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我以為自己是在遵循上帝的旨意,卻落得一敗塗地…..

 

作者: Grace

翻譯:秋雨

 

第一份工作做了還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就決定辭職去攻讀碩士學位,以便將來從事教學工作。大學期間我所遇到的那些優秀的教授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我想把這種經歷傳承下去。同時,我覺得目前的工作並沒有太多的發展機會,因此辭職去嘗試不同的領域對我來說似乎是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我記得在那段時間裡讀過不少關於上帝帶領的基督教信仰方面的書籍和文章。有一篇關於上帝如何呼召祂的子民“出去”的靈修文章——講述了以色列人,以及那些勇敢回應上帝呼召的信仰英雄。許多文章都談到了關鍵是“不要懼怕”,要“奮勇向前”。有一本書甚至談到上帝很少呼召人們原地不動。

因此,我把這一切都理解為,上帝的旨意是讓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向前,並且為祂做“大而勇敢”的事情——這似乎與我辭去工作去從事教學的決定是一致的。

鑒於我是在順服上帝的旨意,不讓對改變的恐懼阻礙我,這在我的腦海中以某種方式轉化為前面的一切都會順利。

我想只要我心無旁騖,盡最大努力,並且相信上帝會帶領我, 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然而正如你可能已經猜到的,事情並不是那麼順利。

進入研究生院後不久,我意識到我沒有足夠的基礎知識學習我所選擇的專業課程。事實上,我選擇這門課程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我在大學時上過這門選修課,覺得很有意思。

雖然我勉強撐著完成了課程部分,但我認為自己是個冒牌貨,一直擔心被當掉。到了寫論文的時候,我不知道該寫什麼。我的導師給我的唯一建議是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可我覺得時間緊迫,因為我已經全職學習了三年,迫切希望畢業,重新開始工作。如果我不能順利畢業,三年的時間(和金錢)就付之東流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向上帝祈禱,求祂消除時刻折磨我身心的焦慮。我仔細研讀聖經,從中找出所有關於恐懼的經文:要剛強壯膽,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為明天擔憂。要一無掛慮。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保守你的心懷意念等等。

儘管我一再用這些經文禱告,但我的焦慮並沒有絲毫減輕,閱讀聖經和禱告也沒有奇跡般地照亮我的心。我感到絕望,看不到出路。 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從未掛科,並且從小到大都被教導“不能半途而廢”的人來說,沒有做完一件事或是失敗的念頭和羞恥感比去死還要糟糕。很多個晚上,我都希望睡著後不要再醒來了。

我最終克服了所有的困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我就要提交論文提案的前夕,我家的一位老朋友,對我而言像似父親一般存在的大衛叔叔碰巧來家裡做客,他跟我坐下來好好談了談,幫我消除了腦海中的恐懼。

談話中我淚如雨下,只記得他說:“為什麼不去試著寫寫論文,盡你最大的努力,如果寫不出來,大不了回家唄。

儘管我實在不願意去想畢不了業的可能性,但當我被告知即使通不過也可以回家,著實讓我松了一口氣。聽到即使沒能畢業,仍然有一個家可以回,還有愛我的家人,這讓我感到無比欣慰。

回想那一刻和那之前被焦慮困擾的數月,我意識到在我腦海中失敗是不可以接受的。其實,當人們告訴我“你能完成!”,“你不會失敗!”,這些話毫無用處,因為我耳中聽到的卻是:

你根本不可以失敗;如果我失敗了,人們不知道會如何看待我;可是只有當我相信自己,不再感到恐懼時才不會失敗。

正如我周圍的人所“預測”的那樣,我的論文並沒有當掉。儘管我很焦慮,但上帝的確給了我堅持寫完論文的力量。祂還讓我與同學們進行了富有啟發性的對話,幫助我克服了研究中的障礙。

