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容易忽略的5個屬靈操練(有聲中文)

作者:Q. Jackson,美國

翻譯:Patty Song,中國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當我們最以上帝為滿足的時候,就是上帝在我們身上最得榮耀的時候。”備受歡迎的美國牧師約翰·派博曾這樣教導。阿們!難道我們每一個人不是都想在上帝裡面,並且只在上帝裡面得到全然的滿足嗎?但是當我們感到不滿足或者感覺疲乏,沒有動力尋求或者感覺上帝離我們很遙遠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這樣的時刻尤其凸顯出屬靈操練的重要性。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遵行,屬靈操練都是榮神益人的。當我們感覺自己失去尋求的動力時,這些操練幫助我們回到尋求上帝的道路上,同時,屬靈操練對於一個基督徒的成長也是必要的。

接下來我將列舉5個屬靈操練,它們曾經在我軟弱無力時,幫助我將焦點轉回上帝。

1.研讀聖經

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上帝為屬祂的子民預備了善事去行,而這段經文則說明了只有通過讀經,我們才能夠預備好去完成上帝交給我們的善事。上帝在不斷做工將人帶到祂的面前,祂也讓我們基督徒以各種方式參與到祂的工作中。我們也許並不完全清楚上帝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旨意如何,但是聖經幫助我們在知識上裝備自己,讓我們為上帝的呼召時刻做好準備。

我有時會大段地讀經,一口氣讀完很多章。但我發現,當我放慢速度,開始一點點研讀經文,並且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默想時,也同樣對我有幫助。在閱讀過程中或者讀後記筆記也幫助我對我所讀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相對於尋求上帝給我新啟示,我更喜歡用這段時間來親近天父。畢竟,我們的信仰是基於上帝和我們之間的關係,若我們沒有真心花時間與對方相處,彼此之間就不可能有好的關係。

2.禱告

禱告是另外一種和上帝共度精心時刻的方式。上帝是全然聖潔和美善的。祂竟然允許我們來到祂面前向祂講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感謝天父!而且上帝不僅允許我們向祂禱告,我們還可以大膽地向祂禱告祈求。

當大衛為了搶奪一個人的妻子而謀殺了這個人時,他祈求上帝按祂永不止息的慈愛和慈悲原諒他(詩篇51篇1節)。在出埃及記32章中,當上帝的子民犯了拜偶像的罪時,摩西抓住上帝的應許請求上帝拯救祂的百姓: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必使他的後裔像天上的星星那樣多,並且應許將一片地賜給他的後裔為業。上帝若將祂的百姓從地上除滅。這些應許就會全部落空。當摩西說出這些應許時,上帝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出埃及記32章11-14節)

在禱告的時候,找出上帝的應許極大地幫助了我。這樣做使我在禱告中更有信心,相信上帝必持守祂的應許——不是因為我或者任何其他人配得這樣的應許——而是因為上帝承諾給我們這樣的應許,祂就會守信到底。

我的一個閨蜜最近得了產後焦慮症。在我為她禱告時,想到了馬太福音6章25-34節的經文,那段經文講述了上帝是如何精心護理祂的創造物的(即便對象是鳥和花),接着經文進一步解釋說,正因為此,我們不應該憂慮。我之所以能為我的朋友禱告是因為我清楚地知道上帝會看顧她,因為她比飛鳥和百合花還要貴重得多。抓住上帝在經文中的應許使得我在禱告中更有信心和勇氣。

3.禁食

在申命記中,上帝告訴祂的子民他們被苦煉、忍受飢餓,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會知道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8章3節)。在新約中,耶穌對祂的跟隨者說:“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着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並且“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馬太福音6章16-17節)由此可見,耶穌是認為祂的跟隨者們會操練禁食的。

我們操練禁食,好叫我們從對食物的需要中轉向尋求上帝。每一次肚子咕咕叫——身體抗議着要找食物時,我就想到是上帝創造了萬物,只有上帝能讓我活着。尤其是當我需要為某個人或生命中的某個重大決定禱告時,禁食能幫助我集中注意力。每一次肚子叫都會讓我想起,我要尋求的一切都在上帝那裡(包括物質的需要以及方向的指引)。

