為所有上帝的百姓都是蒙了那不配得的救贖恩典。因著恩典,上帝的約也要求祂的百姓活出一個討上帝喜悅的生命。

2、耶穌基督是聖殿的完滿和實現。在舊約,上帝給予以色列子民的命令是:「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未記11章44節)」。今天當教會與基督聯合時,教會也成為上帝的殿(哥林多前書3章16節); 因此,教會最重要的事情理當是上帝的聖潔和敬拜(希伯來書12章14節)。那麼,教會的首要目標並非讓所有人都覺得舒服和快樂,乃是順服上帝的話語,敬拜上帝使祂得著一切的榮耀。

3、我們常常會對於上帝在舊約允許,甚至主動地使苦難臨到以色列而驚訝。但其實,上帝對於祂的教會依然有可能如此行; 也就是,上帝依然有可能興起或允許苦難臨到教會。或許有些讀者不喜歡這個話題。

但讓我們從兩方面來思考:第一,若是我們的主耶穌都因苦難學習了順服(希伯來書5章7-10節),那麼與祂聯合的教會也從苦難中學習順服,不是相當合理嗎?第二,有時候苦難的興起,是上帝為了祂子民的益處而做的 ; 目的是為了管教祂的孩子,使他們得益處,結出平安和公義的果子(請思考瑪拿西王)。上帝如今也同樣地在帶領祂的教會,使她得著終極的益處——像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

4、如果我們有仔細地閱讀本文的主題經文,我們會看到「禱告」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主題。上帝呼籲以色列來向祂禱告,尋求祂的恩典和赦免。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世上,更是禱告的典範。甚至,當祂在客西馬尼園與十字架這些最深的痛苦中,祂都靠著禱告來尋求天父的幫助與帶領。因此,上帝的教會啊,我們當然也被呼召來為彼此代禱,也為萬民和國家代禱。上帝給予相同的應許,藉著禱告,上帝的恩典和醫治如今也會臨到祂的百姓和世界之中(雅各書5章16節)。

各位親愛的讀者們,盼望這篇文章是一個開始,讓我們能用更廣更深的視角來思考上帝的話語。也盼望您能看到,聖經的主角不是我們,乃是救主耶穌基督 ; 也藉著祂,我們看到聖經是以榮耀的三一真神為中心的。現在,讓我們再問一次:「請問您最喜歡聖經的哪一卷書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失敗」吐槽大會邀請

 

芬蘭在2010年開始,定每年的10月13日為「國際失敗日」

在這一天,人們可以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反省其中要改進的地方,然後擁抱和接納失敗。

藉著這樣的一天,提醒人們失敗是正常的事,關鍵是在失敗後能夠勇敢地站起來。

失敗只能說明事情在二分之一的概率中落入了其中之一的概率,但失敗不會否定一個人,也不會給任何人定罪。

既然接納和擁抱失敗是人生成長的必經過程,那麼相信大家都有過失敗的經驗。

雅米想要聽到大家失敗的經驗和對失敗的感受,不是為了「比慘」,而是提供一個可以讓大家自由抒發自己的失敗的平台。

因為我們的失敗其實也在上帝的手中,失敗也常常會使我們正視自己的渺小,並且轉而尋求上帝。

 

Q&A#國際失敗日# 

① 你最記憶猶新的一次失敗是什麼?

② 你有什麼感受?

③ 你從中領悟到了什麼?

 

歡迎你在留言區告訴我們,我們會整理後與所有讀者分享,彼此安慰和勉勵!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走過3條彎路,我才知道什麼才是上帝的智慧和最好的時間

 

作者:Philip Roa      翻譯:奇奇

 

在我 20 歲出頭的時候,就已經規劃好了自己的人生:我想在 25 歲之前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音樂人並在教會服侍,並且我那時也會已婚,專註在我的事業和家庭生活中。

25 歲如約而至又很快過去,我卻沒有實現目標當中的任何一項。我現在 31 歲,全職寫作和兼職玩音樂(當我的樂隊朋友需要幫助時)。我還沒有結婚,但正和交往兩年多的女友慢慢朝那個方向靠近。

我花了很多年才明白,因著我當年的不成熟和固執,我最初的計劃與上帝給我的計劃和時間安排是多麼相悖,尤其在我一開始就沒有與祂核實的情況下。

儘管這樣的計劃導致我犯下了一些相當痛苦的錯誤,但我感謝上帝使用這些錯誤教我今後哪些事情要避免。

 

 

未經過深思熟慮就做出承諾

 

