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追求成聖,又完全倚靠基督?

 

作者:清晨

有聲播讀:Chris

 

最近我遇見了兩本好書,一本聖經的《詩篇》,一本萊爾的《聖潔》。默想詩篇仿佛將自己的心靈浸泡在甘甜的禱告之泉中,我跟著那些千年前的詩篇一同經歷各樣的呼求和倚靠,爭戰中、困苦中、沮喪中,耶和華都是我們堅實的山寨,我們得勝唯獨在乎祂。於是我對自己說:要倚靠耶和華,凡事都要倚靠,千萬不要靠自己!而閱讀《聖潔》就好像面對一位威嚴的長輩,聆聽他嚴厲而不失恩慈的諄諄教誨,我在其中體會著在今生成聖的必要,追隨基督的代價,十字架的分量,“向著標竿直跑”的呼召,成聖不是一勞永逸,上帝已經給予了白白的恩典,我們也要用自己的努力來奔走天路,於是我又對自己說:要努力追求,千萬不能懈怠,人需要為成聖付代價,不能把責任全都推給上帝!然而我的感悟發得太早,因為《聖潔》此時只讀了一半,把這本“努力”之書繼續讀下去,只見他筆鋒突然一轉,說道:努力就是倚靠基督!

真是個矛盾而奇妙的邏輯,要自己努力,但是倚靠基督。

或許是我自己成長環境影響的結果,一說到“努力”,我的腦海中就自然浮現出燈下挑燈夜戰,學習孜孜不倦,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是個人摻雜血淚的奮鬥。經典的臺詞就是:你要努力,爸爸媽媽不能替你考試。然而“要自己努力,但要倚靠基督”,這句話放在這個情境裡面就仿佛爸媽在對我說:你要努力,但是努力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爸媽,你要休息!

這是什麼邏輯?但這就是成聖的邏輯。聖經既教導我們說“要向著標竿直跑”,又教導我們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人要為成聖負軛,但這是與基督同負一軛,祂的擔子是輕省的,若非基督給我們力量,誰能勝過罪呢?就像保羅曾哀歎的: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善與惡在人裡面交戰不休,但是他又說:感謝 上帝,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 7章24-25節)

周日聽道的時候,牧師講的是耶穌行的第一件神跡,在迦拿婚筵上變水為酒。當時,酒用盡了,耶穌吩咐僕人們將六口石缸倒滿了水,當人將水再從缸中舀出來時,看哪,那已經變為了上好的酒。牧師說,其實耶穌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施行神跡,祂也完全可以從無到有,憑空變出酒來,但是祂更願意讓人參與到這奇跡中來,上帝的美意本是如此。

我們本都是匱乏的,兩手空空,在我們自己的筵席上什麼也擺不出來。但是基督來了,祂要為我們帶來豐盛,從無到有全然在乎祂。但祂對我們有吩咐,要我們遵行祂的話,為了變出極好的酒,祂吩咐我們挑水倒滿那石缸,這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人一時不懂,但是按著信心遵行,就見證到耶穌變水為酒的奇跡。

這真是“努力和休息”一個美好的例子,人“努力”了,僕人沒有在旁邊袖手旁觀,但是人的“努力”最多只能在石缸裡倒滿水,對筵席上“酒用盡了”的困難毫無幫助,這時,人“休息”了,奇跡的完成,全然在乎主耶穌。

“成聖”容易嗎?很難,要對抗自己所有的罪和私欲,從裡到外愛人愛上帝,太艱巨了。但是上帝對我們的吩咐不過是,每日讀經親近上帝,將我們所需的告訴上帝,在小事上盡忠。相比之下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情,況且上帝還應允加給我們力量。成聖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推進。

如果去服侍別人,要把不願相信的人帶到主裡來,容易嗎?很難,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誰能把握人心?但是約對方吃個飯,聊聊天,關心他們真實的需要,確實是人力所能及的工作,人在這事上努力,聖靈在心裡動工。福音種子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長大。

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上做到出色,也並不容易,有時感覺自己只是原地打轉,不停做著無用功。但是做好日復一日的功課,盡好每一份小事的責任,這並不難,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

人要在“酒用盡了”的緊急情況下憑空變出酒來,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往水缸中倒滿水呢,是人稍一努力就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美酒就在那一點點倒滿的水缸中,忽然出現。

我們不能兩手一攤不作為,主的軛是輕省的,但是我們的努力,只是往水缸中加水的工作,真正變水為酒,變匱乏為豐盛的,是上帝。我們就是在這樣的信心與盼望中做工,在同工和交托中享受著真正的休息。

