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有多少愛需要你我彼此敞開(有聲中文)

作者: Jonathan Hayashi,日本

翻譯:Abby,中國

語音播讀:Lomo,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作為美國密蘇里州一所當地教會的牧師,我仍然記得我在剛開始全職服侍時得到的第一條建議。另外一間教會的牧師找到我,並告訴我說:「你要記住:千萬不要和你所服侍的人做朋友。教會的全職同工都只是僱員,你只要和他們保持工作上的關係就好了。」

這使我進退兩難。

雖然他的建議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這和聖經「你們要彼此相愛」的呼召並不一致(約翰福音13章34節)。英國著名作家魯益師(C.S.Lewis)說過:「愛,就得敞開自己。」他接着解釋說,這裡所說的意思就是冒着傷心和心碎的風險,向他人袒露我們的真心。

不幸的是,正如我的牧師朋友所說的那樣,敞開自己並沒有成為教會的主流。這,讓我十分擔憂。

在我全職服侍的經歷中,我意識到教會尤其需要這種彼此的敞開,下面我來說說原因。

 

耶穌向我們敞開自己

造物主想起犯罪、缺乏和走向滅亡的罪人,就起了憐憫。出於愛(約翰福音3章16節),祂把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差遣到世上來(約翰福音1章14節)。

耶穌當然可以選擇以高高在上、全能君王的身份來到我們身邊,但祂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變得像我們每一個人那樣容易受傷。我們所受過的試探他都經歷了,而他也夠體恤我們的軟弱(希伯來書4章14-15節)。祂看待自己為無有,自甘卑微,在最低微的地方服侍。(馬可福音10章45節;約翰福音6章38節;腓立比書2章8節)。約翰一書4章9節清楚地告訴我們耶穌為什麼這樣做:因為祂愛我們。但經文並不止於此,接着又說:上帝既然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翰一書4章11節)。

作為耶穌的信徒和跟隨者,我們看似接受了耶穌的愛,卻忽略了他對我們“要彼此相愛”的呼召。我們沒辦法經歷到耶穌對教會的那般熱忱和感情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祂愛世人的方式而為呢(因為我們害怕愛所帶來的問題和麻煩)?

如果我們把1世紀的原則應用到21世紀,過着如同耶穌那樣真摯的生活,會怎麼樣呢?

 

我們要怎樣敞開自己

如果看一下如今千禧年一代教會的狀態,就知道前途並不樂觀。千禧年一代代表美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一代,有近8000萬人,但根據巴拿集團(Barna Group)近期做的一個名為“《牧師現狀》(The State of Pastors)”的研究,這其中只有15%是基督徒。

為什麼會這樣?我聽到過各種原因,從「年輕人覺得教會有距離感」到「年輕人從網上就可以獲取他們所需的一切信息」。但是如果你問我,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沒能展示出基督的愛——而這需要我們彼此敞開。對此,我深信不疑。

我曾經牧養過年輕人,我注意到他們其實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可以看到表面的程序和儀式背後,教會裡的每一個人是否真正關心他們。令人傷心的是,我經常聽見年輕人說:「教會裡的人又論斷,又虛偽。我不想跟他們有什麼關係。」亦或「我覺得和教會裡的人沒法連接。」

一個月前,我們教會的一位核心領袖告訴我不要在會眾面前敞開自己,也不要分享我過去的經歷,因為那可能會讓會眾認為他們牧師的人生也過得很糟糕。

但難道事實不就是如此嗎?有誰的人生是井然有序的呢?實際上,我就是一個被慈愛的天父拯救了的破碎而可憐的罪人。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屬上帝的完全人,有的只是被這位偉大全能的上帝所拯救的軟弱、可憐和悖逆的罪人。

事實上,只有當我們在軟弱中呼求:「我自己辦不到,我需要耶穌」時,上帝的能力才在我們身上顯為完全。(哥林多后書12章9-11節)。最終,真正重要的,只有基督和祂的恩典。正如一位作家所說:為著福音的緣故,我們需要敞開自己。我們需要明白基督的福音就是接納那些迷失的罪人,並跟他們一同成長。

我們願意因着福音的緣故敞開自己嗎?這可能意味着在主日聚會以外的時間我們需要和教會的朋友小聚,問他們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最近過得好嗎?除了聽他們傾訴以外,也還要花時間分享一些你自己曾經面對的困難和掙扎。真誠而坦率地分享我們的軟弱,並分享上帝曾經和正在我們生命中做的奇妙作為吧。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道歉,你是否願意先開口?(有聲中文)