我完成了學業,畢業了,並申請在我曾經讀研的那個系教書。我想我必須堅持到底,似乎我能應用研究生學位的唯一方法就是教書。

然後,我終於一敗塗地。 我希望我早點明白這一點,讀過學習這門課實際上並沒有讓我有能力去教授這門課。我每一天都痛苦度日。我反應不夠快,無法回答學生向我提出的有意義的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客觀地給論文打分。我真的不知該怎麼辦。

學期過半,我開始產生自殺的念頭,我意識到離開教職是更好的選擇。在我淚流滿面地與父母和系主任交談後,我辭職了。 事後回看,我腦海中不禁想到:“是上帝有意引導我度過這一切,還是只是我做了錯誤的選擇?是上帝讓我失望沒有醫治我的焦慮,還是我過早放棄把事情搞砸了?”

但是上帝不會失敗,對吧?所以一定是我的問題。我想我不能責怪上帝,因為祂從來沒有明確說過我會在教學方面有所建樹。

上帝逐漸而仁慈的醫治

掙扎在羞恥和自責中,我告訴自己必須重新開始。休息了幾個月後,我找到了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甘心”過上了一種“簡單、沒有野心”的生活。

當我麻木地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時,我並沒有時常想到上帝,儘管在內心深處我知道祂就在那裡。回望過去,我想那一段時期我們雖然同行但卻默然不語。我並沒有生上帝的氣,而是對自己深感失望。

上帝很仁慈地帶我度過了那段時間。祂給了我同情我的朋友,他們陪伴我,幫我再次找回喜樂。祂給了我無條件地愛我、關心我的家人。

當主漸漸地醫治我時,我終於明白驕傲是我產生恐懼的根源。

我非常害怕人們會怎麼看我,以至於我認為死亡比失敗和活在恥辱中要好。

但是,上帝在允許我跌入穀底的過程中讓我看到,即使人們看輕我,我也可以活得很好。正是我的驕傲在作祟。驕傲讓我感到羞恥,其實我完全可以謙卑地接受失敗,因為這是生而為人的一部分,因為我們都有局限性,需要成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帝讓我逐漸向前走,把我所犯的“錯誤”拋在腦後。很多時候,我在腦海中設想著所有的“也許”和“可能”—— 也許我本可以為從事教學工作做更好的準備; 也許我本可以多堅持一段時間;。

但是上帝提醒我,因為我不是祂,我不可能提前知道一切,也無法控制一切。無法控制意味著我可以由祂做我不能做的事情,包括讓祂看顧我。

上帝施憐憫,讓我在看不到未來的時日能夠繼續相信祂的良善。我記得,在那些日子裡,我常常緊緊抓住哈巴谷書第三章的經文——大意是,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我要因主而喜樂,我要因我的救主上帝而喜樂(17-19節)。

上帝的幫助是否能讓我們免於失敗

回想關於上帝的幫助和帶領的那些安慰人心的經文時,我不禁想到,上帝應許祂的同在會不會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們不會失敗?

我們是否因為誤讀了聖經中的一些經文,而得出了信心等於成功這一錯誤的等式,比如說:

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以賽亞書 41章13節) ;他必不叫你的腳搖動(詩篇121篇3節);他雖失腳,也不致全身撲倒,因為耶和華用手攙扶他(詩篇37篇24節):凡等候禰的必不羞愧(詩篇25篇3節)

我們是否認為這些經文的意思是,如果上帝幫助我,我就不會——也不可能——失敗?

這是否就是我們一再相信的 “上帝的旨意 ”意味著一切都會順利的迷思?