倚靠上帝的人是有福的,我們的工作與休息都有盼望。順服上帝的話,遵行祂的命令,時時倚靠祂。生命不再是勞苦重擔,不再是消極無為,生命是基督為我們擺上的筵席,在那裡工作和休息的果實同等甘美。追求聖潔,時時倚靠上帝,竭力追求,唯獨倚靠。願我們都能在這條窄路上不偏左右,共同經歷到上帝美善的力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新的一年,紮根建造

 

作者:loomy

有聲播讀:Joya

 

 

“我們的心向來等候耶和華,祂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詩篇33篇20節)

 

剛剛過去的耶誕節抽到了這樣的經文卡片,我讀着讀着眼睛就濕潤了。我像是一個受了傷的孩子,本來強撐着的淚水在看到媽媽的那一瞬間決堤了,在祂面前我不必努力去作一個完美小孩,我身上的每一處傷痕祂都替我痛過,我的每一次軟弱祂都完全地接納了。人們都說時間是良藥,再痛的記憶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模糊不清,傷口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癒合,但我知道有些痛苦不會消失,只是暫時被擱置,能治癒傷痛的只有耶和華的慈愛與憐憫。約瑟被下在牢獄的兩年沒有過抱怨,因為他堅信患難是上帝的美意,正如詩篇66篇12節:“我們經過水火,祢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

回家的這幾天,每天不是在忙着找實習就是在找租房,肉體看似平靜但靈裡並沒有安息,本來準備周日去簽租房合同,但上帝將周日給我空了出來。我帶着母親來到小時候去的那個教會,在一群白髮老人中坐下,他們中的許多人我都認識,只是皺紋多了,腰也更彎了,但詩歌唱得很起勁,比我們年輕團契的聲音還要洪亮。頌贊結束後,一個年輕的身影走上前去,我驚訝地發現她是我去年認識的姐姐,自從和母會的弟兄結了婚,她就回到家鄉全職服侍。她嗓音清脆洪亮,臉上洋溢着笑容,時不時轉身在黑板上寫寫畫畫,怕老年人聽不懂,她又將語速放得很慢,但內容依舊生動,她像是給這個燭盡光窮的教會注入了新的生命。那天她講的是尼西米記,尼西米向王請命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城池,他親自走過斷垣殘壁,呼召百姓“我們起來建造吧!”破敗的城池需要建造,我們的教會也需要建造,我們的生命更需要建造,破碎的是舊我,但重要的是建造新我。

昨天姊妹和我聊天談論到奔波和安穩時,我發現我迫切地需要紮根。對我來說,在新的一年裡我需要建造的是一個紮根的自己。我就像一粒種子,若不深深埋在土裡就無法結果,也無法抵禦世上的風雨。我說的紮根並不是成為某個教會的會友,或是常常往返於小組之中,而是紮根在聖經的土壤,我渴望新的一年與上帝建立更加深刻的聯繫。在這個浮躁而短頻化的時代,我們可以用幾秒鐘愛上一樣東西,又在幾秒鐘後厭惡它,這是一個不需要真相的時代,我們也只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前些天室友熱衷於去寺廟求問學業,過兩天又去道觀求問工作是否順利,當我問她如果抽到了下下簽怎麼辦,她聳肩:“那我就立刻變成唯物主義者。”我不禁暗自發笑,當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得“趨利避害”,殊不知此時已經把自己擺在了上帝的位置上。紮根意味着舍去地上那些令人舒服的陽光空氣,把自己埋在黑暗潮濕的土壤裡,從聖經裡面汲取養分,無聲無息的發芽,直到有一天衝破土壤,以更加堅強的靈魂與世界共存。泥土下面的那段日子並不孤單,因為耶和華始終與我們同在。

 

新年伊始,那位委身在鄉下的全職同工給了我偌大的鼓勵,我仿佛在迷茫而又焦慮的時候看到一座燈塔,而且知道遠處還會有許許多多同樣的燈塔在指引着我,他們的亮光雖然如此微弱,但足以找回迷失的靈魂。新的一年我願紮根在主裡建造自己,為自己的心祈求,耐心等候祂預備的一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其實分享福音沒有這麼難

 

作者:Jochebed

有聲播讀:以晨

 

 

幾個月前我剛好有一個工作的空檔,我決定把握機會出國幾個月,體驗異國文化,同時也學習一門新語言。在語言學校裡我認識Astra老師,她是學校中少數幾位懂英文的老師。由於我在出國前,完全沒有學習過當地語言,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遇到Astra老師。即便老師只能用簡單的英文來表達,但老師的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總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文法與句型,也善用肢體語言來讓我瞭解課文內容。平常在課程開始前,老師總會先關心我在這裡生活情況,記得有一周氣溫下達零下30度,我的皮膚因為不適應寒冷又乾燥的氣候,兩隻手背發紅,多處手指關節裂開,出現小傷口。老師看到時非常吃驚,不僅拿出自己的護手霜給我擦,還跟我分享許多實用的保暖方法,令我倍感親切。在課堂上,老師教學非常有耐心,遇到問題時總是先給我一點時間思考,不會馬上公佈答案,對於零基礎的我來說,非常有幫助。春天來臨,語言學校有一周的假期,Astra老師竟然主動邀請我到她的夫家一日遊。我覺得受寵若驚,馬上欣然答應了。