4.十一奉獻

就像我們應該學習尋求上帝而不是食物給我們的供給一樣,我們同樣要避免將我們的安全感寄托在錢財上(過於對上帝的信心)。詩篇50篇10節說:“樹林中的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我們所賺取的東西沒有一樣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各樣美善的祝福都來自於上帝。十一奉獻幫助訓練我們慷慨給予。

最近,我的丈夫和我有感動要將我們的車送給一位車剛被撞壞的弟兄。當另外一個家庭因為失業導致家庭經濟入不敷出時,我們感覺上帝又在呼召我們將“我們的”積蓄捐出,幫助他們家渡過難關。是的,我在“我們的”這個詞上加了引號,因為我和丈夫相信那不是我們的車,也不是我們自己的積蓄。上帝讓我們先照看它們一陣子而已,但當上帝呼召我們給予的時候,我們應當甘心樂意。

通過操練十一奉獻和樂於捐獻,當未來需要我們憑着信心去給予時,我們會更容易順服上帝。因此,慷慨地給予我們所擁有的吧(不論是時間、金錢或其他財產)。

5.背誦經文

小時候參加主日學時,我會為了獲得老師的讚揚和好看的貼紙而背誦經文。但漸漸地,我開始厭惡這種方式,因為我看到一些人從聖經中挑出一些句子來,斷章取義地為他們自己的觀點辯護。

或許人們永遠都會為著自己的目的曲解聖經,但是如果我們要晝夜思想上帝的律法(詩篇1篇2節),我們就必須了解我們默想的律法到底是什麼。背誦經文,搞清楚經文的上下文,然後默想。

我曾經聽到過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因為信仰基督而被判入獄。在監獄里,他沒有紙質聖經。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他所擁有唯一的上帝話語就是他藏在心裡的經文,在獄中他能夠靠着記憶寫出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能擁有的聖經是只靠我們記憶的經文而寫成的聖經,那會是怎樣的一個版本?

因為沒有好好背誦經文,我感到很虧欠。於是我開始操練將主的話藏在心裡(詩篇119篇11節)。剛開始我不確定要從哪裡開始背誦,我的一個朋友推薦給我一個由DesiringGod團隊開發的經文背誦APP,這款APP對於激發我背誦經文很有幫助,並且可以監督我。

現今有許多資源可以幫助你練習這些屬靈操練。網絡就是一個很棒的資源,你可以好好利用它。我鼓勵你不要對任何一種屬靈操練的方式太執着。如果你感到挫敗或者經歷了軟弱,就換一種操練的方式,但千萬不要全部停止。

所有這些屬靈操練都會幫助我們的靈命成長。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總能感覺到自己的成長。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要靠毅力,因為我們除了能通過以上帝為滿足和喜樂來榮耀祂之外,我們也可以通過遵守祂的誡命來愛祂(約翰一書5章3節)。即便在我們靈性的乾渴期,我們也相信上帝將會繼續“預備我們,行各樣的善事。”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當我改變自己的禱告后,生命從此大不同(有聲中文)

作者:Claudya Elleossa,印度尼西亞

翻譯:Patty Song,中國

語音播讀:美君,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發現我們禱告通常是這樣子的:我們常常求上帝來到我們的生命中做工。

我總是聽見人們禱告求上帝介入他們的工作、學習、家庭關係、戀愛關係等等。

我也不例外。我的禱告通常是「上帝啊,請在我的生命中動工」——直到我在一個主日聽到了一篇講道信息。

那天,牧師講到我們明白自己是上帝的僕人是多麼的重要,這句話擊中了我的心。儘管大部分時候我的禱告聽起來既謙卑又順服,然而,實際上,我的行為卻表明我的生命是一個只屬於自己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我自己是主角,上帝只不過是我邀請的客串演員。上帝明明是我生命的主宰,而我卻在禱告中把祂放在了一個輔助的位置。

