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窯匠與祂手中的泥土

作者:Jessie     有聲播讀:以晨

 

前不久我心血來潮,去報了個陶藝體驗課。

朋友說陶藝是大人的「捏泥巴」遊戲,我想也是,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愛玩泥巴的。

親自動手做個碗碟盤杯是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做的事,做好了無論是自己用還是送給別人,都會意義非凡吧。

圍上圍裙,坐在凳子上,老師把一團厚重的泥土「啪!」地拍在拉胚機上,然後讓我給它拍緊,確保它在轉板上穩固,免得到時旋轉的時候甩出去。

腳輕踩踏板,拉胚機便轉了起來。隨即給泥土加水使其濕潤鬆軟。

接著就來到了關鍵的一步,給它有個基本的定型。我學著老師用左手握著泥土,右手推揉泥土,一會兒提升一會兒壓平。

老師最常對我說的話就是:「慢……慢……不要用力……輕一點……」,有時候我還會因為緊張,不小心踏到踏板,結果拉胚機就停止轉動。

我總是不自覺就會加重力度,好像潛意識裡覺得只要我加重力度,就可以加快定型的過程。

然而這在陶藝裡面是不成立的。

泥土其實很柔軟,當我的手掌握著它,即使我不用力,它都會慢慢跟著我手掌的凹凸起伏而塑形。

如果我太快或太用力,泥土就會來不及定型,底座也就會不穩固。

好幾次,我就因為底座不穩固,當我要塑形的時候,泥土鬆軟無法成型。

這時,老師就會直接把它打爛,從轉盤上拿走,我會得到另一塊新的土,而原來的那個又得重新捏成一塊土。

定型好了後,就可以開始提升,提升就是把胚土拉高。這時候就更考功夫了,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

太重,提升的時候內壁就會一下子變得太薄;但是太輕,就無法自由地塑形。

時間就在轉盤上,隨著轉盤一遍一遍地旋轉、時間一點一滴流走,如果不用點力塑形,泥土就會變硬,到那時候我再想塑造成我想要的樣子,就更難了。

塑形好了,成了我心目中想要的樣子,這時候要拉開一段距離遠看,看看里外是否有些砂礫或者小石子在裡頭,若是有就得把它摳出來。

砂礫和小石子在陶土裡,不僅影響美觀,在之後燒制的時候還會使陶器形成裂痕,若是這樣,就無法成為器皿了。

前前後後仔仔細細地查看一番後,就能把陶土從轉盤移除,等待之後上色、上釉、燒制。

固定底座、定型、塑形、上色、檢查、燒制。製作陶器的過程看似簡單,卻一點都不容易。

我作為體驗的學生,除了享受在拉胚過程帶來的療愈感之外,最興奮的莫過於看著手中的成品。

這是屬於我的陶器,是我親手給它立定根基,按著我心目中對它的期待塑形、彩繪上色、簽上我的名,最後經過烈火燒窯,成為我的器皿。

當我看著它們,撫摸我的器皿,我忽然想到,我就是它啊!

我們不都是上帝手中的泥土嗎?上帝不就是創造我們的窯匠,我們就是窯匠手中的泥土。

親自經歷了製造陶器的過程,我更深刻體會了經上提到窯匠和器皿的比喻,例如以賽亞書64章8節:「耶和華啊,現在禰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禰是窯匠,我們都是禰手的工作」。

我們是上帝手中的工作,這個「工作」在以弗所書2章10節也提到:「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預備叫我們行的」。

原來我是祂親手的工作,被祂撫摸過無數遍,祂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仔細檢查著我,看看我裡面有什麼砂礫還是小石子沒有。

有什麼罪、有什麼不合祂心意的地方需要去除。

器皿的高貴在於造它的人,一位名畫家筆下的名畫就是價值連城,更何況我們是那永生上帝的傑作?豈不更加榮耀?