作者:Gracella Sofia Mingkid,印度尼西亞

翻譯:兩小鹿,中國

語音播讀:Julia,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們都曾被他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過。而我們如何反應則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我在一次回家的旅途中學到的功課。

那天我和我的朋友們正在討論一部剛上映的電影。不知怎的,我走了神而沒有跟上對話的節奏,開始有點答非所問。這時,我的好友說她不高興跟我說話了,因為我的腦袋“太遲鈍”,理解不了對話的內容。

她的話讓我覺得又羞辱又受傷,我馬上不再說話。其他朋友們並沒有注意到我態度的轉變,好友卻意識到出了問題。當她試着再跟我談話時,我只是簡單地敷衍一下。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旅途結束。

之後的幾天她試着給我發信息,但是我一條也沒有回復。我就當她不存在。那次事情之後過了好多天我們都沒有碰面,我也漸漸地忘掉了不好的感覺。

不久后的一次教會聚會結束后,一位教會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他最近與朋友之間發生的衝突。教會的這個朋友很隨意地問了他朋友一句為什麼他朋友賣的產品比其他零售商貴。當時他認為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提問了。然而,他的朋友非但沒有禮貌地回答,反而覺得自己被冒犯了,於是很生氣地回復了他,甚至還說出了罵人的話。

當時,我的朋友很想進行反擊,但是,因着上帝的恩典,他控制住了口舌,沒有說出任何惡意的話語。

與此同時,他決定為他的這個朋友禱告並在第二天去探訪朋友,看看朋友是否還好,他甚至為著他前一天的冒失主動向他的朋友道了歉。

我非常驚訝,因為我們的經歷何其相似:我們都被不友好的言語所傷,但關鍵的區別在於我們選擇了不同的回應方式。我教會的這個朋友能夠保持冷靜並主動尋求關係的和解,而我卻選擇了消極對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折磨”我的好友,讓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讓她後悔與羞愧。 雖然表面上看來我的反應似乎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所做的——對她的不回應和視而不見——實際上就是在報復她。這在本質上是一種暗中報復的殘忍行為。

而我教會的朋友則並沒有把憤恨藏在心中,他主動採取行動來挽救友誼,並在過程中收穫了喜樂與平安。聽了他的故事,我感到上帝在催促我去做同樣的事。我明白我需要採取行動來挽救我的友誼。我不能讓怨恨的種子繼續在我心裡發芽——我必須將它連根拔起,徹底除去。

於是,我決定告訴我教會的朋友我自己的事情並向他尋求幫助。他建議我立即去道歉——越快越好。

我一邊組織着道歉的語言一邊禱告,向上帝尋求力量與智慧。我在短信中為我的冷漠道歉,同時也誠實地告訴好友我被她的話語所傷。我詳細解釋了事情的經過並請求她的原諒。在回復的信息中,她也向我道了歉,並說她很後悔說出那些傷我的話,並請求我在以後若是再遇到這種情況就直接指出她的錯誤。

在互相發完信息之後,我感到肩頭的重擔完全卸下了。我的雙手顫抖着,大聲地喊出了對上帝的無限感激——是祂通過教會朋友的經歷教會了我如何尋求饒恕。

雖然從根本上說,我們最終需要的是向上帝認罪,但聖經確實給出了一些向其他人坦白並請求寬恕的例子,比如約瑟的兄弟們(創世記50章17-18節)。在歌羅西書3章13節中使徒保羅也鼓勵我們彼此饒恕。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尋求寬恕不僅有助於恢復我們的人際關係,它也能釋放我們自己,於我們是有益的。

知道上帝喜悅我們去饒恕,我們是否願意謙卑自己去尋求上帝和他人的饒恕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上帝是良善的」,你相信嗎?(有聲中文)

作者:Gabrielle Triyono, 美國

翻譯:熊永蘭,中國

語音播讀:Jojo,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生活中,我們或許會常常說「感謝主」或「主真好」。但我們所做的選擇和生活方式真的體現了我們所說的這些話嗎?對我而言,並非總是如此。

從小就是基督徒的我,一直接受的教導是上帝是良善的。當然我也在生命中經歷過上帝的良善。然而即便我見證過上帝在我生命中所行的奇事,對於上帝讓我去做的事,我有時候仍會懷疑甚至感到害怕。

有一陣子,上帝要我放下一段感情。在過去的經歷中我看到過當上帝要我放棄一些東西時祂的美意,但這次我對這段感情的私慾使我無視上帝的美善。我強行堅持己見並告訴自己上帝的道路並不是最好的。