聖經提醒我們,我們受造是為祂的榮耀(以賽亞書43章7節)萬物都是祂的僕役(詩篇 119篇91節),並且「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耶穌基督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以弗所書2章10節)

上帝是我們生命的所有者——祂應該是主角。無論我們能否「感受」到祂的存在以及是否選擇讓祂參與其中,祂就在我們的生命中並且永遠不會離開。只是我們靈性的遲鈍會讓我們感覺不到祂的存在。認識到這些,我開始改變自己的禱告詞。

我不再禱告求祂與我同在,而是祈求祂幫助我能夠意識到祂的同在。

我不再要求上帝按着我心所想去成就,而是祈求祂幫助我,讓我能夠按着祂的旨意而行。

我不再請求上帝來為我成就什麼,而是禱告求祂讓我能參與到祂的事工和計劃中。

有趣的是,在我改變了自己的禱告詞以後,我發現上帝很快回應了我的禱告,尤其是那個我問上帝我如何能參與到祂計劃的禱告。沒過多久,一個我素未謀面的人聯繫我並且提供給我一個為某個事工寫作的機會。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上帝回應了我的新禱告讓我異常欣喜。

現在,我在為一個青年事工寫作來侍奉上帝。因着禱告的改變而帶來的美好結果實在太讓人驚喜了。

詩人說到:「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詩篇37篇4節)。真的,只要你讓上帝成為你生命的主宰並且按着祂的話語禱告,凡我們所願的,祈求,祂就給我們成就。(約翰福音15章7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我真是受不了那些喜歡論斷別人的基督徒!(有聲中文)

作者:Kelsey Tarver,美國
翻譯:Yin Min,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小七,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以前總認為:論斷人?我才不要!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那些論斷別人的人了。

以上的聲明中明顯是有矛盾的,但我卻沒有察覺到。我如此大膽地說出我的觀點,因為我從心底里是這麼認為的。

一聽到「論斷」這個詞就能讓我渾身發抖。如果讓我閉上眼睛,我想象到的是一張瞪着雙眼、寫滿不認同且趾高氣昂的臉。但最可怕的論斷還是來自親人或朋友。

我太了解被論斷的感受了。作為牧師的小孩,我習慣了所有的目光都定睛在我們家身上,彷彿被放置在一個巨大的放大鏡下不斷觀察: 「她穿的是什麼呀?他們今天敬拜怎麼遲到了?那是新車嗎?他們怎麼能買的起呢?敬拜的時候她為什麼在說話?」即使在我長大並成為教會的工作人員之後,我依舊覺得我的一舉一動都在被人審視。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我還是很喜歡在一個充滿愛的教會中成長的。但是,不是總會有幾個會友曉得如何讓你心煩嗎?對於這些人,我會這樣想:「我愛他們,但我不必喜歡他們。」

這樣的經歷給了我一個信念,那就是永遠不論斷別人。我希望能給他人更多恩典和理解,單單是論斷的閑話就能激起我內心的憤怒。我對論斷如此敏感,但原因非常純粹,我只是單純地渴望人們不會有被欺負或被論斷的經歷,我想讓每個遇到我的人都感受到被接納與被愛。

但是漸漸的,這單純的願望卻成為了一種我自己也沒察覺到的論斷。曾經被真愛激勵的行為變成了只愛和我相似的人,而對於那些被論斷和說閑話捆綁的人,我無法給出愛。

這是多麼大的諷刺!我最終成了我討厭的那種人。

論斷的陷阱

我認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很容易陷入到論斷的陷阱中的。因為我們對他人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套高標準要求。我們了解聖經的標準,並期望彼此都能按着這個標準行。然而不幸的是,當論斷悄悄進入我們的教會時,我們就開始用更批判的眼光看待彼此而缺乏愛和包容了。

只要我們稍不注意我們的動機,論斷就會偷偷溜進我們心中。論斷是一個可能因着渴望公義這樣的單純動機而產生的罪。如果我們對待他人只有公義卻沒有恩典,那雙方都會感到受傷。正如基督徒作家魯益師(C.S. Lewis)所說:「在評價一個人的狀況之前,要先站在他的角度去了解情況。」