我意識到,正如我們對 “好 ”的看法往往與上帝不同,我們對 “失敗 ”的看法也往往與上帝不同。對我們來說,挫折就是失敗。完成工作花費了超出正常的時間就是失敗。放棄就是失敗。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就是失敗。

這些也許的確是失敗。然而,對上帝來說,這些失敗是我們成長的機會,雖然有些是痛苦的,但卻也讓我們在耐心、智慧、勇氣及對上帝的依賴方面成長。這並不是說上帝故意要我們失敗,也不是說失敗沒有後果。重要的是,即使在失敗中,上帝也與我們同在,祂會施恩幫助我們重新站立起來。

上帝使用我在那一段時間的失敗幫助我認識到許多事情,比如:生活並不完全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成什麼;埋頭苦幹並不能保證事情一定會成功;失敗並不是我的結局,雖然我需要承擔後果,但上帝與我同在。活在信心中意味著足夠信靠上帝,盡你所能履行你的責任,並把結果交給祂。

展望未來

即使我現在從事的工作似乎更適合我,我還是會不斷遇到挫折,這些挫折讓我再次學到同樣的功課。有時,我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或是我被指派去做一件我知道別人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我不得不面對自己能力不足的恐懼,堅持去做。

每當失敗的恐懼襲來,上帝都會耐心地提醒我,對祂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忠心地去做,即使我做不到自己認為“足夠好 ”的水平。

雖然有時我仍為自己無法成為我希望成為的那種 “佼佼者 ”而感到難過,但上帝不斷地讓我明白,祂造就了今日的我,並在祂的國度裡給了我一席之地(提摩太后書 1章9節,羅馬書 12章1-8節)。祂還賜予了我可以使用的技能,即使技能的大小可能與我設想的不同。

雖然上帝並沒有應許我現在的工作是我 “永遠的工作”,但祂確實應許祂會一直與我同行,指引我的腳步(希伯來書 13章5-6節;箴言16章9節)。我知道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因為祂把我帶到了這裡,無論未來的歲月我最終會去到哪裡會去做什麼,我知道祂都會與我同行,並會保守我去做祂呼召我去做的任何事情(腓立比書4章1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從城市搬到農村——上帝的帶領給我安息

 

作者:Abby

有聲播讀:Joya

 

 

小時候常幻想我不是我,該多好。如果有堂姐那樣的父母就好了,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還可以搬到城裡去,每天穿漂亮衣服。如果有羡慕的女生那般漂亮,或那麼瘦的身材,就不乏追求者吧,我也会相当自信。如果有班裡第一名男生那般聰明,老師也會重視我吧。如果有我妹那個口才,我也會……從小到大,我對自己有太多不滿意,看不到自己哪裡好。我個子高,也許是從不敢挺直腰杆的緣故,有些許駝背,本來個子高在別人都是很羡慕的事,卻成為我自卑的理由。

學會接納自己

這麼多年,一直活在對自己的不接納中,不願接納自己的沒出息,不願接納自己的胖,不願接納自己的不漂亮,不願接納自己的不富裕,不願接納自己的什麼都不擅長。為什麼我不是臺上那個光鮮亮麗,充滿自信,全英文演講的那個?為什麼我不像同宿舍的同學一樣,會唱歌會跳舞?甚至連個畫畫都不會?我會通過讓自己看起來很勤奮,來尋求家人,老師或他人的認可。 經歷了無數的痛苦和掙扎,我甚至非常自暴自棄,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後來我認識了上帝。我學會了求祂,賜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十年了,我還是我,唯一不同的,認識上帝的這些年,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我學會了接納自己,現在的我可以大聲地唱出:有你,我生命不一樣;有你,我生命再燃亮;有你,我不害怕困難;有你,我有滿足的喜樂。我清楚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是被愛的,並且這個愛是永恆不變的,當然這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耶穌基督能真正的從內到外改變我們

我並不是靠自己發生了改變,是耶穌基督改變了我的心。我以前會抱怨,我想要長得漂亮,有很好的成績,有可以展示的才能,做很光鮮的崗位,賺很高的工資,這樣別人看得起我,甚至對我刮目相看。現在我知道,上帝愛我,不是因為我做什麼工作,不是因為我優秀與否,不管我從事的是一份怎樣的工作,職業高低貴賤,他都無條件愛我,單單就是因為祂就是愛。只要我凡事盡自己最大努力,將結果交給上帝,無需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因我活的每一天,是為上帝而活,我做的每一件事,是為服侍上帝而做,這就夠了。