Astra老師的家離市區很遠,一路上有很長的聊天時間。雖然老師的家人都不會說英文,但大家仍努力跟我介紹本地文化與風景。漸漸地車子駛入郊區,手機失去訊號。車窗外視野非常遼闊,土地大到我難以想像。方圓百里內都沒有任何鄰居,老師的公公、婆婆與雇工就獨立在這裡生活,他們四季都要為了放牧上千頭牲口而搬家。我想起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交通方便,隨處可以乘車,甚至是走路就可以到達我社區的教會。人口密度很高,在路上、學校或公園裡,有幾次遇到有人向我分享耶穌的經驗。此外,人們習慣有一個固定的住所,不會一年四季都在搬家。基於這些條件,讓我可以穩定在同一個地方參加教會、小組,在信仰上被建造。但是這個地方的居民住得極其分散,難以接近!當我們終於抵達老師的家時,我內心無比的震撼。回程的路上我問上帝說:「這家人要如何聽到你的福音呢?」

開學後我鼓起勇氣問老師:「以後課程中的口語練習,我能不能分享『上帝如何改變我生命的故事』?」沒想到老師竟然一口答應。老實說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勇氣,才學習語言一個多月,就決定來挑戰撰寫故事。幸好上帝讓我在這裡認識一些會說英文的當地朋友,她們在我撰寫故事上給我許多支持。當我每週在課堂上與老師分享故事時,老師也不吝糾正我的寫作文法,還教我更多東西,讓我從中有意外的收穫。

有一天在口語練習中,我與老師聊到,每個禮拜四晚上,是我固定與家鄉好姊妹在線上的禱告時間。老師突然問我說:「你們都禱告什麼呢?」一開始我只是回答:「我們為好姊妹正在面對的工作挑戰禱告;為小組員生病的家人禱告…等」然後我突然有一個靈感,鼓起勇氣問老師說:「你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幫你禱告嗎?」當下老師聽到我的話後不發一語,只是對我笑笑,我也就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了。

 

在旅程中我有一段時間要到鄉下參與志工服務,所以跟語言學校請了長假。在請假前的最後一次上課,我做了一張小卡片給Astra老師,謝謝她過去這段時間的教導,感謝她對我的關心,以及邀請我參加各式文化體驗的活動。那天老師下課回家後讀了我的卡片,用社群軟體告訴我她讀了卡片很感動。接著,老師突然敞開與我分享她的家人正在面對的傷痛。她告訴我,妹妹在預產期當天到了醫院,發現寶寶已失去心跳。昨天她到醫院陪伴傷心的妹妹,她自己的心情也非常複雜。這張卡片來得正是時候,她讀了卡片心情好很多。聽到老師的分享,我內心充滿對主的驚歎與敬畏。我告訴老師,我會為她一家人禱告,願上帝親自安慰她們一家人的心。

過去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我曾苦惱應該要跟朋友分享什麼;我有時擔心遭到朋友的嘲笑或拒絕;也害怕開始傳福音以後,會破壞我們之間的友誼。但如今我明白,其實沒有我想得這麼難。當我們願意先敞開分享自己的故事;在生活中留意朋友的需要,適時地分享我們真誠的愛與關心,那麼即便是一張小卡片,都有機會為我們開啟福音的話題。當我們一點一滴地與朋友分享耶穌,上帝會親自在朋友的心中作奇妙的工作。如同哥林多前書 3章6-8節: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上帝使它生長。所以,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乎那使它生長的上帝。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只是各人要照著自己的勞苦得著自己的報酬。」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寫給疑惑的基督徒們:上帝並不害怕你的疑惑

作者:Dan Paterson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美君

 

Dan Paterson是 Questioning Christianity 機構的創始人,其總部設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作為一名按立的牧師,Dan經常向聽眾講述福音如何與生活中一些最大的問題聯繫起來,特別是如何解讀基督教信仰的最大的挑戰——苦難的問題。 Dan的妻子叫Erin,他們育有三個年幼的兒子,Josiah、Zachariah 和 Seth。

親愛的充滿疑惑的基督徒們,

當我看到基督徒是如何對待疑惑和疑惑者時,我感到非常難過。不管我的話對你來說有沒有份量,我都想為你因著被你身邊基督徒的忽視而深表歉意——他們甚至可能讓你覺得你“不是他們真正的一員”,因為你在他們認為如此自然的認信方面有所掙扎。