也許這個人也討厭自己是一個會論斷別人和八卦的人。也許就像其他的上癮者一樣,他們每天都需努力勝過無數引誘他們論斷人的因素。也許是他們的成長環境所致,他的媽媽,祖母或家人都很愛論斷人,而他就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要拚命地努力才能保持樂觀。

我論斷那些會論斷別人的人,因為我曾無意的把他們歸類並同樣為他們貼上標籤。說閑話的,惹是生非的,尖酸刻薄等。但事實是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痛苦和過去。魯益師還說:「不要以現在的境況來判斷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他曾經歷過什麼。」

一旦我明白了「受過傷的人會傷害別人」這個事實,我就會對那些花大量時間談論別人或者用閑言碎語傷害別人的人感到愈發同情。

彼此相愛

我們要像愛酒癮、性癮或毒癮者一樣用相同的方式去愛論斷者。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軟弱,而相互幫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放下我們的論斷,學會彼此相愛,在愛和恩典中相處。

聖經對於論斷有很清楚的說法。我曾經聽到過關於論斷的教訓,但卻不認為那是我的負擔。然而上帝教導我要鑒察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信仰的道路上永遠不要驕傲和自作主張。仇敵喜歡看到我們在自以為已經了如指掌的方面驕傲自義。

在肢體中一定會有一些人是我們聯繫比較多的,另一些就比較少,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上帝告訴我,雖然這可以理解,但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同樣的愛和尊重,即便這做起來很難。

上帝給我們愛的能力是超乎我們想象的,甚至對於那些令我們厭煩的人我們也可以付出愛。合一對於基督的新婦至關重要,當我們真的將論斷拒於門外時,我們將會經歷到更加美好的關係和和真正基督般的愛。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1-5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宗教改革500周年了,這跟我現在的生活還有什麼關係嗎?(有聲中文)

作者:Dorothy Norberg,美國
翻譯: Abby,中國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在聊到我們各自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問一位同事知不知道馬丁·路德是誰。他回答說:「哦,是不是那個在門上釘東西的傢伙?」

「嗯,就是他!」我笑着說。

許多人對馬丁·路德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教堂門上釘九十五條論綱的修道士”這一畫面上。儘管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故事可能是虛構的,馬丁·路德實際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極大地影響了我。

馬丁·路德,德國人,1483年-1546年,是宗教改革的關鍵人物。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以抗議天主教而得名)從天主教會分離出來。路德自己接受上帝恩典,克服對救恩懷疑的經歷直接影響了他在此次運動中的參與。

上帝使用路德幫助大家恢復了合乎聖經的救恩觀。因為我自己就曾被罪疚感和自我定罪深深影響,所以路德的故事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它讓我看到上帝可以使用人們在生活中的掙扎和困苦,帶領他們來到上帝的面前,並裝備他們去改變世界。

今年10月31日是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的500周年紀念日。下面我來用5點原因解釋為什麼他的見證、信仰和對那個時代的神學以及教會做法的反對,至今仍很重要。

1.這提醒我們要自己了解福音。

在16世紀,天主教會教導救恩源於信心、行為和恩典,那些在死前認罪的人,在進入天堂之前,會按着他們所犯的罪在煉獄中接受懲罰。

一個頗有爭議的做法是售賣贖罪券,據說這個券能幫助活人和死人縮短在煉獄的時間。而這導致了腐敗盛行。一個修道士甚至還編了一句上口的廣告詞:「錢幣一叮噹,靈魂就超脫」 (Estep, 1986)。

多年來路德一直擔心自己不夠聖潔,不能得蒙上帝的恩惠。直到明白救恩不是出於自己,乃是出於耶穌基督的公義,他才停止了痛苦的掙扎。在經歷了屬靈的絕望之後,他才明白好的行為舉止和宗教儀式並不能減輕他的罪疚感(Perry, 2013)。

作為教授和傳道人,路德總是鼓勵人們以基督為中心並且要研讀經文。1517年10月31日事件達到高潮: 在九十五條論綱里,路德反對售賣贖罪券,並主張教會並沒有拯救靈魂的主權。當時他的作品被廣泛傳播。