我對自己的長相也和解了,因為我知道這是上帝精心設計的,是照著祂的形象造我的。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可以決定今天要怎麼過,是滿有喜樂的過這一天,還是充滿苦毒。我無法選擇富裕還是貧窮,卻可以選擇這一生是親近上帝還是遠離上帝。

順服上帝的帶領

五月,我們要搬家了,從城市搬到農村去。6年了,從未想過搬家,婚後就一直住在這裡,房子不大,也沒有什麼配置,好在房租很低,我們可以承受。最重要的是小區門口有一所名氣還不錯的小學的分校。為了孩子可以順利進入這所別人眼中還不錯的學校,我早早地規劃,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帶他去辦理了居住證,這樣5年後,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到那所學校。從孩子出生,我就幫他計劃好了六年後要上的小學。我甚至為自己的聰明和高瞻遠矚感到自豪。我很努力地追求在城市生活,因為在我的認知裡這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好的師資。

我的計劃很周全,但是我很痛苦,上帝時常把“你不屬￿這兒”的感動加給我。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時常覺得格格不入呢?上帝為什麼不能像幫別人那樣幫我,安安分分地過著符合社會預期的生活呢?主啊,您想讓我活出怎樣的人生?我們這裡大部分孩子都是從幼兒園開始學一年級的知識,學書法、學跳舞、練鋼琴,這很正常,為什麼我卻覺得窒息和壓抑?大部分孩子放了學就上延時課,到家就開始寫作業,九點、十點寫完再繼續刷題,為什麼我不願選擇讓自己的孩子這樣生活?

從孩子上學開始,我痛苦了三年,我試圖隨波逐流,試圖跟世界同步,但是我做不到,上帝給了我活出不一樣的勇氣。當我跟上帝說:我願意順服您的帶領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得自由了。我不再被世界的名校潮流所捆綁——耗盡全家人力物力財力務必讓孩子上好一所學校(世人眼中所謂的好學校)。一切都在上帝的手中,上帝的計劃一定是高過我們的計劃,我們能做的就是尋求祂的旨意和計劃,並順服祂的帶領。

現在的家,有大大的院子,有花有草,滿院子的陽光照射進來,屋裡屋外充滿了陽光的味道,還嗅到泥土的氣息……此刻真感覺無比親切。從前拼命想要走出去的農村(這是農村孩子奮鬥的目標和有出息的標誌),此時竟讓我如此嚮往。我很感恩上帝的帶領,孩子以後會在這裡見到玉米麥子,還可以見到真的牛和羊。

如果有人想要和我交換生活,我想我的答案是不,我享受我現在的生活,我享受順服帶給我的安息。接納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安排,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順境還是逆境,都懷著感恩的心領受。主啊,感謝您給我一個新的生命,感謝您教會我感恩的生活,感謝您教會我靠主知足常樂,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再堅持一下

 

作者:暢然

 

最近我很喜歡看一部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電視劇裏的三位主角已屆中年,其中兩位已經有了家庭和小孩。不過,他們還是被過去的選擇所羈絆:看似家庭幸福美滿、卻「搶走」他人身份的簡慶芬,選擇相信自己丈夫真正愛的並不是自己,進而不斷去窺視情敵的社交媒體,落到失去人生意義的境況中。看似能力強又美貌的Rebecca,在機會面前選擇逃避,將自己喜歡的對象拱手讓人。被媽媽的情感勒索的何瑞之,選擇向媽媽妥協,得背負起家庭的責任,又得面對妻子的疑神疑鬼。真累啊!有時我會想,如果他們當時換個人會不會更好?