當我剛從大學畢業時,我感到自己無所不能。我什麼都想做——白天做生意人,晚上做搖滾明星,周末在教會服侍。

我作為鼓手加入了一個朋友的樂隊,但並沒有真正理解我的責任(深夜排練、無償演出以及作為一名活躍的樂隊成員需要的其他付出)。除此之外,我還積極地在教會的樂團中服侍。

我媽媽不贊成我的搖滾明星夢,尤其當看到它影響到我的睡眠和健康之後。但我一心要實現我的夢想。最終,我意識到我沒有做好自己身體的好管家。無法得到足夠的睡眠使得我當時白天無法正常工作。

之後我便決定退出樂隊,但當時卻未能很好地處理。雖然其他樂隊成員們尊重我的決定,但他們問我是否可以演完我們已經預訂的幾場演出,因為他們需要時間來尋找新的鼓手替代我。

然而,當時的我覺得再待下去就是不順服,因此堅決地拒絕了。主唱很生氣,多年來不再和我說話,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

幸運的是,後面有了轉機。時隔五年多後,我有次偶遇了那位主唱,最後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談了很久。我終於能夠向其敞開心扉並請求對方原諒我之前的不成熟,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得以和好。

現在,我學會了在做出承諾前仔細考慮我是否可以真正委身於某件事,這樣我的「是」就是真正的「是」。如果我做不到,就優雅地說「不」。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為這些決定禱告並祈求智慧。

 

 

對我喜歡的人不置可否

 

多年前,我與青年事工中的一位年輕女士建立了友誼,她引起了我的注意。之後我開始每天給她發簡訊說些有的沒的。

雖然我確實對她有感覺,但我沒有與上帝確認與這位女士進入戀愛關係是否是祂的帶領(劇透警告:並不是)。在內心深處,我的一部分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處理情感上的事情。

然而,我又沒有勇氣明確向對方表達我的意圖(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想要進入感情的意圖),主要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好接受因此要費的周折。

我也沒有想過我們這樣的關係會給她帶來怎樣的感受。我的猶豫不決最終導致她認為我們之的關係不一般,當她當面和我確認時,我卻否認了。

從那以後,我們不再講話,不久她就去了另一個教會聚會。我就以這樣一種可怕的方式失去了這個朋友。

雖然我之後並沒有與她和好,但這個經歷卻教會了我對自己喜歡的人要表意明確。在我追求我現在的女友時,就做到了這一點。

當我感覺到上帝在催促我去追求她時,我不只是通過聖經經文和禱告來做確認。我還向我的屬靈督導夥伴和牧者尋求智慧和建議,他們都一致給了我肯定的回復。

 

 

在選擇職業道路上繞彎路

 

當我剛開始工作時,我感到有從父母而來的壓力要走經商的道路。雖然他們同意我學習一個非商業專業,但我開始工作的那幾年都在試圖「重回正軌」以達到他們想要我做的。

問題是,那時候的我並不知道我父母的計劃和上帝的計劃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認為順服他們所說的一切自然意味著我在順服主並遵循祂的計劃。

我申請了他們推薦給我的每份工作,哪份通過了面試我就接受了哪份,之後便是只工作幾個月就辭職。

幾年後,我終於鼓起勇氣從事我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寫作),但我沒有詢問上帝的旨意如何,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有的沒的地寫作,從而導致了和之前相同的模式:申請工作,接受,不久後再辭職。

在認真、清醒地審視了自己這一路的經歷之後,我終於克服了這一點,卻花了十年的時間。

 

 

我學到的教訓來自這句深深打動了我心的箴言:「人心多有計謀,唯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 (箴言 19章21節)。

通過思想這節經文,我看到了我在職業生涯中是如何走向兩個極端的——從盲目相信父母的智慧到崇拜自己的智慧。這兩種情況中,我都把上帝放在了后座。

所以,十年來第一次,我花時間禱告,祈求上帝給我一份不僅能給我成長機會和高收入,還能讓我有時間服侍我的家人和在教會做門徒事工的工作。

在做這個禱告時,我就決定了不再只為自己工作,我想在自己的生命中尋求上帝的旨意,跟隨祂的帶領,並在一切的事情上榮耀祂。

雖然過去十年很不容易,但我學到了兩個重要的功課。

首先,工作是為主多結果子並祝福有需要的人的機會。第二,當我面臨重大決定時,需要尋求上帝,求祂來帶領我。

我也開始認識到,尋求敬虔的建議需要我有意識地花時間為我所計劃要做的事情禱告,並等候上帝通過祂的話語和祂安置在我身邊的人(即我的屬靈家人們)來指引我。

通過以上的經歷,我看到了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是如何給我帶來痛苦的,然而上帝卻完全能夠使用這些痛苦來幫助我和其他人在信仰上成長,更信靠祂。

雖然我是走了彎路才學到了這些的,但我希望我的經歷可以在其他弟兄姐妹的信仰之旅中為他們帶來幫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