然而很快我就發現了我錯得有多離譜。

我堅持的這段感情最終讓我遠離了上帝。對方使我分心而且讓我看不見上帝對我的呼召。祂要我寫的書我遲遲沒有寫,教會的服侍我也沒辦法全身心投入,因為我們並沒有把耶穌放在我們關係的中心位置,所以我們倆在靈性上都沒有成長。

最後我意識到如果我要繼續維持這段關係,我將永遠無法走進上帝對我的計劃。最終我鼓起勇氣相信上帝的道路是最好的,所以我選擇順服並結束了這段感情。

自那以後,我看見上帝在我生命中的動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祂為我打開教會事工的門,讓我成為單身團契的帶領人(儘管我參與到這個團契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我也被邀請去分享,講道,以及在單身團契的聖誕活動中帶領敬拜讚美。當那些處在不同境況中的人聽到我的分享併產生共鳴時,我也很受安慰;很多人告訴我說這正是他們需要聽到的信息。

上帝也使用我在自己的網站——「Living Revelations」——上寫的文章幫助他人,這也深深地鼓舞了我。有些人看完后還寫了見證分享說他們覺得文章非常實用並很感謝我真誠的分享。

我在生活中真實地經歷到以弗所書3章20節所說的:「上帝能照着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上帝給我的真的遠超出我的想象。祂為我開拓了更多事工的機會。也更多地在我的生命中動工。

這段經歷幫助我認識到一個重要的真理:只有認識上帝的良善,我們才能順服地走進祂給我們的計劃。詩篇18篇30節提醒我們,「至於上帝,祂的道是完全的……」

我禁不住地想,我們曾多少次因為不相信祂的道路是完美的而拒絕順服祂,因而錯失了祂給我們的祝福呢?經歷了之前的痛苦我才明白雖然有時候上帝的道路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好,但卻最終總是最好的。

相信主對我們的呼召是非常重要的,西門彼得第一次遇見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路加福音5章中,我們看見主耶穌吩咐彼得到水深處再次下網捕魚。而彼得剛剛花了一整晚捕魚卻徒勞無獲。

彼得對耶穌的回復是:「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着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路加福音5章5節)彼得那時已經很疲憊了,他對主耶穌的回答也表明他並不覺得主的建議很好,但是儘管他有懷疑,有猶豫,他仍按着主說的去做了。

結果如何呢?他得到了滿滿的祝福。

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路加福音5章6節)。路加福音5章8-9節說:「當西門彼得看見這情景,他俯伏在主耶穌腳前……因他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

彼得這才明白上帝的良善。如果他只跟着自己的感覺走,不聽從耶穌,他絕對沒有可能俯伏在耶穌腳前,完全折服在主的大能里。

也許我們跟西門彼得一樣。然而正如彼得所經歷的,我們的感覺並不可靠。上帝希望我們經歷祂完全的良善和祝福,但這一切都始於我們的順服。

我們是否也會像西門彼得那樣回復耶穌說:「但依從你的話,我就如此做」?

如果你還未曾經歷上帝在你生命中的動工,現在就是你經歷祂良善的時候。如果你看見過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作為,請相信上帝還會在你生命中動工的。

我們會不顧自己的感覺和懷疑,用信心順服主耶穌吩咐我們所做的事嗎?我們會認識到“上帝總是為我們好”這個簡單的真理嗎?

我們不必害怕將要發生的事。只要我們與主同行,主的良善將一直與我們同在。詩篇23篇6節說:「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

沒有什麼比活在主的旨意中更好的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累到感覺身體被掏空?找對了方法才能讓你滿血復活(有聲中文)

作者:Wendy W,新加坡
翻譯:Jaslyn,新加坡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今年早些時候開始全職工作時,我因過長的工作時間和緊張的工作節奏而備受煎熬。在這之前我一直都是學生,因此適應並過度到成人生活是(到現在仍然是)痛苦的。

作為一名一天輪班12小時,周末也要加班的電視台記者,我常常很多天都無法見到我的家人;任何一丁點社交生活對我來說都成為了奢侈品。

因為繁重的工作和每天需要與很多人打交道,我經常感到精疲力竭。所以休息日我只想躲在房間里,不和任何人接觸。我渴望獨處時間——只有我、冰淇淋和我的《唐頓莊園》。

然而,我又很內疚忽略了身邊的人。所以,我會安排時間與朋友和家人見面,這樣一來,我剩下的時間就又被外出、聚餐、和約會填滿了。

對於休息,我是個極端主義者:不是傾盡全力地安排與家人、男友或朋友見面,就是什麼都不做,狂看《唐頓莊園》一整天。

但是,無論我是把自己關在房裡一整天,還是和所愛的人一起外出,當那天結束時,我還是會猶如工作了一整天一般疲憊。彷彿我「休息」地越多,就越是疲倦和不安。

我很快發現,我之所以持續地感到疲憊、不夠時間,是因為我在用錯誤的方式休息——把時間花在我的臉書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了。