     直到最後的劇情將他們三個聯結在一起,每個人都沿著自己既定的方向,從容地走下去。印象最深的是Rebecca在患上乳癌之後說,如果讓她再選一次,她還是會選擇現在的狀態。我想,沒有換人也很好。就好像簡慶芬和Rebecca,大家都以為對方會過得比自己好,其實並沒有。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章24節)兩位女主角,沒有誰能背得起對方的十字架,卻都以為對方的十字架最輕省。當生命停滯,我們當然要做出改變。但,如果只是逃避生命的問題而換一條跑道,亦或是因為無法突破自己的局限而留在原處,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改變。

      一次小組時,我們問起一位組員的現況。因為大家都知道她一直想換工作,而在那次聚會上,她說,自己原本已經遞交了辭職信,但是卻臨時反悔了。原因是她過去一直很害怕老闆,因為老闆的情緒很不穩定,令她每天都提心吊膽。上帝卻借著不同的人向她說話,勸她留下,也讓她了解了事情原本的真相,她現在的工作已經穩定,也不再害怕了。我真為她開心,因為她的勇敢和順服,我相信她必然能夠得到益處。

   我想起了我剛工作時的事。記得那時我剛得到第一份工作,做得並不開心,作為教材編輯,我不能敏感地發現錯誤的錯別字和錯亂的排版,被指出的錯誤還是會錯第二遍,每次都讓我的經理很生氣。感謝主給她耐心,讓她給我機會,但被揶揄是少不了的:「你真的是中文系畢業的嗎,你的學校怎麼就出了你這樣的學生呢?」的工作能力也讓前輩很苦惱,我工作速度慢,錯誤率很高,前輩們因為要潤飾我編輯的內容,好幾次都耽誤吃飯的時間。直到現在,我都能回想起當時在電腦前,戰戰兢兢地打出第一篇文章,然後被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前輩打回來重新修改的心情。我也能想起來前輩說要向上級投訴我時,我的恐懼。偌大的辦公室裏,當面被人批評當然不是滋味,更不是滋味的是還要被拿來比較,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跟著心情一起跌到谷底。

所以我要逃避,我對自己說。我開始找心理咨詢師,想要驗證自己是ADH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我想為能力不足找藉口。但醫生說我只是大腦執行功能弱。這藉口也沒有因此減少我的工作量。我每天工作到凌晨兩點,早上六點起來繼續工作。後來,我開始自暴自棄。領導拍桌子罵我,我一臉無所謂的態度「我真的努力了。」那時我需要續簽簽證,我想他們一定不會再續我,恐懼使我最終選擇了自己離開。

我找到了補習社的工作,我對所有人說,那是因為我適合對著人,而不是電腦。然而開始實習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還需要記住補習社所有學生的名字、年級、學校等不同情況。上課時幾個學生的任務不同,要協調管理,字體上萬萬不可出錯。我不停地和上帝說,我真的不行,為甚麼同事的工作能力都那麼強?在我實習了十幾天後,老板問我工作為何還是沒有起色,我張嘴就來:「我沒想到這份工作會這麼難。」老闆聽到這句話,當天就辭退了我。我經歷了人生第一次被解僱。但基督徒老闆還是給了我簽證,讓我可以留在香港。

後來回顧這段艱辛的工作旅程,我似乎在其中摸到了上帝的心意。有時看似艱難,反而是被淬煉、被淨化的過程。我可以肯定,無論我換不換工作,我都會拿到簽證,因為上帝有絕對的主權可以讓我留在香港,如果祂的心意是要我留下。我也可以肯定,按照我當時企圖逃避、不肯面對自己生命當中的問題,比如自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喜歡推卸責任的做法,被公司開除也是早晚的事,留在哪家公司都一樣無法逃避被開除的可能。

過去的我相當驕傲,總是處處與人爭競。而到了第一家公司,卻碰到了更優秀的同事。記得有一次我哭著問主,為甚麼要把我和那些優秀的同事放在一起?為甚麼他們都這麼優秀而我卻平平無奇?其實,如果這樣的心態沒有改變,無論在哪裡工作,都不會開心。打開聖經,上帝的話就進入眼簾「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上帝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什麼這樣造我呢?窰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裡拿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做成卑賤的器皿嗎?」(羅馬書9章20節)是的,我不能一直消極下去,聽到一些不好的話,便懷疑自己的價值,不以自己所有的為滿足。因為保羅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我們令人局限的問題並不會令人羞愧,但盲目追隨世界給我們的標籤,以至於忽視了上帝給我們的職分與呼召,嫉妒他人,就會是最令人痛苦的折磨。