路德教導我們真正的福音是使靈魂擺脫屬靈束縛的,並將人們從那些手握傳統的人手中解放出來。我們不應該依賴牧師、講員和作家們給我們講解基督教教義,而是要自己去讀經,去了解真相,並裝備自己抵禦錯誤的教導,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2.這提醒我們救恩是單單出於恩典。

作為修道士,路德曾花費無數個小時在懺悔室,試圖記住和清數他所有的罪。他還試圖通過朝拜和長時間的禁食、禱告來獲得聖潔。後來他描述那段日子:「耶穌基督不再是我的救贖主和安慰主,而成了我靈魂的監禁者和劊子手。」

我永遠無法忘記讀到路德這些掙扎時的情形。作為一個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我對他的恐懼感同身受——不管他表面上再怎麼順服和服從規矩,他永遠無法除去靈魂深處的罪惡感。和路德一樣,我也渴望跟從基督,但是害怕被定罪,也缺乏對救恩的確信。

是什麼改變了路德和我的生命?那就是領悟到救贖是單單出於恩典。在研讀聖經的過程中,路德讀到了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中對於「義」的描述,他十分震驚,開始明白我們得救不是出於自己的義行,而是出於信基督的完全公義。

3.這提醒我們跟從耶穌基督需要付上代價。

路德被天主教會當局傳喚,他們用逐出教會威脅他撤回聲明。他回答說:「我不能也不會撤回任何聲明,因為讓我做違背良心的事,這既危險又錯謬,願上帝幫助我,阿們。」

路德做了這樣的選擇,因為他知道聖經的權威遠大於他自己的聲譽和舒適。一次路德說:“我曾手握許多東西,後來全都喪失,但不管我把什麼放在上帝手中,它都可以永存。

我發現即使對我的平凡生活來說,跟從基督也需要犧牲。我很喜歡這個經文給我的提醒,當我放下自己的喜好,背起我的十字架跟從耶穌時(馬太福音16章24節),祂也給了我永恆的保證。

4.這提醒我們福音是給每一個人的。

當時德國人還沒有自己語言的聖經翻譯本,因此他們依賴於天主教會的宗教教導和培訓。教會教導他們只有神父才能正確地閱讀和解釋聖經,然而路德認為,每個人都能擁有從上帝而來的信心和理解力。因此在晚年他花費了大量時間致力於新約的德語翻譯,使平民百姓也可以接觸到那改變人生命,又有權威的聖經。

在當今教會,我們不應該偏愛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有錢和漂亮的人,這些屬世的成功並非等同於屬靈成熟。聖靈內住在每一個信徒心裡,通過聖靈,我們能夠得見上帝。而凡信耶穌基督的人,都要被賦予屬靈的恩賜。

5.這提醒我們要依靠聖經。

在不同的時代,聖經的權威面臨著不同的挑戰。然而正確的回應始終如一。基督徒必須首先依賴上帝在聖經中的啟示,而不是教會領袖的異象或某個政治制度綱領。另一方面,基督徒們要能抵制誘惑,不把其它方式的宗教探索看做比聖經更重要。

路德說:「從改革一開始,我就禱告祈求上帝,我不要異夢,也不要異象,更不要祂差派天使,我只求祂賜我對祂話語,也就是聖經有正確的理解。因為只要有祂的話,我就知道自己是否行在祂的道路上,並且不會陷入任何錯誤或妄想。」

在當今世界的文化里,信徒們很容易覺得聖經已經無法說服這個不信的世代了,因此他們需要更新穎迷人的方法才能吸引人到耶穌這裡。但是這些方法卻擯棄了那最能指出人罪性、彰顯上帝榮耀以及講明福音的工具。正如宗教改革和基督教後來的歷史發展所啟發我們的,《聖經》才是真理的源泉,它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大能可以改變人心和整個世界。

參考文獻:

《文藝復興和新教改革》William R. Estep, 1986
《西方文明:思想、政治和社會》Marvin Perry et al., 2013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細數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