拉胚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要穩固底座,只有根基穩固了,才能自由地按照窯匠心中喜好的去塑形。

我們生命的根基也必須要穩固,根基若不穩固,塑了再好的形,最終也會崩塌碎裂。

在泥土鬆軟濕潤的時候,在人幼年還願意順服和聆聽的時候,一定要給他們建立穩固的根基,使他們學習敬畏上帝、認識真正的智慧。

這樣,無論將來會被陶造成什麼形狀,就都不會搖搖欲墜,輕易碎裂。

作為製作陶器的人,我有權決定手中陶器的用途。

我要是不願意上釉,就拿它做個花盆也行;要是想要彩繪、上色、設計得漂漂亮亮地做個紀念也行,或者上釉了做個盛湯盛菜的碗碟也罷,這些作品都沒法向我抗議什麼。

因為我是那個製造的人。然而當上帝是我們的創造主時,我們卻老愛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去質疑和違抗祂在我們身上的心意。

一個盛湯的碗質問窯匠為什麼不把它用作花盆的用途,我要是窯匠也會哭笑不得吧。

還是羅馬書說的好:「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上帝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禰為什麼這樣造我呢?』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里拿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做成卑賤的器皿嗎?」(羅馬書9章20-21節)

上帝是主權的上帝,同時也是慈愛的上帝。

罪玷污我們的理性,所以我們每次聽到「上帝的主權」時,總覺得我們會得到不公平的對待、我們無法施展我們的自由,

但其實若我們顛倒過來想,上帝是我們的創造主,祂的主權決定了獨一無二的我。

我沒有被忽略、被遺忘。祂雙目如炬地看著我們,目光從我們身上的每一處經過,祂要使我們成為貴重的器皿,所以祂有時會下重手,因為若不如此,我們就無法形塑成高貴美好的樣子;

但祂也會溫柔地托住我們,慢慢地、輕輕地將我們提升、開展,偶爾加些水潤澤我們。

這過程輕柔但也充滿力量。我們最後形成的樣子,是祂手裡的紋路和起伏,也許還存著祂的溫度。

然而那一刻我們不會怨恨祂,而是會充滿著被愛的喜悅,因為那是我們真正的樣子,這世界上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自己。

塑形之後的烈火燒窯,就是一場考驗。考驗我的陶器造得是否結實,泥土的質量如何。

經過燒制的器皿如果還完好無缺,沒有裂痕也沒有碎裂,那麼這陶器就是上佳的。

但在製作過程中有些失誤,也許起初看不出,但是在燒制的過程中就會暴露出問題。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若是不經過火的考驗,如何能看出我們真實的光景呢?

所以有時候,上帝會讓我們置身烈焰,堅忍到底,在烈焰後我們定能看見祂的雙眼未曾離開。

窯匠如何盯緊燒制過程,上帝也如何看著我們被熬煉。

陶藝課體驗很有趣,從中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信仰的道理。但願我們都能成為貴重的器皿,蒙主使用!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做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2章21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學習安靜等候的三項功課

作者:Jessie     有聲播讀:以晨

 

在我信仰的旅程中,要說最難的功課,就是安靜等候了。我的性格比較急躁,也很容易失去安全感,所以為了安撫自己對未知的焦慮,我總會想要儘快「掌控」局面,提前預想所有可能性,儘可能讓事情按照我的設想發展。即使做不到,我也想儘快知道下一步是什麼,我該做什麼,我能做什麼。因此在信仰上也是如此,我總在問上帝:我現在該做什麼?然而不是所有事都需要我去「做」,有時候上帝要的,正是我安靜,等候和仰望,去見證上帝親自為自己的榮耀所作的事。

在學習安靜等候上帝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三項功課對我來說格外重要:

1、認識自己的有限,認識上帝的無限

我們在這一生中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難題和困境,有時候自己身處其中,有時候只是一個旁觀者。然而不是所有的難題和困境都能夠因為我「做」了什麼而有所改善。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的友誼陷入到膠著的狀態中,我感到很焦慮也很難過,就拚命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向她解釋、給她寫信、也和朋友商量對策,想著要採取什麼行動才能化解我們之間的矛盾。然而,無論我怎麼做,對方都無動於衷,拒絕回應。後來我從另一位朋友那裡得知,我向她做的這些事令她感到壓力,好像我在逼迫她面對她目前不想面對的狀況。對此時的她而言,最好的就是「不作為」,等待時間撫平所有皺褶,等到她願意敞開心來面對。

自此,我認識到自己是有限的,我能做一切「正確的事」,但是我無法改變人心。改變人心的只有聖靈。當我因為自己無能為力而沮喪時,聖經告訴我永活的上帝是全能且無限的,祂有能力改變人心,扭轉局面。因為祂是那位在沙漠開江河,在曠野開道路的(以賽亞書43章19節)。因此我要安靜,要把我無法改變和掌控的事交託給上帝,並憑著信心等候祂的作為。