失業的那段日子裡,我跟主的關係反而越來越親近,一天,在向主尋求祂的話語時,主以傳道書第七章以及以賽亞書第五十四章向我說明:「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也許有的時候,看似上帝將你進入絕境,但只要再堅持一下就會柳暗花明,面對逆境,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但是也許再堅持一下,就會看到更有趣的風景。

四年過去了,我以為我的簽證是很穩定的了,前路似乎也很明確了。但在前幾天,我突然迷茫起來。難道留在香港,遠離家鄉對我來說真是最好的決定?上帝給我的道路和呼召究竟是甚麼?記得有一次和留在家鄉的表妹聊天,看到她留在父母身邊,處處有人蔭庇,而我漂泊他鄉只能照顧自己,心中突然委屈。「我是否做了最合適自己的決定?」如果我回去,會不會更好?或許吧,有一天回去,可能也很好。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聖經裏也說,「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我不能因為在香港的生活不盡如意,就選擇逃避回家鄉,因為在家鄉也會面臨挑戰和困難。所以我想,再堅持一下。基督徒都想要不平凡的生命,到底甚麼是平凡?「平凡」這個英文,在拉丁語裏也有「半山腰」的意思。所以,我鼓勵大家,在面對生命的問題和屬靈的低谷時,不要在半山腰就停下,繼續往前走,先不要轉換跑道,慢慢向前走,漸漸地你會發現,上帝在一路帶領你時種下的良苦用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更換?更新!

 

作者:清晨

有聲播讀:Chris

 

 

你要進去得為業的那地,本不像你出來的埃及地。你在那裡撒種,用腳澆灌,像澆灌菜園一樣。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是耶和華-你上帝所眷顧的;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你上帝的眼目時常看顧那地。(申命記 11章10-12節)

 

這是摩西在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前向他們說的話。一般對這段話的解讀是:耶和華向以色列人有豐富的憐憫與慈愛,他們在迦南地不用像在埃及一樣辛苦勞作才能得食,在這裡他們要靠著上帝降下的雨水為他們滋潤全地,澆灌瓜果菜蔬供養他們。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段經文,在迦南地,以色列人不再像埃及一樣擁有看得見的大河,他們不能再倚靠世上的資源和自己的力量,而要靠著對上帝的信心生活。那麼,當初的以色列人聽到這段話時,可能也會產生這樣的感受:他們從當時還富庶肥沃,環繞著尼羅大河的埃及出來,在荒涼曠野漂流四十年,盼望著耶和華將賜的是怎樣的美地。好不容易走到約旦河,應許之地近在咫尺,終於要到了,已經迫不及待要親眼飽覽一番了,期待又期待,究竟是怎樣的一片美地!?

只聽摩西說,這裡不像埃及地,沒有寬闊的河流滋潤,沒有平坦的土地播種,這裡有山有穀,高低不平,埃及是可以盡情撒種澆灌的菜園,但是這裡不是…嗐,聽到這裡,仿佛看到美夢像泡影一樣消逝了,這就是耶和華所賜的流奶與蜜之地嗎?也許他們中間有人還會想,能不能換一個…但是摩西沒有停下,他還在繼續宣告,雖然沒有大河流經,但這裡卻是耶和華的雨水滋潤的土地,上帝所眷顧的,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的眼目時常看顧的土地!這片土地,不因其美而成為應許,而是因祂之應許而成為美;雖然看似缺少成為美地的一切必要因素,似乎沒有看得見的江水滔滔,但是卻領受耶和華默默的供應,被祂降下的春雨秋雨更新了。