我找尋的這些休息方式都不是真正的安息——那種從我們靈魂的牧者那裡得到的安息,唯有祂能給人真正的平安和安息(約翰福音14章27節)。

在我過去這幾個月努力平衡工作和休息的嘗試中,我學會了兩個在快速生活節奏中得以休息的重要功課。

1.上帝創造我們時就吩咐我們休息

聖經一再地重複要休息。我們看到要我們有足夠的休息是上帝給我們的命令。在創世紀2章2-3節的一開始,休息就是優先項。上帝在用六天創造了世界之後就休息了;這並不是因為祂需要休息,而是祂在為人類設立標準,要我們依祂而行。

在十誡中,律法的要求是人們要在安息日休息:「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出埃及記20章8-11節)

2.耶穌就是我們的安息

或許我們會以為這是單指身體上的休息,但在馬太福音11章28-29節中,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我們最終的安息是在基督裡面找到的,因為祂顧念我們(彼得前書5章7節),我們可以把憂慮和重擔都卸給祂。與舊約里猶太人嚴格遵守的安息日不同,我們有耶穌,祂就是我們的安息,我們在祂面就有安息——不是一周一次的,而是每時每刻的。

我們在耶穌里隨時隨地都能得着完全的安息(出埃及記33章14節)。

這就延伸出一個問題:什麼才叫在耶穌裡面得安息呢?

簡單的答案就是住在祂裡面。

住在耶穌里意味着我們要刻意地安排我們的閑暇時間(以弗所書5章15-17節)。這意味着要選擇花時間與耶穌在一起,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毫無價值的瑣事上(詩篇101章3節、119章37節)。

住在耶穌里意味着常待在祂裡面、沉浸和徜徉於祂的同在中——可以是向祂禱告,默想祂的話語,或者用詩歌讚美他(詩篇27章4節、約翰福音15章1-7節、腓立比書4章8節)。

有一段時間,我很慚愧,因為特別想觀看《摩登家庭》的更新劇集或柯南秀在以色列的最新探險,甚至不看不行。雖然觀看我們最喜愛的節目或瀏覽我們最喜愛的網站並不是罪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問題,但我們必須要小心,確保這些不會佔用了我們與上帝相處的時間。

一個檢驗的好方法就是問自己:我是否更願意花時間去做這件事或者看這個劇,而不是花時間與上帝相處?

在著作《Reclaiming Love: Radical Relationships in a Complex World》中,斯里蘭卡Youth for Christ的教導總監Ajith Fernando這樣描述那些為了找到他們的身份定位而不停忙着做各種事情的人:

「他們成為了不安的靈魂,害怕停下或放慢自己瘋狂的腳步及繁忙的日程。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因為他們覺察到一旦停下,就不得不面對內心的空虛。也正因如此,當他們終於可以停下休息時,他們就躲進電視或其他休閑活動所帶來的虛擬世界里。這樣的體驗,只要不過度,當然也是好的,卻始終無法取代在上帝面前的靜默。」

如果你符合這樣的描述(我就是這樣),那麼現在可能是退一步,做以下這些事情的時候了。為你的心禱告,求主賜給你渴慕與祂同在的心和與祂同在時的喜樂。若是需要,就找個安靜的地方,除去一切干擾單單與祂共處。打開你的聖經,開始閱讀。思想祂的話語,並記錄祂向你所說的話。

最近,當我感到快要崩潰、厭倦和精疲力竭時,我就把我的筆記本電腦和電話放在一邊,然後專心禱告。我會播放我最喜歡的敬拜歌單。我閱讀祂的話語,有時還搭配靈修材料。有些時候,我也會閱讀一些基督教書籍。我思考着上帝的道,與祂交談,並為祂讓我學到的功課感謝祂。

我發現用這種方式度過的一個下午能比一整天膚淺的娛樂帶給我更深的心靈安息。而且有趣的是,我對社交媒體的渴望幾乎已經沒有了——以至我現在瀏覽社交媒體時都會覺得很無聊。

選擇閱讀聖經而不是狂追熱門劇目聽起來可能很難,甚至是反直覺的,但我們不要放棄,要竭力進入上帝的安息。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耶穌會更新和滿足我們——這樣的更新與滿足是沒有任何其他人或事物可以帶來的(耶利米書31章25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