2、積極禱告尋求,把做決定的時間拉長

急性子的我,總是想要立即把難題解除,如果我正處於痛苦和糾結中,我也想立刻讓這樣的痛苦和糾結消失。為了立時從困境和痛苦中解脫,人常常會妥協,進而貿然地做出一些衝動的決定。有時候,當我又因為失去安全感而感到患得患失時,我就會變得浮躁,一些「措施」和「決定」開始在我腦海中浮現。我會想:我要這樣做,那樣做,那麼我就會舒服一些了。當這樣的意念變得越來越強烈,我很可能就會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令我後悔的事來。

因此我學習到,當腦中浮現一個意念和決定時,要儘可能地拉長決定到付諸於行動的時間。如果我是夜晚時分有了這個念頭,我一定要留到第二天早上晨禱之後再琢磨和思考。夜晚時分是人的理智最弱,情感最泛濫的時候,把意念留到第二天早晨較為「清醒」的時候思索,說不定會有別樣的想法。越是重大的決定,做出決定的時間就應該更長,並且還需要多多聆聽長輩的建議,耐心等候上帝逐漸顯明心意。

3、願意溫柔等候,尋求上帝作為

儘管有時做了萬全的準備,做出了最好的決定,事情還是有可能按照我們意料不到的方向發展,甚至更糟。這時候,我們就更需要安靜等候上帝的作為。

在詩篇中,大衛常常面對到內憂外患的境地,有時候敵人特別囂張,張牙舞爪地要吞吃他,或是他被欺壓、被陷害、被不公義地對待。然而他不斷向上帝祈求,並且說:「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詩篇62篇5節),並且也說:「凡等候禰的必不羞愧,惟有那無故行奸詐的必要羞愧。」(詩篇25篇3節)大衛面對惡人奸詐惡毒,想要籌劃惡謀害他時,他向上帝祈求,並且堅信上帝必定會為他伸冤。大衛雖是戰士、是王,但卻是溫和的(撒母耳記下3章39節)。他壓制自己的力量,專心等候上帝,不倚靠自己的能力為自己奪得國土和王位,乃是不斷地溫柔後退,最終承受了上帝賜他的地土。

在我學習安靜等候上帝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會不知道此時是該籌謀呢,還是該不作為。因為有的時候,不作為其實又是一種逃避和不想面對。這其中少不了我們心的詭詐,總是能夠想各種借口來為我們的行為開脫。然而有一點是錯不了的,那就是要禱告尋求上帝。安靜和憑著信心相信,上帝一定會作為,即使事情仍舊沒有改變,結果看似還是令人失望,我們也已經在禱告尋求的過程中學習了倚靠。

更別說,上帝是活的上帝,祂應許我們祂必會眷顧自己的百姓,就是丟失了一隻羊,祂也會放下那九十九隻,去尋找那丟失的一隻。這樣慈愛的上帝,又豈不會為了祂榮耀的緣故,為了祂百姓的安樂而作為呢?因此我們只要放心大膽地來到施恩座前祈求,必要時候放下我們為不安而有的各種籌謀,安靜等候見證祂出乎意料的作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你有時間閑聊嗎?

作者:可悅    有聲播讀:洋瀾

 

現代人的生活是忙碌的,總是從一個待辦事項趕到下一個待辦事項;一個目標趕往下一個目標,就連有幸進入全職媽媽角色的我,竟然也是好幾年沒睡過一個整覺,好幾個月追不到一部劇。我們每天把每一個時段寫滿,生怕浪費一丁點時間,連健身、美容、讀書都是需要完成的任務,見朋友更是要提前預約。因此,有一天,當有個媽媽朋友臨時提議在等孩子上興趣班的媽媽們一起出去走走的時候,我竟然神經一緊張,心想:我今天手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毫無目的地去走走?不會太浪費時間了嗎?

不會拒絕人的我,最後當然戰戰兢兢地跟朋友們出來。一邊有的沒的聊一聊,一邊心裡暗自計算,自己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在聊天的時候可以做點什麼。

奇怪的是,當我們聊了一會兒之後,我突然意識到,這樣面對面跟人聊天的感覺怎麼這麼好呢?就彷彿是口罩戴久了,突然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的那一瞬間,一股強烈的健康的感覺襲來。這樣的經歷,我的身體好像很想念。聊著聊著,我們開始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經歷,分享我們各自的委屈,困惑。我在心裡問上帝:「這樣的分享,價值在哪裡呢?」漸漸地,我好像發現,這不就是生活的意義所在嗎?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我們成就了哪些事情,完成了哪些待辦事項,雖然那也很重要;生活,更重要的,可能是在我們經歷這一切的時候,我們與他人間彼此的交流,彼此的扶持,以及彼此的鼓勵,因為正是在這樣看似浪費時間的交流中,我們施展了共情、傾聽等上帝賦予我們的愛的能力,讓我們成為了人,而不是完成任務的機器。