耶和華是慈愛憐憫,用心良苦的上帝,祂知道人是多麼容易忘記真正的救主,摩西只不過上山四十晝夜,這群百姓就迫不及待地為自己鑄了金牛犢。以色列需要知道的是,他們要得耶和華所應許的美地為業,重點不在美地,而在乎給他們應許的上帝。倘若上帝也賜給他們一條尼羅大河,他們很快就會在富足中自誇,以為他們所倚靠的是自己,所誇的是大河,忘記背後那位厚賜百物的上帝。所以上帝告訴他們,你們不像埃及,你們所倚靠的的不是江河,你們要倚靠的是我,敬畏耶和華,天必按時為你們降雨,滋潤你們的土地。

以色列中間或許也會有人羡慕坐擁尼羅河的埃及,大河蜿蜒,他們有多麼豐富的水資源呀,想什麼時候澆灌就什麼時候澆灌,想什麼時候打水就什麼時候打水,永遠不會擔心天氣,也不會擔心水不夠用,不像我們只能指望雨水,跟川流不息的大河比起來,時有時無的雨水是多麼沒有保障呀…唉,上帝怎麼不讓埃及成為我們的產業呢?就好像我們今天也會羡慕別人:某人家裡有那麼多錢,他永遠不用擔心經濟問題;某人生長在一個溫暖健全的家庭,他從來不會被自己的性格困擾;某人能力出眾,從來不用擔心前途;某人天生麗質,毫不費力就能收穫那麼多的喜愛…唉,相比之下,為什麼上帝賜給我的總是稍遜一籌呢?

當我們心裡湧出這些情感時,我們真正需要的豈是那些東西嗎?人的驕傲和貪心可以被金錢填滿嗎,曾遭受的傷害和破碎可以因彌補而癒合嗎?生命的不喜樂表明我們有所缺失,那個空洞卻不是我們所以為的好處所能填滿的,以色列人每次缺水,其實缺少的都是上帝,換成河水滔滔的埃及地就會好一點嗎?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埃及的大河已經乾涸了,輝煌不再,埃及只有黃沙,他們曾經倚靠的大河在哪裡呢?我們也許會因為生命中沒有看得見的穩固美好而心生不滿與憂患,來到上帝面前祈求,上帝似乎也不會以“更換”的方式回應我們的禱告。自己不好?上帝也從來沒有給我們換一套能力性格幫助我們開掛人生,祂總是安慰、憐憫,陪伴我們成長,更多地認識上帝,也更多地認識自己,最終我們在自己身上看到上帝榮耀的形象,發現自己也可以成為他人的祝福;婚姻不好?上帝從來不會為我們換一位配偶,祂總是用祂的恩典牽引婚姻雙方,更新他們,使他們在祂裡面不斷走向更深的接納、相愛與合一。以色列人不像埃及人能夠掌握河流水源,眼看就要澆灌,水從哪裡來呢?上帝沒有換一個應許之地給他們,而是要他們憑著信心等候、順服上帝,上帝必為他們在這片土地上降下春雨秋雨,於是以色列人發現,耶和華所賜的,果真是流奶與蜜之地。“更換”只會帶來新一輪的失望,唯有“更新”,調轉我們的眼目看向耶和華,祂必降下永不枯竭的雨水滋潤全地,唯有上帝的恩典托舉我們跳過牆垣,走向更加寬廣的生命。

“夸父逐日”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夸不願太陽落下去,就想追上太陽將它拴住,於是他跑啊跑啊,離太陽越來越近,也越來越渴,他認為自己需要喝水,於是跑去喝幹了渭河,還是渴,又跑去喝幹了黃河,但還是不夠。夸父需要的真的是水嗎,其實他真正需要的是停止對太陽的追逐。當我們覺得生命乾渴,羡慕別人有水解渴的時候,其實我們所需的也不是水,而是調轉眼目,停下對心中欲望的追逐,回到上帝那裡,那時我們必要發現,在祂的豐盛中,我們一無所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