我知道每個信徒其實都是一個懷疑者。無論是當我們面對基督故事對我們理性的挑戰,還是當我們的生活崩潰時經歷靈魂的暗夜(或兩者都有),我們都會對上帝懷有疑問。然而令人惱火的是,常常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感到上帝並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真實。祂的作為並沒有滿足我們的期待。

然而,我發現聖經的迷人之處就在於,耶穌似乎比教會更能接受懷疑。想一想有多少詩篇是因著對上帝的失望而提出的疑問。

想想大衛王的懇求,“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 (詩篇 22篇1節)。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喊出這幾句時,是多麼羞恥的時刻啊:聖經中竟然記錄了上帝對祂自己的質疑(馬太福音 27章46節)。

在耶穌復活之後,祂似乎也對祂的追隨者中有懷疑者沒有什麼意見。馬太福音記錄了即使在看到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當其他人在敬拜耶穌的時候,他的第一批追隨者中仍然有一些人心存疑惑(馬太福音 28章17節)。或者,就以多馬為例。在耶穌復活的那天晚上,多馬出於某種沒有記載的原因外出了(也許是去拿無酵餅了),耶穌當時出現在眾人當中讓他們看到祂復活了(約翰福音 20章19-23節)。多馬有相信眾人所說的嗎?並沒有。根據約翰的記載,耶穌讓多馬整整一個星期都處在懷疑的迷霧之中(約翰福音20章24-29節)。

因著這些充滿赤裸裸疑問的故事,聖經給了我們情緒的記錄以及讓我們也可以自由表達我們的疑惑。

上帝不害怕你的疑問,即使你可能遇到過一些害怕你提問的基督徒。或許你的疑問會挑戰教會內那些將懷疑視為信仰敵人的風氣——但我們都可以從提問中受益。

在我自己的故事中,疑問就是我走進信仰的大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當時面臨著一個挑戰,就是去探索基督的故事是否能解釋得通我的反對和疑惑。令我驚訝的是,經過調查,我找到的遠超過我想要的。然後,我在一個基督徒團體中成長,在那個團體中,懷疑和批判性問題被認為是讓信仰成長的一部分。作為一個曾經因為一些棘手的問題而使自己遠離上帝的人,我現在致力於幫助那些對基督故事提出質疑的人。

許多盤踞你腦海中的疑問都有一些實質性的(但並不總是完整的)答案,即使你覺得沒有人提出這些問題來。還有一整門被稱為“護教學”的子學科,致力於幫助基督徒思考福音是否是真實的好消息。它包含了來自哲學、歷史學、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各種證據。毫不誇張的說,經過幾個世紀的批判性審查,從學術上講,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力地能夠證明上帝和基督的故事是真的。

但是,當你踏上你自己尋找疑問答案的旅程可能需要徹底解構你的信仰,以便你可以在一個能夠經受住疑惑風暴和堅信耶穌應許將會實現的新的基礎上重新建造它(馬太福音 7章24-27節) 。你可能會像我一樣發現,在讓我們理解現實方面基督的故事比你現在相信的任何信念都要微妙得多,也更令人興奮,而且它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說都的確是個好消息。

我希望你能夠思考你問題背後隱藏著什麼。我們能說出來的理由很少是讓我們遠離上帝的真正原因,因為它們通常只是我們表達對信仰的更深層不信任的一種方式。我不知道你的故事是什麼或將你帶到這個懷疑之地的事情是什麼,但我很好奇當你在問這些問題時是否已經對上帝充滿了失望。因為如果有的話,聖經中處理內心疑惑的方式是非同於它處理頭腦上疑惑的方式的。我們的頭腦需要得到一個答案,但心靈則需要憐憫、祂的同在、友誼和醫治。因此,正確診斷疑惑來自何處很重要。

但讓我們以充滿盼望的話語來結尾。使徒彼得曾認為他的信心是堅定不移的。他向耶穌保證縱使別人跌倒他也會無比堅定,但幾個小時後他就失去了信心。他懷疑一切。他不認耶穌。而且是三次不認。但耶穌卻對他說:

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 22章31-33節)

就在此刻,請記得耶穌也因著祂的愛在為你祈求不會失去信心。耶穌一直站在天父面前,充滿熱情地為你代求(希伯來書 7章25節)。就是這幅來自上帝的充滿盼望的姿態和畫面,常常溫暖著我充滿疑惑的心。

我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後代。我只希望有一天你能回來敬拜耶穌——但要用你全部的理性和心靈相信福音的良善、真實和美麗。因為這樣做,毫無疑問地你會堅固像我這樣的懷疑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