聊著聊著,我的朋友突然問我:「你是怎麼成為基督徒的呢?」這時,我心裡一驚,這不正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嗎(馬太福音28章19-20節)?如果我不花時間與人閑聊,哪能給別人機會來傾聽我的信仰故事,我又哪有機會跟人分享最值得我花時間來分享的耶穌的教導呢?

那天的閑聊,竟然成為我那一段時間跟人聊上帝最多的專註時刻,也給我更多機會去了解那些我稱之為朋友的人——更多地了解她們的喜好,知道她們內心在乎什麼,也有機會去分擔她們最近心裡的負擔。不然,我要怎麼為她們禱告呢?我會在忙碌的日常里想起來去為她們禱告嗎?

我已經忘記那天我是否完成了我的待辦事項,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遇到麻煩,所以應該是沒問題吧。但是大半年過去了,我還時時記起這次閑聊帶給我的衝擊和影響。忙碌的生活中,我需要刻意地安排閑聊時間,讓我有機會去更深入地認識傾聽我的朋友們,也有更多的機會來跟隨聖靈的帶領去與人分享上帝的愛。因此,我在今年為自己設立的目標當中,默默加入了與人閑聊這一項,明白這是讓我成為一個更健康的人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你呢?要安排時間和朋友閑聊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智慧的言语,第四十二天

文章來源:靈命日糧事工《天路系列》—《箴言》

有聲播讀:洋澜

第42日 閱讀經文:箴言28章

 

1. 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義人卻膽壯像獅子。
2. 邦國因有罪過,君王就多更換。因有聰明知識的人,國必長存。
3. 窮人欺壓貧民,好像暴雨沖沒糧食。
4. 違棄律法的,誇獎惡人,遵守律法的,卻與惡人相爭。
5. 壞人不明白公義,惟有尋求耶和華的,無不明白。
6. 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行事乖僻的富足人。
7. 謹守律法的是智慧之子,與貪食人作伴的,卻羞辱其父。
8. 人以厚利加增財物,是給那憐憫窮人者積蓄的。
9. 轉耳不聽律法的,他的祈禱也為可憎。
10. 誘惑正直人行惡道的,必掉在自己的坑裡,惟有完全人,必承受福分。
11. 富足人自以為有智慧,但聰明的貧窮人能將他查透。
12. 義人得志,有大榮耀;惡人興起,人就躲藏。
13. 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
14. 常存敬畏的,便為有福;心存剛硬的,必陷在禍患里。
15. 暴虐的君王轄制貧民,好像吼叫的獅子、覓食的熊。
16. 無知的君多行暴虐,以貪財為可恨的,必年長日久。
17. 背負流人血之罪的,必往坑裡奔跑,誰也不可攔阻他。
18. 行動正直的,必蒙拯救;行事彎曲的,立時跌倒。
19. 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足受窮乏。
20. 誠實人必多得福,想要急速發財的,不免受罰。
21. 看人的情面,乃為不好,人因一塊餅枉法,也為不好。
22. 人有惡眼想要急速發財,卻不知窮乏必臨到他身。
23. 責備人的,後來蒙人喜悅,多於那用舌頭諂媚人的。
24. 偷竊父母的說:「這不是罪」,此人就是與強盜同類。
25. 心中貪婪的,挑起爭端;倚靠耶和華的,必得豐裕。
26.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憑智慧行事的,必蒙拯救。
27. 周濟貧窮的,不致缺乏;佯為不見的,必多受咒詛。
28. 惡人興起,人就躲藏;惡人敗亡,義人增多。

上帝永遠都為貧窮人以及殘弱、無力自保的人,保留了一席之地。在聖經里,窮人也常用來與富人比較。28章對貧窮人提出六方面的觀察:

第一,貧窮人是受到統治者擺布的。對窮人來說,統治者可以成為護佑或詛咒他們的根源。考慮不周的政策對貧弱者深具殺傷力,就像滂沱大雨會摧毀田裡的作物一般(3節)。有些聖經版本提到,是「窮人」在壓迫同為貧困的人,而不是「暴君」在施壓;這反映出該字的希伯來原文另一個可能的翻譯。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窮困人在欺壓窮困人–縱使我們期望的是他能對同病相憐的窮人展現更多的同情。

第二,經文說:「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行事乖僻的富足人。」(6節)這經文強調正直與美好的德行遠勝過千萬財富。

第二,缺乏正義之心的人以高息厚利來增添自己的財富,讓窮困人痛苦不堪。然而,最終這些富人無法抓住他們的財富,因為這些錢財最後會流入有德性的人手中,再施捨到窮人身上(8節)。經文中並沒有說明這些財富的循環始末,但我們可以推測是那關懷窮人與弱勢群體的上帝讓公義得到彰顯。

第四,窮人可能擁有富人所欠缺的智慧資產(11節)。富足的人可能擁有錯誤的安全感,並且對自己真正的需求與狀況視而不見;但貧窮而有智慧的人卻別具洞察力,可以看出財富和傲慢真正的面目(23章5節)。

第五,貧窮也可能是做白日夢的後果,或是不肯勤奮工作,妄想採取捷徑獲得財富(19節)。再者,也可能因為自私貪婪而最終步向窮困潦倒的結果(22節)。

第六,慷慨助人必有回報(28章27節,11章24-25節)。我們的上帝是慷慨的:即使我們不配,祂仍無私大方地付出;因此祂也期望我們展現憐憫和慷慨。我們樂善好施是因為祂為我們無私地付出(哥林多後書8章9節)。因此,以色列人藉著奉獻所得的十分之一,來表示認同上帝的擁有權和仁慈慷慨。不管律法主義與否,這都不失為一個恰當的奉獻比例,當然我們更應當多多地樂意捐獻。

蘭恩(JohnLaing)是第二次世界戰後的一位傑出的英國建築商人。他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靠著他的建築公司賺進萬貫家財;然而他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慷慨解囊,樂於助人。據說蘭恩總是左手進,右手出,把賺來的百萬錢財都捐獻出去。另外,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生活非常節儉;他曾經說過:「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大小恰如其分可以作為家的房子。」8
懶惰不願工作的人,從來不會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人分享;而工作的美好之處,是讓我們有機會把所得的分享出去。約翰·衛斯理曾在他的講道中提出三個管理錢財的原則:盡你所能地賺取;盡你所能地捐獻;盡你所能地儲蓄。大家要謹記:「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章7節)。

8參蓋瑞·威廉斯(GarryJWilliams)所著的SilentWitnesses(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Publishers2013148-149)。

靈程反思

默想28章里關於窮與富的討論。這與你自己對貧富的看法有何不同?箴言如何教導我們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財富與資產?

今天你可以怎麼做,讓自己更加地樂善好施?

 

 

《箴言》研讀簡介

箴言的最主要作者,是在西元前970-931年之間統治以色列國的所羅門王。他撰寫了箴言中一大段談論智慧的部分(1-9章),還編輯了10章1節-22章16節中言簡意賅的箴言名句。22章17節-24章34節收錄了外邦智者的名言。接下來的25-29章,則又是出自所羅門王所寫的箴言。

30章是亞古珥所寫作的精彩名句,然而我們對亞古珥了解甚少;31章1-9節的作者為利慕伊勒,他既非以色列王,亦非猶大國之君,我們對他所知也有限,然而他有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母親,他把母親對他的教化傳承下來。31章10-31節是箴言的結尾,讚揚才德兼備的婦女。舊約中的路得就被授予如此美譽(路得記3章11節),這巧妙地把這卷書與路得記連接起來(在希伯來經典中,路得記就編排在箴言的後面)。

箴言的主旨是:「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1章7節,9章10節),提醒我們真知識和智慧只存在於尊敬和敬畏上帝的關係中。要活出真智慧就必須敬畏上帝,並以祂的話作為生活的依據。

 

《箴言》的架構:  

1章1-7節 試探、祝福、誘惑、信仰與智慧

1章8節-9章18節  信心與行動如何結合

10章1節-22章16節  言語和智慧的生活方式如何決定我們生活的進程

22章17節-24章34節  呼籲:順服上帝、轉離世界

25章1節-29章27節  貪心的危險;忍耐及禱告的重要性

30章1-33節  亞古珥之言

31章1-9節  利慕伊勒之言

31章10-31節  結尾:有智慧的婦人

關鍵經文:「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1章7節)

 

*點擊图片進入原文網站閱讀或免費索取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